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礙可以由多種因素引起,生理上心理上,以及遺傳等等都是可能引起心理障礙的因素。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之而來的也有各種各樣的壓力。生活上工作上的壓力,如果沒有及時疏導正確面對,也容易發(fā)展心理障礙,對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另外,感情上的變故也是引起心理障礙的重要因素,許多人會因為一時難以接受,心理上難以平衡而做出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事。對于學生來講,學習任務過于繁重也會引起心理障礙,由于學習壓力過大產生學習恐懼甚至焦慮抑郁的學生也不在少數(shù)。
心理障礙對于人際交往的影響也很大,常見的幾種類型有:自負,嫉妒心強,多疑,喜歡干涉他人,敵視他人,自卑,羞怯。
自負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xiàn)為目中無人,以自我為中心,忽視甚至無視別人的感受。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lián)系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悅、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在看到別人擁有比自己更好的東西時產生忌恨,而在對方落難時袖手旁觀。這種心理障礙在各個年齡段均有發(fā)生,而在中小學生中,攀比成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青少年身心尚在發(fā)展,家長老師應多加關注孩子在這方面的行為,正確引導孩子。多疑則表現(xiàn)為對對方的不信任,甚至惡意揣測,這種心理障礙對于人際交往也是有極大的影響,會讓我們難以交到知心的朋友,畢竟人與人交往,信任是絕對的基礎。喜歡干涉他常常表現(xiàn)為喜歡探聽別人的隱私甚至大肆宣揚,通過這種探聽得到某種心理滿足。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被人稱為長舌婦。敵視他人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的家庭環(huán)境,由于受到虐待或是輕視產生。對于別人比自己好的地方采用惡意中傷甚至攻擊的方式表示敵視。在人際交往中,這種人反而往往會受人討厭甚至輕視。而自卑即為缺乏自信,這種心理障礙往往來自于長期的環(huán)境影響。其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淺層感受是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深層感受甚至會發(fā)展為自己看不起自己。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時段,家長老師應多給孩子鼓勵贊許,培養(yǎng)自信,預防自卑心理的產生。同樣的,羞怯也是自卑心理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常常表現(xiàn)為在人前手足無措,過分擔心自己的言語行為引起別人反感而不敢面對他人。
上述的幾種心理障礙對人們的人際交往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人是群體動物,不可能脫離群體而獨立存在,因此,我們需要鍛煉人際交往能力,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有不好的毛病,并想辦法面對,及時改正。對于心理障礙,我們也不需要過分擔心,首先自己要端正好心態(tài),認真積極面對,必要時咨詢心理醫(yī)生,配合醫(yī)生治療。
另外,心理障礙往往與人的成長環(huán)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除了身體學習方面的關心,家長老師也需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正確引導孩子面對壓力,疏導壓力,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
社會交往能否順利進行,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除了取決于客觀條件是否具備之外,還取決于個人的心理障礙是否得到克服。因為在現(xiàn)實社會中確實有許多人程度不同地患有“社交恐懼癥”,他們不敢交往,害怕交往,不習慣交往。可能有人會說:“我只是不善于交往,而不是不想交往,更不是害怕交往?!睂嶋H上,所謂“不善于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想交往、害怕交往造成的,當然也不排除缺乏交往方面的技巧這個原因,但首先在于害怕交往,不想交往。
為什么會害怕交往不想交往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人們的心理障礙在起作用。在現(xiàn)實的社交活動中,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害羞。
害羞,是最常見的交往障礙之一。因為害羞,或怕見生人,或不敢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思想感情,所以阻礙了社會交往的正常開展。
害羞有三種類型:一種是氣質性害羞。即生來性格比較內向,氣質比較沉靜,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面紅,甚至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舉足投步、尋路問津也思前想后、顧慮重重。這種性質的害羞為數(shù)很少,與先天的氣質類型有一定的關系,但也可以通過后天的適應、鍛煉而改善。一種是認識性害羞。造成這種害羞的主要原因是過分注重“自我”,患得患失心太重,生怕自己的言行不對被人恥笑。說話做事都要有絕對的把握才進行,不敢冒點風險,因而老是受環(huán)境和別人言行的支配,缺乏主動性。久而久之,便羞于和別人接觸,更羞于在公開場合講話。還有一種是挫折性害羞。這種類型的人,以前并不害羞,性格開朗,交往積極主動,但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屢遭挫折,變得膽怯怕生,消極被動。害羞不僅阻礙與別人建立正常親密的友誼,還可能導致沮喪、焦慮的情緒和孤獨感,導致性格上的軟弱和冷漠。
猜疑。
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的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么,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孤僻。
孤僻,通俗地說,就是不隨和,不合群。它也是影響交往的主要障礙之一。
孤僻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
一種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這種類型的人,感到別人的行為習慣都是庸俗淺薄、低級無聊的,不值得與其接近,有點傲睨一切的味道,不愿與別人為伍。即使有時想“遷就”一下,“屈駕俯就”他人,也顯得極不自然,別人也只得“敬謝不敏”,不敢接受這種“俯就”,因此變得獨往獨來。另一種是屬于有某種特殊的行為習慣,別人難以接納,不愿接受他。這種所謂的特殊習慣,也就是怪僻。有個成語叫“嗜痂成癬”,可以說是比較典型的怪僻了。不過還好,它不妨礙別人的利益,就是和他來往時,難免有些惡心。而有些怪僻卻妨礙別人的利益,但那為數(shù)很少,且?guī)в胁±硇再|。至于具有不隨和的心理障礙的人,卻不在少數(shù)。而且,有這種心理障礙的人,往往缺乏自我解剖的精神,不敢正視自己的弱點。
自卑。
在心理學中,自卑屬于性格上的一個缺點。自卑,即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作出偏低的評價,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悲觀失望、喪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離群、抑制自信心和榮譽感,當受到周圍人們的輕視、嘲笑或侮辱時,這種自卑心理會大大加強,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自卑是一種低劣的心理,消極的心理,是實現(xiàn)理想或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礙。嚴重的自卑心理能導致一個人頹廢,落伍,心靈扭曲。在社會交往中,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總是失敗者,總是一個被人輕視的對象。只有克服自卑心理,才有可能在社會交往中獲得成功。
過慮。
在交往過程中,尤其是在與陌生人交往時,持有適當?shù)慕鋫湫睦硎峭耆珣摰?。但如果把天下的人都看成是可疑的人加以提防,那就會嚴重阻礙交往的開展。過去有句老話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F(xiàn)在的情況已經大大不同了。如果總是疑慮重重,對他人不信任,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會挫傷別人的感情。感情這東西是雙方面的,你對別人的懷疑,不管怎樣隱蔽,終究要表現(xiàn)出來。因為人在這一點上是非常敏感的。有研究證明,當一個人相信另一個人時,交往成功的概率要比處處設防時高得多。
過慮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求知交,而不愿廣泛結友。這樣,必然局限了自然的交往面。現(xiàn)時代是一個需要建立普遍聯(lián)系的時代,既要有知交,也要有廣泛的朋友,否則,你就不能全面迅速地獲得信息,多方面交流感情。再說,交往和其他行為一樣,總要有適當?shù)拿半U。只有通過適當?shù)拿半U,才能找到自己的知音,才能不斷增加交往經驗,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成熟的交往者。否則的話,萬事求太平,對一切都持疑慮態(tài)度,交往的步伐就半步也邁不出。當然,冒險是要掌握分寸的,反對過慮決不是主張輕信。
自我封閉。
自我封閉是嚴重影響社會交往的一種心理障礙。自我封閉的人,試圖把自己關在一統(tǒng)天地里,固守“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則,凡事不求人,別人也別想沾我的光。在這種思想支配下,總是設法與人相隔離,盡量縮小自己的交往圈子。一般說來,這種人的生活能力也不強,同時大多都有固執(zhí)、保守、心懷偏見等特征,發(fā)展下去,就會產生試圖與世隔絕的念頭,甚至產生對現(xiàn)實的敵對情緒。
自我封閉思想的根源在于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觀念,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保守思維方式相聯(lián)系。這種陳舊的思想觀念已根本無法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節(jié)奏,更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交往的要求了。
角色固著。
角色,是一個社會學名詞,它是指一個人根據社會的輿論、規(guī)范和約定俗成的習慣,所表現(xiàn)出的思維、行為方式。比如作為一個學生的角色,在人們頭腦中存在的就是以學習為主,有活潑和比較天真、純樸的形象;作為一個父親的角色,他應當能承擔起家庭的生活責任,愛妻憐子,等等。一個人在生活中扮演著許多不斷變化的角色,也就是說,人們在社會中,身份是不斷變化的,你的行為特點也得有相應的變化。比如,在學校里她是一位教師,在孩子面前是母親,在丈夫面前是妻子,到了娘家是女兒,到了婆家是媳婦,在電影院里是觀眾,在大街上是行人……她必須根據她所處的環(huán)境和場合,不斷調節(jié)、變換自己的角色行為。如果一個人不知變通、固守一種角色,那就是角色固著。
比如有一個人,在工作單位是負責同志,經常要下達指令,離開工作崗位后,回到家里或與朋友來往時,也自覺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領導角色的特征,好發(fā)號施令,官腔十足;再比如,一位演員在舞臺上的動作需要具有夸張性,而到了生活中,仍然拿腔作勢,別人就會敬而遠之,不以為然;如果一位男同志到了單位,對待女同事也象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親熱,別人不說他意識有問題,也要說他輕浮。
諸如此類的角色固著,嚴重地影響著正常的人際關系,阻礙著社會交往的順利開展,因此也是影響社會交往的一大心理障礙。
干涉癖。
干涉癖是指愛打聽、傳播和干預別人私事和秘密的一種怪僻。這種人,在美國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來形容:叫meddlesome,意思是好管閑事的??梢娝麄儗τ谶@種人的討厭情緒,真是溢于言表。只要某人被稱為meddlesome,人人都會瞧不起他,會疏遠他。而比較起來,有干涉癖的人在東方比在西方要有市場得多。有人分析其原因在于:東方都有較長的專制統(tǒng)治歷史,在專制統(tǒng)治的國度里。這種愛好探聽、干涉別人隱私的行為,會受到統(tǒng)治者的獎賞和保護,因為他們是統(tǒng)治者的耳目,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久而久之,也習以為常了。而現(xiàn)在,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隨著社會生活向多元化發(fā)展,隨著民主呼聲的高漲,個人的私人權益有所擴大,并得到法律的保護。尊重個人的秘密,尊重個人的隱私,也成了尊重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了社會的普遍要求。打聽、傳播、干涉別人隱私的行為、習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討厭和唾棄??墒?,生活中有些人仍以探聽別人的隱私洋洋自得,以傳播別人的秘密沾沾自喜,比如偷看別人日記、偷聽別人私下談話、胡亂猜測人家沒有公開的事情,甚至私拆別人的信件,等等。這樣的人,無異于在自己與別人之間劃了一道鴻溝,別人不愿與其接觸,自己也會日益感到孤立和窘困。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也是影響社交的一種心理障礙。人們在交往中,會因為對某個人的個別特征印象特別突出,以至于對他的特點或特征缺少清晰的感知,往往從對方的這一個特別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關特征,就像暈輪或月暈一樣,是從一個中心點而逐漸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
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是悄悄地卻又強有力地影響著我們對人的知覺和評價,如果我們看到某個人的個別缺點,如對他的衣著打扮、生活習慣不順眼,于是就會把他看得一無是處。也有的青年人由于對自己傾慕的、知心的朋友的某一特點特別喜愛,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所謂“一俊遮百丑”,甚至愛屋及烏?!俄n非子·說難篇》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衛(wèi)靈公非常寵幸弄臣彌子暇,一次彌子暇的母親病了,彌得知后就連夜偷乘衛(wèi)靈公的車子趕回家去。按照衛(wèi)國的法律,偷乘國君的車是要處以刖刑的(把腳砍掉)。但衛(wèi)靈公卻認為這也是彌子暇的優(yōu)點,夸獎他孝順母親,連刑法也不顧了。又有一次,彌子暇與衛(wèi)君同游桃園,他摘了個桃子吃,覺得很甜,就把咬過的桃子獻給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又夸獎他的愛君之心。后來,彌子暇年老色衰不受寵幸了,衛(wèi)靈公由于不喜歡他的外貌進而不喜歡他的其他品質了,甚至以前被他夸獎過的兩件事,現(xiàn)在也成了彌子暇的“欺君之罪”。
可見,社會交往中的“暈輪效應”,很容易導致認識上的偏見。產生這種心理偏見的根源在于信息不足的判斷及定勢作用,即根據很少的信息,就作出或好或壞的判斷,而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其他品質。一個人被認為是好的,他就被一種積極的光環(huán)所籠罩,從而也就把其他的好品質賦予他;如果一個人被認為是壞的,那么他就被消極的光環(huán)所籠罩,從而也就賦予他不好的品質。很明顯,這種心理偏見不利于我們正確認識人,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交往。因此,我們在了解、評價某個人時,首先要注意不要過早地下結論,更不要感情用事。特別是對新結識的朋友或同事,不要憑一時一事就對他的全部給予肯定或否定。要聽其言觀其行,還要注意聽取其他人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夠全面地看待一個人,才能順利地開展交往活動。
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這種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上述幾種是此較常見的心理障礙。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如何,對社交活動的成敗好壞具有直接的影響。有的人之所以能在社交活動中取得成功,除了客觀條件之外,主要取決于他們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而有的人之所以在社交中每每失敗,當然有客觀的原因,但與他們的心理障礙也有直接關系。因此,我們要在社交活動中取得成功,就必須自覺地克服自身存在的種種心理障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inli/739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