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yī)經(jīng)方中醫(yī)經(jīng)方精品微信號,中醫(yī)經(jīng)典傳承關注燒山火、透天涼作為針灸專業(yè)的針刺手法,充滿了神秘莫測的氣息,掌握熱補涼瀉手法往往成為高手的象征。
一、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概述
1.燒山火
燒山火手法屬于常用復式補瀉手法之一,是熱補法的代表性手法。最早在《素問·針解》篇中記載:“黃帝問曰:愿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在《靈樞·終始》篇中也記載:“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笨梢姰敃r已有虛實補瀉和針刺取熱的概念。其后,金代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有“推內(nèi)進搓,隨濟左而補暖”的論述,成為后世熱補手法的要點。燒山火手法的名稱最早見于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p>
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凡用針之時,須捻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shù)……漸漸運入一寸之內(nèi),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睂交鹗址ǖ牟僮骱椭髦畏秶髁溯^為細致的描述。其后的歷代醫(yī)家雖根據(jù)各自的臨床體會和經(jīng)驗手法各有側(cè)重,但皆以《金針賦》、《針灸大成》中所載針刺手法為準繩。
當前,以國家規(guī)劃教材為準的經(jīng)典燒山火術式操作方法是將穴位的可刺深度分為淺、中、深三層(天、人、地三部),先淺后深,每層各做緊按慢提九數(shù),然后退回至淺層,稱為一度。如此反復操作數(shù)度,再將針插至深層留針。在操作過程中,可配合呼吸補瀉中的補法,出針時按壓針孔。該術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參考《金針賦》“燒山火”手法而定,但語言過于簡練,對具體操作中的細節(jié)問題沒有詳細闡述,實際操作過程中仍使人存在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燒山火”手法的術式操作過程是必要的。
2.透天涼
“透天涼”手法屬于傳統(tǒng)復式補瀉手法之一,是涼瀉法的代表性手法。該手法源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原書未提出“透天涼”的概念,但寓含了針刺補瀉的思想,如《素問·針解》記載:“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俺醪疥U述了涼瀉法的應用與效應。
“透天涼”手法的名稱首見于泉石心的《金針賦》:“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后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街楊氏補瀉》中曰:“‘透天涼’能除熱,三退一進冷冰冰,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針時,進一寸內(nèi),行六陰之數(shù),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淺也。若得氣,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涼氣自生,熱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一身混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熱上潮,若能加入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對“透天涼”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圍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描述。其后的歷代醫(yī)家雖然各有發(fā)揮,但皆以《金針賦》《針灸大成》中所載“透天涼”手法為根基。
此外,《奇效良方》記載:“‘透天涼’屬性,夫用針時,先進入分寸之內(nèi),行六陰之數(shù)。若得氣便進伸,漸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三緊出,其針自緊,徐徐舉之,得冷氣漸至,其熱自愈,不效再施?!痹摃d“透天涼”手法一改《金針賦》分三層操作的方法,簡化為兩層操作,為后世“透天涼”手法的演化提供了依據(jù)。
二、17家燒山火、透天涼的操作方法
1.《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燒山火、透天涼
黃帝問曰:愿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2.《金針賦》的燒山火、透天涼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后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3.焦勉齋的燒山火、透天涼——《針術手法》
燒山火:進針氣至后,先將針上提至淺部,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的手法(不限于三一之數(shù),以進多出少為原則,透天涼則以少進多出為原則)配合醫(yī)者之呼吸運氣,向下插針時,用緊按法,口鼻呼氣;向上退針時用慢提法,微微吸氣,這樣提插進退配合,約5分鐘即有熱感。
透天涼:進針氣至后,先將針插至深部,用緊提慢按,配合醫(yī)者呼吸運氣而施術,向上提針時,醫(yī)者吸氣并用力捻轉(zhuǎn)針柄,向下插針時徐徐口鼻呼氣,進退提插配合,約5分鐘即有涼感。
4.陸瘦燕的燒山火、透天涼——《陸瘦燕針灸論著醫(yī)案選》
燒山火:先進針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慢提緊按九次,按針時左轉(zhuǎn);次進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處),提插、捻轉(zhuǎn)如前數(shù);再進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施術同前;然后從地部一次退至天部,這樣為一度。反復三度,倘熱至,出針揉閉孔穴;如無熱感,可反復再施,直到熱至。
透天涼:進針直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六次,提針時右轉(zhuǎn);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轉(zhuǎn)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術;這樣一進三退,稱為一度。操作三度,若涼生,則可出針,出針前搖大其孔,不閉其穴。如無涼感,應反復再施,直至涼生。
5.周樹東、周楣聲的燒山火、透天涼——《金針梅花詩抄》
燒山火:燒山火可補虛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后吸相關,由淺漸深天至地,慢提緊按九成三,疾以出針當疾捫,熱生針下效非凡。有歌曰:“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p>
分天、地、人三部徐徐進針。初進針時可將針直入至適當深度,得氣后將針向上提至天部,隨即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運用手法,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呼氣時向下三次進針為主,吸氣時一次退針為輔。呼氣時口唇微閉,如吹風狀,三次從口呼出。吸氣時即閉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進針時用緊按法,拇前食后行九陽數(shù)。停針時要用力按針不動。向上退針時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后,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進吸退;熱生以后將針從人部再至地部時,也同樣行之?;颊呒锤杏嗅樝掳l(fā)熱,并能沿經(jīng)傳布,上下周流。當針深入地部后,將針再提至人部,如此反復行之。最后一次出針至天部,少停再盡出針,疾捫其穴。
透天涼:透天涼可除煩熱,直針至地徐后撤,緊提隨吸食指前,慢按隨呼食后說,針下涼生再上提,三退一進熱自奪,退針至天再入深,如此反復同前撤。有歌曰:“透天涼法退熱燒,一進三飛冷風飄。先針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緊提消”。
先一次進針至應有深度,再先深后淺,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針。直針入地得氣后,注視患者呼吸,緊提慢按,三退一進,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吸氣時向上三次提針為主,并用食前拇后稍向右捻,行六陰數(shù)。呼氣時一次按針為輔,同時拇前食后稍向左捻。吸氣時口唇微開,三次用口吸入。呼氣時即閉其口,一次用鼻呼出。當針下發(fā)涼時,即退針至人部,施術如前。能使涼氣循經(jīng)傳導,最后遍體清涼。出針時不按針孔。所謂一進三飛或一退三飛者,意即連續(xù)前進三次或后退三次,輕巧快捷,猶如鳥之飛翔也。
6.彭靜山的燒山火、透天涼——《針灸秘驗》
燒山火補法:適用于虛寒癥。選好穴位,針刺得氣以后,這時拇指用力向前作龍眼推旋,當拇指向前推旋完畢,左手拇、食兩指用力夾住針柄上端,不使針向回松勁,急用右手拇指指甲,從上向下刮動針柄。這時病人酸麻的感覺,就變?yōu)闊岬母杏X。這種熱由針穴局部向遠處傳導。
透天涼瀉法:適用于實熱癥。選好穴位,針刺得氣后,拇指用力以鳳眼法向后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夾住針柄上端,夾的緊點,固定針柄,不使它向回松勁,然后用右手小指指甲,從下向上刮動針柄。這時病人已產(chǎn)生的酸麻感覺,就會變成涼的感覺。其涼從內(nèi)向外,直透出來,頗感愉快。
7.吳倬仙的燒山火、透天涼——《子午流注說難》
靈樞經(jīng)云:“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贝思蠢^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
針灸家?guī)煶杏性疲禾後槥闊?。插針為寒。?nèi)轉(zhuǎn)為瀉。外轉(zhuǎn)為補。補瀉之法??赏a樅顨?。遲遲轉(zhuǎn)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蓋盡量插之。而至于骨。則不可再插。盡量提之。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
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為燒山火。蓋提數(shù)多。則氣之出于衛(wèi)分者多振振惡寒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shù)。陰日用奇數(shù)。必能使之發(fā)熱。
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針吸氣。提針呼氣。為透天涼。蓋插數(shù)多。則氣之入于營分者多蒸蒸發(fā)熱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奇數(shù)。陰日用偶數(shù)。必能使其退熱。
除寒退熱。乃針灸家必要之手法。故靈樞經(jīng)列于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燒山火透天涼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則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以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透天涼。三提一插火燒山。提針吹氣插針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8.劉炳權(quán)的燒山火、透天涼——《針灸療法與實例經(jīng)驗薈萃》
燒山火
燒山火(熱補法)是指施術后病人自覺穴位針下有熱感。此法常用于治療寒證、虛證。它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進行操作,表層為天,中間為人,深層為地。方法是進針得氣后淺層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單方向捻轉(zhuǎn)(順時針),捻轉(zhuǎn)度為120度,頻率為每分鐘80-100次,捻轉(zhuǎn)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重,提時用力要輕,稱重按輕提。天部捻轉(zhuǎn)提插9次,完畢,然后將針進入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進入地部,同法施術,完畢后將針提至天部可重復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熱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透天涼
透天涼(涼瀉法)是指施術后病人穴位針下自覺涼感,常用于治療熱證、實證。它亦是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進行,但此法與燒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層即地部開始,操作拇指向后單方向捻轉(zhuǎn)(逆時針),捻轉(zhuǎn)度為140度左右,頻率每分鐘60-80次,捻轉(zhuǎn)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輕,提時用力要重,稱輕按重提。地部捻轉(zhuǎn)提插6次,完畢,然后將針退至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退至天部,同法施術,完畢后將針進入地部,可重復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涼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9.羅逸仙、張鸛一的燒山火、透天涼——《張鸛一醫(yī)案醫(yī)話集》
羅老先生燒山火:拇指與中指夾針,成蘭花式,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天部(應刺深度的上1/3處),左捻九數(shù);再呼,再進入人部(應刺深度的中1/3處),行九數(shù);再呼,再進入地部(下1/3處),行九數(shù)。侯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提至天部,反復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則病人自覺熱氣內(nèi)生矣。
行此法須注意四點:一是適宜于虛證、寒證,凡火證、實證均禁用之;二是行針時,聚精會神,細心觀察病人呼吸與捻轉(zhuǎn)節(jié)律,不可紊亂;三是捻力輕徐均衡,不可忽輕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氣提針時,以凈巾掩病人口鼻。
透天涼:拇指與食指持針,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進入地部,右捻六數(shù),呼氣時將針慢提至人部,行六數(shù);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數(shù)。如此再吸再插,反復行之,六六三十六數(shù),則病人自覺寒冷內(nèi)生矣。
行此法亦須注意四點:一是適用于火證、實證;二要聚精會神,捻轉(zhuǎn)合拍;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氣,以口吸氣。
10.樓百層的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將針刺入應針深度的1/2時,行左右捻轉(zhuǎn)手法9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刺入應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緊按的提插捻轉(zhuǎn)手法,一般可使針下產(chǎn)生熱感。
透天涼:將針刺入應針深度,即行左右捻轉(zhuǎn)手法6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將針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緊提慢按的提插捻轉(zhuǎn)手法,一般能使針下產(chǎn)生涼感。
11.管正齋的燒山火、透天涼——《管氏針灸經(jīng)驗集》
燒山火
(1)行降陰法:用左手押準穴位,右手持針刺入穴內(nèi)。針分3次漸次的下降,先進至皮下天部,次進至人部,再進至地部,最后再由地部直接提出于皮膚外面。此法的要點是先淺后深,使針力著重于深部,徐內(nèi)疾出。
(2)在酸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下,將針向左方向捻轉(zhuǎn),每次180-360度,即將針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進、食指后退的捻轉(zhuǎn)方向,反復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chǎn)生熱的感覺。
(3)緊按慢提,此“緊”字的涵義作“重”字解?!奥弊值暮x作“輕”字解。進針在天人地部提插針時,要用重插輕提。
(4)行九陽數(shù):(周易:單數(shù)、奇數(shù)為陽,九數(shù)為老陽,七數(shù)為少陽。)進針在天人地部捻轉(zhuǎn)(或提插)3次,三三得九,為九陽數(shù)(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陽數(shù))可少停,反復行之。管老在行九陽數(shù)時,強調(diào)實效,不泥于古數(shù),注重病人體質(zhì)、敏感程度等客觀情況,所以有時僅用三三得九,有時用三九二十七……靈活運用。
(5)隨而濟之:隨順其經(jīng)氣的流行而補其氣,如手之三陰經(jīng)及足之三陽經(jīng),是從上而下,于刺針后捻插時,使麻酸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jīng)氣的去路相順。管老不僅重視針刺方向順行經(jīng)氣,更強調(diào)針感順應經(jīng)氣,并且巧妙地應用押手、循經(jīng)、阻壓等輔助手法屢能達到針感順經(jīng)之目的。
(6)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chǎn)生熱的感覺。
(7)乘病人呼氣進針,吸氣出針。
(8)出針后,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針孔,以扶正氣,使真氣存留,不任已入之陽氣外逸。
透天涼
(1)行升陽法:押手及刺手式,同燒山火。不同之點是,將針直刺入地部,然后分3次,作階梯狀,經(jīng)人部天部提出于皮膚外。此法的要點是先深后淺,使針力著重于淺層,疾內(nèi)徐出。
(2)在酸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上,將針向右方向捻轉(zhuǎn),每次90-180度,即將持針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后、食指前進的捻轉(zhuǎn)方向,反復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chǎn)生涼的感覺。
(3)緊提慢按,退針在地人天部提插針時,用重提輕插。
(4)行六陰數(shù):(周易:雙數(shù)、偶數(shù)為陰,六數(shù)為老陰,八數(shù)為少陰。)退針在地人天部捻轉(zhuǎn)(或提插)時,針尖向上提起,使力在針體,每部各捻轉(zhuǎn)(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為六陰數(shù)(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陰數(shù))可少停,反復行之。
(5)迎而奪之:與經(jīng)絡循行的來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陽及足之三陰經(jīng),是從下向上,于刺針捻插時,使酸麻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jīng)氣的來路相逆。
(6)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針柄,或以右手食指固定,右手拇指向上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chǎn)生涼的感覺。
(7)乘病人吸氣進針,呼氣出針。
(8)出針時,將針搖動,使針孔擴大,去針后不揉針孔,以瀉散其邪氣。
12.杜曉山老中醫(yī)的燒山火,透天涼的簡單操作方法
燒山火:在進針得氣的基礎上,將針向下插入1-2分左右,行重插輕提多次,侯針下有沉緊感時緊握針柄,勿令氣散(不使針下脫離針感,意在守氣)使針下持續(xù)沉緊,直至產(chǎn)生溫熱感,一次不效,可再重復數(shù)次,出針時以拇指輕輕向后捻退約1-2次(以防滯針)最后將針輕輕退出皮膚,速閉其孔。此法有溫陽調(diào)氣作用,常用于治療頑麻冷痹等虛寒性疾病,效果確實較一般常用補瀉手法為好。
透天涼:在進針得氣的基礎上,將針上提1-2分,行重提輕插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單向捻轉(zhuǎn)多次,此時守住針下之氣,緊提針柄,使針下或全身產(chǎn)生涼感,出針時搖大針孔,急速拔針,不按或慢按針孔。此法有瀉熱作用,多用于熱痹或急性癰腫等實熱性疾病。
13.李世珍、李傳岐家傳燒山火,透天涼的簡單操作方法
燒山火: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現(xiàn)針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補的方向捻轉(zhuǎn)后即緊捏針柄(使局部肌肉緊澀,以免刺深),向下適度地緊壓,使之逐漸產(chǎn)生熱感。
透天涼: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現(xiàn)針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瀉的方向捻轉(zhuǎn)后即緊捏針柄(使局部肌肉緊澀,以免將針拔出),向上適度地提針使之逐漸產(chǎn)生涼感。
提示:這里的緊壓和提針,其實針是沒有上下移動多少的,只是用那種動作氣勢,大家去體會吧!這種方法比較簡單,易于掌握!
14.張縉的燒山火、透天涼操作
張縉教授在針刺補瀉手法的研究中指出,補瀉應針對總的機體機能狀態(tài)而選擇,虛者宜補、實者宜瀉,但這都需要通過調(diào)氣解決。醫(yī)生需要用針激發(fā)經(jīng)氣或使氣至病所,經(jīng)氣的調(diào)節(jié)機制便自己啟動。具體可以使用徐疾補瀉、提插補瀉、捻轉(zhuǎn)補瀉、呼吸補瀉和九六補瀉等方法。
14.1 燒山火
張縉教授認為燒山火手法是徐疾補瀉、提插補瀉、九六補瀉等幾種單式手法的組合,術式全過程簡單而言,即速刺進針、行針得氣、分層操作,配合口呼鼻吸,取熱,留針。并提出關鍵注意事項,施術患者如為寒證,選擇肌肉豐厚的穴位,用力要重,向內(nèi)用力為主,針刺時首先要有酸脹的得氣感為宜。
(1 )先淺后深、三進三退
進法:是將針由外入內(nèi)、由淺入深、漸次而進,使針下得氣、補氣的一種手法?!夺樈?jīng)指南》云:“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nèi),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痹撌址ň哂写邭狻⒅鷼?、補氣和消積的作用。主治久患癱瘓,頑麻冷痹及遍身走痛等一切冷證。
退法:是將針由內(nèi)出外,由深入淺,出針泄氣的一種手法?!夺樉拇蟪伞吩?“欲退之際,一部一部以針緩緩而退也?!痹撌址ň哂星鍤狻⑿箽?、消脹的作用。主治風痰壅盛、中風、喉風、癲狂等一切熱證。
“三”在古漢語中是多數(shù)、反復的意思,如再三,這里不是進退三次的意思,三進三退是指多次反復地進退。
(2) 慢提緊按、緊閉插針
這里提到了三個單式手法:提法、按法和插法。
提法:是將針上提豆許,以抽氣、引氣的一種手法?!峨y經(jīng)》云:“得氣,因推而內(nèi)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睂⑨樕咸?,向上向外,即為伸的瀉法。
按法:有兩種理解。一是《金針賦》中提到“重沉豆許日按,輕浮豆許日提”。另一個是針刺得氣后,用手指按壓針前或針后,以控制針感的一種手法?!督疳樫x》云:“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
插法:針刺時將針向下按豆許,以助氣、補氣的一種手法,與提法相對應。結(jié)合原文慢提緊按應該是指重插輕提的意思,或許并無異議。但筆者認為,結(jié)合緊閉插針,或許還有一層深意,即重插輕提而重按。在重插輕提的基礎上,雙手同時操作,刺手采用輕提重插手法同時,押手重按穴旁,其義是在采用提插手法的同時守氣、助氣、閉氣,不使經(jīng)氣外泄。
(3) 細細搓之
搓法是將針如搓線狀單向轉(zhuǎn)動,以加強針感,促使針感向單一方向傳導的一種手法?!夺樈?jīng)指南》云:“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臥針,似搓線之貌,勿轉(zhuǎn)太緊”,張縉教授認為,搓法是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單式手法,是涼熱手法的根基。搓針方向多為順時針,但勿轉(zhuǎn)太緊,令人肌肉纏針,但臨床實際情況是針連續(xù)向一個方向搓2一3圈,極容易導致肌肉纏針。
為解決此問題,張縉教授提出“實搓”和“虛搓”的概念,實搓是搓針360度,虛搓是指搓摩針柄而針體不轉(zhuǎn),使一種環(huán)形力量沿針體傳入到腧穴中。在燒山火手法中要重視搓法的運用,有利于加強針感,促進熱感的產(chǎn)生和維持。
14.2 透天涼
張縉教授在研究《針灸大成》并結(jié)合多年臨床實踐的基礎上,認為“透天涼”手法是徐疾、提插、捻轉(zhuǎn)、九六補瀉等幾種單式手法的復合應用,操作術式簡單而言,即根據(jù)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針刺入后直插深層,先深后淺,依次在深、中和淺層行緊提慢按法六陰數(shù),合之稱為一度,如此反復施術1 - 3度,直至產(chǎn)生涼感。
張縉教授也提出了關鍵注意事項,施術主要針對熱證患者,選擇肌肉豐厚的陽經(jīng)腧穴為宜,當?shù)脷飧袘獜姇r,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復次數(shù)不要太多,操作時按、提用力輕重一定要分明,切實做到緊提(用力上提)、慢按(輕輕下按),重在緊提以瀉氣,促使內(nèi)邪外出,達到瀉熱生涼之效應。他指出要運用好“透天涼”手法的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操作要點。
(1)得氣與搓法的運用
補瀉手法操作的前提是得氣,在得氣基礎上的操作更容易取熱或取涼。張縉教授在針刺取氣手法上,獨推“搓法”。搓法是“二十四式單式手法”之一,主要在針柄上操作,將針如搓線狀單向轉(zhuǎn)動,以加強針感,促使針感向單一方向傳導的一種手法。張縉教授認為,搓法是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單式手法,是涼熱手法的根基。搓針方向決定了補瀉的不同效應,瀉法多由示指端向示指末節(jié)橫紋搓,常易于產(chǎn)生涼感。
張縉教授在搓針手法方面的另一個貢獻是總結(jié)出搓針成功的標志:捻之不轉(zhuǎn),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氣滿自搖。當針出現(xiàn)氣滿自搖、穴位內(nèi)有麻感時,非常有利于涼感的出現(xiàn),此時再施以飛法多使透天涼手法成功。
(2)基礎針感
張縉教授認為,“透天涼”手法以“緊提”為主要操作,故都是在保持針下得氣(沉緊)狀態(tài)下完成的。所以,研究“透天涼”手法取涼基礎針感,不能脫離“得氣”。張縉教授行針過程中尤其注意得氣效應中的麻感—一種放射性麻竄的感覺,他行針過程中麻感多見于脊柱和四肢關節(jié)附近的穴位,并常有呈循經(jīng)傳導的特征。待針后出現(xiàn)麻感時,再施以適當?shù)氖址▌t易于涼感的產(chǎn)生。
(3 )分層次操作
“透天涼”手法的機制可概括為“引陽(陽邪)出陰”,主治邪氣入里化熱或內(nèi)熱里實之證,采用針刺療法引邪氣和內(nèi)熱外出,則陰氣自復,從而產(chǎn)生涼感。故在操作時多分為三層,從內(nèi)而外,從陰引陽,分地、人、天三部操作。也有醫(yī)家簡化“透天涼”操作,分為深淺兩層操作,即將針刺入應針深度,行針得氣,再將針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緊提慢按的提插手法。更有不分進退層次者,如李傳岐提出針刺得氣后施以捻轉(zhuǎn),隨即緊握針柄向上適度提退,就會逐漸產(chǎn)生涼感的透天涼手法。臨床當以獲得針刺效應為核心,可不拘泥于操作層次。
15.教科書上的燒山火、透天涼——《刺法灸法學》陸壽康主編,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
燒山火
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
(1)進針時,醫(yī)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隨其呼氣時,將針刺入淺層(天部)得氣。
(3)得氣后,重插輕提,連續(xù)重復9次(行九陽數(shù))。
(4)再將針刺入中層(人部),重插輕提,連續(xù)重復9次(行九陽數(shù))。
(5)其后將針刺入深層(地部),重插輕提,連續(xù)重復9次(行九陽數(shù))。此時,如果針下產(chǎn)生熱感,少待片刻。
(6)隨病人吸氣時將針1次提到淺層,此為一度。如果針下未產(chǎn)生熱感可隨病人呼氣時,再施前法,一般不過三度。
(7)手法操作完畢后,留針15-20分鐘,待針下松弛時,侯病人吸氣時將針快速拔出,急按針孔。
透天涼
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
(1)在進針時,醫(yī)者輕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隨其吸氣將針刺入深層(地部)得氣。
(3)得氣后,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shù))。
(4)再將針提至中層(人部),輕插重提,連續(xù)6次(行六陰數(shù))。
(5)再將針提至淺層(天部),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shù))。此時,針下產(chǎn)生涼感,稱為1度。如果針下未出現(xiàn)涼感,可將針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過三度。涼感不論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現(xiàn),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結(jié)束后,可隨病人呼氣將針緩慢拔出,不按針孔或者緩按針孔。
16.《國家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中的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
根據(jù)建國以來五十多年中,國內(nèi)專家們對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的研究結(jié)果,基于古今對這兩種手法的一致認識,以及對其長期臨床上的觀察和教學中的傳承效果,經(jīng)申請報批用以下兩種術式作為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的《國家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
16.1 燒山火術式
(1)速刺進針
(2)用搓針法,或提插法,或捻轉(zhuǎn)法得氣
(3)用押手在穴旁守氣
(4)取脹痠針感
(5)用刺手拇食指緊握針柄,要力貫針中(使針成為力的載體)
(6)用最慢速度(徐入)
用大力度(九陽數(shù))
用重押手(守氣)
插針向內(nèi)
或拇指用力向前捻針,
或插捻結(jié)合
在擬刺入的腧穴深度范圍內(nèi)可分上下二層,亦可分天、人、地三層,還可不分層操作(可以反復操作)
16.2 透天涼術式
(1)速刺進針
(2)用搓針法,或提插法,或捻轉(zhuǎn)法得氣(應氣滿針搖)
(3)不用守氣
(4)用飛法,或刮法(指甲向上刮),或拇指向后食指向前的捻轉(zhuǎn)法,均可取涼。
16.3 飛法的具體操作
(1)使刺手拇食兩指呈交互狀,要拇指指端向前(拇指伸直),食指指端向后(食指彎曲),拇指指腹橫紋與食指未節(jié)橈側(cè)指紋要相對。
(2)由針尾上方一寸許,下向針根部。
(3)下到針根部后,立即捏向針根,然后向上飛旋。
(4)使術者指感有如提針,但要提而不出。
(5)與由下而上的旋摩同時伴以由左而右的旋摩,要使術者的指感有如捻轉(zhuǎn),但要捻而不轉(zhuǎn)。
(6)捏向針根時要下緊(緊到不能捏住針根),上松(松到不能離開針尾)使其力呈下緊上松之漏斗型。
(7)在施術過程中,兩指一捏一放如飛鳥展翅之象故名曰飛。
17.鄭毓琳、鄭魁山、李志明的簡易涼熱補瀉法——《針灸集錦》
熱補法
醫(y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將針刺入穴內(nèi),候其氣至,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向前連續(xù)捻按3-5次,候針下沉緊,針尖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xù)緊按慢提3-5次,拇指再向前連續(xù)捻按3-5次,針尖頂著產(chǎn)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繼續(xù)沉緊,產(chǎn)生熱感。根據(jù)病情留針后,緩慢將針拔出,速閉針孔。
涼瀉法
醫(y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刺入穴內(nèi),候其氣至,左手減輕壓力,右手拇指向后連續(xù)捻提3-5次,候針下沉緊,提退一分許,針尖向有感應的部位,連續(xù)緊提慢按3-5次;拇指向后再連續(xù)捻提3-5次,針尖拉著產(chǎn)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松滑,產(chǎn)生涼感。根據(jù)病情留針后,急速將針拔出,不捫針孔。
三、耳提面命
針灸跟開中藥方子不一樣,不是“秀才學醫(yī),籠中抓雞”那樣只看看書本、治治病人就能學好的,針刺是實操很強的一種技術,只有面對面的、手把手的教學才能把其中的關鍵學到手中,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最后一種方法,尋訪明師。
鄭氏針灸流派名家輩出,我們熟知的“西北針王”“東北針王”均出自該流派。鄭氏針灸流派以針刺手法見長,沿襲了傳統(tǒng)針刺手法中的精髓,其“燒山火、透天涼”手法享譽國際,為我們針灸行業(yè)的中流砥柱之一。
鄭氏針灸流派的針刺手法簡潔、實用、取效快、療效好,實為針灸業(yè)者拜師尋友、增進技藝的最好去處。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
往期熱門文章:1.珍藏版《十四經(jīng)絡3D動態(tài)循行圖》,配歌訣 !請收藏2.道破天機:針灸為什么能治大病!3.民國大醫(yī)張錫純:這1個小方子提高免疫力,所有人都能用!久服不傷人!4.10張圖打通經(jīng)絡,簡簡單單祛病痛!如果您支持中醫(yī),請多多分享和轉(zhuǎn)發(fā),功德無量!
有機會免費獲得紙質(zhì)教材“識別”關注
明天下午3點,精彩繼續(xù)......《董氏奇穴視頻資料》免費下載
針灸減肥針灸甲乙經(jīng)中醫(yī)針灸
針刺手法研究進展
重慶市中醫(yī)研究所王毅剛
針刺手法,是指以毫針為針具,施行針刺治療的操作方法。屬于針灸療法的重要內(nèi)容。針刺手法的過程包括:辨證——配穴——針刺——療效。針刺方法是影響療效的三個主要因素之一。在假定辨證配穴都準確無誤的前提下,手法便成為了決定的因素。這可能是歷代手法繁多的主要原因。
一、不同針刺手法的基本目的
(一)減少疼痛:古代的爪切進針法,快速進針法,隨咳下針法都且為了減少疼痛。這些方法都是有實用價值的。特別是對初次受針刺的患者。現(xiàn)代針法中,如挾持進針法,撮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特別是近年來創(chuàng)造的針管進針法更是為減少疼痛而設計的。
(二)準確進針、由于腧穴所在部位不同,肌膚有厚薄,病邪有深淺,患部經(jīng)絡氣血流行匯聚層次也不同,都要求采取不同的針刺?!端貑枴ご桃摗分兄赋觯骸安∮谐粮?、刺有深淺,各至其理,無過其道”。具體的手法有屬于進針的直刺、橫刺、斜刺,屬于治療方法的“五刺”中半刺、合谷刺、關刺、輸刺,“九刺”中毛刺、分刺、絡刺等(《靈樞·官針片》),淺刺的方法還能避免刺傷重要器官。
(三)獲得氣感,維持氣感:《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峨y經(jīng)集注》云:“行針者,貴在得神取氣”。臨床實踐表明:針刺后取得顯著感傳比不顯著感傳、療效有顯著差異(P<0.05或P<0.01),針后得氣確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大部分行針(行氣)、(運針)手法都具有此目的。包括留針的候氣法。維持得氣稱催氣手法?;虼哚樖址?。
基本的催氣手法的彈法、刮法、飛法、搖法、震顫法、按法、搓法。催氣要使針刺感向一定部位擴散傳導,如《針灸大成》所說:“有病遠道者必先使氣匯集病處”。為達此 目的 的手法有循法、搖法及飛經(jīng)走氣諸法,如青龍擺尾,赤鳳搖頭通關交經(jīng)等。
(四)補瀉。調(diào)整機體寒熱虛實各種機能狀態(tài)。補瀉手法一般都是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施行的。以補瀉為 目的 的手法很多。單式補瀉手法一般是由1~2個操作因素構(gòu)成,如徐疾補瀉、提插補瀉、捻轉(zhuǎn)補瀉、迎隨補瀉、呼吸補瀉、開闔補瀉、九六補瀉、平補平瀉等。復式補瀉手法常由2個以上的操作因素構(gòu)成。如燒山火、透天涼、陽中影陰、陰中隱陽等。
針刺手法基本都是圍繞者這四個基本目的在發(fā)生、發(fā)展。其中得氣,乃是所有手法的核心問題。補瀉雖然也是基本目的之一,但它必須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
必須指出,尚有許多古典手法,主要是復式手法,它即不單為行氣,也不單為補瀉,而直接以治療某種疾患為目的。如龍虎交戰(zhàn)手法治療痛癥,子午搗臼以治水蠱,龍虎升降以調(diào)和營衛(wèi),它如流氣、運氣、提氣、納氣等等。
二、針刺手法的發(fā)展
《內(nèi)經(jīng)》時代,針刺手法比較簡單,多數(shù)是單式手法,易于操作。大多記載于《靈樞·官針篇》、《九針十二原篇》、《官能篇》、《素問·離合真邪論篇》、《素問·針解篇》、《素問·寶命全形論篇》。基于補瀉手法如開闔補瀉、徐疾補瀉、迎隨補瀉、呼吸補瀉大多源于此時。提出了針刺得氣是針刺的基本原則。如“刺之氣不至者無問其數(shù)。刺之而氣至”乃去之(《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同前》)。在刺法上的特點是:
1.針刺與配穴相結(jié)合。如輸刺、遠道刺、巨刺、偶刺等。
2.針刺與主治疾病相結(jié)合。如五刺中的半刺九刺中的毛刺、十三刺中的皮針刺、它如合谷刺、分刺、浮刺等。
3.屬于針刺具體操作,如多針刺的齊刺、楊刺、榜針刺;單針刺的挾刺、五刺中的輸刺。
金元時代,針刺手法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這與經(jīng)絡理論的成熟是分不開的,其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圍繞進針、得氣、行氣,補瀉的幾個基本目的展開的。手法簡單到復雜,迎來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著名的針刺大家及其代表作有:
金·何若愚及其《流注指微論》。
金元·竇漢卿及其《針經(jīng)指南》,著名的標幽賦即出于此。
明·劉瑾及其《神應經(jīng)》。
明·徐鳳及其《針灸大全》。著名的《金針賦》即出于此。
明·高武及其《針灸聚英》。
明·汪機及其《針灸問對》。其學術見解與高氏相同。
明·楊繼卅及其《針灸大成》、《針灸大成》是中國針灸學歷史上第三次總結(jié)。在手法方面亦繼承和發(fā)揚了先前諸家的特色。楊氏集了諸家之大成,而針刺術方面卻又更加的發(fā)雜化起來。
清代的針灸是萎縮的。針刺手法也未取得多大進展。
三、近代針刺手法的應用和研究
近代以來,針刺手法的應用和研究隨著針灸醫(yī)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臨床應用方面,人們通過綜合分析各種古典手法的文獻,認為手法的本質(zhì)是刺激量的問題。主張從針刺者主觀感受反應刺激量的大小。把病人有較強烈的感應向四周或遠端擴散的手法,如大幅度的捻轉(zhuǎn)提插為強刺激,小幅度則為弱刺激,其他感應也輕微。界于二者之間則為中等刺激(上海中醫(yī)學院《針灸學》一九七四年版)。這種將病人感受和手法刺激量相結(jié)合,用以指導各種手法的應用,是有一定意義的。但手法度與量的觀點還是樸素的。在此基礎上,一些人直接將強刺激作為瀉法,弱刺激作為補法,中等刺激作為平補平瀉運用。
由于現(xiàn)代科學儀器的作用,針刺手法的研究取得了進展。
1.對針感的研究。上海生理研究所對針刺穴位肌電研究表明,針刺肌肉組織較豐富的合谷、曲池、手三里、外關、足三里時,醫(yī)生出現(xiàn)手下得氣感,大多引出肌電幅度增高。手下得氣感與患者得氣感成平行關系。認為醫(yī)者手下得氣感主要來源于穴區(qū)肌肉痙攣。
2.對針感產(chǎn)生基礎的研究。上海中醫(yī)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針感點分布在穴區(qū)皮下至骨膜各層組織中,以深層為主。認為刺激神經(jīng)干引起針感,刺激肌醇、骨膜引起針感,刺激肌肉引起脹、酸感,刺激血管引起針感。也有人認為針刺下的各種針感可能是不同刺激方法不同刺激量興奮不同數(shù)目、不同類型神經(jīng)纖維或感覺末梢或血管,從而形成不同空間構(gòu)成的針感信息。
3.古典手法的研究。九七年以來,國內(nèi)一些單位有目的地觀察了一些古典手法的生理效應,如燒山火、透天涼、鳳展翅,徐疾補瀉、捻轉(zhuǎn)補瀉、平補平瀉等。研究結(jié)果表明,不同的針刺手法,能產(chǎn)生不同的生理效應。
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河北新醫(yī)大學董承統(tǒng)等氏在健康人和病人身上進行了800余次的實驗觀察,表明補法針下出現(xiàn)溫熱感,同時伴有肢體容積曲線上升,脈搏傳播速度減慢,提示血管舒張反應。瀉法則相反。實驗中,同一過程先不后瀉或先瀉后補,結(jié)果也與前相符。實驗表明補瀉效應出現(xiàn)與機體狀況有關,顯著虛癥效應不明顯,顯著實證則瀉法也引起血管舒張反應。
武漢市三醫(yī)院劉紹安氏以測溫液晶膜對燒山火——透天涼手法行皮膚溫度觀察。實驗56例發(fā)熱效應達94.7%,涼效應83.33%,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有非常明顯差異(P<0.001)。
甘肅鄭魁山氏等對41例受試者觀察,針刺合谷、測南陽,少商皮膚溫度,發(fā)現(xiàn)熱補升高1.4~1.9度(攝氏),涼瀉下降1.1~1.7度。針刺對側(cè)無名指端血容積波上升53~73%,下降達41.5~58.5%。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均有顯著極差異(<0.01)。
徐疾補瀉。北京中醫(yī)研究院陳克彥氏用WX——75型微循環(huán)顯微鏡直接觀察微循環(huán)改變,補法有一定擴張作用,瀉法使肢端毛細血管收縮。對111例發(fā)熱病人觀察,發(fā)現(xiàn)瀉法和補法均有退熱作用,瀉法優(yōu)于補法。對30例化療后乳癌病人觀察補瀉均有治療作用,改善造血功能,但補法優(yōu)于瀉法。
平補平瀉,南京中醫(yī)學院盛燦若氏以中等度刺激提插捻轉(zhuǎn)觀察105人,585穴,發(fā)現(xiàn)升溫308穴,降溫163穴,無變化114穴,升降溫幅度均在1℃,其出現(xiàn)時間大多在留針20分鐘時出現(xiàn),以四肢特定穴為明顯。
鳳凰展翅,廣西中醫(yī)學院陳乃明氏作鳳凰展翅手法,發(fā)現(xiàn)降溫效應0.1~3.1℃間,平均降溫0.79℃。降溫效應以金針最佳1.17℃、銀針1.11℃,不銹鋼針0.64℃,均有非常顯著差異。
在針刺手法理論方面。天津張存生氏等提出捻轉(zhuǎn)手法量學概念。作用力方向,大小,持續(xù)時間、療效作用等。認為捻轉(zhuǎn)方向不以拇指向前為補,應以任督脈為中心,向心為補,瀉法反之。江西黃其波氏提出九六補瀉應以針身旋轉(zhuǎn)的角度大小而定,同時也包括運氣的速率。西安郭命三氏提出應隨補瀉,迎是乘剛來之經(jīng)氣,隨為已失之經(jīng)氣。
總之,近代關于手法的研究已經(jīng)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其特點,一是重視針感客觀指標,一是注重其引起的生理效應,從上所述資料,表明不同手法確有不同效應。古典手法值得進一步發(fā)掘和研究。
提高針刺療效如上所述,在針刺的臨床實踐中,常困操作手法的不同,而致取效每有佳遜之差異。現(xiàn)今針灸界對針刺補瀉手法中的“提插補瀉”、“捻轉(zhuǎn)補瀉”、“平補平瀉”以及“燒山火”、“透天涼”等復式手法均較常用。對于這些針刺操作手法,我是這樣理解與運用的: 按照機體的內(nèi)外,深淺分陰陽,即以外部的皮膚為陽,內(nèi)部的肌肉為陰?!夺樉拇蟪伞吩疲骸胺驑s衛(wèi)者,陰陽也。經(jīng)言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臟,故瀉者先深而后淺,從內(nèi)引持而出之,補者先淺而后深,從外推內(nèi)而入之,乃是因其陰陽內(nèi)外而進退針耳?!睆倪@段闡述可以看出,調(diào)整榮衛(wèi)內(nèi)外陰陽之氣,即為提插補瀉的主要目的。此外,在《問針灸補瀉如何》中有:“得氣推而內(nèi)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I夫?qū)嵳邭馊胍?,虛者氣出也;從陽生于外故入,陰生于?nèi)故出。”這更進一步說明了:“提插補瀉”中,補法的先淺后深,緊按慢提,其目的是為了把體表的陽氣“從外推內(nèi)而入之”;瀉法的先深后淺,緊提慢按,則是為了把體內(nèi)的陰氣“從內(nèi)引持而出之”。根據(jù)這個原理,我在臨床取用軀干部臟器體表的穴位時,多用此種操作手法。這不僅符合上述觀點,而且運針時不會同捻轉(zhuǎn)補瀉手法那樣,易使患者產(chǎn)生針下牽引性難忍或疼痛的感應。即使將針誤觸及臟器時,也不致造成破壞性的實質(zhì)損傷(如同進行肝穿刺操作不帶有捻轉(zhuǎn)動作)。至于補、瀉法的具體應用,則應按照中醫(yī)辨癥。凡是屬于虛癥的,概用提插補法,如用治陽痿病,療效堪稱滿意;屬于實癥的,則用提插瀉法,如對便秘癥的治療,雖按中醫(yī)辨癥有虛實之分,但無論屬虛、屬實,總以通潤大便為治則,這就含有瀉的意義,故我概用提插瀉法,效果亦頗理想。
若結(jié)合現(xiàn)代的針下感應強度(刺激量)來分析,則在針刺得氣基礎上,凡將針重插輕提的(補法),其針下感應就強(但未超過患者的耐受程度),反之,用輕插重提的(瀉法),針下感應則相對的較輕。這樣就不符合現(xiàn)代的輕刺激是古代的補法、強刺激是瀉法之說,且對瀉便的作用也難以理解。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來分析,便秘的原因(不論屬虛屬實),主要是由于大腸運動的減弱,因此只有運用輕刺激的提插瀉法以促使腸蠕動增強,方能使大便通行。反之,若施以所謂強刺激即瀉法,則會起到腸運動更加抑制的作用。 在歷代文獻中,方法各殊,繁簡不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針灸界對捻轉(zhuǎn)補瀉的操作“以捻轉(zhuǎn)較重,角度較大者為瀉法”,“捻轉(zhuǎn)較輕,角度較小者為補法”。這是根據(jù)高武氏在《針灸聚英》中對以捻轉(zhuǎn)方向分補瀉提出“捻針左右,已非《素問》意矣,而人身左右不同,謬之甚也”的尖銳批判后,而以高氏建立的“其瀉者有‘鳳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揲針頭,如飛騰之象,一捻一放……其補者有‘餓馬搖鈴’,用右手大指食指撩針頭,如餓馬無力之狀,緩緩前進則長,后退則短”的手法演化而來的。
關于捻轉(zhuǎn)補瀉法的應用,古代文獻中雖無明確規(guī)定,但從《針灸大成》“言榮衛(wèi)者,是內(nèi)外之氣出入;言經(jīng)脈者,是上下之氣往來,各隨所在順逆而為刺也”的文字來理解,前者是言提插補瀉法調(diào)和榮衛(wèi)之氣的內(nèi)外出入,而后者是指捻轉(zhuǎn)補瀉法調(diào)和經(jīng)脈之氣的上下往來。也就是說,捻轉(zhuǎn)補弼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通凋經(jīng)脈氣阻。據(jù)此,我在臨床上對于運動系統(tǒng)的疾病,在取用四肢部位的穴位時,多用捻轉(zhuǎn)補瀉手法為治。凡經(jīng)辨證屬邪盛有余而呈疼痛或痙攣的,概用瀉法;反之,屬正虛不足而現(xiàn)麻術或痿軟的,概用補法。
臨床療效表明,以上病癥施行捻轉(zhuǎn)補瀉法較提插補瀉者為佳。
再就針刺感應強度來看,本法雖然符合“輕刺激為興奮法,即古代的補法;強刺激稱抑制法,即古代的瀉法”之說。但從其適應范圍來說,本法似以運動系疾病較為適宜,不同于興奮、抑制法那樣不分系統(tǒng)地適用,此系立法觀點不同所致。由此涉及到一個問題,即古代補瀉法的內(nèi)容,并不能僅以“刺激量”來理解、闡述或包括。這也是有待予今后進一步探討研究的課題之一。 現(xiàn)今應用的平補平瀉法,是以強調(diào)手法運用中的一個“平”字命名的。它與《神應經(jīng)》及《針灸大成·問刺有大小》中所說的“阻同一穴位,既施有補法,又施有瀉法”而名的平補平瀉法的操作方法完全不同。它立法于《靈樞·五亂》中“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的記載,僅以不快不慢,均勻地提插捻針,為其具體操作手法。雖然這種“徐入徐出”(不快不慢均勻提插捻針)的導氣法,并不像其它補瀉法那樣有一定的操作形式(如針刺的淺深、捻動的快慢、幅度的大小、指力的輕重等),但對誘導邪氣外出,導引正氣恢復,同樣有瀉邪補正的作用,都是以保護精氣為最終目的,這種治法叫做“同精”。由于這種操作手法強調(diào)徐入徐出的提插捻針,為針對“亂氣之相逆”,亦即一時性的氣血紊亂而呈現(xiàn)的虛實不太顯著或虛實兼有的病癥而設,所以目前針灸界就將這種導氣法稱為“平補平瀉”。
從針刺感應強度來衡量這種以導氣法為立法依據(jù)的“平補平瀉”手法,其針下感應則最多只能達到中等度的刺激量,當屬于興奮法的范疇。若以興奮法就是古代的補法,抑制法就是古代的瀉法的觀點來聯(lián)系對照,那么,這種平補平瀉的操作,只能起到平補的作用,而沒有平瀉的作用。 以針刺時針下有無熱感或冷感作為手法成功與否的衡量標志,它由上述提插補羈法的基礎上發(fā)展繁復起來。其針刺感應強度,在使用補法時,燒山火顯比提插法強,施行瀉法時則二者基本相同。這樣又與輕刺激——興奮法——補法,強刺激——抑制法——瀉法之說,適得其反。關于臨床應用,亦與其它補瀉法一樣,阻經(jīng)絡學說為依據(jù),結(jié)合癥候的寒熱辨型,并在手法上掌握針下熱補寒瀉的原則。
至于適應病癥,《金針賦》中有“燒山火,治頑麻冷痹……除寒之有準”,“透天涼,治肌熱骨蒸……退熱之可憑”的記載。因冷痹是寒氣之勝所致,故當用燒山火手法以“溫陽祛寒”,此又以《素問·痹論》“寒氣勝者為痛痹”、《靈樞·壽夭剛?cè)帷贰按毯哉邇?nèi)熱”等為依據(jù)。透天涼所治的肌熱骨蒸,則由虛火燔灼,骨髓內(nèi)熱所致,多見于一些虛損病人。故循“寒熱正冶”的原則,用透天涼瀉法以退虛熱?,F(xiàn)代的興奮、抑制的針感不僅與燒IlI火、透天涼無法雷同,且不能達到針下的熱感與冷感。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990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