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岳(1563-1640),名介賓,字會卿,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景岳治療內(nèi)傷雜病,重在治形體、填精血。他認為,形體是人生之基,所謂“吾之所賴者,唯形耳”《景岳全書·傳忠錄》)。疾病亦以傷形為前提,如情志傷府舍之形,勞役傷筋骨之形。內(nèi)形傷則神氣為之消靡,外形傷則肢體為之偏廢,甚至肌肉盡削。形體是由什么構(gòu)成的呢?
景岳認為形體之成皆由精血之充盈,所謂“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同上)對于精血的重要性,景岳這么強調(diào):“欲祛外邪,非從精血不能利而達;欲固中氣,非從精血不能蓄而強;水中有其氣,火中有真液,不從精血何以使之降升?脾為五臟之根本,腎為五臟之化源,不從精血何以使之灌溉?”故景岳明確指出:“凡欲治病者,必以形體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為先,此實醫(yī)家之大門路也”。
景岳滋填精血,最擅用人參、熟地。所訂新方八陣中,兩藥出現(xiàn)率最高。兩藥一補元氣,一補元精,一形一氣,一陰一陽,互為生成。所訂兩儀膏是治精氣大虧,諸藥不應或以克伐太過耗損真陰的要方,他認為凡虛在陽分而氣不化精者,宜參術(shù)膏,若虛在陰分而精不化氣者則莫妙千此。兩藥之中,景岳尤推崇熟地。他說:“凡諸真陰虧損者,有為發(fā)熱,為頭疼,為焦渴,為喉痹,為嗽痰,為喘氣,為脾腎寒逆為嘔吐,或虛火載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膚,或陰虛而泄利,或陽浮而狂躁,或陰脫而伏地。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匿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zhèn)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陰虛而水邪泛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陰虛而真氣散失者,舍熟地何以歸源?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腸肖?”可謂推崇備至。在熟地的用量上,主張少則二、三錢,多則二、三兩。他認為陽性速,人參少用亦可成功;陰性緩,熟地非多難以奏效。故人稱他為“張熟地”。
景岳尚認為,精血之原是藏于命門的真陰,真陰之病,即命門水火之病,故治精血又須知陰陽水火之理。他據(jù)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原則,以填補精血。他嫌八味丸與六味丸兩方滲泄太過,未免減去補力,遂去茠笭、澤瀉、丹皮,制成左歸飲、左歸丸、右歸飲、右歸丸四方,其中皆用熟地、山藥、萸肉、杞子純甘之品,又在丸劑中加入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另外,左歸丸雖為壯水之劑,但其中有鹿角膠、苑絲子、袧杞以平補腎陽;右歸丸雖為益火之劑,其中則有熟地、山藥、萸肉純甘益陰。這種陰陽互補的特點,景岳曾有句頗含哲理的名言:“善補陽者,必從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25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易水內(nèi)傷派善善于保養(yǎng)命門火的趙獻可
下一篇: 岳陽張氏正骨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