、挪威科學家哈賽爾因在測定有機化合物的三維構相方面的工作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70-阿根廷科學家萊格伊爾因發(fā)現(xiàn)糖核甙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的的生物合成中的作用獲諾貝爾化學獎。
1971-加拿大科學家赫茨伯格因研究分子結構
、美國科學家安芬森因研究核糖核酸梅的分子結構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72-美國科學家穆爾
、斯坦因因研究核糖核酸梅的分子結構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73-德國科學家費舍爾
、英國科學家威爾金森因有機金屬化學的廣泛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74-美國科學家弗洛里因研究高分子化學及其物理性質(zhì)和結構獲諾貝爾化學獎。
1975-英國科學家康福思因研究有機分子和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
、瑞士科學家普雷洛洛因研究有機分子及其反應的立體化學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76- 美國科學家利普斯科姆因研究硼烷的結構獲諾貝爾化學獎。
1977-比利時科學家普里戈金因提出熱力學理論中的耗散結構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78-英國科學家米切爾因生物系統(tǒng)中的能量轉移過程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79-美國科學家布朗因、德國科學家維蒂希因在有機物合成中引入硼和磷而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80-美國科學家伯格因研究操縱基因重組DNA分子
、美國科學家吉爾伯特、英國科學家桑格因創(chuàng)立DNA結構的化學和生物分析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81-日本科學家福井謙一因提出化學反應邊緣機道理論
、美國科學家霍夫曼因提出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原理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82-英國科學家克盧格因以晶體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衍射技術研究核酸蛋白復合體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3-美國科學家陶布因?qū)饘倥湮换衔镫娮幽芤茩C理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84-美國科學家梅里菲爾德因?qū)Πl(fā)民展新藥物和遺傳工程的重大貢獻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5-美國科學家豪普特曼
、卡爾勒因發(fā)展了直接測定晶體結構的方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86-美國科學家赫希巴赫、美籍華裔科學家李遠哲因發(fā)現(xiàn)交叉分子束方法
、德國科學家波拉尼因發(fā)明紅外線化學研究方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87-美國科學家克拉姆因合成分子量低和性能特殊的有機化合物、法國科學家萊恩
、美國科學家佩德森因在分子的研究和應用方面的新貢獻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88-德國科學家戴森霍費爾、胡貝爾
、米歇爾因第一次闡明由膜束的蛋白質(zhì)形成的全部細節(jié)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89-美國科學家切赫、加拿大科學家奧爾特曼因發(fā)現(xiàn)核糖核酸催化功能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90-美國科學家科里因創(chuàng)立關于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91-瑞士科學家恩斯特因?qū)舜殴舱窆庾V高分辯方法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獲諾貝爾化學獎。
1992-美國科學家馬庫斯因?qū)瘜W系統(tǒng)中的電子轉移反應理論作出貢獻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93-美國科學家穆利斯因發(fā)明“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在遺傳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加拿大籍英裔科學家史密斯因開創(chuàng)“寡聚核甙酸基定點誘變”方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4-美國科學家歐拉因在碳氫化合物即烴類研究領域作出了杰出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95-德國科學家克魯岑
、莫利納和美國科學家羅蘭因闡述了對臭氧層產(chǎn)生影響的化學機理,證明了人造化學物質(zhì)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96-美國科學家柯爾,英國科學家克羅托因,美國科學家斯莫利因發(fā)現(xiàn)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稱布基球)C60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97-美國科學家博耶,英國科學家沃克爾,丹麥科學家斯科因發(fā)現(xiàn)人體細胞內(nèi)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8-奧地利科學家科恩,英國科學家波普因提出密度泛函理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99-美籍埃及科學家艾哈邁德-澤維爾因?qū)⒑廖⑽⒚牍庾V學應用于化學反應的轉變狀態(tài)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2000-美國科學家黑格、麥克迪爾米德和日本科學家白川秀樹因發(fā)現(xiàn)能夠?qū)щ姷乃芰嫌泄Λ@得諾貝爾化學獎
。
2001-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
、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取得成就
,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萊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取得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2002-美國科學家約翰-B-芬恩和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因在生物高分子大規(guī)模光譜測定分析中發(fā)展了軟解吸附作用電離方法;瑞士科學家?guī)焯?烏特里希因核電磁共振光譜法確定了溶劑的生物高分子三維結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羅德里克·麥金農(nóng)【美國】因在細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2004年 阿龍-西查諾瓦
、阿弗拉姆-赫爾什科【以色列】、伊爾溫-羅斯【美國】三人因在蛋白質(zhì)控制系統(tǒng)方面的重大發(fā)現(xiàn)而共同獲得該獎項
。他們突破性地發(fā)現(xiàn)了人類細胞如何控制某種蛋白質(zhì)的過程
,具體地說,就是人類細胞對無用蛋白質(zhì)的“廢物處理”過程
。
2005年 伊夫·肖萬【法國】
、羅伯特·格拉布【美國】、理查德·施羅克【美國】
,因在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的貢獻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杰·科恩伯格
。他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
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2008年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
、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科學家下村修他們?nèi)艘驗樵诰G色熒光蛋白(GFP)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將各分得2008年度1/3的諾貝爾化學獎獎金
。
2009年美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2010年美國化學家理查德·赫克
、日本化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lián)反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果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11年:以色列科學家 達尼埃爾·謝赫特曼 因發(fā)現(xiàn) 準晶體 獨享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2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萊恩?克比爾卡因“G蛋白偶聯(lián)受體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
、邁克爾?萊維特和阿里耶?瓦謝勒,以表彰他們在開發(fā)多尺度復雜化學系統(tǒng)模型方面所做的貢獻
。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埃里克?貝齊格
、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以表彰他們?yōu)榘l(fā)展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
。
2015年:托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
、保羅·莫德里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茲·桑卡(Aziz Sancar)獲獎
。獲獎理由是“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
2016年:讓-皮埃爾-索維奇,J-弗雷澤-斯托達特爵士和伯納德-L-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分享該獎
,以表彰他們在“合成分子機器”方面的研究
。
黑科技納米是什么
1. 科技小知識納米是什么
科技小知識納米是什么 1.納米科技是什么科學技術
納米科學技術是研究在千萬分之一米(10-8)到億分之一米(10-9米)內(nèi),原子
、分子和其它類型物質(zhì)的運動和變化的學問
;同時在這一尺度范圍內(nèi)對原子、分子進行操縱和加工又被稱為納米技術
。
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將原子一個個地排列成漢字
,漢字的大小只有幾個納米。
什么是納米
?納米是尺寸或大小的度量單位:千米(103 )→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 10-9),4倍原子大小
,萬分之一頭發(fā)粗細。
生物科學技術
、信息科學技術
、納米科學技術是下一世紀內(nèi)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主流。生物科學技術中對基因的認識
,產(chǎn)生了轉基因生物技術
,可以治療頑癥,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
;信息科學技術使人們可以坐在家中便知天下大事
,因特網(wǎng)幾乎可以改變?nèi)藗兊纳罘绞健?
納米科學是研究在千萬分之一米(10-8)到億分之一米(10-9米)內(nèi),原子
、分子和其它類型物質(zhì)的運動和變化的學問
;同時在這一尺度范圍內(nèi)對原子、分子進行操縱和加工又被稱為納米技術
。
還原論:把物質(zhì)的運動都還原到原子
、分子這一層面上
。原子論和量子力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機合成
;分子生物學
;轉基因食品、克隆羊
;原子光譜和激光
;固體電子論和IC;幾何光學到光纖通訊
。宏觀世界上經(jīng)典物理
、化學、力學的巨大成就:計算機和網(wǎng)絡
、宇宙飛船
、飛機、汽車
、機器人等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科學技術有認識上的盲區(qū)或人類知識大廈上的裂縫
。裂縫的一邊是以原子、分子為主體的微觀世界
,另一岸是人類活動的宏觀世界
。兩個世界之間不是直接而簡單的聯(lián)結
,存在一個過渡區(qū)--納米世界
。
例:分子合成 ≤1.5nm, →活體微電子技術在0.2μm
,顯微外科只能連接大
、小、微血管≤ PM10和PM1.5的微粒
。50年代
,錢老“物理力學”是企圖連接兩個世界的前驅(qū)工作之一。
十個原子
、分子或成千個原子
、分子“組合”在一起時,表現(xiàn)出既不同于單個原子
、分子的性質(zhì)
,也不同于大塊物體的性質(zhì)。這種“組合”被稱為“超分子”或“人工分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俺肿印毙再|(zhì),如熔點
、磁性
、電容性、導電性、發(fā)光性和染
、顏色及水溶性有重大變化
。當“超分子”繼續(xù)長大或以通常的方式聚集成大塊材料時,奇特的性質(zhì)又會失去
,像真是一些長不大的孩子
。
在10nm尺度內(nèi),由數(shù)量不多的電子
、原子或分子組成的體系中新規(guī)律的認識和如何操縱或組合及探測
、應用它們---納米科學技術的主要問題。
材料和制備:更輕
、更強和可設計
;長壽命和低維修費;以新原理和新結構在納米層次上構筑特定性質(zhì)的材料或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
;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
;材料破壞過程中納米級損傷的診斷和修復;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2010年實現(xiàn)線條為100nm的芯片
,納米技術的目標為:納米結構的微處理器
,效率提高一百萬倍;10倍帶寬的高頻網(wǎng)絡系統(tǒng)
;兆兆比特的存儲器(提高1000倍)
;集成納米傳感器系統(tǒng);
快速
、高效的基因團測序和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技術
;用藥的新方法和藥物'導彈'技術;耐用的人體友好的人工組織和器官
;復明和復聰器件
;疾病早期診斷的納米傳感器系統(tǒng)。低能耗
、抗輻照
、高性能計算機;微型航天器用納米測試
、控制和電子設備
;抗熱障、耐磨損的納米結構涂層材料
。
發(fā)展綠色能源和環(huán)境處理技術
,減少污染和恢復被破壞的環(huán)境;孔徑為1nm的納孔材料作為催化劑的載體
;MCM-41有序納孔材料(孔徑10-100nm)用來祛除污物
;納米顆粒修飾的高分子材料
。在納米尺度上,按照預定的大小
、對稱性和排列來制備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zhì)
、核糖、核酸等
。在納米材料和器件中植入生物材料產(chǎn)生具有生物功能和其他功能的綜合性能
。,生物仿生化學藥品和生物可降解材料
,動植物的基因改善和治療
,測定DNA的基因芯片等
2.什么是納米科技
納米技術-基本概念 利用納米技術將氙原子排成IBM 納米科學與技術,有時簡稱為納米技術
,是研究結構尺寸在0.1至100納米范圍內(nèi)材料的性質(zhì)和應用
。
1981年掃描隧道顯微鏡發(fā)明后,誕生了一門以0.1到100納米長度為研究分子世界
,它的最終目標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來構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產(chǎn)品
。因此,納米技術其實就是一種用單個原子
、分子射程物質(zhì)的技術
。
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nèi)容涉及現(xiàn)代科技的廣闊領域
。納米科學與技術主要包括:納米體系物理學
、納米化學、納米材料學
、納米生物學
、納米電子學
、納米加工學
、納米力學等 。
這七個相對獨立又相互滲透的學科和納米材料
、納米器件
、納米尺度的檢測與表征這三個研究領域。納米材料的制備和研究是整個納米科技的基礎
。
其中
,納米物理學和納米化學是納米技術的理論基礎,而納米電子學是納米技術最重要的內(nèi)容
。 從迄今為止的研究來看
,關于納米技術分為三種概念: 第一種,是1986年美國科學家德雷克斯勒博士在《創(chuàng)造的機器》一書中提出的分子納米技術
。
根據(jù)這一概念
,可以使組合分子的機器實用化
,從而可以任意組合所有種類的分子,可以制造出任何種類的分子結構
。這種概念的納米技術還未取得重大進展
。
第二種概念把納米技術定位為微加工技術的極限。也就是通過納米精度的"加工"來人工形成納米大小的結構的技術
。
這種納米級的加工技術
,也使半導體微型化即將達到極限。現(xiàn)有技術即使發(fā)展下去
,從理論上講終將會達到限度
,這是因為,如果把電路的線幅逐漸變小
,將使構成電路的絕緣膜變得極薄
,這樣將破壞絕緣效果。
此外
,還有發(fā)熱和晃動等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新型的納米技術
。
第三種概念是從生物的角度出發(fā)而提出的
。本來,生物在細胞和生物膜內(nèi)就存在納米級的結構
。
DNA分子計算機
、細胞生物計算機的開發(fā),成為納米生物技術的重要內(nèi)容
。納米技術-技術概述 1993年
,第一屆國際納米技術大會(INTC)在美國召開,將納米技術劃分為6大分支:納米物理學
、納米生物學
、納米化學、納米電子學
、納米加工技術和納米計量學
,促進了納米技術的發(fā)展。
由于該技術的特殊性
,神奇性和廣泛性
,吸引了世界各國的許多優(yōu)秀科學家紛紛為之努力拼搏。 納米技術一般指納米級(0.1一100nm)的材料
、設計
、制造,測量
、控制和產(chǎn)品的技術
。
納米技術主要包括:納米級測量技術:納米級表層物理力學性能的檢測技術:納米級加工技術
;納米粒子的制備技術;納米材料
;納米生物學技術
;納米組裝技術等。納米技術-發(fā)展歷史 納米技術的靈感
,來自于已故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題為《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的演講
。
這位當時在加州理工大學任教的教授向同事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從石器時代開始
,人類從磨尖箭頭到光刻芯片的所有技術
,都與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數(shù)以億計的原子以便把物質(zhì)做成有用的形態(tài)有關。
范曼質(zhì)問道
,為什么我們不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fā)
,從單個的分子甚至原子開始進行組裝,以達到我們的要求
?他說:“至少依我看來
,物理學的規(guī)律不排除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理查德·費曼 1990年
,IBM公司阿爾馬登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成功地對單個的原子進行了重排,納米技術取得一項關鍵突破
。
他們使用一種稱為掃描探針的設備慢慢地把35個原子移動到各自的位置
,組成了IBM三個字母。這證明范曼是正確的
,二個字母加起來還沒有3個納米長
。
不久,科學家不僅能夠操縱單個的原子
,而且還能夠“噴涂原子”
。使用分子束外延長生長技術,科學家們學會了制造極薄的特殊晶體薄膜的方法
,每次只造出一層分子
。
目前,制造計算機硬盤讀寫頭使用的就是這項技術
。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 費曼預言
,人類可以用小的機器制作更小的機器
,最后將變成根據(jù)人類意愿,逐個地排列原子
,制造產(chǎn)品
,這是關于納米技術最早的夢想
; 70年代,科學家開始從不同角度提出有關納米科技的構想
,1974年
,科學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納米技術一詞描述精密機械加工; 1982年
,科學家發(fā)明研究納米的重要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
,為我們揭示一個可見的原子、分子世界
,對納米科技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促進作用
; 1990年7月,第一屆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辦
,標志著納米科學技術的正式誕生
; 1991年,碳納米管被人類發(fā)現(xiàn)
,它的質(zhì)量是相同體積鋼的六分之一
,強度卻是鋼的10倍,成為納米技術研究的熱點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莫利教授認為
,納米碳管將是未來最佳纖維的首選材料,也將被廣泛用于超微導線
、超微開關以及納米級電子線路等
; 1993年,繼198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搬走原子團“寫”下斯坦福大學英文
、1990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在鎳表面用36個氙原子排出“IBM”之后
,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自如地操縱原子成功寫出“ 中國”二字,標志著中國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 1997年
,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地用單電子移動單電子,利用這種技術可望在20年后研制成功速度和存貯容量比現(xiàn)在提高成千上萬倍的量子計算機
。
3.什么是納米科技
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是用單個原子
、分子制造物質(zhì)的科學技術,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納米范圍內(nèi)材料的性質(zhì)和應用
。
納米科學技術是以許多現(xiàn)代先進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科學技術
,它是動態(tài)科學(動態(tài)力學)和現(xiàn)代科學(混沌物理、智能量子
、量子力學
、介觀物理、分子生物學)
。
和現(xiàn)代技術(計算機技術
、微電子和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
、核分析技術)結合的產(chǎn)物,納米科學技術又將引發(fā)一系列新的科學技術
,例如:納米物理學
、納米生物學、納米化學
、納米電子學
、納米加工技術和納米計量學等。
擴展資料:
1
、納米是一種幾何尺寸的度量單位
,1納米=百萬分之一毫米。
2
、納米技術帶動了技術革命
。
3、利用納米技術制作的藥物可以阻斷毛細血管
,“餓死”癌細胞
。
4、如果在衛(wèi)星上用納米集成器件
,衛(wèi)星將更小
,更容易發(fā)射。
5
、納米技術是多科學綜合
,有些目標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才會實現(xiàn)。
6
、納米技術和信息科學技術
、生命科學技術是當前的科學發(fā)展主流,它們的發(fā)展將使人類社會
、生存環(huán)境和科學技術本身變得更美好
。
7、納米技術可以觀察病人身體中的癌細胞病變及情況
,可讓醫(yī)生對癥下藥
。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納米科技
4.納米是什么
一段時期以來,納米技術頻頻在媒體中出現(xiàn)
,有關納米技術
、納米材料以及應用納米技術制造的產(chǎn)品的優(yōu)越性也廣為宣傳。
那么
,什么是納米技術呢
?本文介紹這方面的知識,供初學者參考
。 . 納米
,是一種長度單位,符號為nm
。
1納米=1毫微米=10米(既十億分之一米)
,約為10個原子的長度。假設一根頭發(fā)的直徑為0.05毫米
,把它徑向平均剖成5萬根
,每根的厚度即約為1納米。
. 1
、納米技術的含義 . 所謂納米技術
,是指在0.1~100納米的尺度里,研究電子
、原子和分子內(nèi)的運動規(guī)律和特性的一項嶄新技術
。科學家們在研究物質(zhì)構成的過程中
,發(fā)現(xiàn)在納米尺度下隔離出來的幾個
、幾十個可數(shù)原子或分子,顯著地表現(xiàn)出許多新的特性
,而利用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設備的技術
,就稱為納米技術。
. 納米技術與微電子技術的主要區(qū)別是:納米技術研究的是以控制單個原子
、分子來實現(xiàn)設備特定的功能
,是利用電子的波動性來工作的;而微電子技術則主要通過控制電子群體來實現(xiàn)其功能
,是利用電子的粒子性來工作的
。人們研究和開發(fā)納米技術的目的,就是要實現(xiàn)對整個微觀世界的有效控制
。
. 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
,研究的內(nèi)容涉及現(xiàn)代科技的廣闊領域。1993年
,國際納米科技指導委員會將納米技術劃分為納米電子學
、納米物理學、納米化學
、納米生物學
、納米加工學和納米計量學等6個分支學科。
其中
,納米物理學和納米化學是納米技術的理論基礎
,而納米電子學是納米技術最重要的內(nèi)容。 . 2、納米電子器件的特點 . 以納米技術制造的電子器件
,其性能大大優(yōu)于傳統(tǒng)的電子器件: . 工作速度快
,納米電子器件的工作速度是硅器件的1000倍,因而可使產(chǎn)品性能大幅度提高
。
功耗低
,納米電子器件的功耗僅為硅器件的1/1000。信息存儲量大
,在一張不足巴掌大的5英寸光盤上
,至少可以存儲30個北京圖書館的全部藏書。
體積小
、重量輕
,可使各類電子產(chǎn)品體積和重量大為減小。 一段時期以來
,納米技術頻頻在媒體中出現(xiàn)
,有關納米技術、納米材料以及應用納米技術制造的產(chǎn)品的優(yōu)越性也廣為宣傳
。
那么
,什么是納米技術呢?本文介紹這方面的知識
,供初學者參考
。 . 納米,是一種長度單位
,符號為nm
。
1納米=1毫微米=10米(既十億分之一米),約為10個原子的長度
。假設一根頭發(fā)的直徑為0.05毫米
,把它徑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即約為1納米
。
. 1
、納米技術的含義 . 所謂納米技術,是指在0.1~100納米的尺度里
,研究電子
、原子和分子內(nèi)的運動規(guī)律和特性的一項嶄新技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茖W家們在研究物質(zhì)構成的過程中
,發(fā)現(xiàn)在納米尺度下隔離出來的幾個、幾十個可數(shù)原子或分子
,顯著地表現(xiàn)出許多新的特性
,而利用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設備的技術
,就稱為納米技術。
. 納米技術與微電子技術的主要區(qū)別是:納米技術研究的是以控制單個原子
、分子來實現(xiàn)設備特定的功能
,是利用電子的波動性來工作的;而微電子技術則主要通過控制電子群體來實現(xiàn)其功能
,是利用電子的粒子性來工作的
。人們研究和開發(fā)納米技術的目的
,就是要實現(xiàn)對整個微觀世界的有效控制
。
. 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nèi)容涉及現(xiàn)代科技的廣闊領域
。1993年
,國際納米科技指導委員會將納米技術劃分為納米電子學、納米物理學
、納米化學
、納米生物學、納米加工學和納米計量學等6個分支學科
。
其中
,納米物理學和納米化學是納米技術的理論基礎,而納米電子學是納米技術最重要的內(nèi)容
。 . 2
、納米電子器件的特點 . 以納米技術制造的電子器件,其性能大大優(yōu)于傳統(tǒng)的電子器件: . 工作速度快
,納米電子器件的工作速度是硅器件的1000倍
,因而可使產(chǎn)品性能大幅度提高。
功耗低
,納米電子器件的功耗僅為硅器件的1/1000
。信息存儲量大,在一張不足巴掌大的5英寸光盤上
,至少可以存儲30個北京圖書館的全部藏書
。
體積小、重量輕
,可使各類電子產(chǎn)品體積和重量大為減小
。
5.納米技術是什么
納米技術也稱毫微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納米至100納米范圍內(nèi)材料的性質(zhì)和應用的一種技術
。
1981年掃描隧道顯微鏡發(fā)明后
,誕生了一門以1到100納米長度為研究分子世界,它的最終目標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來構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產(chǎn)品
。因此
,納米技術其實就是一種用單個原子
、分子制造物質(zhì)的技術。
從迄今為止的研究來看
,關于納米技術分為三種概念:
1
,是1986年美國科學家德雷克斯勒博士在《創(chuàng)造的機器》一書中提出的分子納米技術。根據(jù)這一概念
,可以使組合分子的機器實用化
,從而可以任意組合所有種類的分子,可以制造出任何種類的分子結構
。這種概念的納米技術還未取得重大進展
。
2、納米技術定位為微加工技術的極限
。也就是通過納米精度的"加工"來人工形成納米大小的結構的技術
。這種納米級的加工技術,也使半導體微型化即將達到極限
。
現(xiàn)有技術即使發(fā)展下去
,從理論上講終將會達到限度,這是因為
,如果把電路的線幅逐漸變小
,將使構成電路的絕緣膜變得極薄,這樣將破壞絕緣效果
。此外
,還有發(fā)熱和晃動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新型的納米技術
。
3、從生物的角度出發(fā)而提出的
。本來
,生物在細胞和生物膜內(nèi)就存在納米級的結構。DNA分子計算機
、細胞生物計算機的開發(fā)
,成為納米生物技術的重要內(nèi)容。
擴展資料:
應用領域:
當前納米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主要在材料和制備
、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
、醫(yī)學與健康、航天和航空
、環(huán)境和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