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一個“本”,一個“源”,揭示了脾強大的功能。
脾主運化。“人是鐵飯是鋼”,人活于世,必須依賴于營養(yǎng)物質的供給。脾負責將精微物質(水谷、水液)傳輸?shù)饺?,以維系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脾好,人體就會能量充足;反之,人體就會缺乏營養(yǎng)。脾的運化作用,還能防止水濕積聚形成痰濕等病理物質。
脾主統(tǒng)血。疾病往往在人體有瘀血的情況下生成,而脾正好具備了生成和運輸新鮮氣血的功能。中醫(yī)認為,“氣血不正,五臟皆??;氣血調和,百病不侵”,恰恰說了這個道理。
脾弱,按按手此法是周爾晉先生的方法,適用于脾胃虛弱的人,分別是在手穴上的頭頂點、脾點、胃腸點用手指或者火柴棒或者牙簽圓頭按壓7分鐘;按壓只要壓住即可不需要揉動,心里想著那個點就是浮在水上的皮球,按住不要移動,最好壓時能閉上眼睛效果更好,心里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入靜,去數(shù)自己的心跳;慢慢時間就到了,睜開雙眼,非常舒服,堅持7天,會感覺胃口好了,消化不錯。脾主肌肉,還有一個很簡單的測試脾胃是否虛寒的方法:把大拇指與食指對在一起,觀察鼓起的肌肉是平的,還是凹下去的,若是凹陷,則可以判斷這個人脾胃虛寒。這種人還有一種表現(xiàn),白天沒有安全感,到晚上就會做夢——走著走著,路就裂開了,然后自己就掉進去了;或者夢見自己家的房子被拆了,房子塌了。更重要的是,只要你脾胃虛寒了,運化不利,即使吃了再多的補品、藥品,也不能被身體很好地吸收。所以,夏季養(yǎng)生的一個主旋律,就是養(yǎng)護脾胃。如何調補脾胃虛寒?調補脾胃,可仁有一個四字密訣,叫做“食飲有節(jié)”。在這個時節(jié),大家一定要少吃生冷的食物,比如水果、冰飲,多吃蔬菜,少吃肉,不給脾胃增加額外的負擔。想要健康,重要的往往不是“加”,而是學會做減法。其次,黃色入脾胃,補脾胃極好的食物是,小米。我們現(xiàn)在都熬小米粥,喝小米粥有一個好處是補脾胃,但也有一個壞處——傷腎,所以很多人喝完小米粥會不停地排尿。其實,上好的辦法是吃小米干飯,把小米燜成干飯吃下去。如果你能吃干飯,那就這么吃;如果吃不了干飯,就把小米杵黏糊,再團成小團吃。《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逼⒅鞲饰叮簿褪钦f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可以適當多吃點甘的食物,生姜、豬肚、蓮藕、山藥、木瓜、鰱魚……都是不錯的選擇。健脾,還有一個不用花錢的方法,那就是室內也能做的運動,八段錦。首推大家八段錦的第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這個動作能促使全身上下的氣機流通,它不單單能加強脾胃的運化,讓五臟六腑都“活力滿滿”,還能打通上、中、下三焦,使全身都得到元氣和津液的滋養(yǎng)。尤其適合焦慮、飲食不規(guī)律的人常常練習。當然,對于脾胃虛寒的人來說,更直接有效的調補方法當屬,艾灸。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中說:“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人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卑羌冴栔参?,它加上火的熱力,便可滲入陽氣,驅出陰邪,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對濕寒之證尤為有效。
中醫(yī)認為:脾主運化水谷。脾虛則運化無力,食物無法吸收,人體消瘦無力;或者體內生濕,變成虛弱的胖子。
這里介紹一個周爾晉先生的補脾方法。
按上圖所示的頭頂點、脾點、胃腸點,分別用手指、或牙簽圓頭按壓7分鐘。按壓只要壓住即可,不需要揉動。
心里想著那個點就是浮在水上的皮球,按住不要移動。按壓時,閉上眼睛效果更好,感覺自己的心跳一點點入靜,慢慢數(shù)自己的心跳。
此法適合脾虛的朋友使用,堅持7天,會感覺消化變得不錯,整個人都有活力了。
另外,用艾灸調理脾胃也是非常不錯的方法,溫和灸和隔物灸(隔姜灸)都可以,不過家用灸的話,溫和灸居多!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樞。
【灸法】溫和灸,每個穴位20分鐘。
【適用范圍】健脾和胃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胃脹腹瀉等。
取穴定位:
脾俞:穴近脾臟,為脾經經氣傳播之處。故名
定位:在背部,當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能:健脾、化濕、和胃
主治:腹脹、嘔吐、泄瀉、黃疸、完谷不化、水腫、痢疾
胃俞:穴近胃腑,為胃經經氣轉輸之處,故名。
定位:在背部,當?shù)?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能:健脾、和胃、降逆
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完谷不化、腸鳴、胸脅痛
中脘穴:脘同管,原指胃內腔;穴在肚臍上4寸,中指胃的中部,故名中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功能:調理中焦、行氣活血、清熱化滯
主治:胃痛、嘔吐、吞酸、呃逆、腹脹、泄瀉、黃疸、癲狂
天樞:星象名,指北斗第一星。樞,指樞紐,天樞在臍旁,為上下腹的分界,臍上應天,臍下應地。以此為樞,故名。
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功能:調理腑,理氣滯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腸癰、熱病、疝氣、水腫、月經不調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海邊潮濕.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中醫(y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現(xiàn)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胸中郁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jié)裥暗那忠u。 因此,在夏秋之交,應特別注意居室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涉水及淋雨后應及時將身體擦干并更衣;陰天水涼時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此外,用蓮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 數(shù)千年前中醫(yī)就提到氣候環(huán)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fā)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于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jié)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tǒng)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此外,現(xiàn)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xiàn)腸胃炎現(xiàn)象。 少動、飲食不節(jié)制及壓力,造成濕留體內 以中醫(yī)而言,會運用芳香、發(fā)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濕法寶。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隨身佩帶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蛟跉夂蚧嘏⒓毦《咎柊l(fā)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后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 現(xiàn)代藥學也發(fā)現(xiàn),這些芳香植物確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熱辣辣的姜汁發(fā)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后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如同慢墩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中醫(yī)教你除身體的濕 但要真正去體內濕氣,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下手。中醫(yī)提供以下方法,讓你輕松除去身體濁重濕氣,重新恢復神清氣爽。 第1招 勤運動 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現(xiàn)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huán),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 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tǒng)攸關營養(yǎng)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fā)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fā)炎反應。 中醫(y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 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第3招 避環(huán)境的濕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huán)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諝庵兴謺陆登业匕鍧駳庵兀菀兹肭煮w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 4.水分攝取要適量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inshiyingyang/611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