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實薤白桂枝湯原文】?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
,胸滿
,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金匱要略》第九篇)
案.png)
【組成】
枳實12g 薤白24g 桂枝3g 厚樸12g 瓜萎30g
【煎服方法】
水浸20分鐘,煎30分鐘
,取汁600毫升
,分3次溫服。
【主治】
胸痹
,心中痞
。
【加減】
苔膩、脈滑者
,加半夏
。
【禁忌】
體虛脈弱者,忌之
。
[類方]
1.瓜蔞薤白半夏湯:同可治胸痹
。不同者,瓜萎薤白半夏湯證痰濁壅盛
,阻遏胸陽
,以喘息咳唾,不得臥,胸痛徹背
,舌苔白膩
,脈象沉滑為主要癥狀。
2.人參湯:同可治胸痹
、心中痞氣
。不同者,人參湯證為中焦虛寒
,大氣不轉(zhuǎn)所致
,必有神疲乏力,四肢不溫
,脈沉遲細(xì)等中虛證狀
。
【臨床運用】
1.真膈噎者。(《皇漢醫(yī)學(xué).險證百問》)
2.咳嗽胸滿而痛
,或脅肋肩背攣痛
,而吐黏痰,或唾血者宜此方
,當(dāng)以胸滿
,胸背攣痛為目的。(《皇漢醫(yī)學(xué).類聚方廣
3. 冠心病
,心絞痛
,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癥,以及某些肺氣腫
、支氣管喘息
,不明原因之胸痛等病癥。(《金匱要略湯證論
治》)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解】?
此通陽開結(jié)
,降逆平?jīng)_
,治胸痹、心中痞之方
。臨床使用以胸
、胃脹痛,短氣
,氣上沖逆,脈寸微尺弦為目標(biāo)
。
胸為陽位
,心肺所居,為氣血循環(huán)之所
,具有貫通表里
、聯(lián)系上下、濡養(yǎng)內(nèi)外之功用。胸陽不振
,則氣血循環(huán)障礙
,出現(xiàn)氣滯血瘀,痰濁內(nèi)盛等病證
,諸如喘息咳唾
,胸背痛,呼吸不暢
,胃脘憋脹不適
,或嘔吐痰涎,舌質(zhì)暗苔白膩
,甚者胸痛徹背
,短氣不得臥。以其陽氣痹塞
,陰寒內(nèi)盛
,故溫通陽氣,散寒降逆
,逐飲下痰為其治療大法
。
《諸病源候論》云:“寒氣客于五臟六腑,因虛而發(fā)
,上沖胸間
,則胸痹。胸痹之候
,胸中幅幅如滿
,噎塞不利,習(xí)習(xí)如癢
,喉里澀
,唾燥,甚者心里強痞急痛
,肌肉苦痹
,絞急如刺,不得俯仰
,胸前肉皆痛
,手不能犯,胸滿短氣
,咳唾引痛
,煩悶,自汗出
,或徹背膂
,其脈浮而微者是也
,不治數(shù)日殺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鲋Y
,似為今之食道炎、胃炎
、肋間神經(jīng)痛
、冠心病、心絞痛之病癥
,故對疑似心絞痛者
,應(yīng)做相應(yīng)檢査,盡早確診治療
。余內(nèi)兄素體健無恙
,某日晨起清掃,忽心下疼痛甚劇
,急診于太原市某醫(yī)院
,醫(yī)生認(rèn)為胃痙攣,開阿托品解痙以治
,歸后痛益甚
,頭汗淋漓,四末發(fā)冷
。二進(jìn)醫(yī)院
,始引起醫(yī)生關(guān)注,心電圖檢查
,顯示左前壁心肌梗塞
,緊急搶救,住院十余日
,方化險為夷
。
【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
1.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王某,女
,38歲
。婚姻不幸
,被夫遺棄
,與女相依,適又下崗
,生活之艱辛可想而知
。至夏以來,心胸憋悶
,因囊中羞澀
,坐待自愈,然逾月更甚
,不得已而求診
。
王腰短而圓,形似發(fā)福
。敘講病癥
,淚眼婆娑,舌淡紅,苔薄白膩
,時張口抬肩
,作嘆息狀。胃納差
,大便日一行
。肚腹常有冷感,稍冷即泄瀉
,咽中有痰
,質(zhì)黏不爽。月經(jīng)正常
,帶多黃稠
。口干苦
,不思飲
。診其脈,沉滑有力
。觸其腹
,腹膨隆,心下
、臍左拒壓
。
觀其脈癥,此肝氣郁結(jié)
,痰氣交阻之證也
。其治當(dāng)舒肝解郁,下氣豁痰
。擬:
柴胡15g 枳實10g 白芍15g 甘草6g 大黃10g 厚樸10g 三劑
二診:服藥期胸悶略減
,停藥復(fù)脹,且甚于前
。詢知憋脹以飯后
、靜止、著涼后明顯
。再予腹診
,按壓心下即呼吸停頓
,臍左壓痛止。做心電圖檢查
,ST段下移
,提示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脈癥相參
,此《金匱》胸痹也
。胸痹一證,乃胸陽不振
,陰寒痰濁上乘
,充塞胸膈,氣機痞結(jié)
,故而憋悶不休
。似此,良非舒肝解郁可醫(yī)
,當(dāng)通陽開結(jié)
,下氣化痰。擬:
枳實15g 薤白24g 桂枝10g 瓜萎30g 厚樸12g?三劑
三診:胸憋略減
,胃納增
,腹仍畏寒,矢氣多
,此陽虛寒盛也
。擬:
上方加附子15g 干姜15g。
四診:上方共服25劑
,胸脹基本消失
,納化已復(fù)常,做心電圖檢查
,呈正常心電圖
。為鞏固療效,原方10劑
,三日一劑
。
2.胸痹
王某,女
,19歲
,1973年6月10日初診。去春某日
,午后劇烈勞作于稻田
,歸家便喘息短氣,胸脘脹滿
。每呼吸五六息
,必抬肩張口一深呼吸
,自覺呼吸二氣欲斷。陰天或傍晚少腹脹滿
,喘息尤甚
。常自汗出
,胃納一般
,二便尚可。月經(jīng)正常
。舌淡紅潤無苔
,六脈微弱似無。
此哮喘癥也
,脈證分析
,似屬大氣下陷,擬升陷湯加味:
黃芪15g 白術(shù)10g 知母10g 升麻3g 柴胡6g 桔梗10g 桂枝3g 二劑
二診:喘不減
。時值陰天
,喘息較前尤甚
,自覺氣不歸根
。又詢知腰脊酸困,體倦乏力
,脈象微弱
,改從腎不納氣著手
。擬:
山藥15g 芡實15g 龍骨15g 牡蠣15g 黨參15g 白芍15g 五味子6g 沉香3g(沖)三劑
三診:癥不見輕。仍喘息抬肩
,聲高息涌
,胸脹氣粗,氣憋不能成寐
。稍用力即呼吸停頓
,飯后喘息尤劇,且胸痛徹背
,心下拒壓
。至此,方悟為脈所惑
,此乃胸痹也
。胸痹一證,為胸陽不振
,陰寒所乘
,彌漫胸膈,致氣機阻滯
,升降失調(diào)
,故喘息短氣
,胸痛徹背。治宜宣陽通痹
,化氣行滯
。擬枳實薤白桂枝湯加味:
枳實10g 薤白10g 桂枝6g 瓜蔞15g 半夏10g 蒼術(shù)10g 厚樸10g 二劑
四診:喘息短氣大減,胸背疼痛亦輕
,感覺舒暢輕松
,如釋重負(fù)。仍自汗畏冷
,不能多食
,多食則胸脘脹滿。腹診心下仍覺不舒
,脈反較前有力
。汗出惡寒者,陽虛之癥也
。原方加附子4.5g 三劑
五診:癥狀基本消失
,原方續(xù)服三劑而愈。
按:飽食后勞作于稻田
,濕邪侵襲
,阻滯于胸膈,致喘息胸滿
,心痛徹背
;濕為陰邪,蒙蔽胸陽
,故陰天
、午后喘息較甚;陰盛則陽虛
,故見冷汗如露
。治宜宣陽益陽為主,理氣行滯佐之
,有如撥云驅(qū)霧
,天空自得晴朗。故用附子桂枝薤白之屬宣陽通痹
,枳樸半夏行氣化滯
。
因六脈微弱,視為虛喘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虼髿庀孪荩蚰I不納氣。兩次補益不效
,更證實而非虛
。本案雜治一年不效者,想必皆因脈微之故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鹅`樞·海論》云:“氣海有余者,氣辨胸中
,息面赤
;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苯窕颊咝貪M氣粗,聲高息涌
,氣長而有余,而非聲低息微
;且虛喘者喜溫喜按
、得食可減,而非拒壓
、食后更甚
,故而舍脈從證。
枳實的臨床配伍應(yīng)用
枳實苦
、辛
、微寒,歸脾
、胃
、大腸經(jīng)。善破氣消積
、化痰除痞
。主治食積停滯、腹痛便秘
、瀉痢后重
、痰阻胸痞、胸痹結(jié)胸
、子宮脫垂
、胃下垂、脫肛等
。
1
、枳實配枳殼,同氣相求。
枳實
、枳殼本為同一種植物
,前者為幼果,后者為將熟之果
。作用相近
,但枳實力猛,偏于破氣除痞
,消積導(dǎo)滯
;枳殼力緩,偏于行氣開胸
,寬中除脹
。兩者配對,相須協(xié)同
,增強行氣破結(jié)之力
,通治三焦氣機壅實之證。藥理證明對子宮及胃腸功能可產(chǎn)生一定的興奮作用而使其緊張度增加
。臨床用于:1
、痰氣閉阻之胸悶。2
、脘腹痞滿脹痛
。3、臟器下垂
,如子宮脫垂
、胃腎下垂、脫肛等
。
2
、 枳實配陳皮,行氣和中
。
枳實辛散苦降
,破氣消積;陳皮辛散苦泄
,功能燥濕祛痰
、行氣健脾,其氣溫和
,善于通達(dá)
,故能理氣、調(diào)中
、燥濕化痰
。枳實降多升少,以降為要;陳皮升多降少
,以升為主
。兩藥合用,一升一降
,直通上下
,相互為用,行氣和中
。臨床用于:脾胃氣滯
、消化不良之脘腹脹滿、疼痛等
。
3
、枳實配厚樸,行氣消脹
。
枳實性苦而微寒
,以破氣消痞為主;厚樸苦溫
,以下氣為專
、以行氣降逆消脹除滿為要。枳實有瀉痰之力
,厚樸具消痰之功。兩藥相伍
,一寒一熱
、相得不偏,枳實消痞
、厚樸除滿
,相得益彰。臨床無論寒熱
、痰濕所致之胸腹脹滿
、脘腹痞悶或喘滿嘔逆,或便結(jié)不通等
,均可應(yīng)用
。《傷寒論》大承氣湯中
,即以大黃
、芒硝配伍枳實、厚樸以下胃中實熱積滯
。
4
、枳實配檳榔,行氣利水。
枳實性能苦辛微寒
,為破氣除痞
、消積導(dǎo)滯的要藥;檳榔性能苦辛而溫
,除能驅(qū)蟲而治多種腸道寄生蟲病外
,還能行氣利水,既用于食積氣滯
、瀉利后重之證
,又可用于水腫、腳氣腫痛
。兩者合用
,對食積胃脘、氣滯不通及由于氣滯導(dǎo)致的便秘證頗為相宜
。臨床用于食積氣滯
、瀉利后重,或氣滯便秘
,或水腫
、腳氣腫痛。
5
、枳實配紫菀
,宣通痰滯。
枳實行氣作用強且有化痰之功
,紫菀潤肺下氣
、化痰止咳。前者偏于行氣
,后者功偏化痰
。氣壅則痰滯,氣順則痰消
。行氣與化痰的兩藥相使協(xié)同
,相輔相成,共奏宣通痰滯之功
。臨床主要用于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肺 脹 屬 痰 濁 壅 滯肺氣之證
。
6
、 枳實配白術(shù),消補兼施
。
枳實苦泄沉降
,為行氣化痰之要藥
;白術(shù)甘苦性溫芳香,甘溫補中
、苦以燥濕
、芳香健脾,為培補脾胃之要藥
。兩藥皆燥
,配對使用,枳實降泄
,逐痰散結(jié)
;白術(shù)升補,健脾燥濕
。合而用之
,降中有升,泄中有補
,補不留滯
,泄不消正,共奏健脾消痞之功
。臨床上常用的方劑有枳術(shù)湯
、枳術(shù)丸、白術(shù)茯苓湯
、枳實消痞丸
、枳實導(dǎo)滯湯、枳實薤白桂枝湯
、旋覆枳實湯等
。
7、枳實配白芍
,調(diào)氣養(yǎng)血止痛。
枳實破氣而導(dǎo)脾胃氣滯
,性主剛
;白芍養(yǎng)肝血柔肝體斂肝氣,性主柔
;枳實得白芍則入肝而行血中之滯
,白芍協(xié)枳實緩急利氣而止痛。不失為治療急性脘腹痛的良藥
。
8
、 枳實配赤芍,行氣活血
。
枳實辛行苦降
,善破氣除痞
、消積導(dǎo)滯;赤芍苦寒
,主入血分
,除血分郁熱而有涼血、止血
、散瘀之功
。久病多瘀、氣行則血行
,行氣可推動血行而活血
。兩藥配對,行氣活血
、相得益彰
,臨床用于氣滯血瘀或兼有瘀滯生內(nèi)熱之證。如張仲景枳實芍藥散即以兩藥調(diào)和氣血之滯
,主治產(chǎn)后腹痛
、煩滿不得臥;癰膿
;而《圣濟(jì)總錄》枳實湯則以該藥對治療小兒風(fēng)疹
、皮膚腫。
9
、枳實配黃連
,清消并用。
黃連味苦性寒
,瀉火解毒
。上清心胃之熱,下泄大腸之毒
;枳實辛苦微寒
,上能破氣除痞,下可寬腸理氣
。方如枳實消痞丸治療濕熱阻中之脘腹痞滿等熱痞證
。
10、枳實配大黃
,瀉下導(dǎo)滯
。
大黃與枳實皆苦寒之品,苦降寒清
。大黃苦寒
,功在蕩滌瀉火,擅下胃腸結(jié)熱有形積滯
;枳實下氣消痞
,主治胃腸結(jié)氣之無形氣痞
。熱結(jié)胃腸則氣滯難行,氣結(jié)于中則腸垢難下
,兩藥配伍
,有瀉熱除積、利氣消痞之功
。方如大承氣湯
、枳實導(dǎo)滯丸等已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
11
、枳實配川芎
,行氣活血止痛。
枳實入氣分
,行氣以止痛
;川芎入血分,能活血行氣
、祛風(fēng)止痛
。枳實配川芎,氣行則血行
;就行氣而言
,二者均入氣分,可相使為用
,共湊調(diào)氣行血止痛之功
。《丹溪心法》治左脅刺痛不可忍方:枳實(炒)
、川芎各半兩
,粉甘草(炙)1錢半。
瓜蔞薤白桂枝湯的功效與作用
核心功效
通陽散結(jié)
、祛痰下氣
瓜蔞薤白桂枝湯簡介
瓜蔞薤白桂枝湯原為治療胸痹的方藥
。其病勢是由胸部向下擴(kuò)展到胃脘兩脅之間,而后脅下之氣又逆而上沖
,形成胸胃合病
,證候之偏實者。本方由枳實
、薤白、桂枝
、川厚樸
、瓜蔞組成。
功效作用
通陽散結(jié)
、祛痰下氣:瓜蔞薤白桂枝湯有通陽散結(jié)
,祛痰下氣的作用
。主要針對心臟病患者。有胸陽不振痰氣互結(jié)之胸痹
。胸滿而痛
,甚或胸痛徹背,喘息咳唾
,短氣
,氣從脅下沖逆,上攻心胸等癥狀者可以考慮
。
適宜人群
心臟病患者
禁忌人群
孕婦
不宜同食
無特殊同食禁忌
食用方法
瓜蔞薤白桂枝湯:枳實四枚
、厚樸四兩、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栝蔞實一枚,右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枳實、厚樸
,取二升
,去滓,內(nèi)諸藥
,煮數(shù)沸即可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4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