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藥商的中藥仿單
祝由網(wǎng)
2023-11-10 22:11:48
古代藥商的中藥仿單
中藥仿單是附在單味中藥或中成藥包裝上的藥物說明書
,主要介紹了藥名、性味
、功用
、應用范圍
、禁忌
、注意事項等
,以指導患者合理用藥
,并作用于宣傳藥店的名號、地址
、經(jīng)營范圍等
。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各地個體經(jīng)營的中藥店中常能看到藥店為擴大經(jīng)營
、招攬顧客、服務大眾
,在門前張貼廣告、懸掛葫蘆
、畫魚符
,櫥窗里擺放著藏紅花
、冬蟲夏草
、海馬
、牛黃
、珍珠
、鹿茸
、靈芝等多種奇珍名貴藥材,并沿用多種多樣的單味中藥飲片和丸
、散
、膏
、丹等中成藥的仿單
,介紹各種藥物的療效和服用方法
,配方時將仿單包裹在相應的飲片或成藥上,便于購藥者辨認和服用
,以贏得顧客的歡迎和信賴
。
中藥仿單形制多樣
,色彩代有變化
。浙江錢永興同志曾撰文介紹:“醫(yī)藥仿單多用方形
,從版邊欄來看
,常用的仿單有無邊欄
、單邊欄
、文武邊欄、花邊欄
。圖案簡單,用墨
、藍、綠色印刷或加朱色捺印構(gòu)成
。其他只是醒目的大字藥店堂號
、地址以及藥品不二價
、地道藥材
、童叟無欺等商業(yè)用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在仿單內(nèi)容上
,不外藥名
、性味
、功能
、主治
、用法、禁忌等
。丸、散
、膏
、丹等中成藥則注明成藥名稱
、方劑來源
、主要組成藥物、功效
、主治范圍
、服用方法、禁忌
、注意事項等
。
我國中藥仿單的應用源遠流長,早在唐代就有流傳
。1964年,新疆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吐魯番地區(qū)地下考古發(fā)掘時
,一張仿單和一粒藥丸同時出土
。此實物是一片只存有三行文字的殘紙
,在紙片上記有“萎蕤丸
,每空腹服十五丸
,食后服二十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诜郊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數(shù)字用墨筆書寫
,此文字有藥名、服法和禁忌
,且附于藥丸上,已具備中藥仿單的性質(zhì)和雛形。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專家馬繼興考證
,此文物應是公元8~9世紀即唐朝中后期的,是具有中藥仿單性質(zhì)的出土實物
。馬繼興還介紹說
,他從莫斯科科學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的孟列夫編寫的《黑城出土漢文文獻目錄提要》一書中看到
,俄國中亞地區(qū)探險隊在我國的黑水城以北的一座西夏時期的古塔中保存的大批漢文及西夏文文獻中
,發(fā)現(xiàn)了編號為“tk137”
、用木板刻印的商品成藥仿單殘紙
。原紙呈正方形
,寬12厘米、高17厘米
,四周印有雙邊欄框,最上部有單獨橫框
,橫框中刻有黑底白字“辰龍麝保命丹”六個大字藥名
,橫框下方則為縱行排列的12行170多個字
,其內(nèi)容是該丸的適用范圍
、服法
、大人及幼兒用量等
。俄羅斯著名漢學家孟列夫認為此方所記述的藥劑
、效用和服法與謝觀編撰的《中國醫(yī)學大辭典》中的“龍麝聚圣丹”有些相同
。據(jù)考證
,此殘紙系出自13世紀左右的商品藥物仿單實物
。這些出土文物和現(xiàn)在各地收藏的中藥仿單實物互證,足以證明我國中藥仿單自唐宋到清末民初一直沿用
。同時,隨著中外文化交流
,中藥仿單也隨中國中醫(yī)藥文化輸入東南亞各國。目前
,日本
、新加坡等地仍在廣泛使用,其仿單形制
、內(nèi)容基本與中國原式相似。
中藥仿單這方寸之地
,雖為古代藥商的經(jīng)營之舉
,但也為發(fā)揚中醫(yī)藥學
、普及中醫(yī)藥知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高人幫忙:一些古代中藥方里有"茹" 這味中藥,可現(xiàn)在中藥店里沒有一個字的中藥.請問這味藥現(xiàn)在叫什么名字?
香薷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
[采制] 夏
、秋二季莖葉茂盛
、果實成熟時采割
,除去雜質(zhì),曬干
。
[性狀] 本品長30~50cm,基部紫紅色
,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
。莖方柱形
;直徑1~2mm
,節(jié)明顯
,節(jié)間長4~7cm
;質(zhì)脆
,易折斷
。葉對生
,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后呈長卵形或披針形
,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疏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
;苞片寬卵形,脫落或殘存
;花萼宿存,鐘狀
,淡紫紅色或灰綠色
,先端5裂
,密被茸毛
。小堅果4
,近圓球形
,具網(wǎng)紋,網(wǎng)間隙下凹呈淺凹狀
。氣清香而濃,味涼而微辛
。
[性味歸經(jīng)] 辛
,微溫
。歸肺
、胃經(jīng)
。
[功能主治] 發(fā)汗解表,和中利濕
。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fā)熱
,頭痛無汗
,腹痛吐瀉
,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3~9克。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
【英文名】 HERBA MOSLAE
【別名】香茹、香草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
、秋二季莖葉茂盛、果實成熟時采割
,除去雜質(zhì),曬干
。
【制法】除去殘根及雜質(zhì)
,切段
。
【性狀】本品長30~50cm
,基部紫紅色
,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
,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
;直徑1~2mm,節(jié)明顯
,節(jié)間長4~7cm
;質(zhì)脆
,易折斷
。葉對生
,多皺縮或脫落
,葉片展平后呈長卵形或披針形
,暗綠色或黃綠色
,邊緣有疏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寬卵形
,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
,鐘狀
,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 裂,密被茸毛
。小堅果4 ,近圓球形
,具網(wǎng)紋
,網(wǎng)間隙下凹呈淺凹狀
。氣清香而濃
,味微辛而涼
。
【鑒別】本品葉的表面觀:上
、下表皮均有毛茸
;氣孔直軸式
;葉肉細胞黃綠色,有的含黃色油滴
,并可見細小草酸鈣方晶
。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2~8細胞,常有一個細胞縊縮
,或下部細胞較大
,頂端細胞驟細似針刺狀,壁有疣狀突起或細條狀紋理
;另一種為單細胞
,較短
。腺鱗頭部6、8或10細胞
,柄單細胞,極短
;偶有頭部1~2細胞
、柄1(~2)細胞的小腺毛
。
【性味歸經(jīng)】辛
,微溫。歸肺
、胃經(jīng)
。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
,和中利濕
。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fā)熱
,頭痛無汗,腹痛吐瀉
,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g
。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
【備注】
(1)香薷發(fā)散風寒,有發(fā)汗解表作用
,但多用于夏季貪涼,感冒風寒所引起的發(fā)熱
、惡寒
、頭痛
、無汗等癥
,往往與藿香、佩蘭等配合應用
。香薷有祛除暑濕的作用,故適用于暑季恣食生冷
、濕阻脾胃所引起的嘔吐、泄瀉
,可配合扁豆
、黃連、厚樸等同用
。香薷利小便、消水腫
,可單獨應用
,也可配白術(shù)同用以健脾利水
。
(2)香薷既能發(fā)汗解表
,又能祛暑化濕,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fā)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癥
,是一味常用的藥品
。本品雖能祛暑
,但性溫辛散
,多適用于陰暑病癥
,前人說:「夏用之用香薷
,猶冬月之用麻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构试谂R床用于祛暑解表時必須具備怕冷及無汗的癥候。如屬暑濕兼有熱象的
,可配黃連同用。至于暑熱引起的大汗
、大熱、煩渴等癥
,就不是本品的適應范圍了
。
【香薷的功效介紹】:
【中藥名稱】香薷(《別錄》)
【異名】香菜(《本草經(jīng)集注》)
,香菜(《千金方》)
,香戎(《食療本草》)
,香茸(《本草圖經(jīng)》)
,紫花香菜(《履巉巖本草》),蜜蜂草(《綱目》)
。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帶花全草。
【植物形態(tài)】海州香薷多年生草本
,高30~40厘米
。
莖直立
,通常呈棕紅色
,二歧分枝或單一
,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
。
葉對生
,廣披針形至披針形
,長2.3~3.5厘米
,寬3~5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尖
,基部廣楔形,邊緣具疏鋸齒
,偶近全緣,上面深綠色
,密被白色長柔毛
,下面淡綠色
,密布腺點
,沿主脈疏被柔毛
。
輪傘花序密聚成穗狀
,頂生和腋生;苞片闊倒卵形
,綠色,先端驟尖
,基部漸狹,全緣
,兩面均具長柔毛及腺點
,邊緣具長緣毛
,具5條明顯的縱脈
;花萼5裂
,裂片三角狀披針形
,具長柔毛及腺點,每裂片具1條中脈
;花冠唇形
,淡紅紫色,上唇2裂
,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
,兩側(cè)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
,花藥黃色
,花絲著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
;雌蕊1
,子房上位
,花柱線狀
,柱頭2歧
。
小堅果4
,近卵圓形,棕色
,藏于宿存萼內(nèi)。
花期9月
。
果期10月。
生于山野
。
分布遼寧
、河北
、山東
、河南、安徽
、江蘇、浙江
、江西、湖北、四川
、貴州、云南
、陜西、甘肅等地
。
【采集】夏、秋季采收
,當果實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
,曬干或陰干
。
【藥材】干燥全草
,全體被有白色茸毛。
莖挺立或稍呈波狀彎曲
,長約30~50厘米
,直徑約1~3毫米;近根部為圓柱形
,上部方形
,節(jié)明顯,淡紫色或黃綠色
;質(zhì)脆
,易折斷。
葉對生
,皺縮破碎或巳脫落;潤濕展平后
,完整的葉片呈披針形或長卵形
,長2.5~3.5厘米
,寬3~5毫米
,邊緣有疏鋸齒
,暗綠色或灰綠色
。
莖頂帶有穗狀花序,呈淡黃色或淡紫色
,宿存的花萼鐘狀,苞片脫落或殘存。
有濃烈香氣
,味辛,微麻舌
。
以質(zhì)嫩、莖淡紫色
、葉綠色
、花穗多
、香氣濃烈者為佳
。
主產(chǎn)江西、河北
、河南等地,以江西產(chǎn)量大
,品質(zhì)佳,商品習稱江香薷
。
各地民間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幾種:①四川
、陜西
、山東等地以同屬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
,作香薷使用
。
藥材形狀與上述品種相似
,惟完整的葉較大,呈卵狀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
,長3.5~10厘米,寬1.5~3厘米
;穗狀花序,花明顯地偏向一側(cè)
。
在四川稱此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
。
《本草衍義》所述香薷
,即為本種
,但目前在藥材商品中很少使用。
參見半邊蘇條
。
②福建
、江西
、湖南
、湖北、廣東、廣西
、貴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
。
參見石香葇條
。
③云南
、四川、貴州等地
,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
參見土香薷條
。
④新疆地區(qū)使用的香薷,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
。
參見萼果香薷條
。
⑤西藏地區(qū)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變種的全草入藥
,又稱密香薷
。
【化學成分】海州香薷含揮發(fā)油
,密花香薷含有揮發(fā)油0.3%
,其中主成分為香薷二醇。
還含甾醇
、酚性物質(zhì)和黃酮甙等。
【炮制】揀去雜質(zhì)
,用水噴潤后,除去殘根
,切段
,曬干即得。
《雷公炮炙論》:凡采得(香薷)
,去根留葉
,細銼,暴干
,勿令犯火。
【性味】辛
,微溫
。
①《別錄》:味辛
,微溫
。
②孟詵:溫
。
③《滇南本草》:性溫
,味苦辛
。
④《本草匯言》:味辛甘
,性溫,無毒
。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胃二經(jīng)
。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
、太陰
,手少陰經(jīng)
。
③《本草經(jīng)解》:入足少陽膽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
,手陽陰大腸經(jīng)。
【功用主治-香薷的功效】發(fā)汗解暑
,行水散濕
,溫胃調(diào)中
。
治夏月感寒飲冷
,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
,胸痞腹痛
,嘔吐腹瀉
,水腫
,腳氣。
①《別錄》:主霍亂
,腹痛吐下,散水腫
。
②孟詵:去熱風,卒轉(zhuǎn)筋
,可煮汁頓服。
又干末止鼻衄
,以水服之。
③《日華子本草》:下氣
,除煩熱
,療嘔逆冷氣
。
④《履巉巖本草》:截四時傷寒. ⑤《本草衍義補遺》:治傷暑
,利小便
。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
,治中暑頭疼,暑瀉肚腸疼痛
,暑熱咳嗽,發(fā)汗
,溫胃,和中
。
⑦汪穎《食物本草》:夏月煮飲代茶
,可無熱病
,調(diào)中溫胃
;含汁漱口
,去臭氣
。
⑧《綱目》:主腳氣寒熱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1~3錢
,或研末。
【宜忌】表虛者忌服
。
①《本草從新》:無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氣虛
,陰虛有熱者禁用。
【選方】①治脾胃不和
,胸膈痞滯
,內(nèi)感風冷
,外受寒邪
,憎寒壯熱,身體疼痛
,肢節(jié)倦怠,霍亂嘔吐
,脾疼翻胃,中酒不醒
,四時傷寒頭痛:香薷(去土)二兩
,甘草(炙)半兩
,白扁豆(炒)
、厚樸(去皮
,姜汁炒)
、茯神各一兩。
上為細末
。
每服二錢
,沸湯入鹽點服。
(《局方》香薷湯) ②治霍亂吐利
,四肢煩疼
,冷汗出
,多渴:香薷二兩,蓼子一兩
。
上二味粗搗篩
。
每服二錢匕
,水一盞
,煎七分
,去渣溫服
,日三。
(《圣濟總錄》香薷湯) ③治霍亂腹痛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荷戕?切)一升,小蒜一升(碎)
,厚樸六兩(炙),生姜十兩
。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分三服
,得吐痢止
,每服皆須溫
。
(《救急方》香薷湯) ④治暴水風水氣
,水腫
,或瘡中水
,通身皆腫:干香薷一斤,白術(shù)七兩
。
上二味搗術(shù)下篩;濃煮香薷取汁
,和術(shù)為丸
,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
,日夜四
、五服
,利小便極良
。
夏取花、葉合用亦佳
。
忌青魚、海藻
、菘菜、桃
、李
、雀肉
。
(《僧深集方》香薷術(shù)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鉆孔者:香薷汁服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