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yī)家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泰,號損庵,又號念西居士,江蘇金壇人。王肯堂醫(yī)術高明,醫(yī)著等身,學識淵博,成果卓著。
王肯堂原住金壇西方邊村,后隨父遷至金壇縣城。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聰慧,工書法,擅石刻,嫻習文史。自青少年時代起,他就對先賢“不為良相,即為良醫(yī)”的名言印象尤深,決心按此奉行,留心醫(yī)藥方術,博覽醫(yī)著藥書。17歲時,他的母親身患重病,眾醫(yī)亂投藥石,幾乎喪命。這更加堅定了他“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yī)”的孝道思想,立志研習岐黃,發(fā)奮學醫(yī),當一名“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yǎng)其生”的良醫(yī)。
祖父王皋,父王樵,均進士。王皋任過知府,遷山東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鄉(xiāng)試中舉;1589年,中進士,同年選為翰林檢討,備員史館4年。后因上書抗御倭寇事而被降職,憤然稱病辭職回鄉(xiāng)行醫(yī),在金壇東禪寺內為鄉(xiāng)人治病。
一次,他的妹妹因患乳癰癥,病重垂危,各方名醫(yī)皆束手無策。王肯堂根據(jù)其妹的病情和脾性,依據(jù)脈理開藥,服后豁然而愈,從此名震鄉(xiāng)里。他常篝燈夜讀,求教各方名醫(yī)。聽說蘇州有位醫(yī)術精湛的名醫(yī)薛延卿,他就改名換姓,投薛延卿門下當藥店伙計,學開藥方。每當病人從店堂經過,他便認真觀察,細心聽病人向薛延卿敘述病情,并私下開了藥方。待病家拿薛延卿的處方來抓藥時,他再進行比較、琢磨。在短短的三個月中,王肯堂學到了不少治病的要領和知識。從蘇州返回鄉(xiāng)里,他又遍收民間秘方,求教當?shù)刈鎮(zhèn)鳌巴晾芍小?,并加以整理?/p>
當時,金壇城鄉(xiāng)流傳著王肯堂神奇的故事。一次,王肯堂外出遇見一家出喪。死者是一位難產孕婦,尸體放在一口薄皮棺材內,棺材的縫隙里還不時有鮮血滴下。王肯堂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斷定棺內孕婦并未真死,便伸手攔住棺材說:“此孕婦未死有救?!碑敿撮_棺搶救,他以銀針扎入孕婦面部、腹部穴位,又以艾條熏、湯水灌。未久,奇跡出現(xiàn)了,不但難產孕婦復生,還產下一嬰兒,病家感激萬分,他被群眾贊譽為“神醫(yī)”。
王肯堂曾為一位眼窩邊生毒瘤的患者行切除術,未留疤痕,做過落耳再植術,螢聲醫(yī)壇。在其著作中,縫合材料較前人增加了絹線、絲線。縫合范圍除唇、耳、鼻外,首次提及對唾液腺的精細縫合。外科局部麻醉在中醫(yī)歷史上除了三國華佗的傳說外,王肯堂在《瘍醫(yī)準繩》中首次刊載了局部麻醉藥,成分為川烏、草烏、南星、半夏、川椒,調末涂于局部。
王肯堂辭官回到金壇時,因祖產悉為兄弟所據(jù),不得不租賃寺院的廂房棲身,清苦的生活沒有動搖他的事業(yè)心。王肯堂花了10年時間,收集歷代醫(yī)藥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編著成《六科證治準繩》叢書,包括《雜病證治準繩》《雜病證治類方》《傷寒證治準繩》《瘍醫(yī)證治準繩》《幼科證治準繩》《女科證治準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yī)學大成的名著,一時成了醫(yī)家之絕唱,對后世影響深遠。
1606年,吏部重新起用王肯堂。在此期間,王肯堂把整理中醫(yī)學文獻當作己任,又編印了《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輯錄自《內經》起到明代重要醫(yī)著共44種。終因操勞過度,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64歲的王肯堂卒于任上。
“為官直言進諫,為醫(yī)濟世救人”,這就是常州人引以為榮的王肯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27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月華:83歲的慢病科普專家
下一篇: 趙麗華:用南丁格爾的燈照亮每一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