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歌】桂枝去芍加附子,只因表寒邪未去,病從太陽轉(zhuǎn)少陰,加強溫散解表力。
【方解】本方是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而成,去芍藥之涼,增附子之溫,使溫散祛寒解表力量加強,尤其附子有溫陽充奮作用,更有助于扶正祛邪。故本方適用于桂枝去芍藥湯證而陷于少陰病者。
【仲最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脈)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解析:原文是“若微惡寒者”,應是“若脈微,惡寒者”,否則下后微惡寒,是屬太陽證未罷的證候,如果能加附子,明明漏去“脈”字,應補上。
桂枝去芍藥湯已如前述,若更見脈微,惡寒者,則說明病已由陽性證變陰性證,即由太陽病變?yōu)樯訇幉?,故治療宜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p>
【臨證思考】本方證常見于急性病后期,或慢性病中,多見于風濕和類風濕。寒與濕常密不可分,有寒往往有濕,故治療往往加茯苓、白術(shù)或蒼術(shù),旨在祛寒祛濕。
【辨證要點】桂枝去芍藥湯證又見脈細、惡寒明顯者。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配羌活、獨活各15g,川芎12g,細辛5g,治寒襲肌表之肢體冷痛。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配蜀椒12g,吳茱萸10g,黨參18g,半夏12g,厚樸15g,治療中陽不振,冷飲蓄胃,引發(fā)脘脹冷痛嘔逆癥。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配麻黃6g,細辛5g,半夏15g,茯苓40g,治療肺寒喘咳,飲凌心悸,口吐痰涎等癥。
新用方義
心陽虛衰,氣陰易脫,汗出肢冷,脈散或微細,法當益氣復脈,回陽救逆。方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生姜易干姜。其實,該方中含有四逆、參附之義,加山萸肉者宜量大,不得
風寒襲表,肢節(jié)冷痛,脈絡瘀阻,痹而不通。治當溫經(jīng)散寒,祛風止痛。投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再配羌活15g,獨活12g,川芎12g,細辛4g,辛散表寒,溫經(jīng)止痛。之所以去芍藥,慮其酸寒戀邪,與寒濕痹不利,當以威靈仙代之為佳。
冷飲蓄胃,寒傷中陽,脘腹疼痛,嘔吐清水,四肢欠溫,唇白舌淡,脈象弦緩。方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義在溫陽散寒;加川椒者,殺蟲止痛;佐吳茱萸9g,半夏10g,化飲止嘔;生姜量宜大,最少不可
肺寒喘咳,飲凌心肺,倚息難臥,目為脫狀,身冷畏寒,嘔吐痰涎,此乃寒飲襲肺,陽虛飲停證,方投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須配伍麻黃5g,細辛4g,半夏12g,溫肺啟閉,飲喘得緩。方中選用桂枝、生姜、茯苓、甘草等,取“溫藥和之”之義;心氣不足,當加人參10g(另煎對入):喘息難臥,佐蘇子12g,地龍15g,白果9g;痰多面腫,配桑皮30g,石韋20g,椒目10g,效果明顯。
初診:心源性休克。
辨證:心陽暴脫,脈律不整。
治法:溫陽復脈,益氣固脫。
方藥: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加減。
組成:桂枝15g,炙甘草30g,炮附子18g,人參20g(單煎對入),干姜15g,麥冬30g,五味子12g,丹參30g,大棗12枚(擘)。水煎取汁400ml,分4次服,日3夜1服。藥服3劑,血壓脈搏接近正常,繼服3劑,病情穩(wěn)定。冠心病的常規(guī)治療,仍按前法進行。
例2 患者,女,22歲。于秋末冬初,田間澆灌,忽然北風驟起,氣溫劇降,寒風襲表,周身寒戰(zhàn)。夜半時分,頭疼身痛,肢節(jié)疼痛,惡寒無汗,四肢拘急,屈伸不利。證屬寒風痹阻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擬疏風和營,溫經(jīng)通絡法,方投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增味。
組成:桂枝15g,甘草12g,生姜30g,蔥白3寸,大棗6枚,細辛6g,羌活15g,獨活12g,防風15g,秦艽15g,川芎15g,制附子12g,威靈仙18g。水煎早晚溫服。
復診:藥服1劑,當夜周身微微汗出,畏寒解。繼服二三劑,肢節(jié)疼痛減緩,活動自如。續(xù)服3劑,病痛若失。
各家論述
①《注解傷寒論》:與桂枝湯以散客邪,通行陽氣;芍藥益陰,陰虛者非所宜,故去之。陽氣已虛,若更加之微寒,則必當溫劑以散之,故加附子。②《內(nèi)臺方議》:陽虛陰盛,邪在胸中,不可發(fā)汗,只得與附子以復陽溫經(jīng),與桂枝以散其邪也。③《傷寒來蘇集》:桂枝湯陽中有陰,去芍藥之酸寒,則陰氣流行,而邪自不結(jié),即扶陽之劑矣。若微惡寒,則陰氣凝聚,恐姜、桂之力不能散,必加附子之辛熱。
顧師熟讀傷寒,深諳經(jīng)方之旨,對其中重要方劑有自己深刻的見解。桂枝加附子湯是《傷寒論》之名方,歷代醫(yī)家用者甚眾,今整理顧師往年文章,以供同道研究?!「?br>
《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北緱l醫(yī)家歷來認為是由于太陽病本桂枝湯證而誤用發(fā)汗導致大汗不止,陽氣內(nèi)虛,脫液津虧,如柯琴:“汗多亡陽……此發(fā)汗汗遂不止,是陽中之陽虛,不能攝汗……”喜多村直寬:“此乃津脫陽虛之證……”胡希?。骸靶”汶y是由于汗漏不止,體液大量亡失的結(jié)果……”幾乎異口同聲的認為本方證的中心病機是亡陽津脫,在治療上認為桂枝加附子湯有回陽救液的功效。
多年前我曾治療一患者,受涼后發(fā)熱惡寒汗出,項強四肢酸痛,與桂枝加葛根湯一劑,本來認為方證契合應當穩(wěn)妥有效,不料患者求效心切,服湯藥后不到十分鐘自行加服安乃近一片,遂導致汗大出,四肢拘急,小便少,觀其狀正與大論第20條相符合,立刻與服桂枝加附子湯一劑,湯藥入腹當晚病情又變,患者出現(xiàn)大汗不止,頭眩心悸,筋惕肉瞤的近似真武湯證,但是病發(fā)深夜無法為處湯藥,患者連夜于某區(qū)級醫(yī)院急診治療,并留院觀察兩日后方出院。
此病例讓我一直在思考反省我的失誤,為何患者出現(xiàn)了桂枝加附子湯證服用相對方藥后病情會加重?不僅沒有救陽以固脫反而出現(xiàn)了陽虛水逆之證?
經(jīng)過重新反復研讀第20條,對本方證提出如下疑問:漏汗是大汗是小汗?還是汗不止?漏汗的機理?如果是汗后汗出不止、亡陽應該用何方?桂枝湯為主方是否合適?小便難是小便少還是小便不暢?是汗后傷津液還是津液不能正常循環(huán)?四肢微急是缺少津液不能濡潤關(guān)節(jié)還是水濕停滯妨礙伸縮?附子的作用是回陽固表還是溫通逐水?凡有桂枝的方劑中(或者說太陽病中)附子擔當?shù)氖鞘裁唇巧?br>
我通過學習歷代醫(yī)家運用本方治療疾病的醫(yī)案,并結(jié)合自己臨床得失逐漸有了一些認識,略述于下:
第一,漏汗。“漏”字最主要的解釋是物體從孔隙透過或滴下,從字意來看漏出的物體應該不會是勢急而量大的,與“如水流漓”有著較大的區(qū)別,所以“漏汗”不大可能如某些傷寒注家所說出的是的亡陽脫汗,而應該是毛孔汗液慢慢滲出而汗出不止,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認為是發(fā)汗傷陽,氣化失司導致水濕停滯體表,復因腠理疏松遂漏而汗出,由于陽氣不能恢復水濕越停越多,所以竟至汗漏而不能止。從臨床治療汗證的實際情況來看,本方治療亡陽脫汗似乎力有不逮,所見亡陽大汗出者多宜使用四逆湯、參附龍牡湯、真武湯等回陽救逆,以桂枝湯發(fā)汗之劑為主方治療營衛(wèi)不和的出汗可,但治療亡陽汗出似乎與臨床不符。
第二,小便難。因為大多數(shù)注家認為本方證的病機是亡陽傷津,所以自然推導出“小便難”是體液大量亡失所致。誠然,津虧液少會出現(xiàn)小便難,但考傷寒論中出現(xiàn)“小便難”也有多處,比如195條小便難為中焦虛寒,水上不下所致;231條為少陽樞機不利,水熱互結(jié)所致。那么本方證中究竟是汗傷津液還是樞機不利或者是陽虛不化呢?我認為是汗后表陽虛弱,氣化失司導致。并且要結(jié)合附子的藥征來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附子:“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奔鏂|洞《藥征》:“主逐水也;故能治惡寒、身體四肢及骨節(jié)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可以看到附子是一味“溫通而逐水”的要藥,在臨床上如果真是汗后體液大量亡失的小便難用之非常不合適,由此我認為此條的“小便難”是由于發(fā)汗后陽虛表寒、津凝外漏不能下輸膀胱而導致人體不能建立有效的津液循環(huán)鏈(此即氣化失司),所以出現(xiàn)了“漏汗出而小便難”,附子溫壯逐水的功能恰好能刺激修正人體津液鏈的正常循環(huán)。陳修園認為是坎中陽虛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腎陽,陽歸則小便自利。筆者認為溫陽則是,逐水尚欠。
第三,四肢微急,難以屈伸。同樣也可以有多方面形成的原因,不可單純的將本證看為津液不能濡潤關(guān)節(jié),那樣只能使辨證庸俗化,氣血凝滯、陽氣不能溫煦、水濕阻滯都,邪風復入均可以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如陳修園認為“四肢為諸陽之本,不得陽氣以養(yǎng)之,故微急”。我認為本癥是由于陽氣不宣、水濕停滯導致,本方被歷代醫(yī)家廣泛的用于治療痹癥,如《類聚方》、《方機》、《建殊錄》、《續(xù)建殊錄》等載有大量本方或加茯苓、白術(shù)治療營衛(wèi)不和水濕內(nèi)停之痹證,如若屬于體液明顯虧損即使有陽氣虛衰的一方面也不能應用本方治療,更不要說再加苓、術(shù)等利尿劑,此理甚明。
第四,我們有時理解經(jīng)文要通過藥征來反復推求,除了以上所述《本經(jīng)》和《藥征》之外,《張仲景50味藥證》附子主治脈沉微及痛癥。附子脈伴隨而來的癥狀:1.精神萎靡,極度疲勞感,聲音低微;2.畏寒,四肢冰冷;3.大便溏薄或泄瀉;4.浮腫。從黃老師總結(jié)的這些特征可以看到,附子主治的病癥無論是痹痛還是水腫或是下利泄瀉,都有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陽虛水停,所以可以明確附子是一味“溫通而逐水”的要藥,所以我推求出第20條是陽氣(表陽)不足、水濕停滯的病機。
有的同志會說單味藥物不能說明什么,因為中醫(yī)方劑看的是其整體作用,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附子在整個桂枝體系中所起的作用,根據(jù)黃煌老師《張仲景50味藥證》中桂枝、甘草、附子相配伍主治身體疼痛、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惡風汗出者,如第22條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治陽氣不振脈促胸滿,第175條甘草附子湯治療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其中小便不利一證既是水濕停滯的結(jié)果,又是內(nèi)飲外濕的成因,第174條桂枝附子湯治療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如上所見,附子、桂枝同用主要用于風寒濕侵襲體表者,附子的作用主要是用來溫振陽氣,逐水治痹。
總結(jié):我認為本方證為桂枝湯證復有表寒陽虛,津凝不行而設。汗后仍用桂枝湯和營衛(wèi)祛風解表,由于表部機能衰退(陷入表陰)故取附子一枚溫振陽氣興奮機能,宣通流暢津液(逐水)使之循環(huán)復常。觀歷代醫(yī)案桂枝加附子湯以及相近似的方劑大多用來治療寒濕痹證效果確實,而用于陽虛津虧甚至于亡陽脫汗并不多,特別是胡希恕先生的一句話“桂枝加附子湯是少陰病的發(fā)汗劑”,對我啟發(fā)非常大,我認為該方不僅是少陰的發(fā)汗劑,而且是少陰的逐水劑。
(附子, 甘草) 共20個方劑使用:
茯苓四逆湯,甘草附子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去桂加白術(shù)湯,芍藥甘草附子湯,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附子粳米湯,麻黃附子湯,黃土湯,通脈四逆湯,去桂加白術(shù)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竹葉湯
1.【茯苓四逆湯】:茯苓四兩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9條.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2.【甘草附子湯】: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術(shù)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5條.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 2)【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24條.風濕相摶,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3.【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 2)【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23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4.【桂枝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0條.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5.【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2條.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6.【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二兩(去節(jié))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
7.【去桂加白術(shù)湯】: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術(shù)四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 3)【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23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 4)【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23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8.【芍藥甘草附子湯】:芍藥甘草(炙)各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8條.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9.【四逆加人參湯】: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兩半 人參一兩
? 1)【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 ? 第385條.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10.【四逆湯】: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1條.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 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2條.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方。
? 4)【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25條.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 5)【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 ? 第277條.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 6)【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 7)【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24條.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 8)【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53條.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 9)【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54條.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 10)【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 11)【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7條.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 12)【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 ? 第388條.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 13)【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 ? 第389條.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 14)【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14條.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 15)【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36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11.【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甘草二兩(炙)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豬膽汁半合
? 1)【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 ? 第390條.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12.【通脈四逆湯】: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 1)【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2)【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3)【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4)【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5)【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6)【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7)【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45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8)【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45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45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13.【通脈四逆湯】: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 1)【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2)【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3)【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4)【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5)【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6)【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7)【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45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8)【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45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45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14.【附子粳米湯】: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 1)【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
? ? 第10條.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15.【麻黃附子湯】:麻黃三兩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 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 ? 第26條.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fā)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16.【黃土湯】:甘草干地黃 白術(shù)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 1)【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 ? 第15條.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17.【通脈四逆湯】: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 1)【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2)【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3)【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4)【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5)【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6)【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7)【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45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8)【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45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45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18.【去桂加白術(shù)湯】: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術(shù)四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 3)【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23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 4)【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23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19.【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四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shù)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 1)【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
? ? 第8條.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20.【竹葉湯】:竹葉一把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大棗十五枚 生姜五兩
? 1)【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 ? 第9條.產(chǎn)后中風發(fā)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2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桂枝附子湯方歌方解,原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