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原文】
1.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77)
2. 《千金翼方》炙甘草湯一云復脈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匱要略》第六篇附方)
3.《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金匱要略》第七篇附方)
【炙甘草湯組成】
炙甘草12g 人參6g 生地48g 桂枝10g 阿膠6g 麥冬24g 麻仁15g 生姜10g 紅棗30枚
【煎服方法】
水加黃酒250ml浸30分鐘,煎30分鐘,約600ml,入阿膠溶化,分早、午、晚3次服。
【主治】
傷寒,心動悸,脈結代。
【加減】
1. 便塘者,去麻仁。
2. 臥寐不安,加棗仁、朱砂。
3. 服后浮腫、便溏者,加茯苓、白術。
4.早搏頻繁者,加五味子。
5.唇舌紫紺者,加桃仁、紅花。
【禁忌】
1.脈結代,心動悸,兼水腫,小便不利屬水飲為患者, 忌之。
2.脈結代,心動悸兼胸滿心痛,舌紫脈澀屬氣滯血瘀者, 忌之。
【類方】
1. 桂枝甘草湯:同可治心動悸。不同者,桂枝甘草湯證系汗出過多,心陽虛損,以心悸不寧,喜叉手按壓為特點。
2.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同可治心動悸。不同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為肝膽火盛,具有胸滿煩驚、生氣受驚之癥狀及病史。
【炙甘草湯臨床運用】?
1.肺痿??人酝绿瞪醵?,面紅煩躁,脈虛大無力,舌絳苔白。(《余聽鴻醫(yī)案》)
2.治虛癆不足,汗出而悶,脈結心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曰危急者。(《千金翼方》)
3.骨蒸勞嗽,抬肩喘息,多夢不寐,自汗盜汗,痰中血絲,寒熱交發(fā),兩頰紅赤,虛里動甚,惡心憒憒而欲吐者。(《類聚方廣義》)
4.月經淋漓不止者,足腫脊膂酸痛者,失眠者,兩臂筋攣者。(《經方實驗錄》)
5.心臟瓣膜病、脈結代,神經性心臟病、心悸亢進,肺結核、衰弱者,產后及大病后汗多心弱者,萎縮性腳氣等。(《古方臨床之運用》)
6.凡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引起心臟期前收縮,心絞痛,心房纖顫,或全身性水腫屬氣血兩虧、心陽不振、血行不暢者,都可以本方加減投治。此外,腎病性尿蛋白,甲亢,貧血等病亦可辨證應用。(《傷寒論方運用法》)
7.治癇癥;又治老人、虛人津液枯,大便秘者。(《皇漢醫(yī)學·餐英館治療雜話》)
8.干燥綜合征。癥見眼、口、陰部干燥,心悸失眠,脈細弱。(《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4:33)
9. 怔忡。癥見少食神疲,夜煩不能臥,寐則汗出,舌潤尖紅,脈細數(shù)無力,中有歇止。(《治驗回憶錄》)
10. 外感病所致的心律不齊,病毒性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所致的心律不齊。(《當代醫(yī)家論經方》)
【炙甘草湯方歌】
炙甘草湯參姜桂,麥冬生地大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炙甘草湯方解】
此滋陰養(yǎng)血、溫陽復脈之方也,臨床使用以心動悸,脈結代為目標。
人生以來,心臟搏跳片刻未停,兢兢業(yè)業(yè),從不偷閑,是以為諸臟之冠、君主之官。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人體血液總量為體重之百分之七,血液每分鐘循環(huán)一周,心臟一晝夜射出血約五噸左右,可見其工作量之巨。故心臟自身必須有充足之陽氣陰血以溫煦、以濡養(yǎng),方能行其令、運其血,勝任其職。炙甘草湯證病機為傷寒后,陽氣虛弱,陰血不足。陽氣虛弱則無力鼓動,陰血不足則心失所養(yǎng),故脈結代、心動悸。先哲謂身有多大,心有多大,顯然指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言。炙甘草湯所治,條文敘述甚簡,臨床所見,除脈結代、心動悸外,循環(huán)功能低下、供血不足產生之神疲乏力,面色不華,頭暈自汗,胸憋短氣,虛煩少寐,咽干舌燥,二目干澀,視物模糊,便秘不暢,不堪繁勞之動,不勝意外之驚,稍事活動即心跳氣短,微有驚恐便汗出不寧,舌質淡嫩少苔,或舌紅無苔,脈細無力皆在應有之列。
結、代脈為兩種脈。結脈者,緩中一止,古人有“徐行而怠,偶羈一步”之喻,見于早搏偶發(fā)。代脈為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見于早搏頻發(fā),甚者二聯(lián)律、三聯(lián)律等。李士材云:“結脈之止,一止即來,代脈之止,良久方至?!睆埦霸酪嘣疲骸捌矫}中忽見軟弱,或乍疏乍數(shù),或斷而復起,均名為代?!惫庞薪Y為病脈,代為危候之說,為心臟傳導系統(tǒng)病癥之
象。結代脈并見,多為現(xiàn)代醫(yī)學之二聯(lián)律、三聯(lián)律、心房纖顫等病癥。仲景云:“得此脈者,必難治。”《千金翼》亦云:“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可見病之危重,故需與病家講明,既要重視防治,又要明白有猝死之可能。余見一房顫患者,飲食起居,一如常人,自視病微,不予防治,未幾突然死亡。
臨床觀察,脈促、心動悸,較脈結代、心動悸為多。促脈者,數(shù)脈中有間歇也。成無己云:“脈來數(shù),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為陽盛”,非炙甘草湯所宜也。李時珍:“一有留滯,脈必見止”,謂邪氣阻遏亦可見結、代、促。故臨證必須詳加辨識,屬氣滯、血瘀?抑或痰食、火熱?分別選方治之。
澀脈主瘀,可見于心臟功能性與器質性病變。《頻湖脈學》謂:“細而遲,往來難,短且散,或一止復來,三五不調,如輕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蠶食葉?!比绱诵稳荩箤W者向難領悟把握。劉紹武先生云:“澀脈者,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無力不等”,似此則較易掌握。學會評澀脈,即會評結脈、促脈,以結脈為澀脈加遲緩脈,促脈為澀脈加數(shù)疾脈也。
先賢謂理陽氣首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既滋陰,何以用辛溫大熱之品?曰:此宗陽生陰長、陰陽互根之理而伍。張景岳云:“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毙臑殛栔兄?,故用辛溫之桂枝、生姜、白酒,以益陽化陰,所謂辛可潤之是也。是方炙甘草為君,甘草既可建中氣、資脈源,又能通經脈、利血氣(《名醫(yī)別錄》),與大棗益脾土、建中州。以土為萬物之母,脾為氣血之源,脾土健旺,自能化生氣血,盈暢經脈。更伍生地、麥冬、阿膠滋陰養(yǎng)血,氣血共調,陰陽雙補,是以心液復,悸動止。
書中記載,代脈尚可見于霍亂吐瀉后,妊娠期,小兒蛔蟲證,余雖未親睹,然皆無心悸,故非炙甘草湯所治也。
【炙甘草湯醫(yī)案】
1.心悸
連某,女,66歲。心悸、失眠二十余載,近因犬吠受驚,心悸益甚,于2007年10月2日來診。心悸以早晚、活動、食多后明顯,悸時胸滿短氣,心煩面熱,懊儂不寧,甚則急欲大小便,服心得安片癥可得減。胃納可,噯逆多,大便日三行。面腫于晨,神疲乏力,眩暈耳聾,視物模糊,手足心熱,口干思冷。望其面頰微紅,舌質老紅,少津無苔。診其脈,沉弦結。觸其腹,松軟不痛,當臍悸動。心電圖顯示:頻發(fā)性室性早搏。
審證察脈,此陰血虛弱,心失所養(yǎng)證也。蓋虛勞之病,化源不足,脈道失充,是以脈結、心悸也。心為君主之官,一虛俱虛,肝虛則眩暈心煩,目視疏硫;脾虛則土不制水而便多、水腫;腎虛則耳聾,易驚,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而見氣亂之癥。炙甘草湯滋陰養(yǎng)血,通陽復脈,以其便次多減麻子仁,復以脈弦而加用柴胡。擬:
炙甘草60g 生地125g 黨參30g 桂枝45g 麥冬45g 阿膠30g 紅棗30枚 柴胡15g 黃酒500毫升 三劑
二診:心悸、水腫減,精神振奮,睡寐仍差。
守方加牡蠣30g 五劑
三診:水腫消失,心悸晨止,傍晚仍悸。失眠、眩暈皆有好轉,結脈偶見。
守方五劑
四診:諸癥大好,結脈不見。做心電圖檢查,呈正常。為鞏固療效,原方續(xù)服五劑。
按:本患者余早年亦用此方,然療效不著,后讀柯雪帆先生書,始知其故在于量也。
2.心悸
王某,男,64歲,退休干部。心悸二十余年,初為“文革”武斗受驚而起,時輕時重,未予認真醫(yī)治。近癥益重,整日悸動不寧,夜寐早醒,精神倦怠,喜溫畏寒。胃納尚可,大便稀溏。一醫(yī)認為心脾兩虛,用歸脾湯沖服朱砂,連服十劑,不見竿影,遂來求診。視其皓首蒼顏,色黯少華,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診其脈,沉細結。觸其腹,無壓痛。心電圖檢查:頻發(fā)性房性早搏。
心悸初由驚恐引起,繼為氣血失養(yǎng)所致。蓋年老體弱,陰陽二氣倶虛,氣血生化不足,無力奉心養(yǎng)神、鼓動血脈運行,故見心悸脈結,失眠神疲。歸脾湯可補氣益血,而難以滋陰扶陽,是以不效。先賢謂理陽氣首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綜觀本案,正宜如此。以其大便稀溏,去麻仁不用,并加白術茯苓:
炙甘草15g 生地24g 阿膠15g 桂枝10g 麥冬15g 黨參15g 白術15g 茯苓15g 紅棗30枚 飲時加入白酒10ml 三劑
二診:心悸雖未發(fā)作,然滋陰益陽之舉,不可廢停,按原方續(xù)服三劑,以求長效。
——本段摘自《經方躬行錄》
炙甘草湯的作用與功效
炙甘草湯的作用與功效,作為一種較為十分常見的中藥材,每種食材都有適宜人群和禁忌人群,食物的功效和作用都是有跡可循的,不適量食用藥材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以下是炙甘草湯的作用與功效。
炙甘草湯的作用與功效1 炙甘草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①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yǎng)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
②虛勞肺痿。干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shù)。
運用:本方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臨床應用以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色淡少苔為辨證要點。
炙甘草湯的禁忌
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炙甘草湯的文獻摘要
1. 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2. 方論選錄 《傷寒溯源集》卷2:“此方以炙甘草為君,故名炙甘草湯。又能使斷脈復 續(xù),故又名復脈湯。甘草生能瀉心下之痞,熟能補中氣之虛,故以為君。生姜以宣通其郁滯,桂枝以暢達其衛(wèi)陽,入大棗而為去芍藥之桂枝湯,可解邪氣之留結。麥冬生津潤燥,麻仁油滑潤澤,生地黃養(yǎng)血滋陰,通血脈而益腎氣。阿膠補血走陰,乃濟水之伏流所成,濟為十二經水中之陰水,猶人身之血脈也,故用之以導血脈。所以寇氏《本草》云,麥冬、地黃、阿膠、麻仁,同為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之劑也;人參補元氣之虛,同麥冬又為生脈散之半;更以清酒為使,令其宣通百脈,流行血氣,則經絡自然流貫矣?!?/p>
炙甘草湯的作用與功效2炙甘草湯出自《傷寒論》,原文用于治療脈結代、心動悸,主要的`功用是益氣滋陰、補血復脈。目前臨床第一用于氣虛血弱出現(xiàn)的脈結代,也就是心律失常、室早、房早、房顫等一系列心律失常的疾病,表現(xiàn)為心跳不規(guī)律、心悸、氣短、舌紅或者舌光、色淡、少津。
第二也可以用于虛勞肺萎出現(xiàn)的干咳無痰或咳痰不多,痰中帶有血絲、形體消瘦、氣短、虛煩、睡眠差、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難,或者時有虛弱、虛熱、脈比較虛數(shù)。
炙甘草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參6g,生地黃50g,阿膠6g,麥門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棗(擘)10枚。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加減: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zhèn)安神;偏于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于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參為南沙參,并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炙甘草功效和作用
炙甘草功效和作用,在廣東煲湯也會經常采用這種食材,在中藥中它當屬清熱降火的翹楚,否則中醫(yī)也不會沿用這種藥材多年,就要多深入學習一下了,下面我?guī)懔私庵烁什莨πШ妥饔谩?/p>
炙甘草功效和作用1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湯。源于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參、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清酒組成。
補血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y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氣血雙補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陰陽并調,清代醫(yī)家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炙甘草湯是"擴建中之制,為陰陽并調之法"。
補陰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
主治傷寒病后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干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蚍勿艟每龋孪涯√?,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帶血,心悸氣短,心中溫溫液液,失眠多汗,脈虛細而數(shù),或偶見結代。
炙甘草功效和作用2
甘草含糖量等多種多樣成分,具備抗感染及抗超敏反應功效,可調整機體免疫功能,抗腫瘤和止疼功效。因而生甘草的關鍵作用是與立輕重緩急,潤肺止咳,祛毒,調合諸藥。常見于脾胃虛寒,怠倦困乏,動心悸,脈結代,能解祿特科技毒。
生甘草臨床醫(yī)學運用多見炙甘草湯,是以生甘草為關鍵原材料做成的.湯。因而生甘草的作用與功效能夠從炙甘草湯中剖析。綜合性各代中醫(yī)觀點,覺得炙甘草湯關鍵作用與功效有下列四點:
1、滋陰主導的作用,清朝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強調“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生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起來學之補陰一路也?!鼻宄镒跐h《醫(yī)寄優(yōu)陰論》也覺得己方是“補陰之祖方”。
2、補血補氣主導的作用,以清朝唐容川為意味著的一派中醫(yī)覺得炙甘草湯是“補血補氣之大劑”。
3、益氣補血的作用和功效,以《注解傷寒論》為意味著,覺得炙甘草湯的作用當以益氣補血,“益虛補血補氣氣而復脈”。
4、陽陰并調,主冶傷寒病后或病重手術恢復期陰血不夠,血不榮心,虛羸少氣,胸悶心慌,虛煩少眠,排便發(fā)干,舌色略紅少苔,脈診結代不齊。
綜上所述,甘草的傳統(tǒng)式運用有:
1、用以心氣不足,脈結代,心悸動。2、用以性子虛證。3、用以咳嗽。4、用以脘腹、四肢攣急疼痛。5。用以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及藥品、食物中毒。6、用以調合藥效。
甘草的當代運用:
1、心律失常。2、低血壓。3、肝炎。4、靜脈炎。5、蕁麻疹。6、潰瘍。
生甘草的毒副作用較小,但若長期性很多服食,可造成水腫,血壓上升及血鉀降低等病癥并有脘腹脹滿,納呆等消化吸收阻礙。因而,有時候泡一泡水喝能夠,不適合長期性很多應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4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溫經湯的組成,歌訣,加減運用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