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煙有害健康,抽煙越早,危害就越大。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抽煙,會讓大腦變??;年輕男女抽煙的時間越長,他們大腦區(qū)域中負責決策制定的灰質(zhì)數(shù)量就會越少,對香煙的渴望也就越為強烈。研究人員對年輕吸煙者的大腦發(fā)生如此明顯的變化而感到吃驚。這一發(fā)現(xiàn)也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從青少年起就開始吸煙的人難以戒斷煙癮的原因。
研究人員對42名年齡在16~21歲之間的男女志愿者的大腦進行了細致掃描,這些志愿者中有一部分人從未抽過煙,其余的人平均每天抽煙6~7支。掃描結(jié)果顯示,年輕人的吸煙量越多,他們的右側(cè)腦島就越為稀薄。這個大腦區(qū)域參與決策制定過程和信任感的建立,主要負責人們直覺的形成。它對尼古丁高度敏感,而且也與大腦中控制渴望感和欲望的能力相連接。
研究者認為,腦島較為稀薄會讓人更難戒除煙癮。發(fā)表在《神經(jīng)心理藥物學期刊》上的這一研究結(jié)果表明,從青少年時期(大腦發(fā)育的一個關(guān)鍵時期)就抽煙所造成的大腦變化,會讓人在成年時更難以戒掉煙癮。
一、致癌作用
吸煙致癌已經(jīng)公認
流行病學調(diào)查表明,吸煙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別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和小細胞未分化癌。
吸煙者患肺癌的危險性是不吸煙者的13倍,如果每日吸煙在35支以上,則其危險性比不吸煙者高45倍。吸煙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煙者高10~13倍。肺癌死亡人數(shù)中約85%由吸煙造成。
二、對心、腦血管的影響
許多研究認為,吸煙是許多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吸煙者的冠心病、高血壓病、腦血管病及周圍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均明顯升高。統(tǒng)計資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壓病患者中75%有吸煙史。??
香煙點燃后產(chǎn)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大致分為六大類:
(1)醛類、氮化物、烯烴類,這些物質(zhì)對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2)尼古丁類,可刺激交感神經(jīng),引起血管內(nèi)膜損害。
(3)胺類、氰化物和重金屬,這些均屬毒性物質(zhì)。??
(4)苯并芘、砷、鎘、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均有致癌作用。
(5)酚類化合物和甲醛等,這些物質(zhì)具有加速癌變的作用。
(6)一氧化碳能減低紅血球?qū)⒀踺斔偷饺砣ツ芰Α?
吸煙對自己的危害
男性:煙草中尼古丁有抑制性激素分泌及殺傷精子的作用。同時煙草尼古丁可阻礙精子和卵子的結(jié)合,大大降低婦女受孕機會,吸煙還會導致陽痿。
女性:煙草更易影響生理,會出現(xiàn)月經(jīng)紊亂、流產(chǎn)、絕經(jīng)提前等癥狀,并使絕經(jīng)后的骨質(zhì)疏松癥狀更加嚴重。
吸煙對他人的危害
二手煙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導致肺癌、呼吸系統(tǒng)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孕婦暴露于二手煙可以導致嬰兒出生體重降低、早產(chǎn)以及嬰兒猝死綜合征。
擴展資料
香煙點燃后產(chǎn)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大致分為6大類:
(1)醛類、氮化物、烯烴類,對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2)尼古丁類,可刺激交感神經(jīng),讓吸煙者形成依賴。
(3)胺類、氰化物和重金屬,均屬毒性物質(zhì)。
(4)苯丙芘、砷、鎘、甲基肼、氨基酚、其它放射性物質(zhì),均有致癌作用。
(5)酚類化合物和甲醛等,具有加速癌變的作用。
(6)一氧化碳,減低紅細胞將氧輸送到全身的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吸煙的害處有哪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吸煙 (不健康行為)
文 /心理學知識星球
你還記得你第一次吸煙是什么時候嗎?對于大部分男人來說都有吸過煙的經(jīng)歷吧,我們也知道 第一次吸煙會產(chǎn)生頭暈、惡心、嘔吐的感覺 。最初我們都是出于好奇開始嘗試吸煙,但是后來有很大一部分人或許出于慣性也或者覺得手里空落落的就不自覺的開始吸煙,最后導致很難戒掉。
或許有的人會說, 吸煙可以緩解心情或心理壓力,每當心情郁悶、煩躁時吸一根煙就會“飄飄欲仙”,感覺很“舒服”,情況確實是這樣的 。但是為什么會這樣?大家都知道吸煙有害 健康 ,但是往往我們都會“不在意”,而這里也就不得不說一個我們?nèi)俗陨淼腷ug(漏洞)。 人作為高級物種和其他物種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我們會“反省”,而這種反省相當于心理學上的“元認知” 。我們會不定期的反省,問自己“雖然抽煙感覺很美妙,但是這么做對嗎?”也是因為有“元認知”的存在,所以人不容易“上癮”。 但是這個“元認知”有個漏洞就是人類只會對突然出現(xiàn)的變化有警覺,卻忽略 那種 “慢性”產(chǎn)生的影響 。而香煙上癮就是通過一點一點開始的,因為這樣可以躲避“元認知”的“審查”,最終讓人“離不開香煙”。
吸煙時, 香煙中的尼古丁會讓大腦中分泌多巴胺 ,而這也就是香煙的危害之一, 如果一直讓尼古丁“刺激”大腦不斷分泌多巴胺,那么會造成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這個“機器”損壞,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就會變的遲鈍 ,而這種現(xiàn)象被叫作 “補償性感受性低下” 。
如果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得遲鈍,那么多巴胺分泌就會變少,而這又會導致兩個結(jié)果。
在我們大腦中有個平衡機制,也就是說在一段壓力過后,它(平衡機制)會給予補償,分泌多巴胺讓人輕松一下,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感受。比如,當你辛苦工作了一天,在你走出工作單位的那一瞬間就會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快樂和自由的感覺。當然, 這只是說在大腦的機制能正常運行的基礎(chǔ)上,如果長期吸煙就會把這個機制破壞掉,多巴胺也就很難分泌出來 。
而作為“煙民”,在辛苦工作一天后,不能享受到快樂和輕松,反而會情緒低落,那么,為了擺脫這種空虛感,就必須做點什么。而方法就是“吸煙”,而這或許就是我們每當下班后會看到叼著香煙走在回家路上的人的場景。
我相信都聽過“飯后一支煙,賽過活神仙”的俗話吧。 對于不抽煙的人來說,吃飯能讓人感到快樂,畢竟民以食為天,其次是在吃飯時大腦也會分泌多巴胺來讓人“快樂”。但是抽煙的人受尼古丁的慢性影響,大腦的敏感度會降低。所以,一般人在吃飯后感受到的幸福與快樂,吸煙者是無法體會到的。吸煙者在吃完豐盛的菜肴后仍會感覺若有所失,所以必須在飯后抽一支煙才能感受到幸??鞓?/strong> 。
希望大家不要因吸煙而痛失本來理所當然擁有的,那個平淡幸福的天堂。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個兩組人,一組人讓他們在腦海里想白熊,而另一組人則不讓他們想白熊。結(jié)果卻讓人出乎意料,被要求不去想白熊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滿腦子都是白熊的身影,甚至比被要求想白熊的人想的還要多。這個實驗說明了一件事: 越是控制自己不去想一樣東西,那么在腦海里就越是想的厲害。而這也是白熊效應的由來 。
因為你越是不去想吸煙這件事,越是抑制這個想法,過后想抽煙的想法就越強烈, 甚至在你的潛意識里會將這種被壓抑的想法(吸煙),認為是你的需要和渴望 。吸煙者越是有不想抽煙的想法,對香煙的需求或渴望就會被放的越大。而研究表明, 戒煙失敗的人,大多是平時就更喜歡壓抑自己想法的人 。
在心理學上有種方法叫“厭惡療法” 。說到厭惡療法就不得不說一下著名的 “條件反射” 了,因為厭惡療法的關(guān)鍵就是條件反射原理。那么什么是條件反射呢?
這里舉個例子來說明,著名生理學家巴普洛夫用狗做了一個實驗。他在狗面前放了一塊肉,狗看見肉后就會就口水,因為它很想吃,這也是它的本能。而巴普洛夫就在狗看到肉時就響一次鈴鐺,如此反復后,當狗沒看到肉但是聽到鈴鐺聲后,狗還是會流口水。
而“厭惡療法”就是將需要戒掉的行為(吸煙),與不愉快的或者懲罰性的刺激結(jié)合起來,通過厭惡條件反射來消退吸煙行為對人的吸引力。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每次吸煙時把地點選在我們不愿去或厭惡的地方,讓自己把吸煙的行為與自己最厭惡的事物形成條件反射 。比如,有的人愛干凈,他不愿意在廁所抽煙,那么,我們就可以讓他與廁所內(nèi)抽煙形成條件反射,那么,在他想抽煙的時候就會有嘔吐感,只要他想抽煙就會想起嘔吐感,自然就可以順利的戒煙了。
對吸煙者來說,他們的多巴胺神經(jīng)反應比正常人遲鈍 ,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每天吸煙的數(shù)量會越來越多,但是他們吸煙所帶來的“飄飄欲仙”的感覺會越來越少。因為“機器”已經(jīng)損壞了, 多巴胺分泌越來越少,吸一根煙已經(jīng)感覺不到“快樂”了,想要達到能讓自己滿足的感覺,必須“走量”,也就是多抽煙,這樣才能繼續(xù)感受到快樂并覺得心安。
但是,由于長期吸煙導致多巴胺匱乏,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體會不到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快樂。 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少抽點煙,別讓本該屬于自己的快樂從指縫中溜走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2961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