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已至小滿
北宋著名醫(yī)家王懷隱有次發(fā)現(xiàn)家里購進了一堆癟小麥,便問伙計:“這些癟麥子
過了五六日
,那婦人病愈,前來拜謝王懷隱。他關(guān)切地問:“臟躁癥好了,今天再來治盜汗癥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后來
,王懷隱用浮小麥試治盜汗、虛汗證,療效甚佳。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他與同道好友王祜、鄭奇、陳昭遇潛心研究張仲景的醫(yī)著,合編成《太平圣惠方》一書,于淳化年間刊成,宋太宗親為之作序。在該書中,王懷隱將浮小麥的功效記入。從此“浮小麥”一藥便為歷代醫(yī)家治用至今。中醫(yī)認為
,小麥性味甘平,入脾、肺、心經(jīng),有養(yǎng)心除煩、健脾益腎、除熱止渴之功。養(yǎng)心安神以淮小麥為佳,斂汗止汗以浮小麥為宜。仲景名方“甘草小麥大棗湯”即以淮小麥為伍,有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之功,是中醫(yī)治療臟躁證的藥方。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浮小麥的別名 7 來源 8 性味歸經(jīng) 9 浮小麥的功效與主治 10 浮小麥的化學成分 11 《全國中草藥匯編》:浮小麥 11.1 拼音名 11.2 來源 11.3 性味 11.4 功能主治 11.5 浮小麥的用法用量 11.6 摘錄 12 《中華本草》:浮小麥 12.1 出處 12.2 拼音名 12.3 英文名 12.4 浮小麥的別名 12.5 來源 12.6 原形態(tài) 12.7 生境分布 12.8 性狀 12.9 鑒別 12.10 炮制 12.11 性味 12.12 歸經(jīng) 12.13 功能主治 12.14 浮小麥的用法用量 12.15 注意 12.16 附方 12.17 各家論述 12.18 摘錄 13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浮小麥的方劑 2 用到中藥浮小麥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浮小麥 1 拼音 fú xiǎo mài
2 英文參考 Fructus Tritici Levis (拉)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immature wheat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fructus tritici levis [朗道漢英字典]
blighted wheat [湘雅醫(yī)學專業(yè)詞典]
3 概述 浮小麥為中藥名
,出《本草匯言》4 拉丁名 Fructus Tritici Levis (拉)(《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immature wheat(《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6 浮小麥的別名 浮麥
7 來源 浮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 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癟輕浮的穎果[1]
浮小麥為禾木科植物小麥Tyiticum aestivumL.干癟輕浮的小麥[2]。
8 性味歸經(jīng) 浮小麥味甘
9 浮小麥的功效與主治 浮小麥具有養(yǎng)心斂汗
浮小麥治自汗
浮小麥治血淋不止:童便炒
10 浮小麥的化學成分 浮小麥含淀粉
11 《全國中草藥匯編》:浮小麥
12 《中華本草》:浮小麥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ticum aestivum L.
采收和儲藏:夏至前后,成熟果實采收后
以粒均勻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白色
2.《本經(jīng)逢原》:浮麥消克斂盜汗
,取其散皮膝之熱也。
5 浮小麥的食用方法 內(nèi)服:煎湯,3~5錢
;或炒焦研末。浮小麥大棗粥
食材:浮小麥50克,大棗6枚
,糯米60克做法:將浮小麥
功效:大棗活血補血
,浮小麥益氣,止汗。
6 浮小麥禁忌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汗而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
。”因此使用浮小麥時要注意:陰陽兩虛所致的自汗盜汗者不宜用。
浮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干癟輕浮的穎果
。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東地區(qū),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農(nóng)作物之一,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饅頭、餅干、蛋糕、面條、油條、油餅、火燒、燒餅、煎餅、水餃、煎餃、包子、餛飩、蛋卷、方便面、馕餅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12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下一篇:
秋瑾與我國護理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