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xx,男,60歲,四川名山縣教師。1979年3月9日初診。
自訴:1977年暑假因帶學生去外地,在火車上受到劇烈震動,致傷腰部,此后下肢即腫脹,最初是雙足腫,漸而上延至腿、至藤、至胯,現(xiàn)已腫至小腹。某醫(yī)院疑是腎炎,但檢查并非腎炎,服中、西藥俱不效。
檢查:診脈沉弦而緩,兩足弱,無苔,舌邊齒印,舌質(zhì)稍見胖嫩。腰以下腫甚,兩腿腫大有如小水桶,按之凹陷不起。腹脹便溏,能食但倦怠無力,小便短少,四肢厥冷,畏寒,腰痛,有沉重感。面灰黯無華,牙齦經(jīng)常出血。
辨證:脾腎陽虛,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
治法:濕陽利水。
處方:真武湯加味
黃芪30克 白茅根30克 制附片30克 白術30克 茯苓30克 白芍12克 生姜連皮1大塊
二劑
3月13日二診:病人服上方后,無任何感覺,亦無不適之感。在上方基礎上,加黃芪60克,白茅根60克。
3月20日三診:病人服上方四劑后,尿量稍有增加。此后,在上方基礎上,加黃芪120克,白茅根120克,制附片60克,白芍20克。服藥七十余劑,兩腿腫才完全消失,繼用金匱腎氣丸善后。
按:本證乃屬脾腎陽虛,脾陽不振,運化無力,故腹脹便溏。脾腎陽虛,氣化不利,故腰以下腫甚,腎陽不足,水氣內(nèi)盛,故腰痛而重。命門火衰,不能溫養(yǎng)四肢,故四肢不溫,畏寒,倦怠。面色灰黯無華,脈沉弦而緩,兩尺弱,皆脾腎陽之征。牙齦出血,乃久病陽虛未復,陽損及陰,因而出現(xiàn)陰虛之癥。故用真武湯溫陽利水,加黃芪補氣利水,加白茅根滋陰、止血、利水。以病勢深重,故服藥七十余劑,水腫方消退。
——本段摘自《中國當代中醫(yī)專家臨床經(jīng)驗薈萃 4 疑難雜病治驗錄》
患者,中年女性,眼瞼、顏面和下肢浮腫,經(jīng)化驗檢查,排除甲減和腎臟的疾病?;颊呱嗟侄嘟?,畏寒怕冷。
這是一個典型的陽虛的水腫。少陰陽虛夾飲就是真武湯。
運用太湖大學的抓獨法,患者頸項怕風怕涼,這是一個麻黃證,然后顏面虛浮、萎黃,這也是一個麻黃證。
臉上全是斑,尺脈沉細無力,這是一個地黃證。用麻黃配地黃,再合上真武湯就是我們陽和湯的思路。
同時,舌下脈絡迂曲,脈絡偏紫,這是血不利而為水,加一味蒲黃能夠化瘀利水,同時加牛膝車前子,即能夠補腎,又能夠利水,同時又能夠防止溫陽導致的龍火升騰。
這是一例典型的少陰陽虛,陽氣不能出表引起浮腫的病癥。患者用藥一周之后,眼瞼和下肢的浮腫已經(jīng)明顯消退。
醫(yī)案
總結(jié)
陽虛當溫陽,理所當然,四逆湯,人所盡知。急溫之,單刀直入,見效迅速,然病去七八,難以收工。當知加地黃之補,腎氣丸法,緩補之,陰陽并進,療效持久。然陽虛之人,氣不得布,寒痰凝滯,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桂姜不能解其寒凝,溫陽補陽之外需知還有陽和之法。
同理水為陰邪,需陽氣以化之。陽虛夾飲,急溫之,真武湯溫陽化飲;緩補之,腎氣丸補陽以利水。進一步亦需知陽和湯和陽以化水飲。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
陽不布氣,陰水泛濫。
陽和一轉(zhuǎn),陰邪自散。
溫陽利水~真武湯
補陽利水~腎氣丸
和陽利水~真武湯+腎氣丸+陽和湯
太湖中醫(yī)學堂:專注中醫(yī)傳承,發(fā)揚國粹,守護生命,傳承文明,太湖宏愿,醫(yī)道永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64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