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講究“無魚不成席”,隨著營養(yǎng)知識的普及,魚肉因其獨特的營養(yǎng)優(yōu)勢,成為了眾多“肉食者”的最優(yōu)選。
但是,魚肉雖好,也并不意味著它是完美食物,和其他食物一樣,吃魚也不能胡亂吃。
哪幾類魚最好別吃?
1重金屬多的魚有兩種:
一是大型食肉魚。
相信你也聽過一句俗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說的正是,大型食肉魚靠捕食小魚生存,而那些小魚又以其它海洋生物為生。
食物鏈經過層層富集,大魚體內重金屬(如汞)等有害物質的含量通常也比較高。
所以,不推薦食用鯊魚、旗魚、劍魚、鯖魚王等大型食肉魚。
二是重量太過極端的魚。
同種類的魚,長得太大只通常魚齡也更大,也就是魚會相對老一些,吃起來肉質不夠嫩。
另外,魚年齡越大,長得越大,體內可能積聚了更多的重金屬有害物質,口感和營養(yǎng)都減分。
而如果是個頭太小的魚,本身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肉質不夠鮮嫩,加上魚刺可能不少,萬一卡著就難辦了。
一般買魚,選“八分大”左右的比較合適,比如草魚以4~5斤、鯽魚0.5~1斤、武昌魚和鯉魚1.5斤為好。
2有致癌風險的魚比如咸魚、熏魚。不少人愛吃,因為很香,又下飯。
但是,早在2012年,咸魚就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定為1類致癌物。
咸魚是一種腌制食物,鹽分高,含有較高的亞硝酸鹽,在胃酸的作用下,會產生亞硝酸胺。
亞硝酸胺是一種間接致癌的化學物質,可能會增加食道癌、胃癌、鼻咽癌的風險。
此外,熏魚中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進入胃里,會變成亞硝胺而被吸收。
肉類在高溫熏制時,還會產生另一種致癌物——苯并芘,煙熏、煎炸越久,苯并芘含量越高。
其實不止是咸魚、熏魚,其他的腌制、熏制食品如臘腸、臘肉、咸菜、熏肉等等也有同樣的問題。
所以,偶爾吃吃就行,不要餐餐都拿來下飯啊!
3魚鱗不完整、魚眼凹陷的魚吃魚,最重要是新鮮。
新鮮的魚,魚眼球飽滿突出,角膜透明清亮,富有彈性;另外,體表有透明黏液,鱗片光澤且與魚體貼附緊密,不易脫落。
而不新鮮的魚,魚眼凹陷,粘液多而不透明,魚鱗暗淡且有較多的脫落。就算買的時候還活著,腐敗的速度也會比魚鱗完整的魚要快,因此肉質和營養(yǎng)都不會太好。
4未煮熟的魚烹調魚時,請確保魚肉完全煮熟,吃了未經煮熟的魚,可能會導致寄生蟲感染。
此外,不要把未煮熟的魚和其它食物的盤子放在一起,避免交叉污染。
5過度油炸的魚油炸過的魚雖然味道更誘人,但高溫煎炸后會使魚肉的脂肪氧化,產生自由基、苯并芘等有害物質。
其次,魚類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在高溫下會被破壞,嚴重影響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哪五種人群不適合吃魚
1痛風患者魚、蝦、貝類等食物富含嘌呤,因此,痛風病人急性發(fā)作期要禁食一切肉類及含嘌呤高的食物。
緩解期則應定量吃魚肉類食物,嚴禁一次攝入過多。
可適量選用含嘌呤較少的魚類(如青魚、鮭魚、金槍魚、白魚、龍蝦等);
少用含嘌呤較多的魚類(如鯉魚、鱈魚、大比目魚、鱸魚、鰻魚、鱔魚等);
禁用含嘌呤高的魚類(如沙丁魚、鳳尾魚和魚子)。
2過敏體質者特別是曾經因吃魚蝦類食物發(fā)生皮膚過敏的人應慎吃魚,以免再次引發(fā)過敏。
3出血性疾病患者魚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防止膽固醇粘附于血管壁的作用,對于動脈粥樣硬化者十分有益。
但是,攝入過多EPA會抑制血小板凝集,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癥狀,對病情恢復不利。
4服用某些藥物的人撲爾敏、苯海拉明等為組胺受體拮抗藥,而魚蝦等富含組氨酸的食物在體內可轉化為組胺。
若上述抗組胺藥與之一起吃則會抑制組胺分解,造成組胺蓄積,誘發(fā)頭暈、頭痛、心慌等癥狀。
5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魚類食物蛋白質含量豐富,過多攝入會加重肝、腎擔負,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應在醫(yī)師的指導下,定量吃魚。
魚的這個部位比砒霜還毒
這個部位就是魚膽。
眾所周知,魚膽是一味中藥,在我國古代的一本書《證治準繩》曾經記載過它有清熱解毒、明目止痛這個作用。
所以很多人便聽信所謂偏方,通過吞服魚膽的方法為自己治病,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古代醫(yī)家使用魚膽大部分是作為外用藥來用,而不是直接內服!
2019年2月,河南開封一女子誤信偏方,一連生吞了4個魚膽,結果導致自己上吐下瀉,臉色發(fā)白,最終確診患者出現(xiàn)急性腎衰和急性肝衰。
所以,很多所謂的偏方、土方并不靠譜,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才能服用,
那么若是真的誤食了魚膽,病人清醒的情況下,允許他催吐的情況下可以去催吐。
如果不允許的話還是建議盡快到醫(yī)院去救治,特別是有些患者催吐完了,還要盡快到醫(yī)院去。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945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把這里的“硬結”揉開,很多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