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傷寒發(fā)汗,若吐
、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fù)代赭湯主之。(161)【組成】
旋覆花10g 代赭石3g 半夏15g 炙草10g 人參6g 生姜15g 紅棗12枚
【煎服】
水浸20分鐘,煎30分鐘
,約600ml,分早、午、晚服。【功效主治】
心下痞滿
,噫氣頻作,或嘔吐、呃逆、脈象虛弱者。【加減】
1.口苦
,思冷,脈數(shù)者,加龍膽草。2. 痰多者,加茯苓
。3.口干舌紅,脈細(xì)數(shù)者
,加天花粉、石斛。4.寒證明顯者
【禁忌】
1. 口苦
2. 大便硬
【類方】
1.生姜瀉心湯:同可治心下痞滿
,噫氣,嘔吐。不同者,生姜瀉心湯證為中虛而上熱下寒,癥見干噫食臭,腸鳴下利。旋復(fù)代赭湯證屬中虛肝旺而水飲上逆,雖噫氣而無食臭,更無下利。2.橘皮竹茹湯:同可治中虛氣逆之呃逆
、嘔吐。不同者,橘皮竹茹湯證兼有虛熱證象,且上逆程度較之為輕。【臨床運用】
1. 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者神效
。(《傷寒論三注》)2. 治嘔吐之證
,大便秘結(jié)者。(《醫(yī)學(xué)綱目》)3. 呃逆
。呈飯后即作,時嘔吐【淺議】
此補(bǔ)中調(diào)肝,降逆化飲之方
本證病機(jī),為脾胃虛弱
赭石有降逆氣
故仲圣僅用一兩
劉紹武先生認(rèn)為本方主要作用于上消化道
丹溪謂上升之氣皆從肝出
。本方平肝逆,降胃濁,補(bǔ)中氣,化水飲,故凡眩暈,頭痛,嘔惡,呃逆,咳喘,胸滿心痛,臍上悸動,咳血,吐衄等肝氣、胃氣上逆者,皆可用本方治之。【醫(yī)案】
1.鼻衄
張某
,男,55歲,農(nóng)民。鼻衄三日脈證觀之
,此脾胃虛弱、肝膽火旺、痰氣交阻證也。蓋飲食勞倦,脾胃損傷,水濕少運,痰飲生成則阻礙升降,加之肝氣久郁,化火沖逆,故見眩暈頭痛,噯噫頻頻,熱傷絡(luò)脈是以衄血。觀其胸脘脹滿,大便不暢,中焦痞塞旋覆花15g 代赭石10g 半夏15g 黨參10g 黃連6g 白芍15g 生姜3片 紅棗5枚 三劑.
二診:一劑衄止。脘脹
2.噎膈?
劉某,男
,77歲,農(nóng)民。飲食不思,日漸消瘦,已四月余。2008年5月9日作X光造影,提示賁門癌。醫(yī)生、子女皆以年高體衰,不宜手術(shù),欲保守治療。翁槁項黃馘脈證觀之
旋覆花10g 代赭石6g 半夏15g 人參10g 炙甘草10g 三棱15g 莪術(shù)15g 生姜15g 紅棗12枚 三劑
二診:藥后大便日行兩三次,知饑思食
上方加桂枝10g 茯苓15g 五劑 .
胃納明顯改善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6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半夏厚樸湯方歌方解,加減運用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