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炮附子9克,白術9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歌】甘草附子湯方溫,術附同用最要緊,溫中利濕兼解表,善治寒濕痹痛甚。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附子湯去生姜、大棗,加白術而成,沒有了生姜則不治嘔,無大棗則緩中力差,但白術和附子同用,則溫中利濕作用強,故本方用于寒濕痹痛療效佳。
【仲最論述解析】
《傷寒論》第175條: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解析:掣痛,是說疼痛如掣,形容痛的劇烈。近之則痛劇,是說以手觸近,即感疼痛加劇,形容疼痛的敏感。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故前之桂枝附子湯證,不但劇烈,而且急迫。因水伴氣上沖,故短氣而小便不利。汗出惡風,是病還在表,但惡風以至不欲去衣,是說明證變?yōu)楸黻幾C少陰病,呈現(xiàn)表虛寒濕重或身微腫。此證宜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按:由以上可知,白術(或蒼術)、附子合用為治寒濕痹痛的要藥,加入適證的解表劑中,用來治療風濕關節(jié)痛,均有捷效,如桂枝加術附湯、葛根加術附湯、越婢加術附湯等皆為常用之良方,宜注
意。
【臨證思考】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老年性關節(jié)炎、骨質疏松癥等病,常出現(xiàn)本方證。
【辨證要點】表虛寒證見關節(jié)疼痛、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者。
【驗案】任某,女,33歲,某廠醫(yī)院會診病例,1966年3月25日初診。八九年來腰背疼痛,經X線拍片確診為脊椎骨質增生、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近癥:常有頭昏頭痛、目脹、下肢關節(jié)疼、手麻木、全身無力、四肢逆冷,舌苔白潤,脈沉細。此屬寒濕痹痛,表虛濕重,治以溫化寒濕,與桂枝加術附湯: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蒼術10克,炮附子12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腰痛稍減,他癥無變化,上方加茯苓12克繼服。1周后痛麻皆減,繼服原方,4月15日來診時,痛麻已不明顯,天氣變化時也不加重。
按:本例是桂枝湯加術附,實際也是甘草附子湯加芍藥大棗。臨床痹癥多長期不愈,往往有血虛血瘀,故加芍藥補血活血,以利于通痹活絡,臨床桂枝湯加茯苓白術附子更為常用。
傷寒論第68條辨: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原文解釋:經過發(fā)汗治療,病還沒有解除,反而惡寒的,這是營衛(wèi)虛弱的緣故,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
不管病人是傷寒還是中風,還是溫病,發(fā)汗以后,病人的病沒有去掉,反而惡寒怕冷,這種不要擔心,這是病人本身體虛的原因。
凡是惡寒怕冷,就表示病人里陽不夠了,由于病人本身體虛,發(fā)汗以后,陽氣受損,津液丟失,病人便處于陰陽兩虛的狀態(tài),陽氣虛損不能溫煦肌膚,推動血脈的力量不夠,所以,病人會惡寒怕冷。津液耗傷,陰液虧虛,難以濡養(yǎng)筋肉,充盈血脈,病人體現(xiàn)出來的癥狀就是脈細微,還會出現(xiàn)腳攣急。
所以,如果發(fā)汗以后惡寒,后背總是感覺涼涼的,衣服穿得厚厚的,晚上睡覺,被子也要蓋厚重的,少氣懶言,手腳不溫,這種情況就是芍藥甘草附子湯證。
如果是汗出不止,冷汗淋漓,特別怕冷,四肢厥,脈遲細微,像這種情況就表示陰盛陽虛,那就不是芍藥甘草附子湯證了,應該采取回陽救逆的藥方。
我們在前面講了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湯也是傷陰,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缺失濡養(yǎng)造成了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而這芍藥甘草附子湯只是在芍藥甘草湯中多加了一味附子,兩者基本上差不多,只是芍藥甘草附子湯惡寒怕冷要厲害一點,而芍藥甘草湯是微惡寒,所以,芍藥甘草湯里就沒有附子。
經方就是這么奇妙,多一味藥和少一味藥,治病就不一樣,如果我們把芍藥甘草附子湯中的芍藥去掉,那就變成了甘草附子湯了,甘草附子湯在傷寒論下篇第175條辨,我們后面會學,這里只是隨便提一下,甘草附子湯治病與芍藥甘草附子湯又不一樣了,甘草附子湯是怕風,骨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
芍藥甘草附子湯的辯證要點就是:惡寒,脈細微,腳攣急。芍藥甘草附子湯里的炮附子的劑量用得比較重,因為附子是辛溫散寒,固陽補衛(wèi),有里寒的時候,我們常會用到附子,張仲景在補里虛的時候,常會用芍藥甘草,芍藥是酸的,收斂津液,簡單來講就是收津補榮,炮附子固陽補衛(wèi),這樣一來,榮衛(wèi)雙補。所以,病人陰陽兩虛的時候,惡寒怕冷,這個時候就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與芍藥甘草湯相差不大,只是惡寒怕冷的程序上區(qū)分,這兩個湯劑,中醫(yī)常把它叫做去杖湯,也就是說病人拄著拐杖來,喝了芍藥甘草附子湯以后,拐杖就不要了。
為什么呢?中醫(yī)認為我們人體的雙腳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如果雙腳冰冷,就表示身體里有寒,寒則凝,凝則瘀,瘀則堵,所以,身體就會產生瘀血塊。人會生里寒,一般來講都心臟的力量不夠,也就是心陽不足。炙甘草就可以強心陽,芍藥味酸,主收斂,在炙甘草的協(xié)調下,他能將腳上靜脈的血液導流回心臟,用炮附子的熱性,使雙腳的溫度上升,溫度上升就能把瘀血化掉,就像冰塊遇熱即化一個道理。正常情況下,熱是往下走的,走到手上,手就是溫熱的,走到腳上,就就是溫熱的,所以,手腳冰冷也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調理。
同樣一個處方,當你把芍藥甘草的劑量加重,打個比方:平常我們開白芍2克,炙甘草2克,炮附子4克,如果我們把白芍開成10克,炙甘草10克,炮附子還是4克,當我們在重用白芍炙甘草劑量加到五倍六倍的時候,病人呈現(xiàn)的狀況不一樣。我們從桂枝湯上便知道,桂枝湯中的桂枝是行陽,白芍是行陰,所以,說,靜脈是芍藥在管,當白芍的劑量用得輕的時候,它有滋陰的效果,當劑量加重以后,收斂很強,所以,臨床上我們在治療靜脈曲張的時候都是重用白芍和炙甘草。
導讀: 。麻黃附子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是什么?麻黃附子湯的,下面具體來看看。
【方劑名】
麻黃附子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麻黃6克(去節(jié)),甘草6克(炙),附子3克(炮)。
【方歌】
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兩感陽氣傷。此方原來無里癥,助陽發(fā)汗保安康。
【方解】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均治陽虛外感風寒證。但前方證重勢急,外寒與里寒均較重,故以麻、附配細辛,助陽發(fā)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證輕勢緩,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陽益氣而微發(fā)汗,使表里之邪緩解。此正是“有輕重,治有緩急”之義。
解表散寒,固本通陽。
【主治】
少陰病,惡寒身疼,無汗,微發(fā)熱,脈沉微者。
上三味,用水700毫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配伍特點】
麻黃、附子一散一補,固本通陽,則病去而不傷陽氣。
【加減化裁】
若表證微熱,受寒較輕者,去細辛加甘草。
斟酌。
【文獻摘要】
1、《準繩·傷寒》:“麻黃、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溫寒氣?!?/p>
2、《金鑒》:“此少陰脈而表反熱,便于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陽,是表熱陽衰也。夫發(fā)熱無汗太陽之表,脈沉但欲寐少陰之里,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太陽之微陽外亡。惟附子與麻黃并用,則寒邪散而陽不亡,此里病及表,脈沉而當發(fā)汗者,與病在表脈浮而發(fā)汗者逕庭也?!?/p>
3、《古方選注》:“以熟附固腎,不使麻黃深入腎經劫液為汗,更妙在甘草緩麻黃,于中焦取水谷之津為汗,則內不傷陰,邪從表散,必無過汗亡陽之慮矣?!?/p>
以上就是麻黃附子甘草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頻道。
【】、【】、【】、【麻黃附子甘草湯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2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方歌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