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從寒起!都知道寒的危害性,寒意味著各種痛,寒意味著各種腫瘤,寒意味著沒有生機,沒有生機的身體如同行尸走肉,所以我們一定要遠離寒涼,讓我們的身體溫暖起來。
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寒還是熱,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寒,又有些時候覺得自己熱,寒熱錯綜復雜。其實,這是沒有分清寒到底來自哪里的緣故。
我們的五臟都有寒熱之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這方面的內容,看看你到底是心寒、肺寒、脾寒,還是肝寒、腎寒。
一、心是君主之官,心寒了一個國家就沒有未來,心寒了,身體就萎靡不振,做什么事都沒有興趣了。
我們身體的陽氣有兩個來源,一個就是心陽,一個就是腎陽。
心陽就好比太陽,心寒了就好比太陽失去了光芒,天空一片陰霾,大地一片死寂,萬物將會凋零。
如果你心寒,你的面色就會蒼白如雪,因為心,其華在面。
如果你心寒,你身上會長很多斑,臉上、舌頭上、手上、腿上都會長斑,因為心主血脈,各種斑斑點點就是血脈不通的表現。當然你身上還會有各種莫名其妙的淤青,稍微磕著碰著一大塊淤青。
如果你心寒,你的嘴唇會青紫。
如果你心寒,你的心臟跳動就會緩慢,心臟跳動過緩你就會大氣下陷,總覺得胸悶、氣短,總想深呼吸一口氣。
如果你心寒,你的心臟血脈就會瘀滯,瘀滯就會不通,不通就會心痛,遇冷發(fā)作或者冬天發(fā)作的心臟病都是心寒的原因。
如果你心寒了,你會出冷汗,因為汗為心之液,心陽不足就無法固攝汗液,汗就容易出來。很多人心臟病發(fā)作之前會出一大身冷汗。
如果你心寒,你可能會像出家人一樣,無欲無求,無所事事,碌碌無為,做什么都覺得沒有意思,因為你幾乎沒有什么欲望了,除了吃一點點飯來維持生命外,其他的欲望都沒有了。有時候,甚至連食欲也沒了。所以那些抑郁癥的人一定要從心上治療,強壯他們的心陽,驅除他們心中的刺骨寒意。
心寒怎么辦?如何驅除心中的寒涼?建議每天吃一點人參,紅參最好,強壯心陽力道最足,又不峻猛。中成藥可以吃點柏子養(yǎng)心丸。如果心臟有淤血,可以吃點三七粉、丹參粉。平時要多怕打怕打心包經,按摩按摩膻中穴,走出陰冷的小屋子,擁抱大自然擁抱陽光。
二、肺是相傅之官,肺朝百脈,百脈就是百官,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肺寒了,宰相這座連接君主與百官的橋梁就會垮掉,朝廷就會癱瘓,國家就會癱瘓。肺寒了,全身經絡就會堵塞。
如果你肺寒,寒則凝滯,你的鼻子會不通。鼻涕是肺的液,肺寒你就會流清鼻涕,稍微著點涼你的鼻涕像清水一樣流下來。
如果你肺寒,沒有陽氣化開肺中的水液,就會凝結成痰,這樣的痰顏色是白的,你會不停地吐痰,因為肺為貯痰之器。
如果你肺寒,你會不停地咳喘,這種咳喘夜間嚴重,有很多白痰,秋冬容易發(fā)作。
如果你肺寒,你會氣虛,身體總覺得沒勁,沒力氣干活,老想躺著,因為肺主一身之氣。
如果你肺寒,你特別容易得風寒感冒,因為你衛(wèi)氣不足。
如果你肺寒,你可能不太容易出汗,因為肺主皮毛,肺的宣發(fā)能力不夠出汗就很少,即使是夏天也很少出汗。
如果你肺寒,你還可能會便秘,是那種大便不硬,排便吃力,大便比較細的便秘,上完廁所感覺要虛脫一般。
肺寒了怎么辦?可以喝點生姜蔥白紅糖水。也可以用黃芪泡茶喝。張仲景的方子麻黃湯也是不錯的選擇。記住,肺寒之人一定不要喝冷飲,形寒飲冷則傷肺。
三、脾得溫則運化,脾寒了就運化不起來,脾胃是五臟六腑的中心,脾胃不運化整個身體都會出問題。
很多人都有胃強脾弱的毛病,百思不得其解,為啥我吃這么多還瘦得像電線桿子一樣呢?吃啥拉啥,完谷不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脾寒了。脾喜歡溫,不喜歡寒涼。
如果你脾寒了,你就會有很多濕氣,因為脾為濕氣之源,脾寒不運化,濕邪就會停留身體,泛濫成災。所以祛濕一定要溫脾、健脾。
如果你脾寒了,你的面色就會萎黃,都說人老珠黃,說的就是脾不運化了。
如果你脾寒,你就會有積食,吃多了或者吃的不多但就是運化不了,堆在身體就會積食,就會發(fā)胖。
如果你脾寒了,你可能會有很多口水,總是吐不完,睡覺口水流下來,把枕頭弄濕了都不知道。要么就是口干,但是喝水又不解渴??谒瞧⒅?,需要脾陽的氣化功能把津液帶上來。脾寒了,氣化功能就不足,要么運不出去要么帶不上來。
如果你脾寒了,你可能會腹瀉,吃點生冷寒涼就要拉肚子。
如果你脾寒了,你可能會腹脹,下午表現尤為明顯,因為下午的陽氣漸漸衰弱,你無法借助天地的陽氣來幫助你運化食物。
如果你脾寒了,你可能會四肢無力,嚴重的人還會得重癥肌無力,因為脾主四肢。
脾寒了咋辦呢?最好的溫脾健脾的方子是張仲景的理中湯,還有千古第一健脾方四君子湯,都可以喝喝。既然不運化,就不要給脾增加負擔了,少吃多餐,一頓七八分飽,飲食清淡,多喝點小米山藥粥。
四、肝是將軍之官,肝寒了就會生發(fā)無力,就像被風吹雨打過的殘枝敗柳。
肝體陰而用陽,肝既然是將軍之官,理應陽氣是很足的,所以我們常常說肝火大,很少說肝受寒了。肝一般是不受寒的,一旦受寒,就比較嚴重。
如果你肝寒,你可能會頭痛,這個頭痛的位置在巔頂,就是頭部最中間的那個地方。
如果你肝寒,你可能會腹痛,這種腹痛不是腸道的問題,你去檢查,做腸鏡,腸子沒有問題,其實就是肝經經過的地方堵住了,是一種隱隱作痛。
如果你肝寒,你的指甲會蒼白,有時候還會指甲凹陷。
如果你肝寒,你沒有什么脾氣,有脾氣也發(fā)不出來,因為你膽小,路見不平你也不會拔刀相助,你可能還會躲得遠遠的,因為你怕事,怕惹禍上身。
如果你肝寒,你可能是一個寡淡無味的人,不熱愛生活,也沒有多少激情。
如果你肝寒,你可能還會陽痿。因為肝主筋,男性生殖器是最大的一條宗筋。中醫(yī)說,持不持久是腎的問題,起不起得來是肝的問題。
如果你肝寒,比較容易出現關節(jié)冷痛,其實并不是骨頭出了問題,而是維系關節(jié)間的筋出了問題,因為肝主筋嘛。
如果你肝寒,比較容易得小腸疝氣。
肝寒怎么辦?張仲景有一個方子叫吳茱萸湯,專門對付肝寒的,有需要的可以查一下相關資料,在當地中醫(yī)大夫指導下服用。還有一個食療方,就是每天用小茴香30克煮水喝,也可以改善肝寒。
五、腎是先天之本,腎寒則一身都寒,腎寒則百病叢生。
如果說心陽就像天上的太陽,那么腎陽就是潛藏在地殼深處的熱能。
腎藏精,這個精化成兩股力量,一股叫腎陰,一股叫腎陽。
如果你腎寒,首先表現在你全身怕冷,不僅僅是手腳冰涼,冬天很難過,夏天很舒服,平常穿衣服比一般人要多很多。
“生態(tài)”蓋指生命體與其環(huán)境的有機聯系。生態(tài)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關系的道德觀念、基本規(guī)范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huán)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tài)意識猛然走出專業(yè)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huán)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tài)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tài)學,但其生態(tài)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于體玄修道,韜光養(yǎng)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tài)和人的關系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fā)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tǒng)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tài)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tài)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xù)、發(fā)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tài)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边@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愿。萬物一體的生態(tài)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占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并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fā)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y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y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y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圣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y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xù)平衡發(fā)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边@里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guī)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于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于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guī)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guī)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梢哉f,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yǎng)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于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tǒng)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霸獨庥腥禾?、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tǒng)、丹術符箓、儀式規(guī)范中發(fā)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tài)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
五是循環(huán)再生的精神。在關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tǒng)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并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jié)制人的無窮欲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吨芤住分赋隽藘蓚€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節(jié)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钡澜桃舶l(fā)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業(yè),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里,生命可以循環(huán)連續(xù)、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后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huán)再生的角度出發(fā),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tǒng)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jié)制欲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fā)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占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tǒng),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系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莊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系。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yǎng)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huán),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系和轉換,如同圓環(huán)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chuàng)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11 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于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tài)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fā)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tài)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huán)境,可以為維護生態(tài)平衡,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tài)倫理必然并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煉而達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鐘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于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鞓返娜?,便是優(yōu)美宜人的環(huán)境。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huán)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如果你腎寒,你會經常腰痛,是那種冷痛的感覺,腰部特別怕冷風吹,用熱水袋捂一下舒服很多,因為腰為腎之府。這種腰痛會在房事后加重。
如果你腎寒,你會尿頻,這種尿頻不是那種每次尿很少每次一點點很快又有尿意的那種,而是尿很多,清晰如水,尤其夜尿多。因為腎司二便。同理,如果你腎寒,你還會五更瀉,就是早上五點左右起來腹瀉。
如果你腎寒,你會性欲低下,即使有那么一點興趣,也力不從心,這種陽痿與肝寒導致的陽痿有所不同。腎寒導致的陽痿不僅疲軟、起不來,還伴隨著早泄、滑精,肝寒導致的陽痿則沒有這些,肝寒導致的陽痿一旦起來,持久性很長,甚至不泄精,這都是肝寒導致的。就是說,肝的疏泄功能不強。抑郁癥通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你腎寒,你可能比較容易水腫,尤其是腰以下水腫,因為膀胱里面的水液需要腎陽的氣化才能被利用或者排泄。很多慢性腎炎的人都是脾腎陽虛。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fā)展之規(guī)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叭f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tài)。在這種清凈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復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到簡單,就是升華。生活的意義在于簡單,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在理解,在認同。
精于心,簡于形??絾栰`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赐噶瞬徽f透,高境界;朦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徹后的不透徹,明白后的不明白,難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復雜的事情化為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回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為簡。
為名利盡拋寵辱,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閑,聽聞“荷風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夠吟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tài)。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tài),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后呢?”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毙姓哂謫枺骸澳呛沃^得道?”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崩系篱L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簡,人生易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里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負擔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復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里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tài),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著微笑,試著回眸,放松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于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么活。處境在于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復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閑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灑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tài),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向往,失去了的,才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注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著,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注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于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松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腎寒怎么辦?最好的中成藥就是桂附地黃丸。這個藥也是張仲景的方子,陰陽并補,符合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道理。
現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934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