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富含大量營養(yǎng)物質的食物,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和卵磷脂,不管年齡大小都可以食用,因此深受大家喜愛。那么夏天雞蛋常溫下能保存多久?
一般在夏季的常溫下,生雞蛋能放7到10天;在春季和秋季,通常能放10到15天;在冬季常溫下能放15-20天。如果在2到5度的低溫下,雞蛋通??梢苑?個月。
冰箱溫度2到5度的情況下,雞蛋一般能放一個月左右。超過一定時間的雞蛋不能食用,已經(jīng)壞掉了,表面雖然看起來和好雞蛋無差別,但里面的蛋黃可能已經(jīng)變質。買回來的雞蛋應盡早使食用,或按需購買。
1. 冰箱冷藏
冰箱的低溫能夠緩解雞蛋內的二氧化碳和水分的散發(fā)速度,延長雞蛋的保險時間,若保存得當,可以放一個月之久。冰箱溫度以4-10攝氏度為宜。切不可將雞蛋放入冷凍室內,以免蛋白質凝固變性,撐破蛋殼。
2. 不要清洗
剛買回的雞蛋,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表面較臟,不少人會想著用水清洗再保存。雞蛋保存前不能清洗,如果將蛋殼清洗了,表面的膜就沒了,反而有利于細菌侵入蛋內,這樣雞蛋更容易壞。而且清洗雞蛋后殘留在雞蛋表面的水分,也有可能助長細菌繁殖。
3. 大頭朝上,小頭朝下
保存雞蛋的時候一定要將雞蛋小頭朝下,大頭朝上放置。因為雞蛋大頭的一端有氣室,氣室朝上可以讓雞蛋保持呼吸,這樣也能延長雞蛋的保鮮時間。
結語:夏天雞蛋常溫下能保存多久?一般在夏天室溫雞蛋能放十天左右,當超過十天就有可能會有大量細菌繁殖,或內部已經(jīng)變質。
當溫度在2~5攝氏度左右時,雞蛋的保質期是40天。進入夏天入伏后到立秋這段時間,只能放10~15天左右。冬季室內常溫可以放15天,夏季室內常溫可以放10天。雞蛋超過保質期,新鮮程度和營養(yǎng)成分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存放太久,雞蛋會因細菌入侵而發(fā)生變質??礈囟惹闆r。當溫度在2~5攝氏度左右的情況下,雞蛋的保質期是40天。當然,一旦進入夏天入伏后到立秋這段時間的雞蛋放不住,只能放10~15天左右,千萬注意。冬季室內常溫可以放15天,夏季室內常溫可以放10天。雞蛋超過保質期,新鮮程度和營養(yǎng)成分都會收到一定的影響,存放太久了,雞蛋會因為細菌入侵而發(fā)生變質,出現(xiàn)粘殼、散黃等現(xiàn)象。
雞蛋能夠為人體提供大量的蛋白質,每個家庭都會儲備一些雞蛋,如果你想讓雞蛋新鮮、保存的時間長久,那么就要學習科學的儲存方法。
雞蛋是有保質期的。營養(yǎng)專家介紹,在溫度2~5℃的情況下,雞蛋一般能放一個月左右,冬季室內常溫下為15天,夏季室內常溫下為10天。許多家庭為了保持雞蛋新鮮,多存放幾天,一般都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存放。冰箱保存雞蛋要注意,不要水洗,有污物的雞蛋可以先用溫水浸過的半濕毛巾擦一遍,然后大頭朝上小頭朝下,豎著放在冰箱里,能保鮮較長時間。在雞蛋的表面均勻地涂上一層食用油,或用保鮮膜包裹后放入冰箱,都可防止蛋殼內的水分蒸發(fā),阻止外部細菌侵入蛋內。
生的雞蛋在常溫情況下不能超過三天、煮熟的雞蛋常溫下保存的話,在夏天只能保存1到2天。
煮熟的雞蛋常溫下保存的話在夏天只能保存1到2天,因為夏天溫度高,煮熟的雞蛋中有多種微生物,在高溫下繁殖速度很快。
如果放入冰箱中的話,在保證蛋殼不破損的情況下,能保存十幾天,食用的時候應該再次加熱處理,保證食用安全。
據(jù)分析,每百克雞蛋含蛋白質12.58克 ,主要為卵白蛋白和卵球蛋白,其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并與人體蛋白的組成極為近似,人體對雞蛋蛋白質的吸收率可高達98%。每百克雞蛋含脂肪11-15克,主要集中在蛋黃里。
蛋黃中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固醇類、蛋黃素以及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D及B族維生素。
一個雞蛋所含的熱量,相當于半個蘋果或半杯牛奶的熱量,但是它還擁有人體每天所需8%的磷、4%的鋅、4%的鐵、12.6%的蛋白質、6%的維生素D、3%的維生素E、6%的維生素A、2%的維生素B、5%的維生素B2、4%的維生素B6。
煮雞蛋的具體做法:
待水開后,把涼雞蛋擱在小漏勺里放入開水中煮8分鐘即可熟透(想吃半熟雞蛋可以減少煮的時間),此脊運這樣既可避免燙手又可防止跌破蛋殼,而且時間易于控制。只要保持水開,小火即可。
雞蛋要涼,剛從冰箱取出的雞蛋或者在冬天最好,如夏天雞蛋不在冰箱存放,把雞蛋在冷水中浸泡一會兒涼透也可減少破殼。冬天,雞蛋和水都比較涼,即使用涼水煮,只要水少,加熱快速,蛋殼一般也不會破。
最錯誤的做法是,雞蛋放在冷水里小火緩慢加熱,熱量有足夠的時間傳遞到雞野局蛋內部,蛋清蛋黃內外同時受熱膨脹,膨脹量大,結果脹破蛋殼。這時往往蛋清還沒有達到凝固溫度,蛋清會流出殼外,凝固成白色團絮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inshiyingyang/18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咸肉是臘肉嗎
下一篇: 紅糖與砂糖有什么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