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璐,字元御,別號玉楸子,山東昌邑縣黃家辛戈村人,是清代乾隆年間著名醫(yī)學家,曾任清室太醫(yī),被譽為“一代醫(yī)宗”。
書香世家 立志青云
黃元御為明代名臣黃福十一世孫。他出身于世代書香門第,自小聰穎,超乎常人。少年時代,其父為之延請名儒于子遽先生為師,遍覽經史著作,希望他登科入仕,光耀門庭。黃元御也“常欲奮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渴望于仕途中成就一番大事業(yè)。他15歲即為諸生,18歲就中秀才,前途一片光明。
庸醫(yī)誤治 誓當名醫(yī)
正當黃元御躊躇滿志、美好的前程即將在他的腳下展開時,雍正十二年(1734),黃元御因讀書用功過度,突患眼疾,不得已延醫(yī)就診,卻遇上庸醫(yī)誤治,數年后左目失明,這無異于一個巨大的打擊。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清代科舉,五官不正者,均不能入仕。
命運多舛的黃元御沒有被挫折打倒,哀痛之余在當地名醫(yī)、好友劉太吉的勸說下,發(fā)憤立志:“生不為名相濟世,亦當為名醫(yī)濟人”,自此他放棄了學習多年的四書五經,師從鄉(xiāng)里名醫(yī)于司鐸,閉門謝客,晝夜苦讀,精研《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yī)學經典著作,走上了棄儒從醫(yī)的道路。他廣泛涉獵諸家學說,并診病問疾,經過多年苦讀及實踐,他的醫(yī)術遠近聞名。
診治有功 出任御醫(yī)
乾隆十五年(1750),皇帝病了,幾經調治,不見好轉,太醫(yī)束手無策。時值黃元御游學帝京,被薦到皇宮為乾隆皇帝診治,幾劑藥后,竟然病愈。于是,乾隆皇帝御筆題詞“妙悟岐黃”的匾額,以示褒獎,并留黃元御在宮中為御醫(yī),還賜給他一副玉石象棋,一個楸木棋盤,黃元御因此有了“玉楸子”的雅號。從此,黃元御開始了供職太醫(yī)院的生涯。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巡游南方各地,他作為御醫(yī)隨駕四方。
急流勇退 潛心治學
黃元御事君數年,制方調藥重視溫補調養(yǎng),療效頗佳,正當他甚得皇上歡心時,黃元御卻認為自己“歷年多矣,元草未就,帝眷之隆,何可恃也”,繁庶的事務使他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中去,也無法實現自己名醫(yī)濟世的夙愿。所以,他放棄了御醫(yī)的高官厚祿,托故離開皇宮,回到了民間。從此,黃元御一邊潛心治學,一邊熱心地為百姓治病,成為一代醫(yī)學大師,實現了他不為良相即為名醫(yī)的夙愿。
乾隆二十二年,黃元御在行醫(yī)、著述生活中因過度勞累,身體中虛,漸成重癥,抱病回到故里,居于昌邑城南隅書齋,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十七日溘然長逝,歸葬新郭祖塋。乾隆皇帝得知黃元御過世的消息后深感痛惜,親書“仁道藥濟”四個字緬懷其一生的醫(yī)術與醫(yī)德?!叭实浪帩币鉃椤靶腥实溃运帩?,黃氏門生尊其為習醫(yī)準則。
醫(yī)學著述 流傳于世
黃元御開始學習醫(yī)術的時候,首先是從精心研讀張仲景的《傷寒論》入手的,繼而研讀《黃帝內經》、《難經》等中醫(yī)典籍。他在《四圣心源·自序》中說“醫(yī)有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書,爭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無傳,玉楸子憫后世作者不達其意,既解《傷寒》《金匱》,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內外百病,原始要終,以繼先圣之業(yè)?!弊阋娝匾晜鞒?,惠及后世之心。
黃元御一生醫(yī)學著述頗多,主要有《素靈微蘊》《四圣心源》《傷寒懸解》《長沙藥解》《金匱懸解》《四圣懸樞》《傷寒說意》《玉楸藥解》《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醫(yī)書十一種等,逾200萬言。
他提出的“扶陽抑陰”以祛病延年和主溫重陽的觀點,獨居醫(yī)家一宗。此外,他對于瘟疫、痘疹發(fā)病機理的認識,更是獨創(chuàng)見解。黃氏在清代醫(yī)名頗盛,是著名的醫(yī)藥大家,曾與山東諸城藏枚吉齊名,有“南藏北黃”之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21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醫(yī)藥的鼻祖—神農氏
下一篇: 卜彌格-將中醫(yī)藥傳到西方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