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 的說法大家肯定都知道。不過,“春捂秋凍”是相對而論的,是有條件的,年輕人、身強力壯之人,添加衣物的時候可以晚點、強度都可以稍大些;老年人、身體虛弱的人,特別是心腦血管功能不健康的老年人,則要注意分寸,甚至要春捂秋也捂。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學術(shù)顧問 溫長路更囑咐大家:秋凍有三個地方絕對不能凍!
不凍頭
防頭痛、腦梗、感冒
和夏天濕潤的風相比,秋風干燥且猛烈,所以秋天出汗時不能像夏天一樣,自然吹干,尤其是額頭出汗時,更不能見風。
中醫(yī)認為,頭作為人體“諸陽之會”,是全身陽氣最旺盛的部位之一。秋風溫度低、濕度低,猛吹額頭在帶走大量陽氣的同時還會使寒邪入侵。這可能會導致頭部血管痙攣,引起感冒、偏頭痛、血栓脫落,甚至腦梗。
保暖建議? 入秋后,洗頭時用水要比平時熱一點,更不能用冷水洗頭。
? 秋天出汗時不能自然吹干,尤其是額頭出汗時,更不能見風。.................................................................................
? 早晚出門、且風大的時候,可以帶個帽子,防止頭部受風。
? 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四肢血管病的人,以及四肢不溫的人和易感風寒的人,尤其要在這方面提高警惕。
不凍肚
防腹痛、腹瀉、消化不良
秋天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早晚溫差大,早晚 10 多度,還有涼颼颼的風,中午 2、30 度,陽光還熱辣辣。如果不及時增添衣物,身體最容易著涼的地方之一就是腰腹。
中醫(y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機體陽氣,特別是一些脾胃虛弱,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還可以采取經(jīng)常在肚臍熱敷的方法,驅(qū)寒助陽。
秋季胃腸道疾病多發(fā),都和肚臍受涼有關(guān)。肚臍下沒有脂肪,緊鄰豐富的神經(jīng)末梢和神經(jīng)叢,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肚臍一著涼,兒童的秋季腹瀉、中年人腸炎、中老年的消化不良等,就都找上來了。
保暖建議? 穿衣服一定不要露肚臍和腰。如果衣服較短,可以穿高腰褲或者高腰裙。
? 如果需要早出或者晚歸,隨身帶一件輕便的小開衫,早晚穿。
? 南方現(xiàn)在還很熱,大家晚上睡覺,溫度再高也要在肚子上蓋一條毛巾被,睡衣也盡量蓋住肚子。
? 如果已經(jīng)受涼,家里有艾條的可以艾灸神闕穴,沒艾條的可以用熱水袋熱敷,再喝點姜糖水。
不凍腳
防寒邪入侵、舊病復發(fā)
春捂秋凍,秋凍雖好,但是最不能受凍的就是腳了。秋到此時,早晚溫差越來越大,腳離心臟最遠,如果還繼續(xù)穿涼鞋,腳不受凍才怪。
中醫(yī)認為,腳為人之根,人體的 12 經(jīng)脈中有 6 條始于足部,這些經(jīng)絡(luò)運行氣血、溝通表里、聯(lián)絡(luò)臟腑和貫穿人體上下的通路。而且,在民間也有“寒從底來”、“人老腳先老”的說法。所以腳受涼也就是整個身體都受涼。
保暖建議? 秋季天氣干燥,穿涼鞋容易導致腳部皮膚干燥、皸裂。建議把涼鞋都收起來,或者穿上棉襪。在家的時候也別光腳踩地,特別是瓷磚地,更容易著涼。
? 晚上盡量都泡泡腳,解乏、安眠,還能祛寒。冬天容易手腳冰涼的人現(xiàn)在開始泡腳,更有助于積攢陽氣。
? 晚上在家看電視的時候揉揉涌泉穴。涌泉穴是養(yǎng)生要穴,經(jīng)常按按,能降壓、安眠、補腎、暖腳。
特殊人群別秋凍
浙江醫(yī)院推拿科副主任中醫(yī)師 陳鵬還提醒大家,秋凍不適合每個人,白鷺之后,一部分人已經(jīng)需要“保暖”了。
比如,有膝關(guān)節(jié)炎、腱鞘炎、肩周炎等四肢關(guān)節(jié)疾病的患者就不適宜秋凍,因為關(guān)節(jié)內(nèi)部本身血供并不豐富,寒氣可導致局部軟組織血液循環(huán)代謝減慢,反而易加重癥狀,尤其在夜間溫度較低時,更要做好保暖工作。
其次是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受冷空氣刺激易發(fā)生血管痙攣,造成血流量進一步減少,可能會引起組織壞死,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
從年齡上來說,體質(zhì)較弱的老人和兒童都不適合秋凍。
入秋三不凍,大家記住了嗎?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哦~
也記得順手把這份關(guān)心和祝福送給微信里的好友吧,愿大家白露享百祿,有百喜,保百壽,得百福!
秋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六個節(jié)氣。秋分不光是傳統(tǒng)的氣節(jié),而且秋分過后氣溫逐漸變涼,這時候為了健康我們就要注意自己的飲食了,那么,應該注意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飲食防干燥
秋分一到,陽氣陰氣發(fā)生變化陽氣漸收陰氣加重,這個時候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因此,在飲食上我們要多吃一些以溫潤為主的食物,因為空氣中缺少水分,所以人體也缺少水分,因此需要補充水分,有的人想著那就多喝水唄,但喝白開水并不能抵御秋燥帶來缺水效應。我國古人早早就說出了秋分養(yǎng)生良品,即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這樣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yǎng)生良方。并宜多食梨,梨既能潤肺,又能化痰止咳,為秋季養(yǎng)生佳果,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jīng)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還容易誘發(fā)或加重疾病。
二,稍微“秋凍”預防感冒
秋分之后天氣變涼,古醫(yī)說:秋季應該盡量少穿一點,有助于秋季的收斂。因為秋季就是和冬季接壤的季節(jié),秋季適量秋凍有有助于預防冬季的感冒。
三,以收為主,適量運動
我們都知道運動有助于身體健康,當然秋天到了我們也不應該松懈。但是,秋分時,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運動呢?正如中醫(yī)所言,秋季養(yǎng)生,以“收”為主,所以應該選擇一些舒緩,活動量小的運動。比如: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等等都是不錯的運動,它們可以達到鍛煉身體又不會大量流汗。
1.秋日起居,早睡早起
秋季要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nèi),為以后的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引發(fā)咳嗽等疾病困擾。
秋季人們很容易發(fā)困,總感覺睡不夠。適當午睡,能使人身體得到舒緩和放松,更能有精力工作。
2.飲食清潤,預防秋燥
秋分過后,氣候干燥,各種“秋燥”問題接踵而至,此季容易發(fā)生口舌干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
預防“秋燥”,應多吃清熱生津、養(yǎng)陰潤肺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藥、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少吃辣椒、蔥、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
秋分時節(jié)的鮮梨、蘿卜都具有行氣的功效,可以抵達人體各處潤燥。梨盡量熟食,可滋五臟之陰。
天氣轉(zhuǎn)涼后,春夏活躍于體表的氣血收回到體內(nèi),人的消化能力增強,是“收養(yǎng)”氣血最好的時間段。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秋季補血可平衡陰陽,調(diào)和氣血。秋季補血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于驅(qū)病祛邪,使體內(nèi)的陰、陽、氣、血、津液得到充實,使身體能進入到最佳的狀態(tài)。
補養(yǎng)氣血離不開補鐵,而補鐵應循序適度原則,不管是食物還是鐵劑,都須避免鐵攝入過量導致的鐵中毒。輕微鐵中毒癥狀為頭暈惡心、腹瀉休克,嚴重者者甚至會昏迷死亡。
秋季可服用瑞克生血寧片補養(yǎng)氣血,作為“小劑量、高吸收”的安全鐵劑,生血寧片在高效補鐵的同時能預防鐵中毒。秋季適度補鐵補血,氣血充盈充滿活力,方能迎接寒冬對身體的挑戰(zhàn)。
3.適當秋凍,提升抵抗力
秋季氣溫稍有下降,雖涼卻不是很寒冷,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如果過早保暖,機體對寒冷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使得人體對寒冷的調(diào)節(jié)能力下降,真正到了寒冬時節(jié)更加容易患病。如果適當“凍一凍”,則有助于增加人體自身皮膚黏膜對寒冷的耐受力,從而提高抗病能力。
初季氣溫下降,青壯年穿衣要有所控制,避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晚秋早晚溫差增大,特別是秋末冬初,常有強冷空氣侵襲,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適當“秋凍”卻不能凍腳,特別要注意讓腳保暖。光腳很容易著涼,引起腸胃不適,甚至引發(fā)感冒。晚上臨睡前熱水泡一會兒腳也是不錯的秋季養(yǎng)生方法。
生活中處處皆學問,秋分時節(jié)應該注意什么如下:
1、及時增減衣服,立秋之后,晝夜溫差較大,不宜赤膊露體,也不宜穿太多太暖。
2、多喝開水,養(yǎng)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潤。喝流質(zhì)的飲食,如飲料和水時,以少量多飲為好。
3、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秋燥容易傷人津液,多吃蔬菜、水果,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作用。
4、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還可多吃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物,以順應肺臟的清素之性。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guān)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953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