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綿竹(現(xiàn)四川省綿竹市)民間畫師黃瑞鵠(1865—1938)歷時兩年之久,于光緒年間繪制完成《迎春圖》。尺幅之間,濃縮再現(xiàn)了古代綿竹報春、迎春和打春的盛況,以及當時的藥材交易等商業(yè)活動。畫卷中460多個熙來攘往的人物栩栩如生,被譽為“清代的《清明上河圖》”。
其中一家店鋪門前高高豎起一塊招牌,上面寫著“本號發(fā)賣川廣道地藥材咀片”?!熬灼币喾Q飲片,是指經(jīng)過加工處理制成薄片、厚片、斜片、絲狀、塊狀、段狀等的藥材。制成“咀片”,便于藥物的煎煮炮制和運輸儲備。
所謂“咀”,為古時候藥材加工的一種方法,即人用牙齒將藥材撕咬成豆粒大小。因此,飲片也稱咀片,煎藥又稱咀藥。金代張元素《醫(yī)學啟源》云:“古之用藥治病,擇凈口嚼,水煮服之,謂之口咀?!焙笕藢τ凇熬住敝x有頗多爭議,認為不是用牙齒來咬,而是用石臼、刀斧等進行加工。后來,“切”“剉”也成為藥材加工的方法,即將藥材用重器搗碎、刀具切割和銼末。但“咀片”這一習慣稱呼一直沿用下來。
“切”始于漢代,張仲景《傷寒論》有“附子(破)”“生姜(切)”之記載。切藥工是一種專門職業(yè),并有等級區(qū)分。刀工最佳者為“頭刀”,其余依次為二刀、三刀等。切藥刀具主要有板刀、片刀和刨刀,尤以建刀、禹州大圓型禹刀、樟樹幫小刀和面漢刀最為著名。飲片切制時,或“微水滲”(軟化),或“略火烘”(干燥),制作過程規(guī)范,炮制水平高超。
切藥是一門技術(shù)含量十足的活兒,不同的藥材,其切法及切出的大小形狀亦不盡相同。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于炮制“天麻蝴蝶片”“黃芪柳葉片”就提出切藥要求:“厚樸像盤香,澤瀉像銅錢,桂枝不落邊,枳實鸚鵡眼,檳榔不爛邊”。胡慶余堂有一位名為“石板刨”的切藥工,常常根據(jù)藥性來決定將藥材切大或切小。經(jīng)驗豐富的切藥工下刀精準,能夠?qū)⒁淮玳L的白芍切出360片、一個檳榔切出108片、一粒馬錢子切出206片、一個蠶豆大小的半夏切50多刀。業(yè)界有“白芍飛上天,木通不見邊,陳皮一條線,半夏魚鱗片,肉桂薄肚片,黃柏骨牌片,甘草柳葉片,桂枝瓜子片,川蝴蝶雙飛片”之說。切藥工的“鬼斧神工”令人贊嘆不已。
此外,為了確保藥材的純正度,一般要將剉過的藥用磁鐵來做吸附清理,防止里面有脫落的金屬末。
四川自古以來就有“中醫(yī)之鄉(xiāng)”“中藥之庫”美譽。清末時期,綿竹以其特殊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成為川西重要藥材集散地。其時,綿竹縣有30余家咀片店鋪,經(jīng)營的“道地川藥”主要有川貝母、石斛、麥冬、芍藥、半夏、魚腥草、黃連等;“道地廣藥”主要有廣陳皮、巴戟天、沉香、高良姜、紅豆蔻、化橘紅、廣佛手等,頗為暢銷。
歷史上,川廣兩地藥材質(zhì)優(yōu)效高,多為朝廷貢品。如今,川廣兩地藥材在我國中藥材領(lǐng)域也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10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毒五月話雄黃
下一篇: 人參狀元翁同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