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十棗湯方實用末,芫花甘遂大戟銼,重用大棗制其猛,脅下懸飲攻勿過。
【組成】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用法】三味等分,分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現代用法:上3味等分為末或裝入膠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棗10枚煎湯送服,清晨空腹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功用】攻逐水飲。
【主治】
1.懸飲 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脹滿,干嘔短氣,頭痛目?;蛐乇吵竿床坏孟ⅲ嗵?,脈沉弦。
2.水腫 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
【方解】本方證因水飲壅盛于里,停于胸脅或水飲泛溢肢體所致。飲停胸脅,阻滯氣機,故胸脅作痛;水飲上迫于肺,故咳唾引胸脅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飲停心下,氣結于中,故心下痞硬脹滿、干嘔短氣;上擾清陽,故頭痛目眩;飲邪結聚,則腹脹喘滿,脈沉弦。本方證為水飲壅盛之實證,治宜攻逐水飲,使水邪速下。
方中甘遂善行經隧水濕,是為君藥。大戟善泄臟腑水濕,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疾癖,均為臣藥。然三藥峻猛有毒,易傷正氣,故以大棗10枚為佐,緩和諸藥毒性并能益氣護胃,此外尚含培土制水之意。
【十棗湯臨床運用】1.用方要點 本方為瀉下逐水之劑。臨床應用以咳唾胸脅引痛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沉弦為用方要點。
2.臨床加減 本方常用于滲出性胸膜炎、結核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腎炎所致的胸腔積液、腹水或全身水腫,以及晚期血吸蟲病所致的腹水等屬于水飲內停里實證者。
滲出性胸膜炎加黃芪、葶藶子、茯苓、瓜蔞,補氣利水寬胸。肝硬化腹水加黃芪、當歸以補氣利水,養(yǎng)血扶正。患者體質虛弱者,可用六君子湯沖服十棗湯膠囊,以顧護正氣。
3.典型醫(yī)案 某男,71歲,患者2015年1月出現發(fā)熱、腹脹,精神欠佳,乏力,查上腹部CT示:肝硬化、脾大、門脈高壓、大量腹水。住院測腹圍95cm、小便量少,日300mL,予護肝及利尿對癥治療,腹脹改善不明顯,遂以芫花、大戟、甘遂各3g研末,大棗10枚煎湯晨起空腹送服治療,服后患者小便量增多,日2200mL,大便次數增多,稀便,測腹圍88cm,后改以芫花、大戟、甘遂各20g,白及20g醋炒研粉,取10g粉末以白蜜調膏平鋪于紗布上外敷于臍周,以膠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4~6h,小便量日2000mL,大便稀,日2次,治療2周后,測腹圍78cm,腹脹感明顯減輕。[劉沖,嚴光俊,嚴光俊教授應用十棗湯治療肝硬化難治性腹水的臨床經驗.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6,16(12):50-51.]
【使用注意】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暫用,不宜久服。年老體弱者慎用,孕婦忌服,忌與甘草伍用。
【附方】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三藥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曬干,食后臨臥,淡姜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氣實,加數丸不妨。功用:祛痰逐飲。主治:痰涎伏在胸膈上下,忽然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令頭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夜間喉中痰鳴,多流涎唾,手腳重,腿冷痹等。
本方乃十棗湯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組成。白芥子善治胸膈間皮里膜外之痰飲,與大戟、甘遂相配伍,以糊為丸,攻逐力緩,長于祛痰逐飲,適用于痰涎水飲停于胸膈,或走易不定,手足冷痹,或令頭痛不可忍,甚或昏聵多睡等。
相關文章:
十棗湯組成,方歌方解,醫(yī)案分析,功效與作用十棗湯組成,主治,用法,用量,十棗湯方歌方解,十棗湯醫(yī)案
王意庵先生為明代徽州祁門縣人。所著《意庵醫(yī)案》一書,原系手抄本,其所載
醫(yī)案,于診脈辨證,理法方藥,不但能切中辨證論治要點,體現中醫(yī)特色,且文筆流暢,敘
事生動,診斷明確,用藥果敢,經驗宏富。本文就意庵其人,生平事跡,《意庵醫(yī)案》的版
本鑒定和基本概況,作了簡要的介紹。對《意庵醫(yī)案》的學術特點,從醫(yī)術精湛,治法獨特;
師法戴人,善用下法;注重精神療法等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王意庵,明·徽州祁門縣(今安徽省祁門縣)人。所著《意庵醫(yī)案》,原書系手抄本,現有
今人校注本。
據有關中醫(yī)辭典查考,尚未見對意庵生平事跡進行記載。僅在《意庵醫(yī)案》中,有“急
求救于意庵王子”,及它案中有“王子”等字,知意庵姓王,意庵可能是其號,其生卒年代
及字、名不詳。就意庵故里而言,書中有“御史余古峰,同鄉(xiāng)人”的記載,知意庵與御史余
古峰是同鄉(xiāng)。據清·康熙《徽州府志》和民國本《祁門縣藝文考》載:余古峰,名光,字晦之,
號古峰,祁門三都人,明·嘉靖11年壬辰(1532)進士,官廣東巡撫御史,著有《古峰集》。據
此,意庵既云與余古峰同鄉(xiāng),則知其家鄉(xiāng)在徽州府祁門縣,即今之安徽省祁門縣。關于意庵
的行醫(yī)范圍和地點,從該書中可以看出,書中所載部分醫(yī)案,系作者在其家鄉(xiāng)徽州祁門給其
宗親友好治療之醫(yī)案;其余大部分為意庵在明代京師——北京,給當時官宦及宦門宗屬治療
之醫(yī)案。從而知其于明嘉靖年間在京師行醫(yī)多年,搶救治愈了許多危、急、疑難重病,救死
扶傷、濟世活人,因而聞名京師。
《意庵醫(yī)案》的版本
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張金鼎先生等,從本書的紙墨書法、裝訂書式、文字避諱、歷史人
物。歷史地理、官署職官等方面,對《意庵醫(yī)案》進行了版本鑒定,從而認為是書屬明抄本。
中國中醫(yī)研究院耿鑒庭研究員亦鑒定是書系明代醫(yī)書,當屬珍本。
《意庵醫(yī)案》的概況
全書共記載醫(yī)案84則,其中內科疾病54例,外科疾病11例,婦科疾病5例,兒科疾病11
例,眼科疾病3例。全部醫(yī)案中,用汗法治療者7例,吐法6例,下法30例,和法3例,溫法
3例,補法21例,清法4例,消法2例,精神治療4例,未治療者1例,記述他人治療3例。書
中有時間可考者,最早在明嘉靖十一至十三年(1532~1534),最晚在嘉靖十九至二十一年
(1540~1542)。但尚有多案未記載年月,如意庵在徽州祁門一帶給其宗親、友好治療之醫(yī)
案,可能還早于嘉靖11年。
《意庵醫(yī)案》的學術特點
意庵先生精于歧黃,學術造詣頗深,臨床經驗豐富。認證準確,辨證精微,絲絲入扣;
及立法遣方用藥,匠心獨運,于急、危、重病,屢建奇功。茲就其主要學術特點,分述于后。
1.醫(yī)術精湛,治法獨特
從本書收載的全部醫(yī)案看,各科醫(yī)案均有,可見意庵先生是一全科醫(yī)生,于各科疾病莫
不精心研究,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臨床經驗。遣方用藥,更是別出心裁,頗其獨到之處,具有
其鮮明的學術風格。如男性不育,醫(yī)者多責之于腎陽衰憊而恒用溫補之劑。意庵嘗治一男,
年逾五十無子,視之,“面部火色五出,鼻更甚,六脈洪滑,兩寸上溢,煩躁善怒。予曰:
“五內之火妄動,若是,毋乃溫補下元之過歟?”指出:“求子之道,當責腎水真陰不足,
而反用溫補則火愈熾而陰愈消矣?!保?]遂于麥門冬60兩,生甘草1兩,熬膏與之服。服至
七日后火退而煩躁除,不到二年,生育二子。其治法用藥殊為臨床所罕見,然意庵先生云:
“蓋麥門冬瀉肺中伏火,強陰益精,夫腎虛補肺,補其母也?!保?]此治病求本是也。余如
用豬胞硝湯治愈高年便閉;十棗湯搶救痰厥;酒調遠志末治頸瘡久不收口等,皆匠心獨運,
而建奇功。
2.師法戴人,善用下法
意庵治學,師法攻下派張子和先生,臨證尤擅運用下法?!兑忖轴t(yī)案》全書共記載醫(yī)案
84則,其中下法醫(yī)案達30則,占全部醫(yī)案的35.7%。其善用下法之程度,于此略見一斑。如意
庵曾治一“身孕七月,發(fā)熱譫語”案,眾醫(yī)不治,買棺待斃。邀意庵視之,謂“一下便愈”。
其夫疑慮,唯恐有礙胎兒,然意庵遵《內經》“婦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無殞,亦無殞
也”之旨,果斷以承氣湯一下而安。它如用桃核承氣湯治愈嘔血;十棗湯治療胸膈痞脹;犀
角地黃湯治愈妊娠胃火;大黃、黃連、芍藥治療久痢等,皆是其運用下法的具體體現。
3.注重精神療法
精神療法亦稱暗示療法,在臨床中起著藥物治療所起不到的作用。意庵臨證,諳熟心理
之學,注重精神療法,屢起沉疴頑疾,恒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意庵治吳監(jiān)生之妻氣厥案,
“其妻三十無子,生第三女大哭,即不省人事,三日不語,人為產后中風。予診之,脈細而
伏,氣厥也。予且診且思,緣無子憂思而加悲怒,五志傷其四矣,惟喜可解。診畢,大聲徉
言曰:此病何足畏哉,我與之藥,明年還使生男子。”其婦即能言曰:“有藥能使生男,盡
以首飾謝君。”吳子喜曰:“先生之方,乃一言散?!保?]于此足見精神療法之神妙。意庵
尚有用精神療法治愈氣郁案、昏暈案等,于此不贅。
十棗湯
《傷寒論》《金匱要略》
【原文】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zhí)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傷寒論:152)
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功效配伍】十棗湯峻逐水飲。方中甘遂、大戟、芫花皆為攻逐水飲峻藥,均有毒性,三藥合用,藥力更猛,但易傷脾胃耗損正氣,故配以肥大棗十枚,既能補運脾土顧正氣,又以其甘緩之性解藥物毒性。諸藥合用,峻逐飲邪而不傷正氣。徐忠可《金匱要略論注》云:“甘遂性苦寒,能瀉經隧水濕,而性更迅速直達;大戟性苦辛寒,能瀉臟腑之水濕,而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溫,能破水飲窠囊,故曰破癖須用芫花。合大棗者,大戟得棗,即不損脾也。”
本方先取適量甘遂、大戟、芫花各等份,分別搗細末,合為散劑。再用水煮十枚肥大棗,去其滓,納入藥散。若體質較強者,每次服一錢匕,體質較弱者每次服半錢匕。平旦空腹服藥,若服藥后瀉下量少,病未除者,可于次日加量再服一次,得快利后,即停止服藥,用糜粥調養(yǎng)。
【方證論治辨析】十棗湯治太陽中風引發(fā)水飲結聚胸脅證。癥見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漐漐(zhí)汗出,發(fā)作有時,下利,干嘔,短氣,頭痛,汗出不惡寒。
本病初為太陽中風兼里有水飲,屬表里俱病。表證當見發(fā)熱惡寒、頭痛、汗出、脈浮等癥;里證有下利、嘔逆、心下痞硬、引脅下痛等癥。太陽中風屬卒病表證,水飲屬痼疾里證。表證卒病易解,里證痼疾難除。故治當先表后里,表解后,方可攻逐水飲。故曰:“表解者,乃可攻之?!?br>
表解后,在里的水飲泛溢,流注結聚胸脅,阻礙肝肺氣機升降,則見心下痞硬而滿、牽引脅下疼痛等癥。若飲邪外溢肌膚,營衛(wèi)失和,邪正相爭,則微微汗出,發(fā)作有時;飲邪下迫,走于腸道則下利;飲邪犯胃,胃失和降則干嘔;飲邪犯肺,肺氣不利則呼吸短氣;飲邪上干清竅,蒙蔽清陽則頭痛。汗出不惡寒,說明本證已無表邪,純屬里證,故曰“此表解里未和也”,故治用十棗湯峻逐水飲。
【原文】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1],謂之懸飲。(金匱痰飲:2)
注釋:
[1]引痛:即牽引作痛。
【原文】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金匱痰飲:6)
【原文】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1],咳嗽則輒已。一作轉甚。(金匱痰飲:9)
注釋:
[1]缺盆:穴位名,在鎖骨上窩中點。
【原文】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金匱痰飲:21)
【原文】病懸飲者,十棗湯[1]主之。(金匱痰飲:22)
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九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后,糜粥自養(yǎng)。
注釋:
[1]十棗湯:方藥敘述與《傷寒論》稍有差異。
十棗湯治懸飲。綜合《金匱要略》以上原文,懸飲之病,其癥咳唾引胸脅作痛;或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疼痛轉甚;或脅下支滿,嚏而痛,脈沉而弦。
懸飲為水飲潴留脅下,致肝氣不能升發(fā),肺氣不能肅降。兩脅為陰陽之氣升降的通道,肝氣升于左,肺氣降于右。水飲潴留胸脅,肝肺升發(fā)肅降受阻,則脅下疼痛,支撐脹滿;又因肝脈入肺中,肝絡不和,肺絡亦受其累,故咳嗽或打噴嚏,牽引胸脅作痛;水飲潴留,氣機遏阻,故脈沉而弦。治宜破積聚,逐水飲,方用十棗湯。
【原文】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金匱痰飲:32)
十棗湯治久咳??燃?,指久咳??燃移涿}弦,為水飲蓄積胸膈,上逆射肺??燃覍偎嫹e聚之實證者,治用十棗湯攻逐水飲。
【原文】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1],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金匱痰飲:33)
注釋:
[1]不卒死:卒,通猝;死,指病重,或死亡。不卒死,即病情穩(wěn)定,或病情拖延。
十棗湯治支飲。支飲家,指久有痰飲潛伏。支飲乃水飲積聚胸膈,阻礙氣道,故咳嗽不已;飲邪不得宣散,反凌于心,故心煩;飲邪阻滯脈絡,陽氣不通,故胸中疼痛。此為心肺俱病之重癥,若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仍宜十棗湯攻逐,亦說明久病正氣未虛。
【用方思路】錢潢《傷寒溯源集》云:“余參考方書,如控涎丹、小胃丹、舟車神佑丸等法,雖后賢變通之法,然皆本之于此?!笔畻棞蔷鹚嫹e聚的代表方,治療經隧臟腑胸脅積水之功甚著,且均有毒性,故不能多服或久服,以防攻邪傷正。臨證須嚴格掌握劑量,觀察服藥后的病情變化。十棗湯臨床用于治療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肝硬化腹水、泌尿系統結石等病。
【醫(yī)案舉例】
(1)陳修園醫(yī)案:痰飲之源,皆出于水,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失職,則氣道痞澀,聚成痰飲,種種變癥多端,先宜宣通三焦,為正本清源之法。然停積既久,譬如溝渠淤塞,勢必倒流逆上,污濁泛濫,無所不至。今幸無內虛諸癥,脈象見弦,咳甚,胸苦煩悶,是飲邪上干清陽之位。若緩以圖之,勢必滋蔓,斯時用猛攻之法,直達病所,可不嫌其峻,擬用十棗湯法。
芫花二錢(熬透),甘遂二錢,紅芽大戟二錢,大棗十枚。
上藥三味,搗末篩。水一碗,先煮棗,得半碗,去滓,納藥末,平旦溫服兩杯許,不下者,次日再服。得快利后,可啜粥湯安養(yǎng)胃氣。[陳修園.南雅堂醫(yī)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41.]
(2)翟竹亭醫(yī)案:邑北十二里寨,賈世道,年三十余,臘月患水鼓證,將近兩個月。迎余治療,但見周身臃腫,腎囊腫如斗,腹皮欲裂,小便極澀,飲食減少,脾胃二脈虛細,腎脈勁弦。按病狀脈象合論,二者俱在不治之例。余辭欲出,伊妻跪下涕泣告余曰:“吾家上有七旬老母,下有三子,長者十二歲,次者八歲,小者在抱,家無隔宿之糧,棲于土室之中,倘吾夫去世,合家零落矣。”余聞此言,忽動惻隱之心。謂伊曰:“此是水鼓證,極難調理,至少服藥需數十帖,或可望愈?!币疗迲┢涮眯郑涮眯挚辉手Z曰:“請先生費心調治,至于藥資,鄙人擔任?!庇嘤弥倬笆畻棞?,甘遂10g,大戟6g,芫花1.5g,紅棗10個。早晨服下,至午水下傾盆。后用金匱腎氣湯少為加減,服三十八帖而痊。[翟竹亭.湖岳村叟醫(yī)案.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33.]
(3)顏德馨醫(yī)案:祁某,男,28歲?;颊咭园l(fā)熱惡寒、咳嗽、咽痛,胸透右下肺片狀模糊陰影,擬診為“右下肺炎”而住院。入院后癥見神昏譫語,手足躁動,經投人參白虎湯和牛黃至寶丹益氣生津、清熱開竅,病情漸趨穩(wěn)定,但胸痛劇烈,不能忍受,超聲波檢查為“右肺包裹性胸膜炎”。此水濕與痰濁膠滯,予十棗丸法。甘遂、芫花、大戟等份研末,取1g,棗肉作丸。每日1次,紅棗湯送下。兩天后疼痛銳減,1周后胸透復查,積液明顯吸收,共調治兩周而愈。
按語:十棗湯改湯為丸,其意有二:①“治之以峻,行之以緩”;②三物與棗相煎,服后當有嘔吐、胃脘切痛等副作用。[顏乾珍,屠執(zhí)中.顏德馨教授用經方治療急難重癥舉案.國醫(yī)論壇,1992,3(33):22-23.]
(4)頑固性咳嗽醫(yī)案一則:余xx,女,60歲??人?0余年,白天不咳,每晚臨睡前則劇烈干咳,但只需飲冷水一杯,其咳漸止,一夜安然無恙。若不喝冷水,則大咳不止,以致一夜不能安臥,諸藥妄效。診其脈,左手弦細,右手弦滑大。因夜間油燈昏暗,故舌象未診。處方:甘遂3g,大戟4.5g,芫花8g,大棗10只,水煎服。2劑后,所苦若失。8個月后隨訪未復發(fā)。(摘自《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20,1988)
拓展閱讀
《傷寒論經方醫(yī)案集》
十棗湯
(1)痰飲胸痛
羅某之婦。原有胸痛宿疾,一年數發(fā),發(fā)則呼號不絕,慘不忍聞。今秋發(fā)尤劇,幾不欲生。醫(yī)作胸痹治,投瓜蔞薤白枳實厚樸半夏湯及木防己湯多劑,皆不效。因迎余治,按脈弦滑,胸胃走痛,手不可近,吐后則稍減,已而復作,口不渴,小便少。但痛止則能食,腸胃殊無病。證似大陷胸而實非,乃系痰飲之屬,前藥不效,或病重藥輕之故歟?其脈弦滑,按與《金匱》痰飲篇中偏弦及細滑之言合,明是水飲結胸作痛,十棗湯為其對證之方,不可畏而不用。竟書:甘遂、大戟、芫花各1.5克,研末,用大棗10枚煎湯一次沖服。服后腸鳴下迫,大瀉數次,盡屬痰水,痛遂止。續(xù)以六君子湯調理。(《趙守真醫(yī)案》)
(2)懸飲
患者汪姓婦人,年三十余,農民,江蘇省靖江縣法喜鄉(xiāng)人。素有胃寒吐水之證,妊娠六七月,突患胸部窒痛,屢治不愈。經小產后,病勢更甚,脘腹部膨隆如覆碗狀,從胸至腹鞕滿而痛,手不可觸近,不能眠睡已五六日。診之,患者神氣雖疲。但脈殊弦勁,大便不通,已近旬日,小便亦極少,苔白膩,面帶赤色,口渴拒飲,強飲之亦必傾囊吐出而安。根據仲景治“懸飲內痛”及“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用十棗湯治之。方用煨甘遂、芫花各3克,共研末,以大棗肥者二十枚去皮核,包裹藥末,分三次吞服,日服一次。得藥后狂瀉二三次,迅即痊愈。(蕭龍友等著.現代醫(yī)案選(第一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0.)
(3)懸飲(胃痛)
同業(yè)林某,53歲。據述在37歲時患胃痛,痛則嘔吐清涎多次而痛始止。在胃痛未發(fā)之先,必嘔吐清涎數日,斯時若不戒口腹,胃痛必作;痛時必服溫中之藥多劑如附桂理中丸,或咀嚼多量之肉桂,其痛乃止。有時夜間嘔吐清涎之后,覺喉中干燥,以砂糖或白蜜置于口中咽之,即覺舒適,十余年如一日,屢愈屢發(fā),不能根治。1962年8月,其痛復作,與我商治。診其脈,甚弦滑,舌苔亦黃白膠膩。余斷此證,即《金匱》所謂懸飲內痛,十棗湯證也。因處十棗湯以攻飲(芫花、大戟各1.5克,甘遂0.6克,研末,藥水下);六君子湯去甘草以培其脾胃,臨臥服。服后一二時許,口中清涎汩汩而來,源源不斷,喉中苦辣,煩躁不安;家人甚是惶恐,但林本人則意志堅定,以白蜜一樽置床頭,若喉中苦辣,即飲白蜜,至午夜,即熟眠無恙矣。他本欲再服一帖,因瞑眩作用太甚,不再服。至今十個月,未見復發(fā)。(《廣東中醫(yī)》1964年6期39頁)
按:據報道用十棗湯治療胃酸過多病14例,全部治愈,無一例復發(fā)。處方及服法:大戟、蕪花、甘遂各0.45克(均研為末),大棗十枚。先將大棗煎湯二碗,早晨空腹時服一碗,俟一小時后,再將上列藥末投入另一碗的棗湯內服下。在未瀉前先感到胸中嘔惡、腹內嘈雜,將近二小時許開始下瀉,約二三次自止,瀉止后自覺疲倦,再用大棗煮粥食之。一面用下方:黨參、白術、茯苓各9克,橘紅4.5克,半夏6克,大棗十枚水煎服。(《山東醫(yī)刊》107~108頁)
(4)懸飲胸痛(胸腔積液)
劉某,中醫(yī)?;夹仉趺洕M,氣促喘急,面微浮腫,自服寬胸調氣藥不效。轉請西醫(yī)診治,診斷為胸腔積液。胸腔積液甚多,曾抽取數百毫升,暫獲輕松,但不久又如原狀。自覺療效不佳,來我處詳述病程,要求研治。按脈弦滑,胸脘脹痛,喘急不安。既經西醫(yī)診為胸水,亦即中醫(yī)之懸飲內痛,病名雖殊,其理則同。此為中陽不振,水不運化,結聚胸膈,因而脹痛,及呼吸轉側,均覺困難。在治療上,唯當峻攻其水,十棗湯、大陷胸丸皆為本證方劑,但大陷胸丸適合胸水合并腸胃積熱而大便不利者。本病僅為水飲結胸,而腸無積熱,則以十棗湯為宜:甘遂2.4克,大戟、芫花各3克,研末,另大棗十枚煎湯送下,分兩次沖服。服后峻下四五次,連服二日,胸不脹滿,氣亦不喘,此由胸腔積液已經逐蕩而從大便去也。后以外臺茯苓飲(茯苓、人參、白術、枳實、橘皮、生姜)健脾利水,續(xù)服半月,遂告無恙。(《趙守真醫(yī)案》)
按:據報道,以十棗湯治療滲出性胸膜炎51例,胸水11天內改善者達96%,在20天內完全消失者達88.2%,積液平均消失時間為16.2天,少數病例于積液吸收后,遺留胸痛現象。所用十棗湯是分別將大戟、芫花、甘遂研末(以粉劑為最佳)備服。另以大棗10~15個破后煎汁300毫升。服法是為上午10時空腹先服棗湯一半,5分鐘后再將藥末(三藥各1克較合適)伴棗湯送下,隔日一次,一般以4~6劑為度。(《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65年2期)
(5)懸飲
宋子載之妻年已望五,素病胸隔脹痛,或五六日不得大解,夜睡初醒,則咽燥舌干。(跟上面醫(yī)案3都有咽燥舌干的癥狀)醫(yī)家或以為浮火,或指為肝氣,花粉連翹玉竹麥冬山梔之屬, 多至三十余劑。沉香青皮木香白芍之屬, 亦不下十余方。二年以來,迄無小效。去年四月,延余診治。余診其脈雙弦,曰:此痰飲也。因用細辛干姜等, 以副仲師溫藥和之之義。宋見方甚為遲疑。曰:前醫(yī)用清潤之品,尚不免咽中干燥,況于溫藥?余曰:服此當反不渴。宋口應而心疑之。其妻毅然購藥,一劑而渴止。惟胸膈脹痛如故,余因《金匱》懸飲內痛者用十棗湯下之,遂書:
制甘遂一錢 大戟一錢 炙蕪花一錢
用十棗濃煎為湯,去滓令服,如《金匱》法,并開明每服一錢。醫(yī)家鄭仰山與之同居,見方力阻,不聽,令減半服之,不下,明日延余復診。知其未下,因令再進一錢,日晡始下。胸膈稍寬,然大便干燥,蓄痰未下。因令加芒硝三錢,使于明早如法服之。三日后,復延余復診,知其下甚暢,糞中多痰涎。遂令暫行停藥,日飲糜粥以養(yǎng)之。此時病者眠食安適,步履輕捷,不復如從前之蹣跚矣。后一月,宋又延余診治,且曰:大便常五六日不行,頭面手足乳房俱腫。余曰:痰濁既行,空隙之處,衛(wèi)氣不充,而水飲聚之?!督饏T》原有發(fā)汗利小便之法以通陽氣。今因其上膈壅阻特甚,且兩乳脹痛,不得更用緩攻之劑,方用:
制甘遂一錢 大戟末一錢 王不留行二錢 生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一瀉而脹痛俱止。宋因詢善后之法,余因書:
蒼術一兩 白術一兩 炎甘草五錢 生麻黃一錢 杏仁三錢
令煎湯代茶,汗及小便俱暢。即去麻杏,一劑之后,永不復發(fā)云。
余按十棗湯一方,醫(yī)家多畏其猛峻, 然余用之屢效,今存此案,非惟表經方之功,亦以啟世俗之蔽也。
【按】此吾師十年前之治案也。是時,余有志于醫(yī),顧未嘗學焉。師另有本湯驗案多則,悉詳金匱發(fā)微。然則人猶是也,病猶是也,方猶是也,效亦猶是也。所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其間同具妙理。若曰古方不可治今病,猶曰古月不可照今人,得毋癡不可及?
南宗景先生曰:“舍妹曾患脹病,初起之時,面目兩足皆微腫,繼則腹大如鼓,轆轆有聲,渴喜熱飲,小溲不利,呼吸迫促,夜不成寐。”愚本《內經》“開鬼門(玄府也,亦即汗腺)、潔凈府(膀胱也)”之旨,投以麻附細辛合胃苓散加減。服后,雖得微汗,而未見何效。妹倩金君篤信西醫(yī),似以西醫(yī)治法勝于中醫(yī),于是就診于某醫(yī)院,斷為腎臟炎癥,予他藥及樸硝等下劑。便瀉數次,腹脹依然,蓋以樸硝僅能下積,不能下水也。翌日,忽頭痛如劈,號泣之聲達于四鄰,嘔出痰水,則痛稍緩。愚曰:此乃水毒上攻之頭痛,仲景書中曾載此證(見宋刻本《傷寒論》第106條)非十棗湯不為功,乘此體力未衰之時,可以一下而愈,遲則不耐重劑也。乃擬方用甘遂1克(此藥須煨透,服后始不作嘔,否則吐瀉并作,頗足驚人,曾經屢次試驗而知),大戟、芫花(炒)各4.5克,因體質素不壯盛,改用棗膏和丸,欲其緩下。并令侍役先煮紅米粥,以備不時之需。服藥后,四五小時,腹中雷鳴,連瀉糞水十余次,腹皮弛緩,頭痛亦除。唯神昏似厥,呼之不應。其家人咸謂用藥過猛。愚曰:勿驚?!渡袝匪疲骸叭羲幉活ㄑ#始参痧??!贝酥^也。如慮其體力不支,可進已冷之紅米粥一杯,以養(yǎng)胃氣,而止便瀉。如言飲下,果即瀉止神清。次日腹中仍微有水氣,因復投十棗丸4.5克,下其余水,亦去疾務盡之意。后以六君子湯補助脾元,且方內白術一味能恢復其吸收機能。故調理旬日,即獲痊愈。(《經方實驗錄》)
【附方】(編者加)
1.舟車丸(《太平圣惠方》錄自《袖珍方》)
黑丑頭末,四兩(120g) 甘遂面裹煮 芫花 大戟俱醋炒,各一兩(各30g) 大黃二兩(60g) 青皮 陳皮 木香 檳榔各五錢(各15g) 輕粉一錢(3g)
上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空心溫水下,初服五丸,日三服,以快利為度。
功用:行氣逐水。
主治:水熱內壅,氣機阻滯證。癥見水腫水脹,口渴,氣粗,腹堅,二便秘澀,脈沉數有力。
2.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又名妙應丸、子龍丸)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上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曬干,食后臨臥,淡姜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2~3g)。如痰猛氣實,加數丸不妨。
功用:祛痰逐飲。
主治:痰涎伏在胸膈上下,忽然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令頭痛不可舉,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夜間喉中痰鳴,多流涎唾,手腳重,腿冷痹。
3.甘遂半夏湯(點擊文字查看)(《金匱要略》)
甘遂大者三枚(2g) 半夏十二枚(5g),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10g) 甘草炙,如指大一枚(3g)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功用:化痰逐飲。
主治:留飲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后雖自覺輕快,但心下仍然堅滿者。
【鑒別】
十棗湯、舟車丸、控涎丹、甘遂半夏湯皆為逐水之劑。十棗湯為攻逐水飲之通用劑,尤善治懸飲;舟車丸即十棗湯去大棗,加諸多破氣之品,尤重加黑丑、輕粉,其逐水之力峻猛,適用于水腫實證而病情急重者,此乃逐水與行氣相配,前后二陰水陸并行,故稱“舟車”;控涎丹即十棗湯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改為丸劑,其逐水之力較十棗湯略緩,又增祛痰之力,尤能祛皮里膜外之痰,故主治多種伏痰之證;甘遂半夏湯只用甘遂加半夏、芍藥、甘草,其逐水之力尤緩,加半夏和胃化痰,且方中甘遂與甘草為伍,相反相成,激發(fā)藥力,獨具匠心,主治留飲心下堅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64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