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1 【吳茱萸湯組成】2 【吳茱萸湯方歌】3 【吳茱萸湯方解】4 【吳茱萸湯主治】5 【吳茱萸湯醫(yī)案】6 【醫(yī)案分析】7 《鄧中甲方劑學講稿》中關于吳茱萸湯的論述7.1 主治7.2 病機與證候分析7.3 吳茱萸湯病機與證候分析7.4 治法7.5 方義分析7.6 臨床使用7.6.1 辨證要點7.6.2 隨證加減7.6.3 使用注意
案分析,功效與作用.png)
【吳茱萸湯組成】吳茱萸3g 生曬參(另)6g 大棗(掰)4枚 生姜 18g
【吳茱萸湯方歌】吳茱萸湯重用姜
,人參大棗共煎嘗,厥陰頭痛胃寒嘔,溫中補虛降逆良。
【吳茱萸湯方解】本證多由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
,治療以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為主。肝胃虛寒
,胃失和降,濁陰上逆
,故見食后泛泛欲吐
,或嘔吐酸水,或干嘔
,或吐清涎冷沫
;厥陰之脈夾胃屬肝
,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頂部,胃中濁陰循肝經上擾于頭
,故見巔頂頭痛
;濁陰阻滯,氣機不利
,故見胸滿脘痛
;肝胃虛寒,陽虛失溫
,故畏寒肢冷
;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
,脾不升清
,故見大便泄瀉;舌淡苔白滑
,脈沉弦而遲
,均為虛寒之象。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
,既能溫胃暖肝祛寒
,又能和胃降逆止嘔,為君藥
。生姜溫胃散寒
,降逆止嘔,為臣藥
;人參益氣健脾
,為佐藥;大棗甘平
,合人參益脾氣
,為使藥。
配伍特點
溫中與降逆并施
,寓補益于溫降之中
,共奏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效
。
運用
本方用于肝胃虛寒
,濁陰上逆證,臨床應用以食后泛泛欲吐
,或嘔吐酸水
,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
,脈沉弦或遲為辨證要點
。
加減化裁
若嘔吐較甚者,加半夏
、陳皮
、砂仁以增強和胃止嘔之功;頭痛較甚者
,加川芎以加強止痛之功
;肝胃虛寒重證,加干姜
、小茴香溫里祛寒
。
【吳茱萸湯主治】(1)胃中虛寒,食谷欲吐
,胸膈滿悶
,或胃脘痛,吞酸嘈雜
。
(2)厥陰頭痛
,千嘔吐涎沫,舌淡苔白滑
,脈細遲或弦細不數(shù)
。
(3)少陰吐利,手足逆冷
,煩躁欲死
。
【吳茱萸湯醫(yī)案】劉翁,年古稀
,體胖
。每屆天氣變化,遂發(fā)頭痛
,而以巔頂為烈
。追問病史,罹患高血壓10余年
。近因煩勞,頭痛增劇
,時時吐涎
,口淡不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淘\血壓160/90mmHg
,舌潤質淡,脈弦細而滑
。自述每服涼藥則胃中不適
,而服溫藥則安然
。細思脈證,與《傷寒論》吳茱萸湯證較為合拍
。遂擬黨參30g
,吳茱萸6g,大棗5枚(切)
,生姜10g
。藥進3劑,頭痛吐涎漸減
。上方加藁本10g服5劑后
,諸癥消失。為鞏固療效
,改用吳茱萸3g(輕搗)
,生姜5片,大棗5枚(切)
,砂仁皮3g
,沸水沖浸,當茶飲之
。一月后追訪
,頭痛未再發(fā)作。 (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
【醫(yī)案分析】密切受“天氣變化”影響而發(fā)病者
,多屬風
、寒、濕三邪
,尤其寒
、濕之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皫p頂為烈”
,厥陰頭痛是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敖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頭痛增劇”,病情可能兼有虛的因素
。痛的同時
,“時時吐涎”,有痰飲
?口不渴
,苔不膩,只是懷疑(所謂“怪病多痰”,就是因為痰有時致病后留下的證據(jù)很少
。原因難找之病
,故曰“怪”)。也可能是脾虛不能攝涎
,畢竟前面就懷疑他有虛
。“脈弦細而滑”
,脈象對于普通醫(yī)生而言
,多數(shù)時候只能作為參考,不能僅憑脈“滑”一點就說有痰飲
,有痰飲時苔膩或滑比它更直觀
、常見一些。細脈既見于虛證
,又可見于實邪阻滯
,難以判別,弦脈似于緊脈
,除非十分明顯
,否則也只能作為參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懊糠鏊巹t胃中不適
,而服溫藥則安然”,此病證必為寒性
,與前面的受天氣變化影響相印證
。
聯(lián)合起來看,寒
、巔頂痛
、吐涎沫,正與仲景的吳茱萸湯證其中一種十分切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
,吳茱萸湯主之
。”而此方是百分百的溫熱方
,后世也確實經常拿來治厥陰頭痛獲效
,蓋吳茱萸本厥陰經之藥。作者憶此條文
,用原方3劑見效
。加一止巔頂痛治標的藁本,又5劑而愈
。
至于為何寒滯厥陰經之頭痛在巔頂
,而又為何經常導致胃之干嘔或脾氣失攝之吐涎沫?目前多從循經來解釋
,可能稍有牽強
。寒為陰邪,而肝經起始于足
,足在下屬陰
,為什么寒凝肝經不以足痛為主呢?但此方療此類癥狀群有效
,確是大家不爭的事實
,似乎是辨癥狀群施治的經驗醫(yī)學特點吧。古代中醫(yī)有“證”字無“癥”字
,但以前“證”的本義卻就是“癥”
。中醫(yī)現(xiàn)代含義上的“證”才提出幾十年,其實與古代的病因病機含義差不多
,只不過變得更洗練了
,叫做“多病機的綜合概括”。仲景的很多方子都是針對穩(wěn)定伴隨的癥狀群施治的
。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經方
,后人在經方與癥群間再搭兩座橋,那就是病機以及能消除病機的中藥功效
。講這么多
,就是告訴大家,我們先把明確的經驗先繼承下來再說
,先“知其然”
,能用起來。再盡量“知其所以然”
,實在不行也不妨礙我們解除民眾痛苦
。很多人不知電腦運作原理,但并不妨礙我們使用它
。
仲景條文
,凡述癥狀者,絕非仲景想象所得
,皆是真實記載
,切莫從懷疑其癥狀上下功夫。其相應所配之方
,皆于此一類癥狀集合之有效者也
。凡仲景言“XX方主之”
,多是認為此方于此證(癥)最為切合。凡言“宜XX方”
,即應體會此方所體現(xiàn)的治療思路
,此一類的方皆宜也。教材所收之方
,三有其一來自仲景
,故學方劑,《傷寒論》不可不熟讀
。
——本段摘自《方劑學案例分析》
《鄧中甲方劑學講稿》中關于吳茱萸湯的論述吳茱萸湯?《傷寒論》二類方
主治
病機與證候分析
肝胃虛寒
濁陰上逆陰虛失溫畏寒肢冷
,甚則四逆胃氣上逆食谷欲嘔寒凝氣滯胃脘痛,喜溫喜按陽虛失化
水濕停聚濁陰隨胃氣上逆─干嘔吐涎沫
阻于胸膈─胸膈滿悶
濁陰循肝經上犯─顛頂頭痛脾不升清下利舌淡
、苔白滑
,脈沉弦或遲《傷寒論》當中主治涉及到三經,它是三經寒邪
,也就是說
,用它,陽明嘔吐
,寒在陽明的嘔吐
,在厥陰的頭痛,少陰的吐
、利
,分別有三條。所以開始有些人怎么都用這個方
,一方治三經
,這是要理解的一個重點。
另外
,方中的吳茱萸
,使用的作用,和人參的關系
,有些人認為這個方虛寒為主
,有虛,應該是人參為主
,也有這個看法
。歸納一下,吳茱萸湯在三經中間的一個作用
,都是針對的陰寒之氣上逆
,從病機分析的重點,圍繞著陰寒之氣的上逆
。
吳茱萸湯用藥
,特別u要注意生姜的用量
,生姜的用量在仲景用法里,可以說是很突出的用到六兩
,哪怕是和胃降逆為主的
,旋覆代赭湯生姜用量夠大了,五兩
,在方中最大。而這個方里用到六兩
,說明用它的降逆作用
,是用得很突出了。因為生姜凡是用來降逆
,用量都比較大
。有這個特點,降逆量是比較大的
。這是吳茱萸湯學習當中
,一個病機的分析,一個用藥特點
。這始重點掌握的
。
對于病機分析,因為涉及到三條
,我們下次再談
。
吳茱萸湯病機與證候分析
肝胃虛寒
濁陰上逆陰虛失溫畏寒肢冷,甚則四逆胃氣上逆食谷欲嘔寒凝氣滯胃脘痛
,喜溫喜按陽虛失化
水濕停聚濁陰隨胃氣上逆─干嘔吐涎沫
阻于胸膈─胸膈滿悶
濁陰循肝經上犯─顛頂頭痛脾不升清下利舌淡
、苔白滑,脈沉弦或遲上次談到溫中祛寒里的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出在《傷寒論》
,它有三條,(1)陽明病
,食谷欲嘔
。陽明中焦虛寒,胃氣上逆
,嘔吐
,往往伴隨吞酸。(2)中焦虛寒的胃脘痛
,喜溫喜按
,這個是中焦虛寒的共同特點。(3)陽虛失溫的胃寒肢冷
,也是一個共同特點
。吳茱萸湯中焦虛寒的一些基本特點
。但它偏重于濁陰之氣上逆。所以作為陽明病的
,涉及到胃氣虛寒
。食谷欲嘔再加上吞酸特點,有肝胃不和
,肝胃之氣虛寒
。
厥陰篇的厥陰頭痛,伴隨濁陰上逆
,吐涎沫
,干嘔,吐涎沫
,循肝經到顛頂
,濁陰之氣,可以頭痛干嘔
,吐涎沫
。從病機本質來看,是肝經的濁陰之氣
,循經上逆造成的
。所以這個方也常用于頭痛。
比較不好理解的是
,少陰病
,手足逆冷煩燥欲死,吳茱萸湯主之
。手足逆冷它當然還不是厥逆
。因為陽氣不能布散,陽虛失溫
,脾胃中焦主四肢
,畏寒肢冷是好理解的。煩燥欲死從來在多數(shù)的解釋
,是認為頭痛
,濁陰之氣上逆,嘔吐就產生這種癥狀出現(xiàn)
,伴見心煩
。也有些解釋陰寒內盛以后出現(xiàn)陰。所以這個證候分析并不統(tǒng)一
。但是這三經的病理
,濁陰之氣上逆,肝胃之氣的上逆
,是共同的
。治法需要降濁陰之氣上逆
。這是從各個病機共性當中歸納的。
我自己有個看法
,我認為由于它有手足逆冷
,放在少陰偏里還是作為一種鑒別診斷。和少陰病的四逆湯的一種鑒別診斷
,因為作為少陰病心腎陽虛為主的
。這個方從它的主治到功效,針對心腎陽虛這點并不突出
,這個供參考
。
從少陰、厥陰
、陽明這三條,它濁陰上膩的共同點還是說得通的
。所以歸納氣來
,吳茱萸湯的病機特點是肝胃虛寒,濁陰之氣上逆
。胃是引起一種胃氣上逆
,肝胃不和,虛寒型的胃氣上逆
,肝胃不和
。肝是濁陰之氣,循肝經上逆
,表現(xiàn)在頭痛
,干嘔,吐涎沫
。
治法
溫肝暖胃
,降逆止嘔
由于室內寒,溫暖肝胃時兼補法
,溫補結合
。同時突出用藥反應在降逆止嘔上。
方義分析
君吳茱萸溫胃暖肝
行氣止痛
降逆止嘔臣人參益氣健脾佐生姜溫胃祛寒
降逆止嘔
宣散水氣大棗益氣健脾吳茱萸是辛熱的
,能歸肝經
,腎經,脾胃經
。所以它有溫肝作用
。既能溫肝,又能疏肝
。既有溫胃作用
,又能降逆
。所以它對肝胃虛寒的寒,能溫肝胃祛寒
。主要祛里寒
。
胃氣上逆,肝經濁陰之氣上逆
,它又擅長于降逆
,通過降逆達到止嘔作用。通過降逆使肝經濁陰之氣不上逆下行
。解除吐涎沫
、頭痛。
人參體現(xiàn)了益氣健脾
,配合吳茱萸是溫補結合
,治療肝胃虛寒。生姜大棗結合起來
,有調和脾胃
,調和氣血的作用。
生姜在這方里
,用量最大
,用到六兩,是集中體現(xiàn)了吳茱萸湯有較大的降逆作用
,特別降逆止嘔
,吳萸生姜相配,降逆止嘔力量很強
。這也是一種基本的組合
。因此吳茱萸湯里,吳茱萸生姜的組合
,再聯(lián)系到后來
,后面的當歸四逆湯,常用的一個加減方
。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
。它偏偏加這兩味,也突出在于從溫經散寒
,肝胃濁陰之氣上逆
,降逆止嘔成為一個突出功效。吳萸生姜搬到那個方里
,那個方馬上又溫經寒為主的
,像治里證的,肝胃不和,濁陰之氣上逆
,作為它治療主要方面的
。這也可以體會到,這兩個藥一個結合產生的協(xié)同作用
。
吳茱萸湯雖然藥味不多
,但溫肝暖胃作用很好。特別在降逆止嘔方面
。臨床上用于頭痛
、嘔吐,用于像美尼爾氏綜合征
,這類報導很多
,用的病例是很多的。這是吳茱萸湯的方義分析
,包括治法
。
前面三個方,體現(xiàn)了個各自的治法和針對病機的不同
。理中丸比較標準的中焦虛寒證
,是一種基礎病機,基礎見證
。針對中漿虛寒
,比較標準的
。小建中湯
,是中焦虛寒基礎上,正虛方面又有了由于陽氣不足繼發(fā)的陰血不足
。同時臟腑上在中焦脾胃的基礎上
,涉及到肝脾不和。所以它治療的重點
,中焦虛寒
,陰血不足,肝脾不和
,這種脘腹疼痛
,喜溫喜按。疼痛有時可以拘急疼痛
,這個方面為主
。它功用都是溫中補虛,但突出在和里緩急
。理中丸是溫中補虛
,健脾益氣。它標準溫補結合。這吳茱萸湯體現(xiàn)了溫中補虛
,降逆止嘔
。它側重點不同。
臨床使用
辨證要點顛頂頭痛
,半夜轉劇
,天明漸減,痛時欲吐
,四肢欠溫
,吐涎沫,舌淡
,苔白滑
,脈弦遲。
食谷欲嘔
,干嘔吐涎沫
,畏寒肢冷,舌淡
,苔白滑
,脈沉弦或遲。
疼痛伴隨著欲吐或者嘔吐
,伴隨濁陰之氣上逆
,四肢不溫,吐涎沫
,這是它主要證治要點
。食谷欲嘔,干嘔吐涎沫
,畏寒肢冷
,這是描述它的中焦虛寒,胃氣上逆
。主要是這兩個嘔吐
,以及濁陰之氣循肝經上逆,兩類證的一個特點
。
隨證加減嘔吐甚者加半夏
,陳皮,砂仁
。(增加和胃降逆作用)
頭痛劇者加川芎
。
虛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
這類厥陰頭痛往往反復發(fā)作
,有些一、二十年不好。這里還要加一些蟲類的通絡藥
。蟲類的祛方散寒通絡的藥
。干姜,小茴
,吳茱萸湯加一些治下焦的
,也可以治肝經虛寒,涉及到少腹的疼痛
。
使用注意胃熱嘔吐
,陰虛嘔吐以及肝陽上亢之頭痛均禁用。因為吳茱萸湯大辛大熱
。
相關文章:
吳茱萸湯原文
,組成,方歌方解
吳茱萸湯加味治療厥陰頭痛醫(yī)案
吳茱萸湯方歌方解
,臨床驗案分享
吳茱萸湯在疑難雜癥中的應用
中草藥:吳茱萸的功效與作用
【中文名】吳茱萸(《本經》)
【類別】果實類
【異名】吳萸(《草木便方》)
,左力(《南寧市薊物志》)。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
【植物形態(tài)】吳茱萸
,又名:辣子、臭辣子樹
、氣辣子
、曲藥子、茶辣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高2.5~5米。幼枝
、葉軸
、小葉柄均密被黃褐色長柔毛
。單數(shù)羽狀復葉
,對生;小葉2~4對
,橢圓形至卵形
,長5~15厘米,寬2.5~6厘米
,先端短尖
,急尖,少有漸尖
,基部楔形至圓形
,全緣,罕有不明顯的圓鋸齒,兩面均密被淡黃色長柔毛
,厚紙質或紙質
,有油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雌雄異株,聚傘花序
,偶成圓錐狀
,頂生;花軸基部有苞片2枚
,上部的苞片鱗片狀
;花小,黃白色.萼片5
,廣卵形
,外側密披淡黃色短柔毛;花瓣5
,長圓形
,內側密被白色長柔毛;雄花有雄蕊5枚
,長于花瓣
,花藥基著,橢圓形
,花絲被毛
,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
,先端4~5裂
;雌花較大,具退化雄蕊5枚
,鱗片狀
,子房上位,圓球形
,心皮通常5枚
,花柱粗短
,柱頭頭狀
,蒴果扁球形
,長約3毫米,直徑約6毫米
,熟時紫紅色
,表面有腺點
,每心皮有種子1枚,卵圓形
,黑色
,有光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8月
。果期9~10月。
野生于山地
、路旁或疏林下
。分布于長扛流域及華南一帶和陜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吳茱萸根)
、葉(吳茱萸葉)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采集】8~10月
,果實呈茶綠色而心皮尚未分離時采收
。摘下曬干,除去雜質
。如遇陰雨
,用微火炕干。
【藥材】干燥果實呈五棱狀扁球形
,直徑2~5毫米
,高約1.5~3毫米。表面綠色或綠褐色
,粗糙
,有細皺紋及鬃眼(油室);頂平
,中間有凹窩及5條裂縫
,有時在裂縫中央有突起的柱頭殘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
,果柄方圓形
,長3毫米,棕綠色
,密布毛茸
。橫切面
,子房5室
,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2枚。種子富油性
,質堅易碎
。香氣濃烈
,味苦微辛辣。以色綠
、飽滿者為佳
。
主產貴州、廣西
、湖南
、云南、陜西
、浙江
、四川等地。
除上述品種外
,尚有同屬植物石虎及毛脈吳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實
,亦同等使用。
【化學成分】吳茱萸果實含揮發(fā)油為吳茱萸烯
、羅勒烯
、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內酯醇等
。還含吳茱萸酸
。又含生物堿: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
、吳茱萸因堿
、羥基吳茱萸堿、吳茱萸卡品堿
。吳茱萸堿用鹽酸乙醇處理即轉化為異吳茱萸堿
。還含兩種中性不含氮物質:吳茱萸啶酮和吳茱萸精。又含吳茱萸苦素
。
石虎果實含吳茱萸內酯
、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
、羥基吳茱萸堿
。尚含不飽和的酮,暫稱石虎甲素
、揮發(fā)油
、花色甙和甾體化合物。
【藥理作用】①驅蛔作用
吳茱萸醇提物在體外對豬蛔蟲有較顯著作用
;對蚯蚓
、水蛭亦有效。
②抗菌作用
吳茱萸煎劑(100%)對霍亂弧菌有較強抑制效力(瓊脂挖溝平板法)
。10%水浸劑在試管內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
;1:3水浸劑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11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
③中樞作用
大量吳茱萸對中樞有興奮作用,并可引起視力障礙
、錯覺等
。日本產吳茱萸醇提物有鎮(zhèn)痛作用,用兔齒髓電 *** 法證明
,10%醇提物靜脈注射0.1~0.5毫升/公斤有鎮(zhèn)痛作用
。靜注0.2毫升,鎮(zhèn)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
。而在寒冷時
,比此二藥為強。0.1%異吳茱萸堿鹽酸鹽0.1~0.5毫升/公斤
,對家兔亦有鎮(zhèn)痛作用
;1~2毫升/公斤可使兔體溫輕度升高。單用10%吳茱萸屬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
,也能使兔體溫上升
。從另一種吳茱萸屬植物EvodiaxanthoxyloidesF.Muell提出生物堿,其鹽酸鹽對小鼠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
,但可使大鼠體溫下降
,還能對抗樟腦等對大鼠或小鼠所致的驚厥作用。
④其他作用
吳茱萸屬植物10%醇提物
,給兔注射0.5~1.0毫升
,血壓有短暫而輕微的升高,呼吸輕度興奮
,增加頸動脈血流量
。0.1%異吳茱萸堿鹽酸鹽0.2~0.5毫升/公斤靜注,兔血壓無顯著變化
,呼吸略增大
;用0.02~0.1%對離體蛙心作用不明顯,蛙下肢血管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