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黃芪在古代被稱為黃耆,還有戴糝、百本、箭芪、二人抬等別稱,是豆科草本植物黃芪的根。據(jù)說有一位名叫戴糝的老人為救兒童而墜崖身亡,其墓旁生長著一種能夠補中益氣的中藥,為紀念這位老人,人們將這種中藥稱為戴糝。
耆為古人對老者的尊稱,戴糝面黃,被人們尊稱為黃耆,成為古人認同的中藥名稱,后來演變成黃芪。
很多中藥典籍都將黃芪稱為補氣圣藥,其實它補血功效也很強,還有健脾、補三焦、利水消腫、固表斂汗、托瘡排腫等多種保健作用,是人們養(yǎng)生必備佳品之一。
補氣又補血
中醫(yī)認為黃芪味甘性溫,入肺、脾、肝、腎四經(jīng),其藥性為陽中之陽,善補一身之氣。
據(jù)說有很多老師由于經(jīng)常講課耗氣嚴重,常有身體疲憊,講話無力之感,使用黃芪泡茶飲用,頓感精力充沛,聲如洪鐘,可見其補氣功效之強大。
很多中醫(yī)名家研究黃芪后,認為氣為無形之物,血為有形之物,氣為血之帥,生血速度慢,必須得到氣的幫助才能血量充足,而黃芪以補氣為先導(dǎo),能夠有效的促進血的生成,如果與當(dāng)歸合用,其補血效果更佳。
健脾補三焦
肺與皮膚相表里,主氣,黃芪補氣,善調(diào)肺與皮膚之疾病,有補上焦的作用,黃芪色黃,入脾土之經(jīng),能夠振奮脾胃之中氣,對一切脾胃虛弱所導(dǎo)致的體虛無力有良好的療效,所以中醫(yī)講黃芪對中焦有補益作用,黃芪還入腎經(jīng),能補腎利水,通下焦之氣,所以黃芪有功補三焦之說。
止汗又排汗
固表斂汗是黃芪很重要的一種功效,陽氣虛弱的人,體表的衛(wèi)氣難以控制,容易出現(xiàn)大汗頻頻而不止的現(xiàn)象,導(dǎo)致身體更加虛弱,黃芪能補肺健脾,充實衛(wèi)氣,讓皮膚腠理密閉,起到止汗的作用。
傷寒患者由于中氣虛弱而導(dǎo)致內(nèi)熱積于內(nèi),無力將熱通過出汗散發(fā)出去,黃芪能夠補益中氣,讓人有能力排汗散熱,緩解病情。
1. 黃芪功效
黃芪功效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黃芪的養(yǎng)生保健功效主要有益氣、固本,斂汗、生肌、利水、消水腫等。
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nèi)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黃芪還有抗腫瘤、抗骨質(zhì)疏松等作用。
取黃芪泡水飲用,可治身體困倦,無力,氣短。取黃芪加防風(fēng)、白術(shù)、甘草、生姜、大棗適量煎服,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反復(fù)感冒。取黃芪配伍牡蠣、浮小麥、麻黃根,可治盜汗。
以黃芪配白術(shù)、防己、生姜、大棗,可治水腫。黃芪與黨參、白術(shù)、甘草、枳殼、升麻、柴胡同用,可治脫肛、子宮或內(nèi)臟下垂。用黃芪配伍陳皮、麻仁、蜂蜜,可治老人或產(chǎn)后便秘,欲便不能。用黃芪加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既可治腹部冷痛、又可治關(guān)節(jié)、肌肉疼痛。
以黃芪加穿山甲、皂角刺、當(dāng)歸、川芎、銀花、白芷,可治癰疽內(nèi)膿已成而不破潰。取黃芪、生薏米、赤小豆、雞內(nèi)金、陳皮,加糯米煮熟成粥食用,可治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殘存浮腫。
一、黃芪的中藥功效:
1、表虛自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shù)、防風(fēng)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fēng)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于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并常與防已、茯苓、白術(shù)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術(shù)、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于瘡瘍久不潰破而內(nèi)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dāng)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于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shù)等配伍;用于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二、黃芪的食療功效
1、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yīng)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
2、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diào)節(jié)血糖含量。
3、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擴展資料:
不適合黃芪泡水的人群
1、陰虛的人。陰虛的表現(xiàn)包括手腳熱、口干、腰痛、熱潮盜汗、失眠夢幻、舌質(zhì)不苔、脈細數(shù)等。因為黃芪甘的味道溫和,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容易傷及陰血。陰虛患者如果要食用黃芪的話,必須搭配滋陰補腎藥,如玄參、麥冬、蘆筍、玉竹等。
2、濕熱的人。濕熱表現(xiàn):口苦,口干,皮毛黃膩。濕熱患者服用黃芪容易停滯并加重疾病。濕熱患者如果想要食用黃芪,必須搭配清利濕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
3、熱毒熾盛的人。熱毒熾盛的表現(xiàn):有膿毒感染,咽部感染和腹膜炎等多種化膿性感染,出現(xiàn)潮紅、咽喉干燥、喉嚨痛、口腔疼痛、口干舌燥、舌苔黃、脈滑數(shù)目多等等。如果一定要服用黃芪的話,要跟清熱解毒的藥搭配服用,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4、紅舌少唾液的人。如果舌頭出現(xiàn)舌紅,口腔變得非常干燥并且唾液不足,舌苔有黃苔等癥狀,一定不要吃黃芪。
5、懷孕晚期。孕婦在懷孕后期不能吃黃芪,因為它屬于補氣之物,如果后期還吃黃芪會造成胎兒過大,不利于生產(chǎn)。
人民網(wǎng)--黃芪泡水喝的好處多多哪些人不適合喝黃芪泡水
1、黃芪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nèi)傷氣虛,少用以佐人參,使補中益氣,治脾虛泄瀉。黃芪因其味輕,故專于氣分而達表,能補元陽,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fā),表疏而多汗者可止。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
2、補肺健脾,實衛(wèi)斂汗,驅(qū)風(fēng),傷寒之證,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芪可以生肌肉。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wèi),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圣藥,以營衛(wèi)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
3、補益補中,溫養(yǎng)睥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zhì)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wèi)陽,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1、強壯身體
黃芪泡水有增強體質(zhì)的功效,科學(xué)家曾用實驗證明:服用黃芪水的動物,明顯比未服用黃芪水的動物體重增長快的多。中醫(yī)方面認為,日常多喝黃芪水,精神可以變得更好,氣短的情況也會逐漸消失,能夠有效的增強身體免疫力,預(yù)防感冒。
2、治療骨質(zhì)疏松癥
如果患有骨質(zhì)疏松癥的患者,那可以適當(dāng)?shù)剡x擇黃芪桂枝五物湯,這樣可以有效地治療下肢酸麻的情況。
3、防治慢性鼻炎
將黃芪和白術(shù)、防風(fēng)一起煎水服用,能夠有效的治療虛汗、盜汗、過敏性鼻炎、哮喘、感冒等疾病,可以有效的防治慢性鼻炎。
4、增強心肌收縮力
喝黃芪水的好處,除了強壯身體之外,還包括了加強心肌收縮力,能夠有效的預(yù)防身體循環(huán)出現(xiàn)衰竭的情況。
5、治療脾氣虛癥
喝黃芪水的好處有很多,其中還包括了防治脾氣虛證。常見的脾氣虛癥主要表現(xiàn)為人體精神倦怠、氣短、痰多等等情況。將黃芪和黨參、白術(shù)、茯苓等一起煎水服用即可。
6、治療胃炎
如果是患有實驗性胃炎,那么日常多喝一些黃芪水,能夠有效減輕癥狀,并且尿液中,蛋白定量也會出現(xiàn)下降的情況。
擴展資料:
黃芪的禁忌
黃芪一般沒有特別明顯的副作用,或者是不良反應(yīng),因為它是一種溫補性的藥物。但是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因為黃芪可以補陽氣。并且可以止汗,所以如果有感冒發(fā)熱,并且胸悶人不適合服用黃芪,以免加重病情。
2、如果患有肺結(jié)核的人不適合服用。并且平時有發(fā)熱,口干舌燥,或者是吐血的人,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服用。
3、孕婦以及哺乳期的女性也不適合服用黃芪。因為黃芪可以使染色體畸變,并且可以使細胞微核率增高。所以孕期女性不建議食用,否則會給胎兒造成一定的影響。
人民網(wǎng)-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51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益氣固表,適吃黃芪效果好
下一篇: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