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是棕櫚科檳榔屬常綠喬木檳榔樹的干燥種子,有殺蟲、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濕之功;其干燥果皮習稱大腹皮,可下氣寬中、行水消腫。
近日,在一中藥標本室看到切制成薄如蟬翼的檳榔薄片,甚為驚嘆。熟悉中藥切制工藝的人都知道,沒有相當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全方位綜合功底,要完成這樣高品質的檳榔薄片手工切制是不可想象的。中草藥手工切制,包括切片、切段等,是中藥遵古炮制中非常重要的技術。像檳榔這樣堅硬的藥材,切制比較困難,即便是經(jīng)過煮和蒸,也難以達到軟化檳榔的目的。前人在反復摸索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先把檳榔放在冷水中浸漬幾天,待表皮稍有松軟,撈出來放在木桶(盆)中,蓋上打濕了的厚棉布或者厚毛巾,使其繼續(xù)“軟化”,這個工序叫“潤”。取出幾粒檳榔“試刀”,從正中切開,沒有硬心、沒有水漬、“軟而不泥”,就可以開始手工切制了。
手工切制關鍵用力點在人的腰部。條凳與刀案齊平或者略低,右髖關節(jié)靠緊案臺,雙腳平穩(wěn)著地,以腰為中心“指揮”全身發(fā)力。切薄片或者極薄片必須靜下心來,絲毫不能分神。稍一分神,就有可能出現(xiàn)碎片、斧頭片和斷片,相對完整片型而言,這些都是“敗片”。雖然說檳榔的切制是手上的功夫,但是切刀的質量和鋒利程度直接決定了切片的成敗。跟厚片相比,薄片和極薄片對刀鋒的要求更高,對刀和刀座的密合程度要求也相當高。左手鐵夾子既要牢牢夾住檳榔,又要適時進行調整,要保持高精度勻速推進,左右手的配合必須相當默契。這種功夫不是三五天就能練成的。
切制檳榔薄片的口訣就是“潤透心,利其器,腰用力,氣平順,勻推進,片圓整”。檳榔棕色種皮和白色胚乳交錯,在薄片上留下大理石樣的精美紋路,切出來的完整檳榔薄片,完全能夠媲美蟬翼的薄、透、亮、麗,簡直就是工藝品。
有學者做過檳榔切片煎出率比較,薄片和極薄片的煎出率明顯高于厚片。從中藥炮制工藝上講,檳榔薄片和極薄片的手工切制方法屬于絕活,在國家“促進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政策推動下,在吹響了“促進中醫(yī)藥振興發(fā)展”號角的精神鼓舞下,支持和鼓勵有經(jīng)驗的中藥炮制師傅開展“傳、幫、帶”很有必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06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從諸葛亮之死說積勞成疾
下一篇: 詩詞中的寧夏道地藥材及其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