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白酒特指中國白酒,是世界蒸餾酒中獨具一格的一個品類
。白酒是由麥子、高粱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和水(占總量的98%~99%)。作為一種高濃度的酒精飲料
我國的白酒,歷史悠久,工藝獨特
,在世界諸多酒類中獨樹一幟。從古至今,白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社交、喜慶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特殊飲品。二
、燒酒的發(fā)展歷程阿拉伯人于8到9世紀時發(fā)明的蒸餾酒技術。和朝鮮半島的燒酒一樣
,中國的蒸餾白酒可能是元朝時期由被蒙古人征服的中亞波斯地區(qū)傳入并普及開的。日本燒酒也是在同時期由朝鮮半島以及和中國關系密切的琉球傳入的。 也有說法認為唐朝時已經有蒸餾酒。中國白酒是世界著名的蒸餾酒
,據(jù)考證,是以發(fā)酵酒演化而來,雖然中國早已利用酒曲及酒藥釀酒,但在蒸餾器具出現(xiàn)以前還只能釀造酒度較低的果酒或黃酒。蒸餾器具出現(xiàn)以后,用酒曲及酒藥釀出的酒再經過蒸餾,可以得到酒度較高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唐以前
中國人在商朝時代已有飲酒的習慣
,并以酒祭神。當時稱為社會主流的是“杜康”,是一種低酒精含量的釀制而成的米酒。唐代
在唐代文獻中,燒酒
、蒸酒之名已有出現(xiàn)。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云:“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元代
元代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
,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
,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現(xiàn)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
至于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
明代
1998年8月,在成都市錦江畔以外發(fā)現(xiàn)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遺址
清代
清朝是白酒發(fā)揚光大
,逐漸替代“杜康”的朝代,絕大多數(shù)的蒸餾酒名牌都創(chuàng)始于清朝。三
、燒酒的類型香型分類
中國白酒按香型劃分為:醬香型白酒、濃香型白酒
、清香型白酒醬香型:原料有高梁(釀酒)、小麥(制大曲)
濃香型:原料雖然是高梁、小麥
清香型:其原料除高梁外,制曲用大麥
曲種分類
根據(jù)曲種不同
配方分類
根據(jù)配方口味主要分為四大香型,即濃香型
四
營養(yǎng)成分
白酒中除含有極少量的鈉、銅
藥性功效
白酒性溫
食用宜忌
宜食
一般人每天的飲酒量以75克(1.5兩)為佳
,且每周飲酒不應超過3次。每天下午兩點以后飲酒較安全。白酒尤其適宜患有風寒濕性關節(jié)炎者飲用,也可以作為調味品在烹調時酌加,味香氣濃。忌食
白酒不宜在空腹
、睡前、感冒或情緒激動時飲用,以免心血管受損。也不宜大量飲用,過量飲酒可引起急、慢性酒精中毒,從而導致慢性胃炎、營養(yǎng)不良、神經炎、肝硬變、胰腺炎、心臟病而且
此外,不宜喝冷酒
。主要由于酒中除了含有酒精外,還摻雜著一些甲醇、甲醛等少量影響視力的有害物質。而這些有害物質的酒精溶液和水溶液混合后的沸點低于60℃。如果將酒精加熱,酒中的這些物質基本上就能揮發(fā)掉。所以,要喝溫酒。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2930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