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領取146個民間老偏方!
古醫(yī)經(jīng)方中醫(yī)經(jīng)方精品微信號,中醫(yī)經(jīng)典傳承關注中醫(y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所,人體的五臟六腑都靠它提供營養(yǎng)物質(zhì)。但凡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常常表現(xiàn)為面黃肌瘦、五臟不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這些令人頭疼的癥狀,都可能出現(xiàn)。若脾胃出現(xiàn)病變,身體健康便會受到影響。治療脾胃病,針灸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針灸哪些穴位呀!別著急,小編這就分享一篇針灸治療脾胃病選穴的文章!針灸治療脾胃疾病,療效確切,特別是脾胃為主的慢性病,如慢性腹瀉、消化不良等,多可取得好的效果。現(xiàn)在把常見的適應證,從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滿、泄瀉、便秘、嘔吐等方面,辨證歸納于下:一、食欲不振食欲不振古稱“不嗜食”,多由脾胃虛弱、火不生土、肝氣犯胃等引起,辯證取穴于下:1.脾胃虛弱胃經(jīng):梁門、關門、天樞、不容、承滿、氣戶、乳根、足三里、豐隆、下巨虛、沖陽、內(nèi)庭。脾經(jīng):隱白、太白、公孫、周榮。大腸經(jīng):二間、下廉、天鼎。2.火不生土心經(jīng):神門。腎經(jīng):靈墟。膀胱經(jīng):脾俞、胃俞、膽俞、魂門、三焦俞、陽綱、意舍、膈俞、胃倉、承山。心包絡:勞宮、內(nèi)關。督脈:脊中。3.肝木克脾、肝氣犯脾肝經(jīng):曲泉、章門、期門。任脈:中庭、紫宮、上脘、中脘、下脘。二、消化不良,傷食由于飲食不節(jié)或脾虛不運,發(fā)生胸脘痞悶、噯氣腐臭、厭食、惡心、泄瀉等。茲從脾胃虛弱、肝郁角度分別歸納于下:1.脾胃虛弱大腸經(jīng):手三里。胃經(jīng):天樞、足三里、沖陽、上巨虛。脾經(jīng):太白、商丘。膀胱經(jīng):脾俞、膀胱俞、三焦俞、魂門、胃俞、胃倉、承山。2.肝郁肝經(jīng):章門。任脈:中脘、下脘、上脘、璇璣。督脈:脊中。三、腹脹滿腹部脹滿,有虛實之分?!督饏T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說:“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現(xiàn)辨證歸納如下:1.脾胃虛弱胃經(jīng):不容、承滿、關門、大巨、水道、氣沖、天樞、厲兌、內(nèi)庭、陷谷、沖陽、解溪、上巨虛、足三里。脾經(jīng):隱白、大都、太白、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任脈:水分。膀胱經(jīng):脾俞、胃俞、大腸俞。腎經(jīng):大鐘、太溪。2.肝郁肝經(jīng):曲泉、行間。膽經(jīng):懸鐘、外丘。膀胱經(jīng):膽俞。四、腹瀉腹瀉是常見胃腸疾病,有的是脾胃虛弱,有的由腎陽不振或肝郁所致。1.脾胃虛弱胃經(jīng):內(nèi)庭、足三里、承滿、梁門、天樞、關門。脾經(jīng):隱白、大都、太白、三陰交、陰陵泉、大橫。任脈:關元、石門、水分、神闕、中脘、氣海。2.腎陽不振腎經(jīng):涌泉、然谷、交信。膀胱經(jīng):大腸俞、三焦俞。督脈:懸樞、脊中。3.肝郁肝經(jīng):曲泉、章門。五、便秘便秘是臨床常見病。實證多因脾胃實熱、少陽相火所引起;虛證則常見于脾腎陰虛,歸納如下:1.脾胃實熱胃經(jīng):足三里、豐隆。脾經(jīng):太白、大都。2.少陽相火心包絡:大陵。三焦經(jīng):中渚、支溝、外關。膽經(jīng):光明、陽陵泉。肝經(jīng):章門、大敦、太沖。督脈:長強。3.脾腎陰虛腎經(jīng):涌泉、肓俞、照海、太溪、大鐘、交信、石關、陰都。膀胱經(jīng):承筋、承山、大腸俞、膀胱俞、小腸俞、秩邊、中髎、下髎、肓門。任脈:石門。六、嘔吐嘔吐有因外邪引起的,有濕邪痰濁引起的,有肝氣犯胃引起的等?,F(xiàn)從外邪犯胃、食滯痰濁、肝氣犯胃、脾胃虛實等,歸納于下:1.外邪犯胃肺經(jīng):少商、魚際、經(jīng)渠、尺澤、中府。大腸經(jīng):陽溪。脾經(jīng):公孫、大都、商丘。膀胱經(jīng):肺俞、心俞、膈俞、膽俞、胃俞、腎俞、脾俞、魄戶、魂門、承光、玉枕、厥陰俞、三焦俞、委中、意舍。2.食滯,痰濕胃經(jīng):足三里、人迎、不容、天樞、滑肉門、頭維。脾經(jīng):隱白、大都、商丘、公孫。心包絡:勞宮、大陵、間使、曲澤。三焦經(jīng):支溝、顱息。3.肝氣犯胃肝經(jīng):行間、太沖、章門、期門、大敦。膽經(jīng):陽陵泉、懸鐘、輒筋、本神、率谷。4.脾胃虛寒心經(jīng):少海、極泉、神門。小腸經(jīng):天容、支正。腎經(jīng):太溪、大鐘、陰都、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石關。任脈:下脘、中脘、上脘、巨闕、中庭、玉堂、紫宮、石門。督脈:大椎。七、流涎涎為脾液,脾胃虛寒,則冷涎上涌,不能收攝。本病又與腦病有關。1.脾胃虛寒胃經(jīng):地倉、頰車。大腸經(jīng):下廉、溫溜。三焦經(jīng):絲竹空。任脈:廉泉。2.腦病腎經(jīng):然谷、太溪、陰谷、幽門、彧中。膀胱經(jīng):膈關、心俞。督脈:水溝、神庭。八、痰痰病主在肺脾,臨床上由于病因不同,有風痰、痰火、寒痰、頑痰等區(qū)分?,F(xiàn)歸納于下:1.風痰、寒痰腫經(jīng):中府、天府、尺澤、列缺。胃經(jīng):屋翳、豐隆。2.痰火膽經(jīng):風池、浮白。督脈:上星。3.頑痰腎經(jīng):然谷、復溜、陰谷。膀胱經(jīng):脾俞、膏肓俞、膈關、膈俞。任脈:上脘、巨闕。九、脾胃其他疾病1.溏瀉大腸經(jīng):偏歷。肺經(jīng):太淵。脾經(jīng):地機、三陰交、陰陵泉。肝經(jīng):太沖。任脈:神闕。2.餐瀉、食瀉大腸經(jīng):下廉、上廉。胃經(jīng):上巨虛。脾經(jīng):陰陵泉、三陰交。膀胱經(jīng):肝俞、會陽。肝經(jīng):太沖。3.暴瀉、洞瀉大腸經(jīng):三間。脾經(jīng):大都、太白、隱白、陰陵泉。膀胱經(jīng):腎俞。腎經(jīng):然谷。肝經(jīng):章門。督脈:長強。4.噎膈肺經(jīng):中府。胃經(jīng):乳根。膀胱經(jīng):神堂、意舍。任脈:膻中、陰交。5.脫肛胃經(jīng):氣街。膀胱經(jīng):大腸俞。腎經(jīng):橫骨。任脈:神闕、鳩尾。督脈:百會、長強、脊中。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
往期熱門文章:1.珍藏版《十四經(jīng)絡3D動態(tài)循行圖》,配歌訣 !請收藏2.中醫(yī)“望診”心得(建議收藏)3.男人有個長壽穴,女人有個不老穴!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4.收藏:最有用的針刺特效處方和刺血心得體會??!如果您支持中醫(yī),請多多分享和轉發(fā),功德無量!
有機會免費獲得紙質(zhì)教材“識別”關注
《董氏奇穴視頻資料》免費下載
針灸根據(jù)我們?nèi)梭w的穴位來進行取穴,然后對穴位進行刺激,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我們治療各種疾病。因此,針灸怎么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那個穴位進行施針,針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們需要知道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yī)針灸取穴的四個方法
(一)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么部位,就能主治這個部位所發(fā)生的內(nèi)外病證,尤其是頭及軀干部的腧穴多以治療局部病證為主。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于面、手部局部的皮膚美容,單純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顯者應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療消化道胃腸疾病,婦女經(jīng)帶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調(diào)理相對應內(nèi)臟。
(二)遠部取穴
這是十四經(jīng)取穴的基本規(guī)律。在十四經(jīng)腧穴中,尤其在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證外,還可以治療較遠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證,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響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經(jīng)取穴,也可異經(jīng)取穴。遠部取穴的主要依據(jù)是:①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②經(jīng)脈陰陽表里關系;③臟腑與經(jīng)絡絡屬關系;④五臟之間的陰陽五行功能關系等。如胃經(jīng)的足三里用于調(diào)整脾胃消化道功能;針刺肝經(jīng)的太沖治療肝郁黃褐班;帶下多而清稀、子宮脫垂取百會);清降虛火用涌泉風痰阻絡,口眼歪斜取豐隆等等。
在臨床上常遠近取穴相配,如頭部前額病變近取印堂、陽白,遠取合谷、內(nèi)庭;口齒病近取地倉、頰車、下關,遠取合谷,內(nèi)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門、胃俞,遠取內(nèi)關、足三里、公孫;肝臟近取期門、章門、肝俞,遠取太沖、支溝等。
(三)腧穴特異作用
有些穴位還具有相對特異性的治療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瀉熱;水分、陰陵泉利水消腫;足三里、關元、氣海強身健體;百會能升提清陽中氣等。
(四)對癥取穴
針對具體癥狀選取穴位,又叫經(jīng)驗取穴。如虛脫灸百會、神闕、關元,針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復溜;失眠取神門、三陰交、太溪;多夢取心俞、太沖、神門;便秘取天樞、支溝;皮膚瘙癢取曲池、血海、三陰交。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出處5穴名解6特異性7所屬部位8胃俞穴的定位9胃俞穴的取法10胃俞穴穴位解剖 10.1層次解剖10.2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 11胃俞穴的功效與作用12胃俞穴主治病證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胃俞穴的配伍15特效 *** 16文獻摘要17胃俞穴研究進展 17.1對胃腸的影響17.2對心臟的影響17.3對內(nèi)臟鎮(zhèn)痛的影響17.4治療胃痛17.5治療胃下垂17.6治療慢性胃炎和潰瘍病17.7治療呃逆17.8治療嘔吐 18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胃俞 1拼音 wèi shù
2英文參考 Wèishū BL21 [中國針灸學詞典]
wèishù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B21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BL21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3概述
穴位 胃俞 漢語拼音 Weishu 羅馬拼音 Weishu 美國英譯名 Stomach Locus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21 日本 21 法
國 莫蘭特氏 V21 富耶氏 V21 德國 B21 英國 B21 美國 BI21
胃俞為經(jīng)穴名[1](Wèishù[2]BL21)。出《脈經(jīng)》。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1]。胃俞是胃的背俞穴[1][2]。胃即胃腑,俞即輸注,本穴是胃氣轉輸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1]。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虛弱,脘腹脹痛,霍亂吐瀉,翻胃吐食,噎膈,飲食不下,食多身瘦,腸鳴腹痛,黃疸水腫,小兒疳積,胸脅支滿,腰脊攣痛,瘧疾痞塊,咳嗽,虛勞,經(jīng)閉,癰疽,胃脘痛,腹脹,嘔吐,完谷不化,腸鳴,胸脅痛,胃痛,呃逆,背痛,翻胃,腹瀉,痢疾,鼓脹,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現(xiàn)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療胃酸過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擴張,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腫大,腸炎,神經(jīng)衰弱,胃痙攣,腮腺炎,糖尿病,失眠等。
4出處 《脈經(jīng)論》:胃俞在背第十二椎。
5穴名解 胃即胃腑,俞即輸注,本穴是胃氣轉輸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1]。
胃,指人體消化管的擴大部分,是貯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六府之一?!鹅`樞海論》:“胃者,水谷之海?!北狙▋?nèi)應胃腑,是胃氣轉輸、輸注之處,治胃疾要穴,故名之。[3]
6特異性 胃俞穴是胃之背俞穴。
7所屬部位 背部[4]
8胃俞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胃俞穴在背部,當?shù)?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2][5]。
胃俞穴位于脊柱區(qū),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1]。
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jīng)》)。
胃俞穴在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中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內(nèi)臟)
9胃俞穴的取法 俯臥位,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胃俞穴位于脊柱區(qū),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1]。
俯臥位,第12胸椎棘突下與后正中線至肩胛骨內(nèi)側緣連線中點之垂線交點處取穴[6]。
快速取穴:肚臍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上推2個椎體,其上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胃俞穴[7]。
10胃俞穴穴位解剖 胃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后鋸肌、骶棘肌。有肋下動、靜脈后支的內(nèi)側支。分布著第十二胸神經(jīng)后支的內(nèi)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皮膚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經(jīng)和第一腰神經(jīng)后支的外側支分布。背部的皮下筋膜可以分為兩層,其間有蜂窩狀的脂肪組織。背部的深筋膜也可分為淺層和深層。淺層薄弱,被蓋于斜方肌和背闊肌的表面,分別稱該二肌筋膜;深層較發(fā)達,形成腱膜性質(zhì),尤其在腰背部更為增厚,包繞著骶棘肌的前、后面,于該肌外側緣前、后兩層愈著,并形成腰肋韌帶。腹腔內(nèi)相對應的器官為腎。
布有第十二胸神經(jīng)后支的內(nèi)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并有肋下動、靜脈后支的內(nèi)側支通過[5]。
11胃俞穴的功效與作用 胃俞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調(diào)中、祛濕消積的作用[1]。
胃俞穴位于第12胸椎旁,與胃腑內(nèi)外相應,是胃臟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處所,脾與胃相表里,故可治療脾胃病[9]。
足太陽經(jīng)脈循行于背部,胃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療背痛[9]。
胃俞穴與胃相應,有健脾和胃、化濕消滯之功,治胃寒、吐逆、脹滿、腸鳴、腹痛、霍亂、轉筋、小兒羸瘦、下痢脫肛[3]。胃俞穴兼取魂門治胃冷、食不化。疾之虛寒者,宜用灸[3]。胃俞穴司胃之運輸,功用多在胃經(jīng),若痛在胃府,則宜酌取三脘矣[3]。
胃病嚴重時,胃俞穴常出現(xiàn)以結節(jié)為主的陽性反應物,虛癥時呈現(xiàn)組織松弛或凹陷,是胃病的診斷穴位之一[1]。
12胃俞穴主治病證 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虛弱,脘腹脹痛,霍亂吐瀉,翻胃吐食,噎膈,飲食不下,食多身瘦,腸鳴腹痛,黃疸水腫,小兒疳積,胸脅支滿,腰脊攣痛,瘧疾痞塊,咳嗽,虛勞,經(jīng)閉,癰疽,胃脘痛,腹脹,嘔吐,完谷不化,腸鳴,胸脅痛,胃痛,呃逆,背痛,翻胃,腹瀉,痢疾,鼓脹,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現(xiàn)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療胃酸過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擴張,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腫大,腸炎,神經(jīng)衰弱,胃痙攣,腮腺炎,糖尿病,失眠等。
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虛弱、脘腹脹痛、霍亂吐瀉、翻胃吐食、噎膈、飲食不下、食多身瘦、腸鳴腹痛、黃疸水腫、小兒疳積、胸脅支滿、腰脊攣痛、瘧疾痞塊、咳嗽、虛勞、經(jīng)閉、癰疽等[1]。
胃俞穴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完谷不化、腸鳴、胸脅痛[8]。
胃俞穴主治? 胃痛,嘔吐,呃逆,腹脹,腸鳴;背痛[6]。
胃俞穴主治胃脘痛,胸脅痛,嘔吐,翻胃,腹脹,腹瀉,痢疾,鼓脹;以及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等[5]。
現(xiàn)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療胃酸過多、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擴張、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腫大、腸炎、神經(jīng)衰弱等[1]。
1.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胃炎,胃潰瘍,胃擴張,胃下垂,胃痙攣,肝炎,腮腺炎,腸炎,痢疾;
2. 其它:糖尿病,失眠等。
13刺灸法
斜刺0.3~0.5寸[5]。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6]。
直刺0.5~1寸[8]。
注意:胃俞穴穴針刺時注意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免造成氣胸或損傷腎臟。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14胃俞穴的配伍 胃俞配上巨虛、三陰交,有健脾利濕的作用,主治泄瀉,痢疾。
胃俞配中脘,為俞募配穴法,有理氣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嘔吐。
胃俞配內(nèi)關、梁丘,有寬中和胃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痙攣,胰腺炎。
胃俞配魂門治胃冷、食不化[3]。
胃俞配大腸俞、腎俞,治痢疾[6]。
胃俞配內(nèi)關、足三里,治惡心、嘔吐[6]。
胃俞配梁丘、中脘,治胃痛[6]。
15特效 ***雙手握拳,將拳背第2、第3掌指關節(jié)放于脾俞、胃俞上,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鐘,有和胃降逆、健脾助運之功效[7]。
16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jīng)》:胃中寒脹、食多身體羸瘦、腹中滿而鳴、腹膜風厥、胸脅支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胃俞主之。
《太平圣惠方》:理煩滿吐食,腹脹不能食。
《針灸逢源》:治食后頭眩,黃疸,瘧痢。
《針灸資生經(jīng)》: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
《針灸大成》:主霍亂,胃寒,腹脹而鳴,反胃嘔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小兒羸瘦,不生肌膚。
《類經(jīng)圖翼》:小兒羸瘦食少。
17胃俞穴研究進展
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胃俞,有調(diào)整胃的蠕動和胃液的分泌作用,并使胃蛋白酶活性增強[1]。
對實驗性急性心肌損傷的動物針刺胃俞,可促進其恢復,心電圖亦明顯好轉[3]。
胃俞穴對內(nèi)臟有較好的鎮(zhèn)痛作用[3]。
實驗表明,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針刺胃俞穴多數(shù)使胃電發(fā)生抑制作用,并可明顯促進潰瘍愈合[3]。動物實驗提示,用重 *** 手法針刺胃俞、脾俞對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3]。
[取穴]中脘,足三里是治胃病之要穴,配肓俞,效速而著。三陰交乃肝脾腎三經(jīng)之會穴、治療范圍甚廣。善治氣血不調(diào)、脘腹疼痛。血海為理血行瘀效穴,二穴合用,既可調(diào)理脾胃,又可調(diào)和氣血、通暢血脈。
[處方]中脘、三陰交、肓俞、足三里、血海。
[做法]中脘、足三里、肓俞為一組。三陰交、血海為一組,每日一組交替應用,7~10天為1療程。每個穴均用瀉法,即出針時搖大針孔,迅速出針不按針孔。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989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一針四透古來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