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 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
2. 發(fā)汗
,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77)3. 傷寒五六日
,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jié)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78)4. 陽明病
,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5.陽明病
6.下利后更煩
【組成】
梔子10g 豆豉10g
【煎服】
水浸20分鐘,先煎梔子20分鐘
【主治】
發(fā)汗吐下后,心中懊憹
【加減】
1.少氣者
2.嘔者
3.下利者,去豆豉加干姜
4. 腹?jié)M
5. 食復(fù),癥見心下脹滿而痛者
【禁忌】
脾氣虛寒
【類方】
1. 梔子甘草豉湯:同可清解表里
2.梔子生姜豉湯:同可治心中懊憹,虛煩不眠
3.枳實梔子豉湯:同可治身熱
4.大陷胸湯:同可治太陽病誤下后邪熱內(nèi)陷
5.白虎湯:同可治熱煩
【臨床運用】
1. 治蝦蟆黃(黃疸)
2. 小兒蓄熱在中
3. 下血
4. 倒經(jīng)
5. 胃痛
6. 梔豉諸湯,能治輕證膈噎
7. 急性膽道炎,卡他性黃疸,心中懊憹者
等
。(《古方臨床之運用》)8. 小兒夜啼
。伴躁動不安,舌紅苔薄黃,指紋紫紅。(《新中醫(yī)》1985;3:46)9. 進(jìn)食阻塞、心煩不寧之食道憩室
。(《經(jīng)方傳真》)10. 外感愈后飲食不節(jié)
,復(fù)發(fā)熱腹脹,舌黃便閉【淺議】
本證為汗吐下后,表邪已解
胸為少陽
《醫(yī)宗金鑒》云:“身為熱動而不安
,謂之躁,心為熱擾而不寧,謂之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心煩一癥,亦有因寒
、因虛、因?qū)嵥抡撸菞d豉湯專證也。如桂枝湯證、甘草干姜湯證、白虎湯證、黃連阿膠湯證、大承氣湯證等。故仲圣治心煩有發(fā)汗、清熱、涌吐、攻下、和解、鎮(zhèn)靜、滋陰、溫陽等法,臨證當(dāng)結(jié)合脈證辨析,謹(jǐn)防誤用。胸中窒
、心中結(jié)痛系邪熱郁胸,胸中似有物堵,窒塞難忍,嘆息頻頻,腹診心下軟、無壓痛。臨床觀察,食管炎,無論返流性、放療性,或食管為硬物所傷原文有“得吐止后服”一語
梔子甘草豉湯證
梔子生姜豉湯證
,有注家認(rèn)為熱兼飲動,因而作嘔。以藥測證,應(yīng)系素有飲疾,為熱所激而上逆,屬上熱下寒,故加生姜溫散寒飲,和胃止吐。枳實梔子豉湯證
,為大病瘥后,因勞、食復(fù)發(fā)【梔子豉湯醫(yī)案】
1.不寐?
王某
憑脈論證
梔子10g 豆豉10g 麥冬15g 竹葉10g 二劑
二診:睡眠好轉(zhuǎn)
守方二劑。
藥后諸癥皆失
2.懊憹
李某
咳痰黃稠,口苦便秘
。切其脈,沉滑略數(shù)。診其腹,柔軟無壓痛。此懊憹證也,由熱郁胸膈所致
。治宜清宣泄熱,梔豉湯系專方也。擬:梔子10g 豆豉10g 二劑
二診:懊憹止
3. 食管賁門炎
王某
觀其脈癥,此懊憹證也
。因氣郁在胸,肝木不達(dá),日久化火,上逆而不降,填胸擾心。治宜清熱除煩,宣郁寬胸。擬梔豉湯加味:梔子10g 豆豉15g 紫蘇10g 連服三劑
,懊憹不再,諸癥俱失。相關(guān)文章 :
名中醫(yī)重用梔子治療頑固性痛經(jīng)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4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