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某,男,28歲,初診日期:2011年9月12日。
患者訴近飲酒出現(xiàn)小便灼熱,尿不盡,腰酸,汗多,口中和,無盜汗,飲酒后大便稀,舌淡苔白,脈沉弱數(shù)。
辨六經(jīng)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方證為五苓散方證。處方:桂枝10g,茯苓12g,豬苓10g,澤瀉10g,蒼術(shù)10g。7劑,水煎服,日1劑。結(jié)果:小便熱已,尿不盡已,大便如常,腰酸已不明顯。
按:患者飲酒導(dǎo)致水飲內(nèi)停,水飲內(nèi)停以致尿不盡;汗多、腰酸為太陽表未解之象;小便灼熱、脈數(shù)為水飲化熱之象,口中和,舌淡苔脈沉、大便稀為里虛寒飲,五苓散解表利尿清熱,剛好適用于此例患者。
本段摘自《馮世綸經(jīng)方帶教醫(yī)案:方正對應(yīng)臨床實錄》
72.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味甘平)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生姜三兩(切,味辛溫) 甘草一兩(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劉渡舟
這條是對比論述了膀胱蓄水和胃脘停水證治的不同。汗后太陽被傷,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能上布,必見口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如果汗后胃陽被傷,導(dǎo)致水停中焦,因為無關(guān)下焦氣化,所以口不渴而小便自利,用茯苓甘草湯溫胃化飲。臨床上推按病人上腹部,可以聽見振水聲。
茯苓甘草湯與苓桂術(shù)甘湯只差白術(shù)一味藥,但是主治不同:茯苓甘草湯主要治療水漬入胃,脘痞,心下悸;苓桂術(shù)甘湯主要是心脾兩虛,不能鎮(zhèn)水于下,水氣上沖,導(dǎo)致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眩心悸為主癥。
胡希恕
這時根據(jù)前一條說的,無汗的傷寒,經(jīng)過發(fā)汗,表不解而煩渴的,還有小便不利,還要用五苓散。這一段主要是和茯苓甘草湯作對比,鑒別的方法就是渴與不渴。
茯苓甘草湯,也是桂枝甘草湯的加減,加了茯苓生姜,茯苓的量要大。這個方劑在厥陰篇里還有用,桂枝生姜水氣沖逆,治療心下悸,這里主要是心下悸,氣沖,心下悸或者嘔逆,這個用生姜,小便不利,也要有小便不利采用茯苓甘草湯。茯苓甘草湯主要是治療里有停水失眠,這個方劑也能用,頑固性失眠,心下悸,用其他藥不行,就用這個藥。
劉志杰
傷寒發(fā)汗不解,反而汗出而渴,這要和上條結(jié)合理解,省略了一些病機(jī);如果不渴,說明有表證停水,單純汗法不能解表,解表利水才行,就用茯苓甘草湯,可以和28條對比。
222.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阿膠(甘平) 滑石(碎,甘寒) 澤瀉(甘咸寒)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nèi)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劉渡舟
這條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rèn)為如果陽明熱影響到下焦,熱與水結(jié),就會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有陽虛有寒,有陰虛有熱。陽虛有寒就要用溫藥,入五苓散;陰虛有熱就要用豬苓湯,脈浮發(fā)熱說明患者有熱。另一種就是這條是白虎湯證,因為飲水過多而小便不利,用豬苓湯清熱利水。陽明上焦火郁用梔子豉湯,下焦水郁用豬苓湯,中焦有熱用白虎加人參湯。
陳修園總結(jié)豬苓湯是育陰清熱利水,真武湯是扶陽振水驅(qū)寒。少陰病陰虛有水用豬苓湯,陽虛有寒有水用真武湯。腎能主水,因為少陰是陰陽之根,水火之本,所以有陽虛停水,也有陰虛停水。
胡希恕
吃了瀉藥,出現(xiàn)了三個變證:一個是虛煩;一個是傷了津液,口渴欲飲,就是白虎加人參湯證;這里說的是第三個,虛其胃導(dǎo)致小便不利。后世說胃屬土,是因為胃氣強(qiáng)可以治水。小便不利,里有停水影響表熱、外熱,外有郁熱,所以脈浮發(fā)熱;停水是水不化氣,人還煩渴,和五苓散那個渴是一樣的。小便不利廢水排不出去,新水不能吸收,組織上缺水,所以人覺得口渴。
但是豬苓湯和五苓散不同,五苓散治療氣上沖,因為用了桂枝,所以有頭暈、心悸,胃里有停水造成的,偏于表證。豬苓湯幾味藥都是寒性利尿藥,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解熱,這里水不上頭,所以沒有氣上沖。豬苓湯治療小便不利而發(fā)炎時比較好用。比如泌尿系感染,就用豬苓湯加生薏苡仁;大便稍干,就加少量大黃,少用它走前陰,重用就通大便。
治療渴的利尿藥里一定有豬苓,它起到了利尿解渴的作用。阿膠是養(yǎng)血的,由于被熱所傷。
劉志杰
這條也是接著上條說的,下后胃虛水盛。小便不利就是水飲不能氣化津液,出現(xiàn)口渴;脈浮發(fā)熱就是表證不解。豬苓湯里沒有解表藥物,因為內(nèi)不通,表難解,把里面的水飲化開了,內(nèi)外通徹就好了。這里表熱應(yīng)該是陽明外證發(fā)熱,也就是說本來應(yīng)該是白虎湯治療,但是出現(xiàn)小便不利的水飲不化,就不能用白虎湯了。
這里用到的都是甘藥,因為水盛則血虧,所以養(yǎng)血同時必須利水。貧血、白血病都同時有水飲盛。膀胱炎、淋病、尿路結(jié)石,只要是濕熱,用豬苓湯馬上見效。
附:病位上,五苓散主全身的水液代謝異常,豬苓湯則側(cè)重于治療泌尿生殖系統(tǒng)為主的下焦疾病。病性上,五苓散用桂枝,又要白飲服,服后須多飲暖水,其證偏寒;豬苓湯用滑石,其證偏熱;舌象上,五苓散證舌體多胖大,邊見齒痕,舌苔白,豬苓湯證舌多紅而少苔。豬苓湯方中的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阿膠主治血證。《傷寒論》第84條:“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必便血?!秉c出了下焦?jié)駸嵴咭谆寄蜓臐撛诓±恚赋隽肆芗遗c尿血的內(nèi)在關(guān)系。臨床所見,泌尿系統(tǒng)炎癥、結(jié)石多有血尿癥狀或者是鏡下血尿,用阿膠止血也是符合實際的。五苓散證是沒有血尿的,這也是二者的重要不同。五苓散可治汗出異常,豬苓湯證卻不可用于汗出過多。 /thread-3405255-1.html
五苓散,中醫(y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shù)。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nèi)停者。
基本介紹中文名 :五苓散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 分類 :祛濕劑-利水滲濕 出處 :《傷寒論》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附注,附方1,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 2,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3,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化裁方之間的鑒別,重要文獻(xiàn)摘要,歌訣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shù)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除。組成豬苓、茯苓、白術(shù)、澤瀉、桂枝。用量豬苓(去皮)、茯苓、白術(shù)各9g,澤瀉15g,桂枝(去皮)6g。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F(xiàn)代用法:散劑,每服6-l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shù)。方義本方主治病癥雖多,但其病機(jī)均為水濕內(nèi)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jīng)傳腑,導(dǎo)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jīng)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濕內(nèi)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濕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泄瀉;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于下焦,水氣內(nèi)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dá)腎與膀胱,利水滲濕。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qiáng)其利水滲濕之力。佐以白術(shù)、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濕。《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于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后當(dāng)飲暖水,以助發(fā)汗,使表邪從汗而解。配伍特點諸藥相伍,甘淡滲利為主,佐以溫陽化氣,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去。運用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臨床套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辨證要點。加減化裁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須去桂枝,可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附注
『醫(yī)案』郭某,女,48歲,病歷號缺。
1962年2月19日初診:一月來腹脹痛,時吐稀涎,因氣惱故胸悶不思飲食,氣短,腹脹,大便不暢,小便黃濁。西醫(yī)檢查心肺正常,婦科亦無病。腹部按之則痛,口干苦,舌根黃膩,脈弦數(shù)。熱結(jié)在里兼宿食之證。
柴胡四錢,黃芩三錢,生姜三錢,半夏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三枚,白芍三錢,枳實三錢,大黃二錢,厚樸三錢,吳茱萸二錢。二付。
2月21日復(fù)診:諸癥減,仍吐涎沫,口干不欲飲食,午后腹脹,脹甚即痛,大便少,小便黃少,夜寐不寧,口干苦,苔黃根膩,脈弦數(shù)。
半夏三錢,橘皮八錢,炮姜二錢,茯苓三錢,白術(shù)三錢,蘇子三錢,厚樸三錢,桂枝三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炙甘草二錢。三付。
2月24日三診:腹脹減輕,午前不脹,午后脹滿不適,吐涎沫已減,稍夾痰液,仍不欲食,不喜甜物,小便赤黃量少。上方去桂枝、白術(shù),加滑石五錢,阿膠二錢,炒薏苡仁六錢,三付。
『分析』
一診時病家的脈證表現(xiàn):腹脹痛,時吐稀涎,胸悶,納差,氣短,大便不暢,小便黃濁,口干苦,舌根黃膩,脈弦數(shù)。
1、胸悶、氣短、口干苦、腹脹痛、納差、大便不暢、小便黃濁、苔黃膩、脈弦數(shù)——少陽陽明合病,考慮使用大柴胡湯;
2、吐稀涎——水毒為患,再加上前面的少陽陽明問題,此癥不應(yīng)是典型的寒象,并且不黏稠,也不是明顯的熱,因此選擇小半夏加茯苓湯比較合適。
綜合而言,選擇大柴胡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實際藥物時大柴胡湯加茯苓。
胡老此時選擇的是大柴胡湯加厚樸、吳茱萸。使用厚樸可能是因為腹脹,以此來消脹除滿;選擇吳茱萸,可能是因為稀涎,但病家整體是陽性病,不會有如此嚴(yán)重的陰寒問題。
二診時病家的脈證表現(xiàn):吐涎沫,口干不欲飲食,午后腹脹,脹甚即痛,大便少,小便黃少,夜寐不寧,口干苦,苔黃根膩,脈弦。
1、口干苦、納差、腹脹痛、便少、溲黃少、苔黃、脈弦——還是少陽陽明合病,考慮大柴胡湯治療;
2、但是少陽情況減輕、陽明腑實明顯,又出現(xiàn)了夜寐不寧,因此大柴胡湯中大黃增加劑量;
3、吐涎沫——依舊是水毒。
治療上還是采用大柴胡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胡老此時選擇的是半夏厚樸湯合五苓散、橘皮湯,易生姜為炮姜,添炙甘草。整體是祛濕化痰、行氣,針對水毒以及太陰病。但病家整體是陽性病,胡老如此治療的原因不明。
另外,此時胡老選擇的是白術(shù),二十年的講座中,胡老明確說明臨床用蒼術(shù)不用白術(shù),可見胡老是在不斷摸索前進(jìn)的,不斷推翻自己,不斷進(jìn)步。
三診時病家的脈證表現(xiàn):腹脹、吐涎沫、納差、溲黃少。
單純這些癥狀,可能是太陰病兼有微熱,全身脈證描述少,無法準(zhǔn)確分析。
胡老此時選擇的是半夏厚樸湯合豬苓湯、橘皮湯加減。選擇半夏厚樸湯很合適,用豬苓湯可能是因為小便的異常。整體不理解胡老的思路。
其后病家未再診,不知轉(zhuǎn)歸。
藥物的常用劑量及煎服方法:
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18克 生姜24克 茯苓12克,七碗水泡四十分鐘,煎至1.5碗,分兩次溫服。
半夏厚樸湯:半夏12—18克 厚樸9克 茯苓12克 蘇子6克 生姜15克,七碗水泡四十分鐘,煎至三碗,分三次溫服。
橘皮湯:橘皮12克 生姜24克,七碗水泡四十分鐘,煎至三碗,分三次溫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8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五苓散治療慢性前列腺炎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