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調養(yǎng)法等。
9、香湯沐浴類
在多種多樣
、異彩紛呈的道教修煉方法中
,還有一類不被外界注意,但在養(yǎng)生修煉中確有一定特殊作用的養(yǎng)生修煉法
,這就是香湯沐浴
。
所謂“香湯”,就是調進各種芬芳藥料的溫熱洗澡水
。香湯沐浴的作用不僅在于洗凈身體
,滌盡垢膩,并且還在于借助洗滌身垢的啟發(fā)影響
,反過來對潔凈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的神氣自然清朗,有利于養(yǎng)生修煉
。道教作道法之前
,皆當香湯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
沐浴的香湯常用五種香湯
。所謂“五香”,就是白芷
、桃皮
、柏葉、零陵
、青木香五種香藥或香料的總稱
。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揮發(fā)油,味芳香
,據道教密傳
,有避邪和去三尸的作用。桃皮是桃樹去掉栓皮后的樹皮
,因其皮含柚皮素
、香橙素等,所以氣味芳香
,具有較強的健腦醒腦作用
,且可以殺諸瘡蟲,止息痧氣
。柏葉
,則具有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
、去濕痹
、止饑的作用
。零陵香,對心腹惡氣
、齒痛
、鼻塞皆有較好的療效。青木香
,有升降
、利吐的作用。還能清醒毛孔
,促進皮下毛細管的血液循環(huán)
,使沐浴者遍體舒適。
香湯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
、澡豆
、蜜湯等加制而成。調湯之人
,功德無量
。
10、指印符咒類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樣
,也有手印
、咒語。道教的手印稱“訣”
、“手訣”
,手指做成訣的姿勢叫“掐訣”。訣的種類有數十種
,其作用與佛教的手印相同
,但手指配合之法則相異。道教的咒語
,稱為“祝”或“咒”
。大約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韻文
,第二種是無韻的短語,第三種取自佛教咒語
。
道教在修煉時
,多用咒語,尤其是存思
、存服外氣一類
,在開始做功及做功結束時,都要掐訣念咒
。內丹修煉中亦往往用咒語
。念咒時不但要掐訣
,而且要存思。存思
、念咒
、掐訣同時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應
。道教的符篆派
,在修煉時,還常書符
。符的種類很多
,各有其用場,雖召神制鬼自屬無稽
,但符篆的實際運用
,都與氣功修煉密切相關。
前些年
,一提掐訣
、念咒、畫符
,人們自然就和封建迷信聯(lián)在一起
。隨著氣功科學的深入發(fā)展,隨著練功實踐的普及和增加
,人們開始注意到訣
、咒、符這些神神怪怪的現象里面
,居然還大有文章
。尤其是密宗三密的發(fā)揚光大以及被人體科學界的認可,更使人們重新審視道教中的訣
、咒
、符。當然要擦去污圬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但有一些已被解放出來
,如“吹”、“呵”
、“噓”
、“呞”、“呼”
、“嘻”這六字訣的治病
、養(yǎng)生顯著效果已被公認,并普遍使用
;“握固”這種手印能促使心氣歸一
、辟邪毒之氣的作用
,也被公認:“劍指”這種手訣在發(fā)氣和治病上的顯著作用亦被公認并廣泛使用。
如何品鑒道教的十大類修煉方法
?其層次高低如何判斷
?李道純在《中和集·試金石》這篇文章中提出了劃分的方法和標準,即把修煉方法分為傍門九品
、漸法三乘以及最上一乘這樣三個等級
。
以直接修性還虛的頓法(意念修煉法中的煉神)為最上一乘。
內丹周天為漸法三乘
,三乘中又分為初乘
、中乘、上乘
。百日筑基階段的煉精化氣修煉為人仙小成
,得的是金丹為初乘層次;十月養(yǎng)胎階段的煉氣化神修煉為地仙中成
,得的是神丹
,為中乘層次;三年哺乳階段的練神虛還修煉為天仙大成
,得的是大丹
,為上乘層次。
11
、其它各類修煉方法均屬不入乘的旁門
。用現代語言來講,也就是這類方法均屬普及健身型的氣功或養(yǎng)生方法
,還夠不上談修煉的資格
,不夠檔次。
李道純的品評鑒定方法在道教中是具有代表性
,也是被各家基本認可的
。
什么是氣功
如果從中醫(yī)學角度定義氣功:氣功是通過調神的自我鍛煉,使自身氣機變得協(xié)調的鍛煉方法
。
隨著科學的向前發(fā)展
,我們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有關知識來認識氣功,這將更加深化我們對氣功實質的認識
。
如果從現代行為醫(yī)學的角度看,氣功鍛煉是對一種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為進行學習訓練
,最終以條件反射方式固定下來的行為療法
。
如果從氣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學過程看的話,可將氣功定義為:主要是通過使用自我暗示為核心的手段
,促使意識進入到自我催眠狀態(tài)
,通過心理—生理—形態(tài)自調機制調整心身平衡
,達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鍛煉方法。
我們也可將上述認識概括成一句話:氣功是一種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療法
。心身療法的種類很多
,氣功區(qū)別于其它眾多自我心身療法的重要之處是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中國人所獨有的,以中醫(yī)理論內容“調神”為核心指導的實踐活動
。氣功的歷史可以上溯五千年以上或更久遠
,它起源于人類生產勞動。古代人把這種鍛煉方法不叫氣功
,而稱之為導引
、按蹺、吐納等
。如《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往古人居禽獸之間
,動以避寒,陰居以避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詣屿o兩種方式抵御寒暑和養(yǎng)生療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秴问洗呵?古樂篇》記載:“昔陰康氏之始
,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
,不行其原
,民氣郁于而滯著,骨瑟縮而不達
,作舞以宣導之
。”說明古代的氣功
、導引
、舞蹈、體育并未分科
。
《黃帝內經》記載:“中央者
,地平以濕,地所有生萬物也眾
,民雜食而不勞
,其病多萎厥寒熱,治宜導引按蹺
。故導引按蹺者
,從中央出也。”說明氣功發(fā)源于中原的黃河流域
。由于考古學的發(fā)展
,許多氣功文物相繼發(fā)現,如青海省大通縣出土仰韶時期的舞彩紋陶盆
,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導引圖
,還有戰(zhàn)國時期的行氣玉佩銘等,都是珍貴的氣功文物
。
文獻所見到的氣功一詞
,最早是晉代道士許遜寫的《凈明宗教錄》,其中有氣功闡微一詞
。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少林秘訣》和192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武術匯宗》中都提到氣功一詞
,但指的都是武術鍛煉方法。在1929年張學良將軍為張慶霖編著的《練氣行功秘訣》寫的序文也提到:“氣功大而御敵興邦
,小而強身健體
,養(yǎng)生醫(yī)病……”1934年杭州祥林醫(yī)院出版的董浩著《肺癆病特殊療法?氣功療法》和1938年上海出版的公溥氣功治療院的《氣功治驗錄》兩書中,氣功一詞開始與醫(yī)療保健聯(lián)系在一起
,由于是內部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