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雜談

      古代藥商的中藥仿單

      祝由網(wǎng) 2023-11-10 22:11:48

      古代藥商的中藥仿單

      中藥仿單

      中藥仿單是附在單味中藥或中成藥包裝上的藥物說明書

      ,主要介紹了藥名、性味
      、功用
      、應用范圍
      、禁忌
      、注意事項等
      ,以指導患者合理用藥
      ,并作用于宣傳藥店的名號、地址
      、經(jīng)營范圍等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各地個體經(jīng)營的中藥店中常能看到藥店為擴大經(jīng)營

      、招攬顧客、服務大眾
      ,在門前張貼廣告、懸掛葫蘆
      、畫魚符
      ,櫥窗里擺放著藏紅花
      、冬蟲夏草
      、海馬
      、牛黃
      、珍珠
      、鹿茸
      、靈芝等多種奇珍名貴藥材,并沿用多種多樣的單味中藥飲片和丸
      、散
      、膏
      、丹等中成藥的仿單
      ,介紹各種藥物的療效和服用方法
      ,配方時將仿單包裹在相應的飲片或成藥上,便于購藥者辨認和服用
      ,以贏得顧客的歡迎和信賴

      中藥仿單形制多樣

      ,色彩代有變化
      。浙江錢永興同志曾撰文介紹:“醫(yī)藥仿單多用方形
      ,從版邊欄來看
      ,常用的仿單有無邊欄
      、單邊欄
      、文武邊欄、花邊欄
      。圖案簡單,用墨
      、藍、綠色印刷或加朱色捺印構(gòu)成
      。其他只是醒目的大字藥店堂號
      、地址以及藥品不二價
      、地道藥材
      、童叟無欺等商業(yè)用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在仿單內(nèi)容上

      ,不外藥名
      、性味
      、功能
      、主治
      、用法、禁忌等
      。丸、散
      、膏
      、丹等中成藥則注明成藥名稱
      、方劑來源
      、主要組成藥物、功效
      、主治范圍
      、服用方法、禁忌
      、注意事項等

      我國中藥仿單的應用源遠流長,早在唐代就有流傳

      。1964年,新疆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吐魯番地區(qū)地下考古發(fā)掘時
      ,一張仿單和一粒藥丸同時出土
      。此實物是一片只存有三行文字的殘紙
      ,在紙片上記有“萎蕤丸
      ,每空腹服十五丸
      ,食后服二十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诜郊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數(shù)字用墨筆書寫
      ,此文字有藥名、服法和禁忌
      ,且附于藥丸上,已具備中藥仿單的性質(zhì)和雛形。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專家馬繼興考證
      ,此文物應是公元8~9世紀即唐朝中后期的,是具有中藥仿單性質(zhì)的出土實物
      。馬繼興還介紹說
      ,他從莫斯科科學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的孟列夫編寫的《黑城出土漢文文獻目錄提要》一書中看到
      ,俄國中亞地區(qū)探險隊在我國的黑水城以北的一座西夏時期的古塔中保存的大批漢文及西夏文文獻中
      ,發(fā)現(xiàn)了編號為“tk137”
      、用木板刻印的商品成藥仿單殘紙
      。原紙呈正方形
      ,寬12厘米、高17厘米
      ,四周印有雙邊欄框,最上部有單獨橫框
      ,橫框中刻有黑底白字“辰龍麝保命丹”六個大字藥名
      ,橫框下方則為縱行排列的12行170多個字
      ,其內(nèi)容是該丸的適用范圍
      、服法
      、大人及幼兒用量等
      。俄羅斯著名漢學家孟列夫認為此方所記述的藥劑
      、效用和服法與謝觀編撰的《中國醫(yī)學大辭典》中的“龍麝聚圣丹”有些相同
      。據(jù)考證
      ,此殘紙系出自13世紀左右的商品藥物仿單實物
      。這些出土文物和現(xiàn)在各地收藏的中藥仿單實物互證,足以證明我國中藥仿單自唐宋到清末民初一直沿用
      。同時,隨著中外文化交流
      ,中藥仿單也隨中國中醫(yī)藥文化輸入東南亞各國。目前
      ,日本
      、新加坡等地仍在廣泛使用,其仿單形制
      、內(nèi)容基本與中國原式相似。

      中藥仿單這方寸之地

      ,雖為古代藥商的經(jīng)營之舉
      ,但也為發(fā)揚中醫(yī)藥學
      、普及中醫(yī)藥知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高人幫忙:一些古代中藥方里有"茹" 這味中藥,可現(xiàn)在中藥店里沒有一個字的中藥.請問這味藥現(xiàn)在叫什么名字?

      香薷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采制] 夏
      、秋二季莖葉茂盛
      、果實成熟時采割
      ,除去雜質(zhì),曬干


      [性狀] 本品長30~50cm,基部紫紅色
      ,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
      。莖方柱形
      ;直徑1~2mm
      ,節(jié)明顯
      ,節(jié)間長4~7cm
      ;質(zhì)脆
      ,易折斷
      。葉對生
      ,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后呈長卵形或披針形
      ,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疏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
      ;苞片寬卵形,脫落或殘存
      ;花萼宿存,鐘狀
      ,淡紫紅色或灰綠色
      ,先端5裂
      ,密被茸毛
      。小堅果4
      ,近圓球形
      ,具網(wǎng)紋,網(wǎng)間隙下凹呈淺凹狀
      。氣清香而濃,味涼而微辛


      [性味歸經(jīng)] 辛
      ,微溫
      。歸肺
      、胃經(jīng)


      [功能主治] 發(fā)汗解表,和中利濕
      。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fā)熱
      ,頭痛無汗
      ,腹痛吐瀉
      ,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克。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英文名】 HERBA MOSLAE

      【別名】香茹、香草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
      、秋二季莖葉茂盛、果實成熟時采割
      ,除去雜質(zhì),曬干


      【制法】除去殘根及雜質(zhì)
      ,切段


      【性狀】本品長30~50cm
      ,基部紫紅色
      ,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
      ,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
      ;直徑1~2mm,節(jié)明顯
      ,節(jié)間長4~7cm
      ;質(zhì)脆
      ,易折斷
      。葉對生
      ,多皺縮或脫落
      ,葉片展平后呈長卵形或披針形
      ,暗綠色或黃綠色
      ,邊緣有疏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寬卵形
      ,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
      ,鐘狀
      ,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 裂,密被茸毛
      。小堅果4 ,近圓球形
      ,具網(wǎng)紋
      ,網(wǎng)間隙下凹呈淺凹狀
      。氣清香而濃
      ,味微辛而涼


      【鑒別】本品葉的表面觀:上
      、下表皮均有毛茸
      ;氣孔直軸式
      ;葉肉細胞黃綠色,有的含黃色油滴
      ,并可見細小草酸鈣方晶
      。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2~8細胞,常有一個細胞縊縮
      ,或下部細胞較大
      ,頂端細胞驟細似針刺狀,壁有疣狀突起或細條狀紋理
      ;另一種為單細胞
      ,較短
      。腺鱗頭部6、8或10細胞
      ,柄單細胞,極短
      ;偶有頭部1~2細胞
      、柄1(~2)細胞的小腺毛


      【性味歸經(jīng)】辛
      ,微溫。歸肺
      、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
      ,和中利濕
      。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fā)熱
      ,頭痛無汗,腹痛吐瀉
      ,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備注】

      (1)香薷發(fā)散風寒,有發(fā)汗解表作用
      ,但多用于夏季貪涼,感冒風寒所引起的發(fā)熱
      、惡寒
      、頭痛
      、無汗等癥
      ,往往與藿香、佩蘭等配合應用
      。香薷有祛除暑濕的作用,故適用于暑季恣食生冷
      、濕阻脾胃所引起的嘔吐、泄瀉
      ,可配合扁豆
      、黃連、厚樸等同用
      。香薷利小便、消水腫
      ,可單獨應用
      ,也可配白術(shù)同用以健脾利水


      (2)香薷既能發(fā)汗解表
      ,又能祛暑化濕,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fā)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癥
      ,是一味常用的藥品
      。本品雖能祛暑
      ,但性溫辛散
      ,多適用于陰暑病癥
      ,前人說:「夏用之用香薷
      ,猶冬月之用麻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构试谂R床用于祛暑解表時必須具備怕冷及無汗的癥候。如屬暑濕兼有熱象的
      ,可配黃連同用。至于暑熱引起的大汗
      、大熱、煩渴等癥
      ,就不是本品的適應范圍了


      【香薷的功效介紹】:

      【中藥名稱】香薷(《別錄》)
      【異名】香菜(《本草經(jīng)集注》)
      ,香菜(《千金方》)
      ,香戎(《食療本草》)
      ,香茸(《本草圖經(jīng)》)
      ,紫花香菜(《履巉巖本草》),蜜蜂草(《綱目》)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帶花全草。

      【植物形態(tài)】海州香薷多年生草本
      ,高30~40厘米

      莖直立
      ,通常呈棕紅色
      ,二歧分枝或單一
      ,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

      葉對生
      ,廣披針形至披針形
      ,長2.3~3.5厘米
      ,寬3~5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尖
      ,基部廣楔形,邊緣具疏鋸齒
      ,偶近全緣,上面深綠色
      ,密被白色長柔毛
      ,下面淡綠色
      ,密布腺點
      ,沿主脈疏被柔毛

      輪傘花序密聚成穗狀
      ,頂生和腋生;苞片闊倒卵形
      ,綠色,先端驟尖
      ,基部漸狹,全緣
      ,兩面均具長柔毛及腺點
      ,邊緣具長緣毛
      ,具5條明顯的縱脈
      ;花萼5裂
      ,裂片三角狀披針形
      ,具長柔毛及腺點,每裂片具1條中脈
      ;花冠唇形
      ,淡紅紫色,上唇2裂
      ,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
      ,兩側(cè)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
      ,花藥黃色
      ,花絲著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
      ;雌蕊1
      ,子房上位
      ,花柱線狀
      ,柱頭2歧

      小堅果4
      ,近卵圓形,棕色
      ,藏于宿存萼內(nèi)。
      花期9月

      果期10月。
      生于山野

      分布遼寧
      、河北
      、山東
      、河南、安徽
      、江蘇、浙江
      、江西、湖北、四川
      、貴州、云南
      、陜西、甘肅等地


      【采集】夏、秋季采收
      ,當果實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
      ,曬干或陰干


      【藥材】干燥全草
      ,全體被有白色茸毛。
      莖挺立或稍呈波狀彎曲
      ,長約30~50厘米
      ,直徑約1~3毫米;近根部為圓柱形
      ,上部方形
      ,節(jié)明顯,淡紫色或黃綠色
      ;質(zhì)脆
      ,易折斷。
      葉對生
      ,皺縮破碎或巳脫落;潤濕展平后
      ,完整的葉片呈披針形或長卵形
      ,長2.5~3.5厘米
      ,寬3~5毫米
      ,邊緣有疏鋸齒
      ,暗綠色或灰綠色

      莖頂帶有穗狀花序,呈淡黃色或淡紫色
      ,宿存的花萼鐘狀,苞片脫落或殘存。
      有濃烈香氣
      ,味辛,微麻舌

      以質(zhì)嫩、莖淡紫色
      、葉綠色
      、花穗多
      、香氣濃烈者為佳

      主產(chǎn)江西、河北
      、河南等地,以江西產(chǎn)量大
      ,品質(zhì)佳,商品習稱江香薷

      各地民間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幾種:①四川
      、陜西
      、山東等地以同屬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
      ,作香薷使用

      藥材形狀與上述品種相似
      ,惟完整的葉較大,呈卵狀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
      ,長3.5~10厘米,寬1.5~3厘米
      ;穗狀花序,花明顯地偏向一側(cè)

      在四川稱此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

      《本草衍義》所述香薷
      ,即為本種
      ,但目前在藥材商品中很少使用。
      參見半邊蘇條

      ②福建
      、江西
      、湖南
      、湖北、廣東、廣西
      、貴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

      參見石香葇條

      ③云南
      、四川、貴州等地
      ,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
      參見土香薷條

      ④新疆地區(qū)使用的香薷,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

      參見萼果香薷條

      ⑤西藏地區(qū)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變種的全草入藥
      ,又稱密香薷


      【化學成分】海州香薷含揮發(fā)油
      ,密花香薷含有揮發(fā)油0.3%
      ,其中主成分為香薷二醇。
      還含甾醇
      、酚性物質(zhì)和黃酮甙等。

      【炮制】揀去雜質(zhì)
      ,用水噴潤后,除去殘根
      ,切段
      ,曬干即得。
      《雷公炮炙論》:凡采得(香薷)
      ,去根留葉
      ,細銼,暴干
      ,勿令犯火。

      【性味】辛
      ,微溫

      ①《別錄》:味辛
      ,微溫

      ②孟詵:溫

      ③《滇南本草》:性溫
      ,味苦辛

      ④《本草匯言》:味辛甘
      ,性溫,無毒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胃二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
      、太陰
      ,手少陰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解》:入足少陽膽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
      ,手陽陰大腸經(jīng)。

      【功用主治-香薷的功效】發(fā)汗解暑
      ,行水散濕
      ,溫胃調(diào)中

      治夏月感寒飲冷
      ,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
      ,胸痞腹痛
      ,嘔吐腹瀉
      ,水腫
      ,腳氣。
      ①《別錄》:主霍亂
      ,腹痛吐下,散水腫

      ②孟詵:去熱風,卒轉(zhuǎn)筋
      ,可煮汁頓服。
      又干末止鼻衄
      ,以水服之。
      ③《日華子本草》:下氣
      ,除煩熱
      ,療嘔逆冷氣

      ④《履巉巖本草》:截四時傷寒. ⑤《本草衍義補遺》:治傷暑
      ,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
      ,治中暑頭疼,暑瀉肚腸疼痛
      ,暑熱咳嗽,發(fā)汗
      ,溫胃,和中

      ⑦汪穎《食物本草》:夏月煮飲代茶
      ,可無熱病
      ,調(diào)中溫胃
      ;含汁漱口
      ,去臭氣

      ⑧《綱目》:主腳氣寒熱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1~3錢
      ,或研末。

      【宜忌】表虛者忌服

      ①《本草從新》:無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氣虛
      ,陰虛有熱者禁用。

      【選方】①治脾胃不和
      ,胸膈痞滯
      ,內(nèi)感風冷
      ,外受寒邪
      ,憎寒壯熱,身體疼痛
      ,肢節(jié)倦怠,霍亂嘔吐
      ,脾疼翻胃,中酒不醒
      ,四時傷寒頭痛:香薷(去土)二兩
      ,甘草(炙)半兩
      ,白扁豆(炒)
      、厚樸(去皮
      ,姜汁炒)
      、茯神各一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沸湯入鹽點服。
      (《局方》香薷湯) ②治霍亂吐利
      ,四肢煩疼
      ,冷汗出
      ,多渴:香薷二兩,蓼子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

      每服二錢匕
      ,水一盞
      ,煎七分
      ,去渣溫服
      ,日三。
      (《圣濟總錄》香薷湯) ③治霍亂腹痛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荷戕?切)一升,小蒜一升(碎)
      ,厚樸六兩(炙),生姜十兩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分三服
      ,得吐痢止
      ,每服皆須溫

      (《救急方》香薷湯) ④治暴水風水氣
      ,水腫
      ,或瘡中水
      ,通身皆腫:干香薷一斤,白術(shù)七兩

      上二味搗術(shù)下篩;濃煮香薷取汁
      ,和術(shù)為丸
      ,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
      ,日夜四
      、五服
      ,利小便極良

      夏取花、葉合用亦佳

      忌青魚、海藻
      、菘菜、桃
      、李
      、雀肉

      (《僧深集方》香薷術(shù)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鉆孔者:香薷汁服一升
      ,日三。
      (《肘后方》) ⑥傷暑(暑天臥濕當風
      ,或生冷不節(jié),頭痛發(fā)熱
      ,轉(zhuǎn)筋,干嘔
      ,四肢發(fā)冷等)

      用香薷一斤
      、厚樸(姜汁炙過)
      、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銼散

      每服五錢,加水二碗
      ,酒半碗,煎成一碗
      ,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

      連進二服,很有效

      此方名香薷飲

      方中的扁豆,可用黃連(姜汁炒)代替

      ⑦水腫:香薷五十斤,銼入鍋中
      ,加水久煮,去渣再濃煎
      ,濃到可以捏丸時
      ,即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
      ,藥量可以逐日加一點以小便能暢為愈。
      此方名香薷煎

      又方:香薷葉一斤
      ,水一斗,熬爛
      ,去渣,再熬成膏
      ,加白術(shù)末七兩作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米湯送下

      此方名深師薷術(shù)丸。
      ⑧心煩脅痛

      用香薷搗搗汁一
      、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

      用香薷研累
      ,水沖服一錢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香薷有徹上徹下之功
      ,治水甚捷

      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

      又大葉香薷治傷暑,利小便

      濃煎汁成膏,為丸服之
      ,以治水脹病效。
      《本草》言治霍亂不可缺也

      ②《綱目》:世醫(yī)治暑病
      ,以香蒲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
      ,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fā)熱惡寒
      ,煩躁口渴,或吐或瀉
      ,或霍亂者
      ,宜用此藥
      ,以發(fā)越陽氣
      ,散水和脾。
      若飲食不節(jié)
      ,勞役作喪之人傷暑,大熱大渴
      ,汗泄如雨
      ,煩躁喘促
      ,或瀉或吐者
      ,乃勞倦內(nèi)傷之證,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
      、人參白虎湯之類
      ,以瀉火益元可也

      若用香薷之藥
      ,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
      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
      ,如冬月之用麻黃
      ,氣虛者尤不可多服
      ,而今人不知暑傷元氣
      ,不拘有病無病
      ,概用代茶
      ,謂能辟暑,真癡人說夢也

      且其性溫,不可熱飲
      ,反致吐逆,飲者惟宜冷服
      ,則無拒格之患

      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③《本草經(jīng)疏》:香薷,辛散溫通
      ,故能解寒郁之暑氣,霍亂腹痛
      ,吐下轉(zhuǎn)筋
      ,多由暑月過食生冷
      ,外邪與內(nèi)傷相并而作
      ,辛溫通氣
      ,則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
      散水腫者
      ,除濕利水之功也

      ④《本草匯言》:香薷
      ,和脾治水之藥

      傷暑用之
      ,即消蓄水
      ;霍亂用之,即定煩躁
      ;水腫用之,即行小便

      其辛溫利水
      ,有徹上徹下之效
      ;甘溫和脾
      ,有拔濁回清之功
      ;所以肺得之則清氣化行而蘊熱自下
      ;脾得之則濁氣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⑤《本經(jīng)逢源》:香薷
      ,先升后降
      ,故熱服能發(fā)散暑邪,冷飲則解熱利小便
      ,治水甚捷

      ⑥《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溫發(fā)散,能泄宿水
      ,夏熱氣閉無汗
      ,渴飲停水,香薷必佐杏仁
      ,以杏仁苦降泄氣

      又曰
      ,香薷辛溫氣升
      ,熱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
      、黃連
      、黃芩則不吐。
      ⑦《本草正義》:香薷氣味清冽
      ,質(zhì)又輕揚,上之能開泄腠理
      ,宣肺氣,達皮毛
      ,以解在表之寒
      ;下之能通達三焦,疏膀胱
      ,利小便,以導在里之水

      《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飲冷傷其中陽
      ,以致大氣繚亂
      ,上吐下泄
      ,腹痛如絞

      香薷能通陽氣,所以可治
      ,然此特寒霍亂之輕者耳,如果肢厥脈伏
      ,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紙
      ,則是真寒直中之陰癥
      ,非大劑姜、附
      、連、萸
      ,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輕清所能勝任

      散水腫者
      ,水溢于膚表
      ,本宜發(fā)表以開鬼門
      ,且肺氣開泄,清肅之令順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暢
      ,水腫自消。
      香薷達表通陽
      ,又能利水
      ,故治腫甚捷
      ,此與麻黃解表亦能消腫之理無二

      《別錄》用一散字,則所以退腫之由
      ,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導
      ,其旨更顯。
      昔人每謂此物為治暑要藥者
      ,亦指暑月受涼
      ,外寒閉其內(nèi)熱,有發(fā)熱惡寒頭痛等證
      ,則香薷通陽解表,是其專職
      ,而又能導水利濕,更與暑月濕熱郁蒸
      ,膀胱不利者相合
      ,非謂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中藥材種類】 中藥材常用品種有哪些

      中藥材的種類

      中藥包括中藥材

      、飲片和中成藥,而中藥材又是飲片和中成藥的原料
      。據(jù)調(diào)查
      ,全國用于飲片和中成藥的藥材有1000~1200余種,其中野生中藥材種類占80%左右
      ;栽培藥材種類占20%左右
      。在全國應用的中藥材中
      ,植物類藥材有800一900種
      ,占90%;動物類藥材100多種
      ;礦物類藥材70一80種。植物類藥材中
      ,根及根莖類藥材在200一250種
      ;果實種子類藥材180~230種
      ;全草類藥材160一180種
      ;花類藥材60一70種
      ;葉類藥材50一60種
      ;皮類藥材30一40種;藤木類藥材40一50種
      ;菌藻類藥材20種左右;植物類藥材加工品如膽南星
      、青黛、竹茹等20一25種
      。動物類藥材中
      ,無脊椎動物藥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種
      ;昆蟲類藥材30一40種;魚類兩棲類
      、爬行類藥材40—60種;獸類藥材60種左右


      (1)各地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中藥材種類

      中藥資源顯著的地域性決定了我國各地生產(chǎn)
      、收購的藥材種類不同
      ,各地用藥習慣不同
      ,所經(jīng)營的中藥材種類和數(shù)量亦不同
      。全國各地生產(chǎn)
      、收購的中藥材種類各具特色
      ,構(gòu)成了中藥材區(qū)域化的模式。我國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qū)
      ,以耐寒、耐旱
      、耐鹽堿的根及根莖類藥材居多
      ,果實類藥材次之
      。長江流域及我國南部廣大地區(qū)以喜暖、喜濕潤種類為多
      ,葉類、全草類
      、花類
      、藤木類
      、皮類和動物類藥材所占比重較大
      。我國北方各省、區(qū)收購的家
      、野藥材一般在200一300種;南方各省
      、區(qū)收購的家、野藥材約在300一400種
      。東北地區(qū)栽培(飼養(yǎng))種類以人參
      、鹿茸、細辛為代表
      ,野生種類則以黃柏、防風
      、龍膽、蛤蟆油等為代表
      ;華北地區(qū)的栽培種類以黨參
      、黃芪
      、地黃
      、山藥
      、金銀花為代表
      ,野生種類則以黃苓
      、柴胡、遠志
      、知母、酸棗仁
      、連翹等為代表
      ;華東地區(qū)栽培種類以貝母
      ,金銀花
      、延胡索、白芍
      、厚樸、白術(shù)
      、牡丹皮為代表
      ,野生種類則以蝎子
      、蛇類
      、夏枯草
      、蟾酥
      、柏子仁等為代表;華中地區(qū)栽培種類以茯苓
      、山茱萸、辛夷
      、獨活
      、續(xù)斷
      、枳殼等為代表
      ;野生種類則以蜈蚣、龜板
      、鱉甲
      、半夏、射干為代表
      ;華南地區(qū)栽培種類以砂仁、檳榔
      、益智
      、佛手
      、廣藿香為代表
      ;野生種類則以何首烏、防己
      、草果、石斛
      、穿山甲
      、蛤蚧等為代表
      ;西南地區(qū)栽培種類以黃連、杜仲
      、川芎
      、附子、三七
      、郁金
      、麥冬等為代表;野生種類則以麝香
      、川貝母
      、冬蟲夏草、羌活為代表
      ;西北地區(qū)栽培種類以天麻
      、杜仲
      、當歸
      、黨參、枸杞子等為代表
      ;野生種類則以甘草、麻黃
      、大黃
      、秦艽、肉蓯蓉
      、鎖陽等為代表。海洋藥物以昆布
      、海藻、石決明
      、牡蠣
      、海馬等為代表種。各省
      、直轄市,自治區(qū)的主產(chǎn)品種
      。 中藥材的大多數(shù)品種,在全國范圍內(nèi)經(jīng)營調(diào)撥
      ,全國藥材系統(tǒng)每年都要舉辦藥材商品交流會
      。在全國交流會中交流的中藥材一般在800一1000種,最多達幾千種
      。在全國經(jīng)營的藥材品種中,常用藥材大約500一600種
      ,少常用藥材200種左右
      ,不常用藥材約100種
      ,還有少數(shù)冷門藥
      。從各地經(jīng)營規(guī)模來看
      ,北京
      、天津、上海
      、廣州等大城市一般為700一800種,中小城市一般在500一600種,縣及縣以下為300一400種
      。上海是我國經(jīng)營藥材品種較多的地區(qū)
      ,據(jù)記載
      ,最多時可達幾千種


      (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中藥材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是我國的國家藥品標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guī)定:藥品必須符合國家藥品標準或省、自治區(qū)
      、直轄市藥品標準(簡稱地方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
      ,先后頒布了6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自1963年第二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到1995年版
      ,收載藥材種類明顯地增加


      1985年版藥典的種藥材及制品中,實際收載藥材446種
      ,其中植物藥材383種,占86%
      ;動物藥材種
      ,占9%
      ;礦物藥材21種,占5%
      。3類藥材中,植物和動物藥材來源較復雜
      ,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一藥多來源
      ,在1985年版藥典收載的425種植物
      、動物藥材中
      ,兩個來源的81種、3個來源的32種
      、4個來源的9種、5個來源的3種、6個來源的1種
      ;二是多藥一來源
      ,屬于這種情況的有42種
      ,其中兩味藥同屬一來源的38種
      、3味藥同屬一來源的2種
      、4味藥同屬一來源的2種
      。因此,從基原統(tǒng)計來看
      ,425種植物、動物藥材來自536個動
      、植物種
      ,隸屬160科


      1990年版藥典收載中藥材及植物油脂509種
      ,包括植物藥材439種,動物藥材47種
      、礦物藥材23種,涉及基原627種(不包括附錄)
      ,其中以植物類居多
      ,共557種
      ,動物類70種
      。基原構(gòu)成情況是:一原373種
      、二原88種、三原36種
      、四原7種
      ,五原6種
      、六原1種
      。多基原藥材品種是:三原有大黃、山慈菇
      、馬勃
      ,天南星,瓦楞子
      、五倍子、升麻
      、水蛭
      、甘草、石韋
      ,百合、百部
      、竹茹
      、伊貝母
      、吳茱萸
      、牡蠣、青黛
      、郁李仁、細辛
      、珍珠
      、砂仁
      、威靈仙
      、莪術(shù)、黨參
      、海龍、娑羅子
      、預知子
      、桑螵蛸
      、黃連、黃精
      、蛇蛻、麻黃
      、紫草
      、橘紅、麝香
      ;四原有川貝母
      、龍膽、苦杏仁
      、郁金、秦艽
      、秦皮
      、金銀花
      ;五原有石斛
      ,陳皮、枳殼
      、鉤藤、海馬
      、淫羊藿
      ;六原有石決明


      (3)地方標準收載的藥材種類

      地方標準屬地方性用藥法規(guī)
      ,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實施或補充,通常收載地區(qū)習用的藥材
      。例如,藥典收載的天仙子為茄科植物莨菪的種子
      ,而廣東
      、江西等地則習用爵床科植物巖水蓑衣的種子
      ,稱“南天仙子”
      。據(jù)統(tǒng)計,全國約有200多種藥材的用藥習慣存在地區(qū)性差異
      ,比較普遍的有地丁
      、白頭翁、貫眾
      、透骨草
      、大青葉等。

      目前
      ,我國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qū))的地方標準尚無統(tǒng)一要求
      ,從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標準來看,其名稱
      、出版時間不盡一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將部分省
      、區(qū)的藥品標準收載的中藥材品種作一統(tǒng)計


      地方標準中,地區(qū)性習用藥材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例如,《四川省中藥材標準》收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品種只占11%
      ,89%屬藥典以外品種
      ,《云南省中藥材標準》收載的地方習用品種占72%
      。地方標準收載的藥材具有很濃的地區(qū)特色
      ,如四川的阿壩當歸、川中南星
      、川黨參、四川牡丹
      、康定玉竹和川南馬兜鈴等
      ;云南的云白芍
      、金鐵鎖
      、珠子參、薯莨和理棗仁等


      (4)中成藥及臨床處方中的藥材種類

      中成藥是固定的成方制劑,其方劑組成涉及的藥材比較廣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袊局谐伤帯肥蛰d各類中成藥700種
      ,涉及藥材574種(不包括不同炮制方法的藥材品種)


      中成藥的原料絕大部分屬普遍經(jīng)營的中藥材,但許多配方也吸收了一些目前尚無經(jīng)銷的
      、屬于民間藥范疇的草藥,如矮地茶
      、臭梧桐7葉
      、南蛇藤
      、菱角
      、秋梨、青蘿卜
      、洋蔥頭
      、薺菜
      、杜鵑葉
      、白背葉、崗稔子
      、柳蘑、蜣螂
      、蜻蜒
      、鱔魚
      、豬下頜骨
      、羊脛骨、雞腳
      、麻雀腦、海螺
      、鐵屑
      、銅綠和香墨等


      同中成藥配方相比
      ,臨床處方有著很大的靈活性。據(jù)了解
      ,中醫(yī)處方中所用藥材種類,多在250一300種
      ,多者400一500種
      ,基本上是市售中藥材。

      (5)出口的藥材種類

      我國藥材出口歷史久遠
      ,據(jù)記載,自唐宋時代就向外輸出藥材
      。輸出的藥材品種主要有:朱砂
      、人參
      、牛黃
      、茯苓
      、茯神、附子
      、川椒
      、常山、遠志
      、甘草、川芎
      、白術(shù)
      、防風
      、杏仁
      、黃芩、大黃
      、白芷、豆蔻
      、麝香
      、鹿茸
      、五加皮
      、薄荷、陳皮
      、桂皮、當歸
      、麻黃
      、莨菪、樟腦
      、五倍子及硫黃等。

      至今
      ,我國仍是藥材出口的主要國家
      。我國的中藥材出口包括東南亞、日本
      、原蘇聯(lián)
      、美國以及港
      、澳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目前
      ,我國出口的各類藥材約有500種
      ,其中植物藥材主要有人參
      、甘草
      、黃芪、桔梗
      、龍膽、巴戟天
      、草烏
      、柴胡
      、防風
      、紫草、白芍
      、當歸、黨參
      、丹參
      、玄參
      、地黃
      、黃芩、牛膝
      ,獨活、麥冬
      、三七
      ,苦參、茜草
      、何首烏、大黃、貝母
      、黃連
      、川芎
      、知母
      、升麻、玉竹
      、黃精、天麻
      、姜黃
      、白術(shù)
      、蒼術(shù)
      、天南星、延胡索
      、貫眾、杜仲
      、厚樸
      、黃柏、秦皮
      、石斛、鉤藤
      、桑枝
      、竹茹
      、桑葉
      、艾葉、十大功勞葉
      、枇杷葉、淡竹葉
      、紅花
      、款冬花
      、金銀花
      、菊花、玫瑰花、密蒙花
      、蒲黃、松花粉
      、女貞子
      、五味子
      、枳實
      、枳殼、瓜萎
      、益智
      、木瓜
      、春砂仁、小茴香
      、烏梅、山茱萸
      、枸杞子
      、山楂
      、酸棗仁
      、郁李仁、白芥子
      、木鱉子、麻黃
      、茵陳
      、益母草、細辛
      、瞿麥、鎖陽
      、藿香
      、香薷
      、冬蟲夏草
      、茯苓、豬苓、馬勃和雷丸等
      ;動物藥材主要有鹿茸、麝香
      、阿膠
      、蜈蚣
      、全蝎
      、蛤蟆油、桑螵蛸
      、蜂房、龜甲與鱉甲等
      ;礦物藥材主要有赭石
      、朱砂、鵝管石
      、自然銅、龍骨和琥珀等


      (6)貴重藥材的種類

      貴重藥材是我國藥材中的珍品
      。1981年
      ,衛(wèi)生部、國家醫(yī)藥管理局和國家工商管理局在關于貴重藥材品種的通知中
      ,將麝香
      、牛黃
      、人參
      、三七、黃連
      、貝母
      、鹿茸、冬蟲夏草
      、天麻、珍珠
      、熊膽
      、枸杞子、杜仲
      、厚樸、全蝎
      、肉桂
      、沉香
      、山茱萸
      、蟾酥、金銀花
      、巴戟天、阿膠
      、犀角、廣角
      、羚羊角、乳香
      、沒藥
      ,血竭、砂仁
      、檀香、公丁香和西紅花30個品種列為貴重藥材

      中國古代藥物名著有哪些

      1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又稱《本草經(jīng)》或《本經(jīng)》,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著作之一

      ,作為現(xiàn)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
      ,約起源于神農(nóng)氏,代代口耳相傳
      ,于東漢時期集結(jié)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
      ,作者亦非一人
      ,秦漢時期眾多醫(yī)學家搜集
      、總結(jié)
      、整理當時藥物學經(jīng)驗成果的專著。

      是對中國中醫(yī)藥的第一次系統(tǒng)總結(jié)

      。其中規(guī)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guī)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yī)藥藥物學理論發(fā)展的源頭

      2

      、名醫(yī)別錄

      《名醫(yī)別錄》,藥學著作

      。簡稱《別錄》,3卷
      。輯者佚名(一作陶氏)
      。約成書于漢末。是秦漢醫(yī)家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一書藥物的藥性功用主治等內(nèi)容有所補充之外
      ,又補記365種新藥物。

      由于本書系歷代醫(yī)家陸續(xù)匯集

      ,故稱為《名醫(yī)別錄》
      。原書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經(jīng)集注》時
      ,在收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365種藥物的同時,又輯入本書的365種藥物
      ,使本書的基本內(nèi)容保存下來
      。其佚文主要見《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

      3、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本草著作
      ,一名《唐本草》《英公本草》
      ,54卷。唐·蘇敬等23人奉敕撰于顯慶四年(公元659年)
      。計有正文20卷
      ,目錄1卷
      ;《藥圖》25卷
      ,目錄1卷;《圖經(jīng)》7卷
      。正文實際載藥850種
      ,較《本草經(jīng)集注》新增114種。

      此書以《本草經(jīng)集注》為基礎

      ,增補注文與新藥。又將原草木
      、蟲獸2類
      ,析為草、木
      、禽獸、蟲魚4類
      ,序例亦一分為二
      。新增注文冠以“謹案”二字
      ,小字書于陶弘景注文之后
      。新增用藥用黑大字書寫,末注“新附”

      補注內(nèi)容中

      ,以記載藥物形態(tài)
      、產(chǎn)地為多,兼述藥效
      、別名等。書中糾正陶氏謬誤處甚多
      ,為后世辨正藥物基原提供依據(j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缎滦薇静荨肥侵袊谝徊坑烧C布的藥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
      。原書已佚,主要內(nèi)容保存于后世諸家本草著作中

      4、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

      ,本草著作
      ,52卷
      。明代李時珍(東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歷六年(1578年)
      ,稿凡三易。此書采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
      ,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

      序例(卷1

      、2)相當于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藥性理論
      。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
      。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藥物氣味陰陽
      、五味宜忌、標本陰陽
      、升降浮沉、補瀉
      、引經(jīng)報使
      、各種用藥禁忌等論述
      ,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

      5、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學著作,38卷
      。清代吳其_(瀹齋)撰于19世紀中(約1841~1846年)
      ,書未成而作者逝,初刊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該書考訂植物名實
      ,然涉及藥用植物甚多。共載植物1714種
      ,仿《本草綱目》分谷
      、蔬
      、山草
      、隰草、石草
      、水草、蔓草
      、芳草
      、毒草、群芳
      、果、木12類

      附圖1805幅

      ,絕大多數(shù)系寫生而成。書中一般一物一圖
      ,圖文對照。其文字內(nèi)容介紹文獻出處
      、產(chǎn)地
      、形態(tài)、顏色或性味
      、用途等。所收植物以見于前人本草者居多
      ,亦收有新增品519種

      作者辨認植物,注重實際比較觀察及采訪民間辨藥經(jīng)驗

      ,故對近現(xiàn)代考求植物品種甚有價值。其圖形精美
      ,據(jù)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设b定植物科屬。書中亦收載眾多采訪所得之植物功用
      ,內(nèi)涉及醫(yī)藥者較多
      ,故于醫(yī)藥亦多裨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名醫(yī)別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新修本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本草綱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植物名實圖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08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春季吃野菜 時尚又抗癌
      春季轉(zhuǎn)眼之間就要到了
      ,各種野菜長得蓬蓬勃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吃野菜也成為時尚之舉
      。野菜的吃法很多,可清炒
      ,可煮湯
      ,可做餡,營養(yǎng)豐富
      安全使用甲硝唑
      近年來甲硝唑在臨床的應用愈來愈廣泛
      ,不僅用于滴蟲病和阿米巴病的治療,還進一步用于慢性胃炎
      、潰瘍病的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
      ,并且在內(nèi)外科的抗厭氧菌感染或混合感染中得到廣泛應用
      基因檢測結(jié)果可能影響乳腺癌患者對手術(shù)方案的選擇
      《中華醫(yī)學信息導報》報道
      ,最近,美國的研究人員提出
      ,新近確診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
      小兒腎炎
      疾病概述小兒腎炎一般指腎小球腎炎
      ,是一種雙側(cè)腎臟的彌漫性、非化膿性疾病
      。多發(fā)生于學齡兒童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近20年來
      ,更年期綜合征幾乎成了醫(yī)學上一個時髦的診斷。不少45~55歲的中年婦女
      ,因心慌
      雜談熱門文章 100+
      更多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習方式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習方式
      萬法之王-無為法真?zhè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