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蔥白四莖,干姜二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主治]315條:“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笔顷幨⒋麝柕淖C治和預(yù)后。
[證候分析]條文中從“利不止”至“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是說明服白通湯后下利仍不止,并出現(xiàn)厥逆無脈、干嘔、心煩等,為病情進一步發(fā)展,此時非但真陽不能固守,且陰液隨之內(nèi)竭。厥逆無脈,示陽氣之衰極重;干嘔心煩,乃陰寒極盛,逼虛陽上越所致。故急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
[方解]本方即白通湯加豬膽汁、人尿而成。白通湯破陰回陽,通達上下。人尿、豬膽汁咸寒苦降,引陽入陰,使熱藥不致為陰寒所格拒,更好地發(fā)揮回陽救逆作用。
醫(yī)案:少陰陰盛格陽
王左,灼熱甸余,咽痛如裂,舌紅起刺且卷,口干不思湯飲,汗雖暢,表熱猶壯,脈沉細,兩尺空豁,煩躁面赤,肢冷囊縮,顯然少陰證據(jù),誤服陽經(jīng)涼藥,茍讀圣經(jīng),何至背謬若此?危險已極,計惟背城借一。但病之來源名目,雖經(jīng)一診道破,尚慮鞭長莫及耳。勉擬仲圣白通湯加豬膽汁一法,以冀挽回為幸!淡附子二錢,細辛三分,懷牛膝一錢,蔥白三個,上肉桂五分,左牡蠣七錢,豬膽汁一個,沖入微溫服。(《張聿青醫(yī)案》轉(zhuǎn)引自《經(jīng)方應(yīng)用》)
按:此為陰盛格陽,病情處于危重階段。依汗出、壯熱、咽痛、面赤煩躁、舌紅起刺且卷等辨證,很易斷為實熱。若仔細分辨,則可見雖汗出、壯熱、煩躁,但口干不欲飲;脈雖沉細,并非大渴引飲、脈洪大可比;雖面赤、咽痛、舌紅起刺且卷,但肢冷而囊縮,兩尺脈空豁,并非大便燥結(jié)、脈來滑數(shù)可比。許叔微曰:“煩躁面赤身微熱,脈至沉微陰作孳;陰證似陽醫(yī)者疑,但以脈憑斯要訣。”陰盛則熱,故煩躁面赤身熱。顯然少陰證據(jù),陰盛格陽之證,以白通湯加味治之。
浮陽在上,熱藥入口,正恐格而不受,故湯中加苦寒之豬膽合牛膝,引之下行,迨服藥竟,姜、附、辛、桂熱藥之性內(nèi)發(fā),陽氣當行,脈即當復(fù)??炙幜Σ恢?,更佐牡蠣斂汗,收浮越之陽,蔥白通達上下。但立方雖是,則效否不詳,使人遺憾!
醫(yī)案:陰盛格陽
周禹九,傷寒五日,發(fā)熱,中痛嘔逆,須三四人搖扇取涼,與藥隨吐,脈之寸空大,關(guān)尺虛小。曰:兩寸空大,陽欲從上越也;關(guān)尺虛小,陰欲從下脫也。若大汗一至,陰陽兩絕,不可為矣。以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服后嘔逆隨已,寸脈平,關(guān)脈起。后見口燥、中痛、脈實,乃以承氣湯下之。周身發(fā)斑疹,兩頤發(fā)腫,轉(zhuǎn)用黃連解毒湯而愈。(《續(xù)名醫(yī)類案》)
按:此傷寒少陰陽盛格陽證。雖身大熱、惡熱,須三四人搖扇取涼,但脈則寸浮大而關(guān)尺虛小,為少陰寒極之明證;《內(nèi)經(jīng)》曰“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故為中痛而嘔逆;陰寒內(nèi)盛氣上逆,格而不受,故即吐逆也?!恫陀^治療雜話》云:"……附子、干姜回陽,以豬膽汁壓痞塞,以蔥白溫下元,用鎮(zhèn)壓下行之人尿以引腎中欲飛騰之陽氣歸原。一方而四能備,仲景之制方,其精妙也如此?!?/p>
經(jīng)用白通湯峻溫回陽后,復(fù)現(xiàn)承氣湯證以及黃連解毒湯證者,是少陰證寒極,由陰轉(zhuǎn)陽而變?yōu)殛柮鳠針O證。同樣在其他場合,陽明熱極,可以由陽轉(zhuǎn)陰,而變?yōu)樯訇幒畼O之證。說明陽明熱極,和少陰寒極,雖然病機截然相反,但在一定條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轉(zhuǎn)化。正如《內(nèi)經(jīng)》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是也。
——本段摘自《寒熱真假辨證一百案》
1、治傷寒五、六日,斑出:豬膽、苦酒各三合,雞子一枚。三味合煎三沸,強人盡服之,羸人須煎六、七沸,分為二服,汗出即愈。(《千金方》豬膽湯)
2、治口中干燥無津液而渴:雄豬膽五枚,定粉(《綱目》引作天花粉)一兩。上二味,以酒煮膽,候皮爛,即入粉研細,同煎成煎,丸如雞頭大,每服二丸,含化咽津。 (《圣濟總錄》豬膽煎)
3、治陽明病津液內(nèi)竭,大便硬,不可攻:大豬膽汁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谷道內(nèi),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傷寒論》豬膽汁導(dǎo)法)
4、治大便燥結(jié):豬膽、蜂蜜,煎服。 (《四川中藥志》)
5、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蔥白四莖,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 (《傷寒論》白通加豬膽汁湯)
6、治黃?。贺i膽一個,雞蛋一個。共調(diào)勻,不拘時服。如嫌苦難下,用于糕咽之,連服三次。(《梅氏驗方新編》豬膽蛋)
7、治瘦病咳嗽:豬膽和小便、生姜、橘皮、訶梨勒、桃皮。煮服。 (《本草拾遺》)
8、治目赤病及胎赤:豬膽和綠鹽五分,點眥。 (《廣濟方》)
9、治翳膜:豬膽一只,硇砂(細研)穰在豬膽中成膏,系定,懸當風(fēng)處,候白衣如霜出,掃下收瓷合子內(nèi),旋旋用柱子點入眥中,覺癢乃罷,便無翳膜,未盡再點之。 (《雞峰普濟方》豬膽膏)
10、治喉痛:豬膽、射干、玄明粉、人中白、知母。煎服。(《四川中藥志》)
11、治痔瘡:豬膽七枚,取汁,炭火熬成膏,用單紙攤敷,須先用槐根白皮煎湯溫洗。然后敷藥。 (《仁齋直指方》豬膽膏)
12、治湯火傷瘡:豬膽調(diào)黃柏末涂之。 (《外臺》)
13、治諸般癇搐:半夏一兩(湯洗七遍),狼豬膽三個,取汁浸半夏于瓷器中,曬干,切片焙燥,為細末,生姜自然汁煮面和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煎麥門冬熟水下,食后臨臥各一服。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豬膽半夏丸)
一、桂枝湯類方歌21
二、麻黃湯類方歌8
三、葛根湯類方歌3
四、抵擋湯類方歌3
五、梔子豉湯類方歌7
六、陷胸湯類方歌6
七、瀉心湯類方歌6
八、甘草湯類方歌4
九、苓桂湯類方歌6
十、黃芩黃連湯類方歌4
十一、白虎湯類方歌3
十二、承氣湯類方歌6
十三、柴胡湯類方歌7
十四、當歸芍藥湯類方歌4
十五、干姜湯類方歌3
十六、赤石脂湯類方歌2
十七、四逆湯類方歌9
十八、雜方類方歌11
一、桂枝湯類方歌(二十一首)
桂枝湯:
桂枝湯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棗。
啜粥溫服取微汗,調(diào)和營衛(wèi)解肌表。
桂枝加葛根湯:
桂加葛根走經(jīng)輸,項背幾幾反汗濡。
解肌驅(qū)風(fēng)滋經(jīng)脈,用治柔痙理不殊。
桂枝加附子湯:
桂加附子治有三,風(fēng)寒肢痛脈遲弦。
汗漏不止惡風(fēng)甚,肌膚麻木衛(wèi)陽寒。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滿心悸膻中虛。
若見咳逆和短氣,桂甘姜棗治無遺。
桂枝去芍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避陰寒,加附助陽理固然。
脈促無力舌質(zhì)淡,胸痹治法非等閑。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熱色身亦癢,兩方合用發(fā)小汗。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熱如瘧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時正亦匡。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加麻膏量要輕,熱多寒少脈不豐。
小汗法中兼清熱,桂二越一記心中。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桂枝湯中去桂枝,苓術(shù)加來利水濕。
小便不利心下滿,頸項強痛熱翕翕。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加厚樸杏子仁,喘家中風(fēng)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說與君。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桂枝加參新加湯,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脈沉非表證,血虛營弱汗多傷。
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補心虛,兩手叉冒已澆漓。
汗多亡液心陽弱,藥少力專不須疑。
小建中湯:
桂加飴糖小建中,倍加芍藥方奏功。
虛勞里急心煩悸,傷寒尺遲夢失精。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去芍恐助陰,痰水犯心狂躁紛。
龍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滌飲有奇勛。
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桂劑量增,奔豚沖心來勢兇。
平?jīng)_降逆解外寒,補心代腎立奇功。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甘草組成方,龍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時兼煩躁,補陽寧心效果彰。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陽散寒應(yīng)兼顧,脈浮虛澀是其應(yīng)。
去桂加白術(shù)湯:
去桂加術(shù)大便硬,寒濕相搏身疼痛。
術(shù)附姜棗加甘草,三陰都盡冒始應(yīng)。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芍腹痛診,此病原來屬太陰。
慢性菌痢久不已,脈沉弦緩是指針。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大黃治腹痛,太陰陽明表里病。
調(diào)和氣血瀉結(jié)滯,胃弱之人宜慎用。
桂枝人參湯:
人參湯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溫中解表建奇功。
增:金匱要略載方
桂枝加黃芪湯:
桂枝湯本治表虛,營衛(wèi)不和是病機。
而今汗出惡風(fēng)甚,益氣固表加黃芪。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大棗與生姜;
益氣溫經(jīng)和營衛(wèi),血痹風(fēng)痹功效良。
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補中虛,小建中湯加黃芪,
能治虛勞里急病,益氣固表最有力。
二、麻黃湯類方歌(八首)
麻黃湯:
麻黃湯治太陽寒,麻桂杏草四味聯(lián)。
表實無汗頭身疼,脈緊氣喘更惡寒。
大青龍湯:
大青麻杏石膏棗,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煩躁身疼痛,飲流四肢腫脹討。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用麻黃,桂芍辛味與干姜。
半夏炙草同劑量,表寒里飲病為殃。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熱居。
身熱脈數(shù)證方是,不惡寒兮別桂枝。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連軺赤豆湯,濕熱兼表身發(fā)黃。
麻翹姜辛梓皮棗,杏仁赤豆煮潦漿。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
發(fā)熱惡寒脈不起,溫經(jīng)解表有專長。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兩感陽氣傷。
此方原來無里癥,助陽發(fā)汗保安康。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桂湯芍姜,知膏天冬苓術(shù)黃。
歸蕤炙草十四味,寒熱并用和陰陽。
增:金匱要略載方
麻黃加術(shù)湯:
煩痛濕氣里寒攻,發(fā)汗為宜忌火攻,
莫訝麻黃湯走表,術(shù)加四兩里相融。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湯方除桂枝,發(fā)汗解表也不差,再加薏仁祛濕熱,風(fēng)濕發(fā)熱亦可祛。
文蛤湯:
文蛤湯方七味藥,麻杏石甘蛤姜棗;
喘咳氣急煩渴癥,止咳定喘療效高。
越婢湯:
瀝水消腫越婢湯,麻黃石膏甘棗姜;
發(fā)汗解表與利水,善治身腫風(fēng)水傷。
越婢加半夏湯:
越婢又加半夏湯,甘草大棗與生姜;
石膏加入泄肺熱,麻黃佐之平喘良。
越婢加術(shù)湯:
越婢加術(shù)治風(fēng)水,一身面目盡水飲,
小便不利濕痹痛,發(fā)汗利水腫自診。
射干麻黃湯:
射干麻黃治寒飲,咽喉不利在宣肺;
細辛紫菀款冬花,姜棗半夏與五味。
三、葛根湯類方歌(三首)
葛根湯:
葛根桂枝加葛黃,無汗項背幾幾強。
二陽合病下利治,剛痙無汗角弓張。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加夏病二陽,下利嘔逆表邪強。
疏表解肌利腸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芩連加甘草,協(xié)熱下利喘汗寶。
清熱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錢好。
四、抵當湯類方歌(三首)
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硝黃草,桃仁桂枝五藥討。
太陽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抵當湯:
抵當湯中用大黃,虻蟲桃蛭力最強。
少腹硬滿小便利,攻瘀逐熱治發(fā)狂。
抵當丸:
抵當丸即抵當湯,搗藥成丸煮水漿。
連渣服之只一顆,緩攻瘀血正不傷。
附:金匱要略載方
桂枝茯苓丸
仲景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藥和牡丹;
等分為末蜜丸服,緩消瘀積胎可安。
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鱉甲六柴胡,
黃姜桂葦樸紫葳,夏膠芍甘蟄蟲五,
葶參各一曲麥二,赤硝十二三芩婦,
烏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五、梔子豉湯類方歌(七首)
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治虛煩,懊憹顛倒不得眠。
嘔吐少氣加姜草,胸窒結(jié)痛藥不添。
梔子甘草豉湯:
見梔子豉湯方歌內(nèi)
梔子生姜豉湯:
見梔子豉湯方歌內(nèi)
梔子厚樸湯:
梔子厚樸藥有三,梔子厚樸枳實煎。
心煩腹?jié)M分上下,清煩瀉滿兩證兼。
梔子干姜湯:
梔子干姜治心煩,身熱不去瀉又添。
寒熱并用分上下,清熱溫寒一方肩。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枝豉勞復(fù)寶,食后再加大黃好。
酒疸心熱且懊憹,梔子大黃力能討。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濕熱黃,發(fā)熱尿赤量不長。
梔子黃柏兼甘草,清熱祛濕好思量。
六、陷胸湯類方歌(六首)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藶杏硝調(diào)。
項強如痙君須記,大黃甘遂下之消。
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遂硝黃,心下硬痛脈緊強。
熱氣內(nèi)陷水熱結(jié),小有潮熱要參詳。
十棗湯:
十棗湯治脅下水,心下痞硬脅痛銳。
甘遂芫戟研細末,棗湯煮濃服錢匕。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大瓜蔞,半夏黃連三藥投。
痰熱膠結(jié)心下痛,利痰清熱服之廖。
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貝,寒實結(jié)胸此方貴。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傷胃。
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氣沖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調(diào)豉湯。
七、瀉心湯類方歌(六首)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芩連姜,人參草棗合成方。
心下痞滿兼嘔吐,去渣重煎調(diào)胃腸。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黃芩黃連和大黃。
清熱瀉痞沸湯漬,擅治煩躁吐衄殃。
附子瀉心湯:
附子瀉心芩連黃,惡寒汗出痞為殃。
專煎輕漬須記住,瀉熱之中又扶陽。
生姜瀉心湯:
生姜瀉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為殃。
噫氣下利芩連草,參棗半夏與二姜。
甘草瀉心湯:
甘草瀉心用芩連,干姜半夏參棗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熱煩。
旋復(fù)代赭湯:
旋復(fù)代赭痞在中,噫氣不除飲氣沖。
參草姜棗半夏予,赭輕姜重方奏功。
八、甘草湯類方歌(四首)
甘草湯:
甘草名湯咽痛求,生用一兩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藥,清解少陰效最優(yōu)。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少陰虛,心悸脈結(jié)證無疑。
麥地麻膠桂姜棗,清酒與水煎法奇。
甘草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四味,桂枝白術(shù)藥方備。
骨節(jié)掣痛不可近,惡風(fēng)短氣陽虛最。
甘草干姜湯:
甘草干姜二藥齊,溫肺運脾暖四肢。
金匱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遺。
附:金匱要略載方
桔梗湯: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陰中伏熱結(jié)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證。
生姜甘草湯:
生姜甘草人參棗,益氣生津溫肺好;
化濁降逆除痰涎,肺痿虛寒效最高。
大黃甘草湯:
降逆大黃甘草湯,主治胃熱氣逆方,
口干口苦與口渴,食已即吐用之良。
甘草粉蜜湯:
蛔蟲心痛吐涎多,毒藥頻攻痛不瘥,
一分二甘四兩蜜,煮分先后取融和。
烏頭湯:
烏頭湯中用麻黃,芍藥黃芪甘草當;
痹證多因風(fēng)寒侵,逐寒止痛自安康。
九、苓桂術(shù)甘湯類方歌(六首)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
苓桂術(shù)甘溫藥方,氣上沖胸水為殃。
頭眩心悸陰邪重,咳嗽短氣功效彰。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苓桂棗甘伏水邪,臍下悸動用則確。
或者上沖發(fā)奔豚,甘瀾水煮效方捷。
茯苓甘草湯(苓桂姜甘湯):
茯苓甘草與桂姜,胃中停水悸為殃。
氣趨小腹或成泄,健胃瀉水厥亦良。
五苓散:
五苓苓桂澤豬術(shù),水停膀胱津不輸。
口渴心煩尿不利,飲入則吐脈來浮。
豬苓湯:
豬苓湯治少陰虛,熱與水蓄煩嘔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澤膠豬茯及滑石。
文蛤散:
水潠原逾汗法門,肉上粟起更增煩。
意中思水還無渴,文蛤磨調(diào)藥不繁。
附:金匱要略載方
防己茯苓湯:
防己茯苓黃芪隨,桂枝甘草治皮水;
益氣通陽消水腫,小便通利陽乃回。
防己黃芪湯:
防己黃芪金匱方,白術(shù)甘草棗生姜;
汗出惡風(fēng)兼身重,表虛濕盛服之康。
苓甘五味姜辛湯:
苓甘五味姜辛湯,溫陽化飲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飲保安康。
十、黃芩黃連湯類方歌(四首)
黃芩湯:
黃芩湯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脈弦細。
黃芩白芍甘草棗,清熱和陰平肝逆。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黃芩原方加夏姜,嘔吐下利胃腸傷。
太少合病邪熱淫,苦降辛開治少陽。
黃連湯:
黃連湯內(nèi)參連草,姜桂半夏和大棗。
胃中有寒心胸?zé)?,嘔吐腹痛此方寶。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治少陰,煩躁不寐脈數(shù)頻。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連芍膠黃攪勻。
十一、白虎湯類方歌(三首)
白虎湯:
白虎煩渴用石膏,大熱汗出脈滔滔。
知粳甘草四藥足,清氣生津潤枯焦。
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參氣陰傷,煩渴脈大飲水漿。
汗出過多脈成芤,背微惡寒舌焦黃。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氣陰傷,病后虛羸嘔逆方。
不欲飲食參草麥,粳葉石膏半夏匡。
附:金匱要略載方
白虎加桂枝湯:
白虎加桂枝湯方,桂枝甘草白虎湯,
論中原本治溫瘧,表里痛熱皆能章。
十二、承氣湯類方歌(六首)
調(diào)胃承氣湯:
調(diào)胃承氣用大黃,芒硝甘草三藥償。
胃氣不和心煩熱,便燥譫語舌苔黃。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樸枳黃,便硬譫語腹脹詳。
識得燥結(jié)分輕重,脈滑不緊用此方。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硝黃,厚樸枳實四藥強。
潮熱蒸蒸濈濈汗,腹?jié)M硬痛峻攻良。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結(jié)津液少。
枳樸大黃瀉胃強,麻杏芍藥滋脾約。
蜜煎導(dǎo)方:(方歌見下)
豬膽汁灌方:
蜜煎熟后樣如飴,稍冷搓挺四寸余。
溫納肛門潤腸燥,古法導(dǎo)便嘆驚奇。
津虧有熱便不出,豬膽一枚方相宜。
膽汁調(diào)醋灌腸內(nèi),虛家便秘見效奇。
十三、柴胡湯類方歌(七首)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解少陽,胸滿脅痛嘔吐詳。
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參草棗半姜。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大黃枳,柴芩姜夏芍棗宜。
少明合病氣火郁,嘔吐口苦心下急。
柴胡加芒硝湯:
小柴加硝兩解方,芒硝后煎入藥良。
日晡潮熱胸脅滿,調(diào)和胃膽利少陽。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兩方合,善治太少兩經(jīng)疴。
心下支結(jié)關(guān)節(jié)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桂姜痛脅背,大便不實尿欠利。
陽邪向陰氣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蠣。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加龍牡桂丹鉛,大黃茯苓記要諳。
減去甘草鉛要裹,胸滿煩驚小便難。
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氣結(jié)肢不暖。
脈沉而弦胸脅痛,隨證治療須加減。
十四、芍藥當歸湯類方歌(四首)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兩藥投,筋攣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陰利血脈,滋陰柔肝效立瘳。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汗后陰陽兩俱傷。
惡寒不熱應(yīng)溫補,芍甘和陰附助陽。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治厥寒,脈細欲絕病非凡。
歸芍桂甘棗通細,補血散寒治在肝。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加萸姜,清酒烹來效始彰。
內(nèi)有久寒厥陰是,藥分五次緩服康。
增:金匱要略載方
當歸芍藥散
當歸芍藥用川芎,白術(shù)苓澤六味同;
妊娠腹中綿綿痛,調(diào)肝理脾可為功。
溫經(jīng)湯
溫經(jīng)湯用吳萸芎,歸芍丹桂姜夏冬;
參草益脾膠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重在暖胞宮。
十五、干姜湯類方歌(三首)
干姜附子湯:
干姜附子治少陰,陽虛煩躁夜則寧。
不嘔不渴無表證,身無大熱脈微沉。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干姜芩連與人參,辛開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格拒此方珍。
理中丸(湯):
理中白術(shù)與人參,干姜炙草四藥親。
脾陽虛衰寒濕甚,腹?jié)M吐利脈遲沉。
附:金匱要略載方
半夏干姜散:
吐而干嘔沫涎多,胃腑虛寒氣不和;
姜夏等磨漿水煮,數(shù)方相類頗分科。
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建中陽,蜀椒干姜參飴糖;
寒疝沖起有頭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十六、赤石脂湯類方歌(二首)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禹糧兩藥珍,大便滑脫利不禁。
理中不應(yīng)宜此法,澀以固脫是指針。
桃花湯: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陰下利膿血方。
溫固下焦和胃氣,湯末搭配力方彰。
十七、四逆湯類方歌(九首)
四逆湯: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將將有專長。
少陰陽虛肢不暖,吐利煩躁欲寐方。
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加參治何為,下利多時陰亦摧。
四逆扶陽參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少陰虛,心腎陰陽已不支。
補陽生附姜甘草,扶陰參苓兩藥施。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草附姜,加重劑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脈搏不出急回陽。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通脈四逆治亡陽,再加膽汁救陰傷。
吐已下斷煩嘔甚,津液枯竭用此湯。
真武湯:
真武名湯鎮(zhèn)水寒,扶陽法中有心傳。
附術(shù)苓芍生姜共,內(nèi)惕心悸小便難。
白通湯: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白通加豬膽汁湯: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附子湯:
附子湯治背惡寒,脈沉口和陽氣殘。
參附苓術(shù)芍藥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附:金匱要略載方
附子粳米湯:
附子粳米半夏宜,甘草大棗五般齊;
寒邪直中腹中痛,溫中止痛宜此劑。
十八、雜方類方歌(十一首)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夏姜參草尋,善治腹脹妙通神。
脾氣不運痰氣結(jié),三補七消法超群。
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
陽黃大黃梔子入,陰黃附子與干姜。
豬膚湯:
豬膚斤許用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陰咽痛利且煩。
桔梗湯: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陰中伏熱結(jié)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證。
苦酒湯:
半夏一枚十四開,雞清苦酒攪幾回。
刀環(huán)捧殼煎三沸,咽痛頻吞絕妙哉。
半夏散及湯:
半夏研散或用湯,少陰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與,微冷慢呷不用忙。
烏梅丸:
烏梅丸治蛔厥證,連柏干姜參歸用。
川椒桂辛與附子,烏梅三百力始勝。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下利尋,黃連黃柏白頭秦。
識得欲飲屬內(nèi)熱,下重難通此方珍。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暖胃肝,嘔吐涎水痛在巔。
萸姜人參與大棗,溫中降逆治陰寒。
燒裈散:
近陰襠處剪來燒,研末還須用水調(diào)。
同氣相求療二易,長沙無法不翹翹。
牡蠣澤瀉湯:
牡蠣澤瀉治如何,下肢腫脹病未瘥。
商陸葶藶瀉水結(jié),蜀漆海藻破堅邪。
附:金匱要略載方
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產(chǎn)后腹痛蓐勞匡。
亦有加入?yún)④握?,千金四物甘桂姜?br>
腎氣丸:
金匱腎氣治腎虛,熟地淮藥及山萸;
丹皮苓澤加桂附,引火歸原熱下趨。
柏葉湯:
柏葉湯治吐血方,馬通艾葉與干姜;
中焦虛寒血失統(tǒng),寓寒于溫效力彰。
黃土湯:
黃土湯用芩地黃,術(shù)附阿膠甘草嘗;
溫陽健脾能攝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半夏薤白白酒湯:
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痹胸悶痛難當;
喘息短氣時咳喘,難臥仍加半夏良。
瓜蔞薤白半夏湯:
栝蔞薤白半夏湯,祛痰寬胸效顯彰;
三味再加酒同煎,寬胸散結(jié)又通陽。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厚蔞合治胸痹方;
胸陽不振痰氣結(jié),通陽散結(jié)下氣強。
厚樸七物湯:
厚樸七物是復(fù)方,甘桂枳樸姜棗黃;腹?jié)M發(fā)熱脈浮數(shù),表里交攻效力彰。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金匱方,歸芎苓術(shù)牡干姜;
辛防參桔芩礬桂,重用甘菊降壓良。
小半夏湯:
小半夏湯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礎(chǔ)方;
主治痰飲嘔吐證,若加茯苓效力彰。
小半夏加茯苓湯:
見小半夏湯方歌內(nèi)
百合地黃湯:
不經(jīng)汗下吐諸傷,形但如初守太陽。
地汁一升百合七,陰柔最是化陽剛。
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無熱亦無,變成發(fā)熱熱堪虞;
清疏滑石宜三兩,百合烘篩一兩需。
附:王清任逐瘀類方歌(七首)
1.通竅活血湯
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酒蔥姜。
當歸川芎赤芍藥,表里通經(jīng)第一方。
2.會厭逐瘀湯
會厭逐瘀是病源,桃紅甘桔地歸玄。
柴胡枳殼赤芍藥,水嗆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湯
血府逐瘀生地桃,紅花歸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勞。
4.膈下逐瘀湯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
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湯
少腹逐瘀桂茴姜,當歸川芎赤芍黃。
元胡沒藥五靈脂,經(jīng)暗腹痛急煎嘗。
6.身痛逐瘀湯
身痛逐瘀桃歸芎,紅花秦羌膝地龍。
靈脂香附?jīng)]藥草,通絡(luò)止痛力最雄。
7.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jīng)佐地龍。
四兩黃芪為君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 ? 少陰病是屬于心腎的病,沒什么精力,陽氣不足,所以是但欲寐也。所以要治少陰受邪,先是咽痛,是熱感。可以用 附子細辛黃連黃芩湯方
脈沉細而數(shù),手足時厥時熱,咽中痛,小便難,宜附子細辛黃連黃芩湯。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細辛二兩?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渴,愛喝水,尿的顏色是白色,心煩,下焦寒,用真武湯、朱鳥湯也可以,最符合癥狀的是白通湯。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飲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感冒其他癥不明顯,只是尿不出來或頭疼,或腰痛,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 生大黃9g? 淡附子3g? 細辛0.9g? 玄明粉9g? 姜半夏9g? 生甘草3g
病了幾天,用麻附辛還沒治好,用 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fā)汗也。
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或者, 附子湯, 附子湯專門補陽,平時手腳冷,骨頭痛,也可飲用,保養(yǎng)用。有的孕婦也可用作保胎。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shù)四兩? 芍藥三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治療少陰失眠,可以用朱鳥湯(黃連阿膠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還有一個治失眠的方是 豬苓湯, 同時還可以治久瀉不愈。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一兩(去皮)? 茯苓一兩(去皮)? 阿膠一兩? 澤瀉一兩? 滑石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溫服七合,日三服。
說到治腹瀉,除了四逆湯,還有個別癥狀的還有加加減減的 通脈四逆湯、四逆散、白通湯、桃花湯、白通加豬膽汁湯方,真武湯。
通脈四逆湯: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 人參二兩?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四逆散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宋本)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干 柴胡 芍藥
右四味各十分,擣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日?,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nèi)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四逆散方(桂本)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兩半 人參二兩
右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匙。
咳者,去人參,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兩,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納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桃花湯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白通湯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后,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 ,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納人尿、豬膽汁,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用。
真武湯 。治腹瀉,也有吐,下焦寒,主要是手腳沉重。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shù)二兩? 生姜三兩(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兩;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以上是以腹瀉為主,下面以咽干咽痛為主癥的方。
喉嚨干,不算上很痛。用 豬膚湯。
豬膚湯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分溫六服。(白粉即米粉)
咽痛直接用 甘草湯與桔梗湯。
甘草湯與桔梗湯
少陰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還有一種更痛的,喉嚨化膿,化白點,痛得說不出話。用 苦酒湯
苦酒湯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痛引喉旁,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苦酒湯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棗核)? 雞子一枚(去黃,納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右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如果吃了藥,咽還是痛,那就試一下, 半夏散。
半夏散
少陰病,咽中痛,脈反浮者,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方
半夏(洗)? 桂枝? 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匙,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納散兩方寸匙,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62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茯苓四逆湯組成,主治,方解,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