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個研究小組利用免疫系統(tǒng)對病毒感染的反應開發(fā)出一種納米粒子RNA疫苗,并在實驗鼠和3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身上成功誘發(fā)了抗癌免疫反應。該研究為通用癌癥疫苗的出現(xiàn)鋪平了道路,有望讓癌癥免疫療法成為現(xiàn)實。
這項發(fā)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的研究,介紹了一種通過調整機體免疫反應來對抗癌癥的方法。其核心是一種由RNA-脂質復合物組成的疫苗。這種疫苗通過靜脈注射進入體內,目標是一種被稱為樹突狀細胞的免疫系統(tǒng)細胞。
德國美茵茨大學的尤格·薩赫和他的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通過調整納米微粒的電荷,讓這些RNA攜帶輕微的負電荷就足以讓它們針對樹突狀細胞。RNA-脂質復合物能把RNA用脂類膜完全包裹起來,以保護其不被身體降解。與此同時,這種脂質物質還能把RNA藥物導向需要去的地方,幫助它們被樹突狀細胞、脾臟、淋巴結和骨髓中的巨噬細胞吸收,之后這些RNA會被翻譯成癌癥特異性的抗原。
實驗結果顯示,這種疫苗在多個小鼠腫瘤模型中可以誘發(fā)一個強烈的抗原特異性T細胞應答,并產生一個強力的α型干擾素對癌癥的發(fā)展產生排斥反應。該結果在人類臨床實驗中也得到了證實。該疫苗第一期臨床劑量遞增試驗的初步結果顯示,3個黑色素瘤患者接受了低劑量疫苗后,表現(xiàn)出了強有力的α型干擾素和抗原特異性T細胞應答。
研究人員稱,由于幾乎所有基于蛋白的抗原都可以通過RNA進行編碼,這種納米疫苗具備成為通用癌癥疫苗的潛力。這項研究意味著,通用癌癥疫苗研究終于邁出關鍵一步。
所謂通用癌癥疫苗,一夫當關便能對付所有的癌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目前正在研發(fā)或已經上市的癌癥疫苗,幾乎都是僅針對特定類型的,還不存在對所有類型癌癥都起效果的通用疫苗。德國的這項新研究現(xiàn)已表現(xiàn)出巨大優(yōu)勢,但還需要展開更多的臨床實驗,何況規(guī)?;a這種納米粒子也非易事。只可以說,在通用癌癥疫苗的備選者中,它很有前途。
什么是癌癥?事實上,在醫(yī)學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類。相對應的,起源于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統(tǒng)稱為肉瘤。有少數(shù)惡性腫瘤不按上述原則命名,如腎母細胞瘤、惡性畸胎瘤等。一般人們所說的“癌癥”習慣上泛指所有惡性腫瘤。癌癥具有細胞分化和增殖異常、生長失去控制、浸潤性和轉移性等生物學特征,其發(fā)生是一個多因子、多步驟的復雜過程,分為致癌、促癌、演進三個過程,與吸煙、感染、職業(yè)暴露、環(huán)境污染、不合理膳食、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那么,什么是多西他賽?
多西他賽原研由賽諾菲開發(fā),是紫杉醇的一種化學合成衍生物,主要用于治療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等,相較于紫杉醇,該藥大大提高了親水性,降低了不良反應,峰值銷售額達21.8億歐元。事實上,多西他賽注射液是抗腫瘤類植物藥,與為一類藥。主要作用于微管蛋白,加強聚合、抑制降解,形成穩(wěn)定的維管束,從而干擾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在1996年的時候,F(xiàn)DA也是第一次批準此藥用于治療晚期乳腺癌,后來逐步擴大到卵巢癌、非小細胞肺癌、激素難治性前列腺癌、頭頸癌等。除此之外,多西他賽注射液對胃癌、胰腺癌、黑色素瘤等也有一定療效。
事實上,多西他賽是通過血液進入肝臟,在肝臟內細胞色素P450亞型酶3A4型(CYP3A4)酶的作用下與蛋白結合。值得一提的是,70%以上的藥物轉化為無活性的代謝產物,再通過膽汁和腸道中的P-糖蛋白轉運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另有10%從尿液中排出,僅少數(shù)以原型排出。多西他賽通過抑制DNA的復制,達到控制腫瘤細胞的效果,在乳腺癌,肺癌,婦科惡性腫瘤當中,能夠取得比較好的療效,可以降低患者術后復發(fā)轉移的概率,能夠使晚期的患者延長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不過,雖然多西他賽注射液的功效很好,但是在進行化療的時候,其實也是有一些副作用的,其不良反應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副作用是骨髓抑制;第二個副作用是過敏反應;第三個副作用是體液潴留包括水腫;第四個副作用是可能發(fā)生惡心、嘔吐或腹瀉等胃腸道反應;第五個副作用是心血管副反應,比如低血壓、竇性心動過速、心悸、肺水腫及高血壓等有可能發(fā)生;第六個副作用是脫發(fā)、無力、黏膜炎、關節(jié)痛和肌肉痛,低血壓和注射部位反應。
「惡性黑色素瘤」是皮膚癌中,預后最不好、致死率最高的,如果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就可能產生黑色素沉積的變化。但黑色素瘤過去都采取手術切除的方式,不但影響外觀,還可能造成淋巴回流不良、水腫等問題,新型的免疫療法就成了另一種選擇。 皮膚黑色素瘤
亞洲人的惡性黑色素瘤最常見在腳趾甲下,尤其是大腳趾,但只要是身體任何地方的色素、即使是從小就有的痣產生變化,像是外觀不對稱、邊緣不規(guī)則、非圓形、顏色改變或不均勻、大小超過0.6公分、產生潰瘍或容易流血,就可能是皮膚癌。
惡性黑色素瘤很可能往周圍皮膚、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所以多半會在早期發(fā)現(xiàn)時就進行手術切除,依照癌細胞的侵入程度,決定切除的范圍大小。
而避免轉移的「淋巴結手術」也是重點,只要腫瘤侵犯到真皮層,就必須處理,但切除后, 可能造成淋巴中的組織液回流不良,形成上、下肢水腫,手臂或腿部僵硬、不靈活,甚至產生皮膚潰瘍或反復蜂窩性組織炎。
揭開癌細胞的「假面」
晚期黑色素瘤使用化療時,腫瘤客觀反應率(腫瘤緩解的比例)只有15.3%,有效時間只有5~7個月,使用標靶藥物可以將無惡化時間延長到9~11個月。但如果將免疫療法加入化療、作為第一線療法,存活期延長到11個月,單獨使用免疫藥物,無論是存活率、反應率都比傳統(tǒng)療法來得好。
免疫系統(tǒng)是經由T細胞辨識外來抗原,進而消滅侵入的病菌,黑色素瘤就屬于細胞會產生突變的類型,所以免疫細胞可以尋找到陌生的抗原。 但正常細胞上的「免疫檢查點PD-L1」,可以取消T細胞的毒性,以免自己被攻擊,而癌細胞也會發(fā)展出PD-L1,所以到后期越來越難治。
目前使用的免疫療法,則多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來破除癌細胞跟PD-L1的連結,讓T細胞可以正確攻擊,達到啟用自身免疫系統(tǒng)的效果。
讓病毒激發(fā)免疫系統(tǒng)
201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中,提出針對黑色素瘤的「病毒療法」,當時主要是以改造過的病毒來攻擊癌細胞,可以對癌細胞造成有效的裂解。 但這種做法等于是「送一支孤軍去打敵人」,所以近幾年的醫(yī)學發(fā)展,慢慢傾向「以病毒 *** 免疫系統(tǒng)來作戰(zhàn)」。
這一類病毒被稱為「溶瘤病毒」,經過實驗室的基因改造,它們變成可以感染、并殺死癌細胞的病毒,在病毒本身死亡后,還可以激發(fā)身體的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
另外,在腫瘤中,有時候也可以發(fā)現(xiàn)已經被癌細胞「浸潤」的淋巴細胞,就稱為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這類細胞經過培養(yǎng)后,可以對癌細胞有良好的攻擊效果,如果同時透過施打激發(fā)免疫系統(tǒng)的「白血球介素」,就能達到攻擊癌細胞的目標。
不過免疫療法還是有副作用,會對一般人有「感冒癥狀」,出現(xiàn)發(fā)燒、肌肉酸痛、發(fā)炎等免疫反應,但對于有免疫疾病的人,幾乎不能使用,不然會造成嚴重的過敏現(xiàn)象,反而有問題。
癌癥是困擾我們全人類的一種疾病,也是很多家庭的痛,哪怕我們傾盡家財也不一定能夠挽回飽受癌癥困擾的親人的生命。如果我們能夠像預防乙肝、天花、HPV一樣,研制出疫苗預防癌癥就好了。因此《衛(wèi)報》(guardian)報道的“2030年前癌癥疫苗可能問世”無疑是一條爆炸性的新聞。
但即使癌癥疫苗問世,也并不意味著癌癥被攻克了。下面我將簡單地介紹一下這家有可能發(fā)明癌癥疫苗的BioNTech和疫苗的原理,并說明疫苗產生并不意味癌癥被攻克的三點理由(費用高昂、癌細胞種類多、體質因人而異)。
新聞報道截圖
一、??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
BioNTech是一家德國生物科技公司,一度是歐洲最大的生物技術獨角獸(比喻實力非凡)。早在新冠疫情爆發(fā)之前,它就一直致力于研究mRMA癌癥疫苗,后又和美國的輝瑞合作研發(fā)生產了mRNA新冠疫苗。而新冠疫苗的研發(fā)又加速了癌癥疫苗的研發(fā)。
BioNTech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接受采訪的視頻
圖雷利(?zlem Türeci,該公司創(chuàng)始人之一)表示可采取新冠疫苗相同的方法來啟動人類體內的免疫系統(tǒng),來尋找具有破壞性的癌細胞,進而去除癌細胞。癌癥疫苗不攜帶識別病毒的代碼,而是包含癌癥抗原的遺傳指令,癌細胞可通過這種相同的方式被摧毀。
二、癌癥疫苗的原理
癌癥疫苗也叫mRNA疫苗,就是通過向人體注射特定的mRNA的方式,讓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如果在未來遇到突變的癌細胞,身體的免疫機制會快速做出反應,把還沒來得及壯大擴散的癌細胞消滅。如果能夠在早期被免疫細胞識別并消滅,就不會形成癌癥了。
打個比方,把癌細胞比作步入歧途、天賦異稟的人,打了疫苗就等于把這樣的人的通緝令貼滿了世界的每個角落,那么它一出現(xiàn)就會被圍捕。癌細胞是由正常的細胞變異產生的,它們的分化、分裂能力強,發(fā)展下線、壯大組織的能力同樣出眾,因此消滅癌細胞得趁早。它們表面有正常細胞沒有的蛋白質,也可以說是反派特有的標志。注射了疫苗后,就能批量生產這種蛋白質,讓免疫細胞們都長長見識,下次遇到癌細胞的時候,就知道該怎么辦了。
在這里做一個不算特備專業(yè)的科普,mRNA可以說是蛋白質的模具(生產工具),它們在細胞中會通過生物反應,將肽轉變成蛋白質。mRNA不同,那么生產出來的蛋白質也不同。癌癥疫苗中的mRNA是小分子,可以進入人體細胞并生產癌細胞表面特有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是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的)。這種蛋白質能夠激活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如果有細胞想不開變成癌細胞的話,那它就會被會被快速識別出來,并被消滅。
三、疫苗問世并不意味癌癥被攻克
如果癌癥疫苗真的問世了,我們還是會很高興的,畢竟可以預防癌癥了,但這并不意味著癌癥被攻克了。我認為癌癥被攻克,并不是少數(shù)富人可以通過注射癌癥疫苗,不會患癌,而是大部分的人都打得起疫苗,讓癌癥成為罕見病。只有得癌癥像得天花那樣不常見了,那才叫被克服。下面具體闡述一下即使疫苗問世,也不意味著癌癥沒被攻克的理由。
1.費用高昂
眾所周知,治療癌癥的費用很高。令人難過的是,很多人得了癌癥治不好,就算傾其所有,也沒辦法治愈。我外公和奶奶分被是得肺癌和乳腺癌去世的,所以我曾經很希望能有癌癥疫苗。等到現(xiàn)在癌癥疫苗誕生有眉目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了一點——就算它早二十幾年問世,我患癌癥走了的親人,有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去世。因為疫苗價格高昂。
癌癥疫苗是mRNA疫苗,不同于蛋白質疫苗,它的生產更難,成本也更高。而且大家對癌癥疫苗的需求很大,有條件的話,相信大家都想打。供不應求,也會導致價格高昂。如果癌癥疫苗問世了,那么它可能會長時間處于有價無市的情況。
其實我們可以類比一下九價的,它問世這么多年了,照樣很搶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九價疫苗也是一種癌癥疫苗,通過預防引起癌癥的HPV病毒,從而預防某些癌癥。九價疫苗的價格不算低的,癌癥疫苗的生產成本擺在那里,價格會只高不低。有的網友推測可能要幾十萬,也有網友說可能要上百萬。就算是十萬,也有人會因為舍不得或生活困難不去打。除非像接種牛痘一樣,人人免費,癌癥疫苗才算被普及,這才算離攻克癌癥更進一步。(估計得很長時間)
2.癌癥種類多
除了指甲和毛發(fā)以外,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有可能會得癌癥。癌細胞的種類很多,如果癌細胞疫苗只能針對特定的幾種癌細胞的話,接種的意義就變小了。而且只防特定的幾種,也就不能意味著癌癥被攻克了。
BioNTech表示:因為構成腫瘤的癌細胞中可能含有多種不同的蛋白質,使得制造針對所有癌細胞而不針對健康組織的疫苗變得極其困難。
制造能夠預防所有癌細胞的疫苗非常困難。比如說有的癌細胞是戴紅帽子的人,而有的癌細胞是穿綠色披風的人,還有的癌細胞品味獨特,那么只針對紅帽子或者綠披風肯定不行。要是發(fā)明的疫苗針對有手有腳的人的話,確實可以把癌細胞一網打盡,但正常細胞也躺槍了。
正在分裂的癌細胞
個人感覺BioNTech公司未來問世的癌癥疫苗是針對特定的癌細胞的,比如說他們一直在研究的黑色素瘤細胞。這樣的疫苗確實可以預防一些癌癥,但離癌癥被攻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生物醫(yī)藥行業(yè)研發(fā)人員向媒體解釋稱,這里的癌癥疫苗與HPV疫苗不同,沒有預防功能,只能用于治療。如果只有治療效果的話,那離攻克就要有更長的路要走了。)
3.體質因人而異
從原理上來說,癌癥疫苗是通過喚醒人體免疫的方式來防止癌癥的,這和大部分傳染病疫苗的原理是一樣的。
但是有的人就算接種了疫苗也有可能會患病,因為體質不同。而有的人則會因為體質不適合接種疫苗。因此就算能夠免疫所有癌癥的疫苗問世,且免費給大家打,那癌癥也還是有可能發(fā)生的。而且癌細胞和正常細胞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針對癌細胞的疫苗對身體產生不良反應的概率會更大,就算免費,我們的體質很可能會不允許我們接種。
雖然癌癥疫苗的問世,并不意味則癌癥被攻克了。但是它的問世,對于我們全人類來說,還是有非凡的意義。它如果問世了,那么地位將不亞于歷史上任何發(fā)明的成就。如果它能夠早日被發(fā)明并被普及的,就算我們這一輩的人沒法攻克癌癥,但也許我們的子孫可以擺脫癌癥的陰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3001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靶向癌癥相關巨噬細胞的免疫療法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