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子[dì fū z? ]
【原名】地膚子
【別名】地葵;地麥;益明;落帚子;竹帚子;千頭子;帚菜子;鐵掃把子
【藥性】寒
【藥味】甘;苦
【歸經(jīng)】入腎、膀胱經(jīng)。
【功效】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主治】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禁忌】惡螵蛸。
【現(xiàn)代藥理研究】1.地膚子5 %煎劑對傷寒桿菌、多種癬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傳統(tǒng)認為地膚子有利尿作用?,F(xiàn)代試驗證明此作用不明顯。
【古籍摘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寒。主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
《名醫(yī)別錄》:無毒。主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久服使人潤澤。又地膚子,搗絞取汁,主赤白?。幌茨咳岚?,雀盲。
《日華子本草》:治客熱丹毒。
《本草蒙筌》:地膚子一名落尋子味苦,氣寒,無毒。專利水道。去熱膀胱。多服益精強陰,久服明目聰耳。浴身卻皮膚瘙癢熱疹,洗眼除熱暗雀盲澀疼。
《本草備要》:通,利水補陰。甘苦氣寒。益精強陰,入膀胱,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時珍曰:無陰則陽無以化,亦猶東垣利小便不通,用知柏滋腎之意。王節(jié)齋曰:小便不通或頻數(shù),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之藥。殊不知屬熱者多,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寧,故不能禁而頻數(shù)也。
故老人多頻數(shù),是膀胱血少,陽火偏旺也。治法當補膀胱陰血,瀉之邪為主,而佐以收澀之劑,如牡蠣、山茱、五味之類,不可獨用。病本屬熱,故宜瀉火,因水不足,故火動而致便數(shù),小便既多,水益虛矣。故宜補血,補血瀉火,治其本也。收之澀之,治其標也。治疝,散惡瘡。煎湯洗瘡疥良。葉作浴湯,去皮膚風熱丹腫,洗眼除雀盲澀痛。惡螵蛸。
《本草崇原》:地膚子氣味苦寒,稟太陽寒水之氣化,故主治膀胱之熱而利小便。膀胱位居胞中,故補中而益水精之氣。久服則津液滋灌,故耳目聰明,輕身耐老。虞摶。
文來源: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經(jīng)典為基,臨床為本
醫(yī)路漫漫,初心不忘
堅持雖難,諸君為伴
- END -
回復“學習”兩個字即可加入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guān)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976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五味與煴煴】感冒后遺癥
下一篇: 【五味與煴煴】怎么去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