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某,女,43歲,初診日期:2011年2月16日。
患者訴腰痛,并向左大腿后側放射,西醫(y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口中和,出汗多,二便可,舌淡苔白,脈弦,力度稍偏弱。
辨六經(jīng)屬少陰太陰合病挾飲證,辨方證為桂枝加苓術附防己威靈仙湯證。處方:桂枝10g,生白芍10g,炙甘草6g,川附子15g,防己10g,蒼術15g,茯苓12g,威靈仙10g,生姜15g,大棗4枚。7劑,水煎服,附子同煎,日1劑。
按語:該患者腰椎間盤突出之腰放射痛,多因陳寒痼冷、痰濕凝滯,經(jīng)絡不通所致。其汗出、口中和,為表虛證;又舌淡苔白、脈弦、力度稍弱,故該患者為外邪里飲證;脈弦力度稍弱,提示功能陳衰,陷于陰證。脈癥合參,桂枝加苓術附湯解外溫陽利水。加防己,增強利水止痛之功;加威靈仙,增強祛濕消痰、通絡止痛之功?!缎滦薇静荨分^威靈仙:“腰腎腳膝,積聚,腸內諸冷病,積年不瘥,服之效?!薄端幤坊x》謂:“主治風、濕、痰壅滯經(jīng)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jié)疼痛,或腫或麻木?!?/p>
二診日期:2011年2月23日。
患者訴疼痛減輕,出汗減輕,口中和,舌淡苔白,脈弦,力度弱。處方:上方附子增量至20g。7劑,水煎服,附子先煎,日1劑。
三診日期:2011年3月2日。
患者訴疼痛大大好轉,出汗已不明顯,口中和,舌淡苔白,脈細弦。處方:上方附子增量至25g。7劑,水煎服,附子先煎,日1劑。
按語:二、三、四診均在原方的基礎上增量附子,患者脈力度弱、陳寒痼冷之腰痛非附子之溫不能振興,但附子有毒,為防止患者服大劑量附子的不良反應,故漸增附子用量且附子先煎,從求得恰到好處的用量,即達到方證對應。
四診日期:2011年3月9日。
患者訴疼痛大減,疼痛從腰放射到左小腿肚子,疼痛不影響正常生活,左腿不敢受涼,一受涼就痛,口微干,出汗不明顯,舌淡苔白,脈弦細。處方:上方附子加量至30g,加熟大黃5g。7劑,水煎服,大黃、附子先煎,日1劑。結果:左腿麻痛減輕。
按語:考慮到患者疼痛偏一側,故加大黃,取大黃附子湯之意,
《金匱要略?腰滿寒疝宿食病》第15條:“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瘪T老《解讀張仲景醫(yī)學》中指出:“本方不僅治脅下偏痛,無論哪一體部,凡偏于一側病者,大多屬于久寒挾瘀所致,用之均驗。寒疝腰痛,有宜下者,本方亦有效?!?/p>
五診日期:2011年3月16日。
患者訴左腳稍麻,疼痛還有一點,腿仍怕風、怕冷,口微干,無汗,二便可,舌淡苔白,脈弦細。處方:上方加生黃芪15g,地龍10g。7劑,水煎服,附子先煎,日1劑。結果:腰痛放射左腿痛基本改善,腿怕風、怕冷無,已能如常生活。
按語:患者腿怕風、怕冷,為表虛,故加生黃芪以加強固表之力,馮老常說“黃芪證是一表證”,惡風汗出明顯者方用之。加地龍以加強清熱通絡之力?!侗静菥V目》謂地龍:“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諸熱疾,性寒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jīng)絡也?!?/p>
以上是愈椎間盤病例,開始用桂枝加苓術附防己威靈仙湯,但附子從15g漸增至30g后又加大黃、地龍、黃芪等終使痛愈,說明經(jīng)方治病是辨證論治不是辨病論治,治病不是固定一方一藥,而是隨病情變化,而用藥劑量的大小亦是隨病情而定,即旨在求得方證對應。
本段摘自《馮世綸經(jīng)方帶教醫(yī)案:方正對應臨床實錄》
坐骨神經(jīng)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經(jīng)干。坐骨神經(jīng)痛是指坐骨神經(jīng)通路及其分布區(qū)域內(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和腳的外側面)的疼痛。
檢查:血沉可增快抗"O"類風濕因子可有異常脊柱X線平片腰椎CTMRI等可有相應的改變如為椎管內占位病變,腰穿CSF檢查蛋白多升高必要時椎管造影明確診斷
本病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
原發(fā)性坐骨神經(jīng)痛(坐骨神經(jīng)炎)原因不明,臨床比較少見。
繼發(fā)性坐骨神經(jīng)痛由于鄰近病變的壓迫或刺激引起,又分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經(jīng)痛,分別指受壓部位是在神經(jīng)根還是在神經(jīng)干。根性多見,病因以椎間盤突出最常見,其他病因有椎管內腫瘤、椎體轉移病、腰椎結核、腰椎管狹窄等;干性可由骶髂關節(jié)炎、盆腔內腫瘤、妊娠子宮壓迫、髖關節(jié)炎、臀部外傷、糖尿病等所致。
中醫(yī)相關病癥:痹證。
坐骨神經(jīng)痛的原因大多數(shù)是由于坐骨神經(jīng)行徑途中附近結構病變侵犯了坐骨神經(jīng)而引起的。常見的有外傷引起的腰椎間盤突出,妊娠后期膨大的子宮壓迫、子宮和附件炎、臀部肌肉注射部位不恰當,把刺激性的藥物注射至坐骨神經(jīng)干而引起神經(jīng)的化學性損傷。少數(shù)患者可因脊椎椎管內腫瘤,脊柱、骶骼關節(jié)、髖關節(jié)的外傷、結核、炎癥、腫瘤而引起。以上叫做繼發(fā)性坐骨神經(jīng)痛。另有少數(shù)患者找不到明確的原因,往往在受涼后或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久居而發(fā)病叫做原發(fā)性坐骨神經(jīng)痛、或坐骨神經(jīng)炎。
主要癥狀
坐骨神經(jīng)病多見于中老年男子,以單側較多。起病急驟,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或者在發(fā)病前數(shù)周,在走路和運動時,下肢有短暫的疼痛。以后逐步加重而發(fā)展為劇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髖部開始,向下沿大腿后側、腘窩、小腿外側和足背擴散,在持續(xù)性疼痛的基礎上有一陣陣加劇的燒灼樣或者針刺樣疼痛。夜間更嚴重。
診斷
發(fā)病時患者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腰部僵直感,以后逐漸加重而發(fā)展為劇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髖部開始,向下沿大腿后側、 腘窩、小腿外側和足背擴散,有時有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颊呦才P向健側,病側下肢髖膝部微屈,重心移向健側。日久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軟無力,可導致輕度肌肉萎縮。
治療
發(fā)生本病應上醫(yī)院就診以明確病因,積極治療使神經(jīng)受到壓迫或刺激的原發(fā)疾?。ㄈ缪甸g盤突出)。
對癥治療可選用解熱鎮(zhèn)痛藥,如布洛芬、雙氯酚酸等。
輔助治療
疼痛發(fā)作時,可用冰敷患處30-60分鐘,每天數(shù)次,連續(xù)二至三天,然后以同樣的間隔用熱水袋敷患處,也可服用消炎痛等非處方止痛藥。
每日睡前用熱毛巾或布包的熱鹽熱敷腰部或臀部,溫度不可太高,以舒適為宜。
飲食調養(yǎng)
可常吃以下食物:
1、川斷25克,杜促30克,與1條豬尾共煮,調味服用。
2、桑寄生15克與1個雞蛋,煲熟服用。
3、老桑枝6克,與500克重的雌雞共燉,飲湯食用。
注意事項
硬板床休息,可堅持做床上體操。
要勞逸結合,生活規(guī)律化,適當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運動后要注意保護腰部和患肢,內衣汗?jié)窈笠皶r換洗,防止潮濕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涼、受風。
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過10磅(1磅=0.9072市斤)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和背部用力上舉重物,可推但不要拉重物。
為了避免牽拉坐骨神經(jīng),以減輕疼痛,患者常有一些特殊的減痛姿勢,如睡時喜向健康一側睡,病側下肢的髖膝部微屈。坐下時以健康側的臀部著力。站立時身體重心移在健康側,彎腰拾物時,患肢膝部屈曲,時間一久便造成脊柱側彎,大都彎向病變一側。任何牽拉坐骨神經(jīng)的試驗都可誘發(fā)或加重疼痛。沿著坐骨神經(jīng)通路的各點:如腰椎旁、相當于環(huán)跳、委中穴處、踝關節(jié)外側腓骨小頭下方和腳底中央可有明顯的壓痛。除疼痛外,小腿外側面和足背處有針刺、發(fā)麻等感覺,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軟無力、日久有輕度的肌萎縮。
對繼發(fā)性坐骨神經(jīng)痛,首先必須查明病因,有否結核、外傷、腫瘤等病史,并去醫(yī)院,全面地進行全身檢查,婦女應作婦科檢查。以找出原發(fā)病灶。X線攝片對查明病因有重要意義。少數(shù)病人必要時可考慮腰椎穿刺和造影檢查。繼發(fā)性坐骨神經(jīng)痛的治療首先是去除病因,如消炎、手術切除腫瘤等。急性期應臥硬板床休息。疼痛劇烈時給予止痛和適量鎮(zhèn)靜劑。坐骨神經(jīng)炎的早期可給消炎止痛劑,如炎痛喜康、消炎痛等。腎上腺皮質激素也可短期應用??诜蚣∽族維生素,患側下肢保暖,配合針灸、理療、體療和按摩。坐骨神經(jīng)炎在病初的5~10天內疼痛最劇,6~8周后減輕并逐漸恢復正常。
參考資料:
坐骨神經(jīng)痛是怎么回事
坐骨神經(jīng)痛并不是一種病,而是常見的臨床癥狀。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坐骨神經(jīng)痛。
通常我們所說的坐骨神經(jīng)痛是指沿坐骨神經(jīng)通路及其分布區(qū)發(fā)生的疼痛。坐骨神經(jīng)分布區(qū)包括臀部、大腿后面、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其疼痛多在夜晚明顯,可以是陣發(fā)性疼痛,也可以是持續(xù)性疼痛,疼痛多從臀部向大腿后側、小腿外側及足背外側放射,站立、咳嗽可使疼痛加劇。屈膝屈髖或向健側側臥休息后疼痛可以減輕。直腿抬高試驗可為陽性。
坐骨神經(jīng)痛有幾種
坐骨神經(jīng)痛可分原發(fā)和繼發(fā)兩種。
原發(fā)性坐骨神經(jīng)痛多由坐骨神經(jīng)的炎癥造成,以單側發(fā)病為多見。主要發(fā)病原因為寒冷潮濕及扁桃腺炎、前列腺炎、牙齦炎、鼻竇炎等其他炎癥病灶感染,有的同時伴發(fā)肌炎及肌纖維組織炎。
繼發(fā)性坐骨神經(jīng)痛是由于坐骨神經(jīng)通路旁的鄰近組織病變產生機械性壓迫或粘連引起的??蓡蝹纫部呻p側發(fā)??;根據(jù)受壓部位,可以出現(xiàn)全長放射性串痛,也可出現(xiàn)某一階段的坐骨神經(jīng)痛。
引起坐骨神經(jīng)痛的原因有哪些
坐骨神經(jīng)是由腰4~5神經(jīng)和骶1~2神經(jīng)的前支組成,由椎間孔發(fā)出后,走行于骨盆后側,在梨狀肌下部出骨盆而入臀部,在股骨大粗隆與坐骨結節(jié)之間,沿大腿后側向下行,在?窩上角處分為脛神經(jīng)和腓總神經(jīng)。坐骨神經(jīng)是人體最粗大的神經(jīng),容易受到損傷,在其分支以上的走行部位由于各種原因的刺激和壓迫,均可引起坐骨神經(jīng)痛。常見的原因有坐骨神經(jīng)炎、椎間神經(jīng)炎、骶髂關節(jié)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脊椎滑脫、脊椎裂、腰椎結核、馬尾神經(jīng)瘤、梨狀肌損傷綜合征、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應當注意的是有些婦科疾病如子宮附件炎、子宮肌瘤、妊娠后期也會引起坐骨神經(jīng)痛。臀部注射不當可引起坐骨神經(jīng)損傷。
如何區(qū)分干性和根性坐骨神經(jīng)痛
根據(jù)坐骨神經(jīng)受累部位不同可產生不同的疼痛癥狀,臨床上分別稱為干性坐骨神經(jīng)痛和根性坐骨神經(jīng)痛。
干性坐骨神經(jīng)痛是指坐骨神經(jīng)干部(椎間孔以外的坐骨神經(jīng)段)受到各種病變的刺激或壓迫而引起的疼痛,其特點為患側下肢沿坐骨神經(jīng)干呈放射性疼痛,尤以坐骨神經(jīng)遠端為多見,在臀以下沿坐骨神經(jīng)走行方向有壓痛點,咳嗽等增加腹壓動作時疼痛不明顯。
根性坐骨神經(jīng)痛是指腰骶神經(jīng)根于椎管內部或外部遭受各種病變刺激或壓迫而引起的疼痛,其特點為竄痛明顯,疼痛以坐骨神經(jīng)近端為主,腰脊椎旁有明顯壓痛點并沿坐骨神經(jīng)全長向下肢放射,咳嗽等增加腹壓動作可加重疼痛。
有坐骨神經(jīng)痛的病人如何進行鍛煉
有坐骨神經(jīng)痛的病人常常因為害怕疼痛而減少活動,這樣做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療?;颊邞裱傲λ芗埃m量運動”的原則進行鍛煉,尤其是患側下肢的鍛煉更為必要。慢走、慢跑、球類運動都可以進行,特制的體操更為有益。
臥位體操:患者仰臥位,交替屈腿,再輪流伸直兩腿,接著向上交替抬腿。開始時,患側下肢上抬角度可小于健側下肢,持續(xù)鍛煉后,患側下肢可逐步增加抬高的角度。
坐位體操:患者坐于床沿或椅上,雙腿垂地,足跟著地,足尖翹起,雙手平放腿上。坐好后逐步向前彎腰,雙手推向足部。初練時雙手可能僅能達到小腿部,堅持鍛煉后能夠達到足背和足尖。
站立體操:患者雙手叉腰站立,先輪流直腿向前抬起,接著盡量分開兩腿站立,輪流彎曲膝關節(jié),使身體呈弓形下蹲。此時可使沒有屈曲膝關節(jié)的下肢受到牽引和拉伸。
什么是坐骨神經(jīng)痛?它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有什么關系?
坐骨神經(jīng)是由第4、5腰神經(jīng)和第1、2、3骶神經(jīng)前支組成。從椎間孔出椎管后,走行于盆腔后側,在梨狀肌下部出臀部,沿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和足背外側分布。坐骨神經(jīng)痛通常是指由于某種原因的刺激和壓迫導致沿坐骨神經(jīng)走行及分布區(qū)的放射痛。主要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竄痛,夜間尤為明顯,疼痛部位多自臀部向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及足背外側放射。每遇咳嗽、打噴嚏等易使腹壓升高的動作時,疼痛加劇。屈膝屈髖或向健側側臥休息后疼痛可減輕,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坐骨神經(jīng)痛只是一個臨床癥狀,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
引起坐骨神經(jīng)痛的原因很多,有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之分。原發(fā)性為坐骨神經(jīng)的炎癥引起的疼痛,以單側者居多,可常和肌纖維炎同時發(fā)生。繼發(fā)性為坐骨神經(jīng)走行的鄰近組織病變,產生機械性刺激、壓迫或粘連所引起的疼痛,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黃韌帶肥厚、脊椎滑脫、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脊椎裂、腰椎結核、馬尾神經(jīng)瘤、梨狀肌綜合征、臀部注射藥物的刺激等均可引起坐骨神經(jīng)痛。
根據(jù)坐骨神經(jīng)受刺激或壓迫的部位不同,可分為根性及干性坐骨神經(jīng)痛。根性坐骨神經(jīng)痛,受累部位在根管或椎管內,患者常感腰骶部及腿部竄痛,腰椎棘突旁有明顯壓痛點,并沿坐骨神經(jīng)走行向下肢放射,咳嗽、打噴嚏等增加腹壓的動作均可使疼痛加劇,可產生相應的感覺障礙和反射改變。腦脊液檢查有異常變化。干性坐骨神經(jīng)痛,受累部位在椎間孔以外,以盆腔出口處最為多見?;颊叱8谢贾刈巧窠?jīng)的某一段呈放射性疼痛,多在臀部以下沿坐骨神經(jīng)走行方向有壓痛點,棘突旁無明顯壓痛,咳嗽、打噴嚏等增加腹壓的動作時疼痛不明顯,腦脊液檢查無異常變化。
坐骨神經(jīng)痛與腰椎間盤突出癥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腰椎間盤突出癥可以是引起坐骨神經(jīng)痛的病因,而坐骨神經(jīng)痛則只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個主要癥狀,二者互為因果。所以,臨床上有相當一部分坐骨神經(jīng)痛患者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而也有相當一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被診斷為坐骨神經(jīng)痛,將二者混淆起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坐骨神經(jīng)痛
(sciatica)
是指坐骨神經(jīng)病變,沿坐骨神經(jīng)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發(fā)生的疼痛癥狀群。
[病因]
坐骨神經(jīng)由腰5~骶3神經(jīng)根組成。按病損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經(jīng)痛兩種,前者多見根性坐骨神經(jīng)痛病變位于椎管內,病因以腰椎間盤突出最多見,其次有椎管內腫瘤、腰椎結核、腰骶神經(jīng)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經(jīng)痛的病變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經(jīng)行程上,病因有骶骼關節(jié)炎、盆腔內腫瘤、妊娠子宮壓迫、臀部外傷、梨狀肌綜合征、臀肌注射不當以及糖尿病等。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男性青壯年多見,單側為多。疼痛程度及時間常與病因及起病緩急有關。
一、根性坐骨神經(jīng)痛
起病隨病因不同而異。最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常在用力、彎腰或劇烈活動等誘因下,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少數(shù)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側臀部、大腿后,腘窩、小腿外側及足部放射,呈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咳嗽及用力時疼痛可加劇,夜間更甚。病員為避免神經(jīng)牽拉、受壓,常取特殊的減痛姿勢,如睡時臥向健側,髖、膝關屈曲,站立時著力于健側,日久造成脊柱側彎,多彎向健側,坐位進臀部向健側傾斜,以減輕神經(jīng)根的受壓。牽拉坐骨神經(jīng)皆可誘發(fā)疼痛,或疼痛加劇,如Kernig征陽性(病員仰臥,先屈髖及膝成直角,再將小腿上抬。由于屈肌痙攣,因而伸膝受限而小于130度并有疼痛及阻力);直腿抬高試驗(Lasegue征)陽性(病員仰臥,下肢伸進、患肢上抬不到70度而引起腿部疼痛)。坐骨神經(jīng)通路可有壓痛,如腰旁點、臀點、國點、踝點及跖點等?;贾⊥韧鈧群妥惚吵S新槟炯案杏X減退。臀肌張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減弱。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二、干性坐骨神經(jīng)痛:
起病緩急也隨病因不同而異。如受寒或外傷誘發(fā)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從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側及足外側放射。行走、活動及牽引坐骨神經(jīng)時疼痛加重。壓痛點在臀點以下,Lasegue征陽性而Kernig征多陰性,脊椎側彎多彎向患側以減輕對坐骨神經(jīng)干的牽拉。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jù)疼痛的部位及放射方向,加劇疼痛的因素,減痛姿勢,牽引痛及壓痛點等診斷不難但確定病因十分重要。
一、腰椎間盤突出:
病員常有較長期的反復腰痛史,或重體力勞動史,常在一次腰部損傷或彎腰勞動后急性發(fā)病。除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經(jīng)痛的癥狀和體征外,并有腰肌痙攣,腰椎活動受限和生量前屈度消失,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椎間隙可有明顯壓痛和放射痛。X線攝片可有受累椎間隙變窄,CT檢查可確診。
二、馬尾腫瘤:
起病緩慢,逐漸加重。病初常為單側根性坐骨神經(jīng)痛,逐漸發(fā)展為雙側。夜間疼痛明顯加劇,病程進行性加重。并出現(xiàn)括約肌功能障礙及鞍區(qū)感覺減退。腰椎穿刺有蛛網(wǎng)膜下腔梗阻及腦脊液蛋白定量明顯增高,甚至出現(xiàn)Froin征(腦脊液黃色、放置后自行凝固),脊髓碘水造影或MRI可確診。
三、腰椎管狹窄癥:
多見于中年男性,早期常有“間歇性跛行”,行走后下肢痛加重,但彎腰行走或休息后癥狀減輕或消失。當神經(jīng)根或馬尾受壓嚴重時,也可出現(xiàn)一側或兩側坐骨神經(jīng)痛癥狀及體征、病程呈進行性加重,臥床休息或牽引等治療無效。腰骶椎X線攝片或CT可確診。
四、腰骶神經(jīng)根炎:
因感染、中毒、營養(yǎng)代謝障礙或勞損,受寒等因素發(fā)病。一般起病較急,且受損范圍常常超出坐骨神經(jīng)支配區(qū)域,表現(xiàn)為整個下肢無力、疼痛、輕度肌肉萎縮、除跟腱反射外,膝腱反射也常減弱或消失。
另外,還需考慮腰椎結核、椎體轉移癌等。干性坐骨神經(jīng)痛時,應注意有無受寒或感染史,以及骶髂關節(jié)、髖關節(jié)、盆腔和臀部的病變,必要時除行腰骶椎X線攝片外,還可行骶髂關節(jié)X線攝片,肛指、婦科檢查以及盆腔臟器B超等檢查以明確病因。
[治療]
一、臥床休息:
特別是椎間盤突出早期臥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癥狀自行緩解。
二、藥物治療:
止痛劑,維生素B族,短程皮質類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復。
三、理療:
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療法,紅斑量紫外線照射等治療。慢性期可用短波療法直流電碘離子導入。
坐骨神經(jīng)痛
(一)
【辨證】寒濕閉阻。
【治法】散寒除濕,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鎮(zhèn)痛湯。
【組成】制川烏10克,制草烏10克,細辛6克,牛膝15克,蒼術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周天寒方。
(二)
【辨證】風寒濕邪凝滯,經(jīng)絡瘀阻。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方名】皂獨附姜湯。
【組成】皂刺30克,獨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黃15克,蒼術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呂廣振方。
(三)
【辨證】風寒濕邪阻滯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yǎng)。
【治法】舒筋活絡,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絡飲。
【組成】獨活15克,靈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續(xù)斷12克,木瓜10克,雞血藤30克,紅花9克,當歸12克,川芎9克,地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曾沖方。
(四)
【辨證】風寒濕氣侵入肌膚,流注經(jīng)絡,濕凝為痰,痰瘀互結,閉塞遂道,營衛(wèi)失其流暢。
【治法】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滌痰通絡。
【方名】通經(jīng)止痛湯。
【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黃柏1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羌活10克,威靈仙25克,蒼術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獨活15克,龍膽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3天為1療程。
【出處】李治方方。
(五)
【辨證】寒濕阻絡。
【治法】通陽開痹,驅濕逐寒。
【方名】驅痹湯。
【組成】細辛6-12克,制草烏6-12克,制川烏6-12克,麻黃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細辛、制川草烏的藥量即先從小量開始,逐漸增量。
【出處】李述文方。
(六)
【辨證】風寒侵襲,脈絡阻滯。
【治法】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方名】蛇蝎湯。
【組成】烏梢蛇10克,炒地龍10克,僵蠶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烏6克,制草烏6克,蜈蚣4克。
【用法】川、草烏先煎半小時以減少毒性,后入他藥,取藥液300毫升,每日1劑。
【出處】王健民方。
(七)
【辨證】陽虛氣弱,寒濕阻滯經(jīng)脈,氣血運行不利。
【治法】溫陽益氣,散寒祛濕,和血通絡。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藥甘草加味。
【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黃芪30克,黨參20克,當歸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風藤10克,雞血藤12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廣里方。
(八)
【辨證】寒熱瘀阻。
【治法】散寒祛濕,舒筋活絡。
【方名】坐骨神經(jīng)Ⅰ號方加味。
【組成】川牛膝60-120克,黃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細辛4-6克,蒼術10-15克,獨活10-15克,土鱉蟲10-15克,桑寄生30克,淫羊藿30克,雞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宋新家方。
(九)
【辨證】氣血兩虛,寒濕痹阻。
【治法】益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名】坐骨丸。
【組成】黨參60克,當歸60克,木瓜60克,延胡索60克,甘草60克,續(xù)斷90克,全蝎30克,落得打30克,甘松30克,蜈蚣20條,蜂房2只。
【用法】研末煉蜜為丸,每服6克,日服3次。
【出處】章次公方。
(十)
【辨證】寒濕之邪侵襲,氣血流行不暢。
【治法】溫經(jīng)通絡,祛風散寒。
【方名】痛痹湯。
【組成】烏蛇20克,延胡索10克,申姜10克,雞血藤25克,牛膝15克,丹參1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乳香7.5克,沒藥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石正仿方。
(十一)
【辨證】風寒濕痹,阻滯經(jīng)絡。
【治法】除濕散寒,溫通經(jīng)脈。
【方名】新方桂枝湯。
【組成】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姜3-5片,甘草5-6克,大棗5-10枚,北黃芪15-30克,當歸10-15克,川牛膝10-15克,獨活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志斌方。
(十二)
【辨證】風寒濕邪,阻閉經(jīng)絡。
【治法】散寒利濕,驅風通絡。
【方名】當歸回逆湯。
【組成】全當歸15克,嫩桂枝10克,酒杭芍10克,北細辛3克,小木通10克,川牛膝12克,香獨活10克,宣木瓜10克,生甘草3克,干地龍10克,全蝎5克,川蜈蚣3條,防己10克,川斷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曾紹裘方。
(十三)
【辨證】寒濕之邪,內傳經(jīng)絡,氣血瘀阻,經(jīng)遂不通。
【治法】祛濕散寒,溫通經(jīng)脈,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烏湯。
【組成】桂枝12克,白芍30克,丹參30克,制川烏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祝漢臣方。
(十四)
【辨證】寒凝氣滯,瘀阻經(jīng)脈。
【治法】溫陽散寒,化瘀通絡。
【方名】加減陽和湯。
【組成】麻黃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術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尚爾壽方。
(十五)
【辨證】勞傷筋脈,氣血不運,經(jīng)遂不通。
【治法】舒筋活絡,緩急止痛。
【方名】加味芍藥甘草湯。
【組成】生白芍50克,炙甘草50克,元胡15克,罌粟殼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玉明方。
【類別】驗方
坐骨神經(jīng)痛是指沿坐骨神經(jīng)通路及其分布區(qū)的疼痛。分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類。臨床以臂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足外側疼痛為主癥。常見以下三種證型。
辨證治療
主穴:腰2-5夾脊穴、阿是穴、環(huán)跳
1.風寒濕痹
【診斷要點】腰腿冷痛,上下走竄,屈伸不便,遇陰雨寒冷氣候加重,或伴下肢腫脹;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或沉。
【處方】秩邊、陽陵泉、命門
2.瘀血阻滯
【診斷要點】有腰部內挫傷史,腰腿刺痛,痛處拒按,按之刺痛放散,夜間痛甚,不能俯仰,轉側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滯澀。
【處方】陽陵泉、膈俞、血海、委中
3.正氣不足
【診斷要點】腰腿隱痛,反復發(fā)作,遇勞則甚,下肢萎軟,惡風畏寒,喜揉喜按,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淡苔少,脈沉細。
【處方】陽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陰交
其它療法:
耳穴貼壓:坐骨神經(jīng)、臀、腰骶椎、腎、壓痛點
皮膚針:叩刺腰骶部及在壓痛點刺絡出血,加拔火罐。
本文為學習實踐傷寒金匱筆記,尚未成熟,古方峻藥,難以駕馭,一旦用錯,副作用反作用劇烈,讀者請勿隨意驗于臨床。古方派不用五行生克,不用臓腑辨證,不用多數(shù)時方,道不同者請勿相謀,不喜者請勿閱讀。
.....
古方組方規(guī)律難以推測,不過據(jù)藥證反推方意,以方類證,便于查閱記憶。古方,一方如同一藥。治病宜原方,據(jù)證先后用方。原方難效者,宜合方。合方難效者,宜加藥,古方宜加不宜減。
.....
桂枝類方
東子:
桂枝之長:桂枝性溫,古典桂枝應為桂,即肉桂,桂枝有效成份少于肉桂,若用桂枝,需加量。用桂枝類方,需有桂枝證前提,桂枝體質亦屬桂枝證,其人膚色偏白,皮膚細膩,平時易汗,運動易汗,天熱易汗,食熱易汗。桂枝體質患表證時,不論有汗無汗,皆可用桂枝湯類方。傷寒論中,凡言桂枝加某藥湯,皆為桂枝湯加某藥,用桂枝湯加味,需有桂枝湯證前提。凡言桂枝某藥湯,方中皆不用芍藥。桂枝與芍藥成藥對,加快全身血液循環(huán),桂加速動脈血流,擴張動脈,芍藥加速靜脈血流,擴張靜脈。桂枝治氣上沖。
桂枝之短:桂枝性溫。桂枝湯體質單用桂而不用芍藥,易致肌肉痙攣,即肌肉抽搐跳動,甚者肌肉疼痛。黃連證而出血心悸,腹主動脈亢進者,宜合黃連類方。
......
桂枝甘草湯
原文: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秱摗罚?4)
原方: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頓服。
東子:心下悸應為心悸,心悸又名心慌。汗為心之液,發(fā)汗過多,心氣不足,故心悸,桂枝治心悸;甘草,保水,使藥效緩釋。若心悸而出血者,宜合黃連類方。
王成果:患者孫某,女,56歲,2013年3月6日初診。主訴:睡眠需用手捂住心口,左側蜷臥,否則不能入眠。伴隨癥狀:口舌生瘡,舌暗紅,苔白膩,睡眠后左側腮內水腫,脈虛大,胃脘脹,大便溏。處方:甘草瀉心湯重用干姜、加炮附子30克 3劑。3月9日復診,口瘡明顯減輕,睡眠無變化。處方:原方加肉桂20克。3月12日復診,口瘡消失,睡眠時已經(jīng)不用側臥,也不用手捂住心口,但不能仰臥。處方:原方增肉桂為30克。3月16日復診,諸證消失,改以他方調理體質。
......
桂枝加桂湯
原文:發(fā)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督饏T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原方: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
桂枝去芍藥湯
原文: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秱摗罚?1)
原方: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 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注:
東子:芍藥加速靜脈血流,擴張靜脈。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缺血,故心悸脈促胸悶,若用芍藥,則靜脈回流加大,加劇胸悶,去芍藥為治標應急。
《辨脈法》:“脈來數(shù),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br>
桂林古本2.2: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shù),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
123456:芍藥味酸,又能通利血脈。能使靜脈血回流到心臟,如用芍藥甘草湯治療靜脈曲張,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回流到心臟的血容量增加,使心臟的負荷增加。故胸悶者多不用芍藥。
小吹:胸悶心跳不一定就伴有心律失常,而第21條則很可能是一種伴發(fā)心律失常的胸悶?!秱摗分小靶貪M”與心律失常并見的方往往不用芍藥,如桂枝去芍藥湯、炙甘草湯等。
garolee:促脈暫不支持脈數(shù)一停,寸浮關沉到有意思。胸滿大概是因為芍藥有一定弛緩平滑肌作用??赡軙又匦貪M(呼吸肌的弛緩)。而常用于肌肉痙攣、腹璧緊張的狀態(tài)。而大柴胡湯用芍藥是因為患者腹緊張,實滿導致橫膈上抬的胸滿,故還是用芍藥。
......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又名?桂枝救逆湯
原文:1.傷寒脈浮,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秱摗罚?12)
2.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督饏T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第十二》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督饏T要略·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原方:
傷寒論: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金匱要略: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兩(洗去腥)
右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注:
東子:治熨蒸灸法之失。
齊季格上校:原文里的“以火迫劫之”和“火邪者”再清晰不過地說明了此方是專為燒傷和燙傷而設。留給我深刻印象的,是大冢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治療燒傷,燙傷。為大冢家里女保姆滿臉燒傷,使用紫云膏涂抹燒傷部位,內服救逆湯,二十分鐘后疼痛便停止,其后也沒有留下一點傷痕,完全治愈。
......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千金》
原文:治肺痿吐涎沫?!督饏T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附方<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原方: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 皂莢二枚(去皮子炙焦)?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皂莢丸
原文: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原方: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取三丸,日三夜一服。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9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歌方解,原文解讀
下一篇: 桂枝加苓術附防己狗脊湯治療腰痛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