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其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裘沛然名師工作室
國醫(yī)大師裘沛然是我國著名的中醫(yī)學家,他熱愛中華文化,對儒學鉆研尤深,其晚年的力作《人學散墨》,在學術界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醫(yī)學就是人學,世界上人是第一可寶貴的,無論做什么工作,首先要做好人,這是一切事業(yè)的根本。從早年沉潛醫(yī)學到晚年關注人學,彰顯了這位鴻儒大醫(yī)的心路歷程。
在整個人類的認識中,人對自己的認識是最落后的,盡管兩千多年前希臘人就提出過“認識你自己”的課題,但對人的綜合認識遲遲未能形成嚴整的科學。有觀點認為“人學是關于人的存在、本質及其產生、運動、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新興科學。”還有觀點認為人學是以整體的人的本質及其生活世界為研究對象的學問。人學主要研究內容有兩方面:人的本質,包括人的地位和人的發(fā)展問題;人的生活世界,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歷史、人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問題。
醫(yī)學就是人學
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王衛(wèi)平說:“醫(yī)學所研究的對象是人類本身;導致人類疾病或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不僅涉及自然科學領域,而且也緊密聯系到社會和人文科學等領域,通俗地講,醫(yī)學是人學。”美國生命倫理學家佩雷格里諾《醫(yī)療實踐的哲學基礎》也說:“醫(yī)學不是純科學,也不是純藝術,醫(yī)學是藝術與科學之間一門獨特的中間學科”,“醫(yī)學是人文科學中最科學的,是科學中最人道的”。
中醫(yī)一向認為,醫(yī)學就是“活人之學”,“人命至重,貴于千金”,“醫(yī)乃仁術”,為醫(yī)者最重要的是應有仁愛之心。明·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說:“醫(yī)道,古稱仙道,原為活人。”晉·楊泉《物理論·論醫(yī)》說:“夫醫(y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钡聡亓执髮W教授胡佛蘭德在《醫(yī)德十二箴》中指出:“醫(yī)生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這是職業(yè)的性質所決定的。”醫(yī)生的道德水平是為醫(yī)者必備條件,醫(yī)生的道德修養(yǎng)集中體現在以人的價值為核心價值的職業(yè)精神,這種精神專注于生命的價值和對個體自由及尊嚴的尊重,并處處體現在醫(yī)療實踐活動中人性化的處理方式。
裘沛然從事中醫(yī)教育工作近五十年,他認為培養(yǎng)選拔醫(yī)學人才的原則是德才兼?zhèn)洌坏虏胖g,德是首位的。因此,無論是培養(yǎng)學生,還是評價良醫(yī)和良師,首先要衡量他的德性,只有先做好一個人,才能做好應做的事情。為此,先生常以《論語》“為政以德“,“道之以德”,以及《道德經》“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等先賢名句來教導學生。
以仁為本 以禮為節(jié) 以義為衡
裘沛然說:“我從事醫(yī)療事業(yè)已七十五年,向以療病為職。但逐漸發(fā)現,心靈疾病對人類的危害遠勝于身體疾患。由此萌生撰寫《人學散墨》之念,希望為提高精神文明道德素養(yǎng),促進經濟發(fā)展,略盡綿薄之力?!彼凇蹲孕颉分校U明了自己撰寫此書的緣由:中國在幾千年前,人早已自稱為萬物之靈,在西方,也早有稱“人為萬物之尺度”之說。然而,人雖然貴為萬物之靈,卻“對自己的形體、心理、情感的調控和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的處理顯得異常笨拙,從歷史記載到現狀目睹,人群之間,總是那么難以和諧,小則爾虞我詐,明爭暗斗,大則白骨千里,尸山血海,引發(fā)無數大大小小的慘劇”。這巨大的反差引發(fā)他的思考,由此開始了人學探究的道路。
裘老是一個富于社會責任感和善于思考的人,他思維的觸角早已經超越了單純醫(yī)學的范圍,對于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先生保持了高度的關注,特別有感于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中存在許多不良現象,“倉廩實”卻沒有“知禮節(jié)”,這些促使他開始思索“做人”與“健康”之間的關系。
裘沛然認為,真正的儒學就是“人學”,并以“人學”立言,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助于促進文化的多樣性發(fā)展;“以義制利”的思想有益于化解人與人、人與群體間的矛盾;“成人之道”的思想有利于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認為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2008年歲末出版的《人學散墨》,是裘沛然多年思考、研究的成果。《人學散墨》“是專門論述如何能做一個‘合格’的人而寫的”。他發(fā)現孔孟所倡導的儒家學說“既發(fā)現了人的可貴,又提示我們做人以和為貴的具體規(guī)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等人學思想超越時代,是做人應遵循的標準,對于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進取,國家間和諧相處,乃至于人類未來的創(chuàng)造都具有極大裨益。先生為了闡發(fā)其“人學”思想的內涵,在先哲時賢眾多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及對社會人情的思索,形成了一系列自己關于人學的觀點。他結合自己對儒學的研究,提出了“以仁為本,以禮為節(jié),以義為衡”的為人三大絜矩。
關于仁,孟子說:“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比蕿槿说谋拘?,是一切道德的綱領或最高的道德原則?!叭收?,愛人?!比实暮x,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立身之本。以愛人作為仁的基本規(guī)定主要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是從人和物的關系而言,前者比后者更為重要;二是從人與人的關系而言,應當互相尊重和互相敬愛。這兩方面的內涵凝結成普遍的人道原則: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先生認為,醫(yī)學是一種仁術,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尊重生命的價值和患者的尊嚴。林通《省心錄·論醫(yī)》說:“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yī),人命死生之系?!贬t(yī)學是治病、救人、濟世三位一體的仁術。
禮,不僅是指禮制、法制等,也是人的行為規(guī)范,為實踐“仁”的具體措施,是維護社會有序﹑和諧所必不可少的。禮的精神是永恒的,是人作為智慧的理性產物。今天我們仍需用法制、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人的欲望,規(guī)范人的道德行為。“禮之用,和為貴”,用禮的最終目的要達到普世的和美,人們能和睦相處,這是禮用的最高境界。
義者,宜也,指處理事物至當不易。孟子說“義,人之正路。”“義”的含義一指“道義”,即仁義之道,孔子把義規(guī)定為人的生活意義和一切行為的根據所在,要求人們必須“行義以達其道”,“君子義以為上”,“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二指“義者宜也”(《中庸》),即行而宜之謂之義。行義就是為所當為,《孟子》說:“人皆有所不為,達于其所為,義也?!?/p>
人學研究關系到每個個體的思想、感情、智慧、才能和品格形成,對于每個人正確選擇自己的道路和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構建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倡導“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裘沛然關于人學的研究與探索寓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該文為致敬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探討其是怎樣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地承襲和發(fā)揚前人學術經驗精粹的,以啟發(fā)后學。
鄧教授非常重視各家學說的學習,善于博取諸家所長; 又強調在臨床驗證中發(fā)揚各家,形成了重視調補脾胃的臨床風格; 重視對各家學說的繼承與發(fā)揚,從而得出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學說; 注重學用結合,用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學說指導重大疑難疾病的防治,取得了重大突破。
鄧教授非常重視各家學說的學習,常說: 四大經典是中醫(yī)的“根”,中醫(yī)的“枝”在仲景以后的各家學說。每一個朝代,都有其代表人物與著作,是中醫(yī)學的寶藏。要提高中醫(yī)理論水平,就要深入去讀名家醫(yī)案,讀各家學說、名家著作,以便博取諸家之長,豐富自己。
鄧教授早在上世紀 30 年代就攻讀了中醫(yī)經典著作,并在此基礎上廣泛研究了各家學說。他曾說: “各家學說這門學科,設立得很好。我擔任過該科的教學,對其中一些名家學說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討,并在臨證時加以驗證,這方面的收益是比較大的?!?/p>
曾指出,仲景以后,對他影響比較大的醫(yī)家有 李東垣、張介賓、王清任、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和張錫純等 ,其中尤以李東垣為最。鄧教授學習諸家學說時,善于博采眾長。如在
研究脾胃學說時,他梳理了歷代名家關于脾胃學說的論述,認為脾胃學說是在《內經》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金匱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重要論點 ,而“脾胃學說的代表著作首推元代 李東垣的《脾胃論》與《內外傷辨》二書 ,既繼承了前代學說又提出新的見解,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明?!庇址质鰪埦霸?、葉天士、張子和的學術觀點。提出“把有關的學說集中起來,取長補短,就能對脾胃學說有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鄧教授重視各家理論學說,強調在臨床驗證中發(fā)揚各家,“中醫(yī)研究必須與臨床相結合,而和幾千年以來的各家學說相結合也很重要。其臨證 70 余年,善于將各家學說研究的成果運用于臨床實踐,從而發(fā)揚各家學說。他對脾胃學說深入研究之后,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均展現出重視調理脾胃、尤其是健脾益氣的臨床風格,臨證重視調補脾胃成為其極具特點的風格。1999 年撰文《李東垣學說的臨證會》,稱其治療冠心病、慢性腎盂腎炎、重癥肌無力、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閉經、慢性結腸炎、子宮脫垂、胃下垂、腹股溝疝、陽萎等證均受李東垣脾胃學說的影響。
對冠心病的治療,“著重于補氣除痰; 除痰是一個通法,與補氣藥同用,通補兼施,有利于心陽的恢復,故本病心陽虛型常用溫膽湯加參治療?!睖啬憸訁⒑蟊煌型茷椤班囀蠝啬憸保街杏命h參補氣扶正,丹參活血化瘀,溫膽湯除痰利氣,條達氣機。自擬慢肝六味飲( 黨參、云苓、白術、甘草、川萆薢、黃皮樹葉) 治療慢性肝炎,鄧教授據《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篇》, “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擬定健脾補氣,扶土抑木作為總原則。本方以四君子湯補脾氣健運脾陽以“實脾”; 黃皮樹葉疏肝解毒,行氣化濁; 川萆薢入肝胃兩經,升清而降濁,去除困郁脾土之濕濁。
治療慢性腎盂腎炎自擬珍鳳湯,即珍珠草、小葉鳳尾草合四君子湯再加桑寄生、百部而成。立方之意,乃根據脾胃學說,如張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說, 李東垣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說。 本病既是邪少虛多之證,要使正氣充足以逐邪氣,健脾就是重要的一著,故用四君子湯以健旺脾胃,調動人體之抗病能力。
鄧教授認為,開展中醫(yī)傳統(tǒng)研究,應著重繼承中醫(yī)的理論精華,提取其中的科學內核,再經一番加工和提高,使之成為源于該理論、又高于該理論的學說,即立足繼承,著眼提高。
他十分推崇王清任、王孟英、葉天士等醫(yī)家學說,尤其對王清任之氣血理論和代表方藥頗多發(fā)揮。提出王氏以氣血為治病要訣而不偏執(zhí),實源自《內經》氣血之論。血脈和利,必氣亦和利,血實者宜決之,就是導之下流如決江河; 氣虛者宜掣引之,正是王氏重用黃芪之所本。同時他也吸收了王孟英、葉天士等醫(yī)家對痰瘀的辨治經驗,并運用于臨床, “廣東地處南方卑濕,至易聚濕生痰,故以心陽虛兼痰者最為多見?!薄芭R證觀察,冠心病患者一般以心陽虛而兼痰濁者為多見,到中后期或心悸梗塞的患者則心陽( 陰) 虛兼血瘀或兼痰和瘀者為多見?!?/strong> 將冠心病的基本病機概括為: 本虛標實,痰瘀相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解答了“痰”“瘀”的關系: 痰與瘀都是津液之病變,痰是瘀的早期階段,瘀是痰的進一步發(fā)展,常相互為患,并據此提出了 “氣血痰瘀相關” 的學術論點。 “氣血痰瘀相關”之說正是鄧教授博取王清任、葉天士、王孟英等諸家所長,結合臨床實踐而得出的創(chuàng)新性理論學說,體現了他對各家學說的繼承與發(fā)揚。
鄧教授重理論,強臨床,強調學用結合,踐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曾講過: “五臟的關系,不是依靠書齋里五行相生相克推導出來的關系,而是中醫(y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關系?!笨梢?,理論的升華離不開臨床實踐。
鄧教授提出的五臟相關學說正是其融合了歷代諸家學術精華,基于臨床實踐形成的理論學說,為中醫(yī)臨床診治提供一種思維模式,特別是對現代重大疑難疾病的防治指導具有重要意義。如辨治重癥肌無力,在早期的研究中,鄧教授均以東垣脾胃學說為指導思想; 隨著臨床實踐積累及五臟相關學說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逐步應用五臟相關學說指導重癥肌無力診治,提出重癥肌無力的病機為“脾胃虛損,五臟相關”。脾胃虛損, 語出金元李杲《蘭室秘藏·脾胃虛損論》: “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strong> 此語是對重癥肌無力疾病本質認識,重癥肌無力的病機始終以此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并貫穿于本病的全過程,是本病辨證論治的著眼點。五臟相關是基于中醫(yī)臨床實踐形成的學說,也是名老中醫(yī)對復雜臨床現象高度的理論概括。
鄧教授對黃芪的使用與王清任如出一轍。正如鄧教授自己所講: “我主持的‘七五’攻關研究課題是‘重癥肌無力的辨證論治及實驗研究’。治療此病我以李東垣的脾胃學說為指導( 脾主肌肉) 進行研究,在治療上我又學習王清任學說,重用黃芪。”由此觀之,鄧教授臨床的成功,是其融貫各家,對前人學術經驗發(fā)揮的結果。正如他總結李東垣的成功經驗后提出的傳統(tǒng)研究方法: 繼 承 前 人 理論———進 行理論實 踐———總 結 提 高———創(chuàng) 立新論。
國醫(yī)李吉仁大師是我國著名的醫(yī)生,在海內外享有聲譽,他在藝術節(jié)究竟有怎樣的成就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師從名師,享譽中外
他于1931年出生于安徽省歙縣。從1943年至1948年這五年時間里,師從新安名醫(yī)張根桂、汪潤身等,并臨證隨診。
并隨后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為首屆“國醫(yī)大師”、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老中醫(yī)。
勤奮專研,碩果累累
出道以后,他并沒有停下研究醫(yī)學的腳步,而是比之前更加專研與醫(yī)學領域。
他是“新安醫(yī)學”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理論與臨床并重是他醫(yī)療實踐的另一個重要特點。他致力于提煉新安醫(yī)家特有的診療規(guī)律,編輯了《大醫(yī)精要——新安醫(yī)學研究》等書籍。其中《新安醫(yī)籍叢刊》這部收錄新安醫(yī)家著作的巨著,首次對歷代新安醫(yī)家的著作進行了??焙妥⑨??!蔽ㄒ徊荒芰魍ǖ臅尭嗟娜肆私庑掳册t(yī)學的魅力”,于是他毅然捐贈了《新安醫(yī)學》的書《神灸經綸》,幾本,交給出版社出版。此外,李濟仁還以《內經》為案例,相互講解理論與臨床證據,確立了中醫(yī)醫(yī)學地理學、中醫(yī)時間醫(yī)學等新的學術生長點,以及體質學、五體痹、五臟痿等研究課題。在中醫(yī)理論和臨床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此外,他還是是2009年中國首批入選的30位中醫(yī)大師之一,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鐵”的傳承人。李濟仁在繼承“張一鐵”心法的同時,結合西醫(yī)的研究成果,為中醫(yī)內科和婦科疾病創(chuàng)造了許多有效的方劑。他提出了“痹證與痿證統(tǒng)一論”等一系列理論,制定了治療頑固性痹證的四法,注重將新安醫(yī)學學術思想與《內經》理論和診療方法相結合,從臨床實踐中體會,注重方法創(chuàng)新和新方藥。
在此,愿大師一路好走!
《人學散墨》 裘沛然 著
內容簡介:這是一本專門論述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人的書。作者裘沛然以95歲之高齡,耗時8年,從“人學”的角度,結合當代實際,高度評價了孔子儒家思想對現今社會的積極意義及作用,并提出很多獨到和精辟的見解。該書內容廣博,涉及哲學、歷史、文學、自然科學……語言親切自然,發(fā)人深省,毫無道德說教的可厭面目,讀之令人口舌生津,激發(fā)出“起而行之”的愿望。
《人學散墨》的作者裘沛然先生今年已經95歲了,是一位經歷了多個時代變遷的世紀老人。他行醫(yī)七十年,醫(yī)德廣被,救死扶傷,妙手回春,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是我國著名的中醫(yī)大家;他還是一位醫(yī)文兼通的知名學者,先后編撰與主持編寫、編纂醫(yī)學、文史著作四十二部;他又是憂國憂民的詩人,才思敏捷,詩作經常見諸報端。這樣一位早已功成名就、著作等身的長者,耄耋之年,殫精竭慮,精研八年,捧出這部嘔心瀝血之作《人學散墨》,這件事本身足以震撼人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2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花中之王牡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