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亮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
組成及用法 炒白芍12克,延胡索12克,香附6克,甘草5克。經(jīng)行前一日或有月經(jīng)先兆時水煎服,日1劑,連服3日。
適應(yīng)證 經(jīng)前或經(jīng)期小腹脹痛,拒按。月經(jīng)量少或經(jīng)行不暢,經(jīng)色紫暗,有血塊。塊排痛減,或伴有胸脅脹滿,乳房脹痛。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沉澀。
方解 痛經(jīng)臨床以實證為多見,常見情志因素所致的肝氣郁結(jié),氣滯不能運血,則經(jīng)行小腹脹痛,經(jīng)血壅滯,行而不暢,則血色紫暗,或凝為血塊。芍藥甘草酸甘并用,為柔肝、解痙、止痛之劑。加香附入氣分,行氣中之血;延胡索入血分,行血中之氣,增強活血行氣,祛瘀止痛的效果。四藥合用,可使氣血得調(diào),血脈得通,瘀去痛止。
劉希彥老師解讀傷寒論講稿
此條闡述了病在陰證和陽證之間的轉(zhuǎn)化規(guī)律和治療方式。首先是“自汗出,小便數(shù)”,說明這個病人的津液在通過兩種主要途徑在大量的耗散。我們說過在《傷寒》里區(qū)分陰證和陽證就是津液的多少。這個病人“心煩”,這是津液虛的虛煩;“微惡寒”是脈微怕冷;“腳攣急”是筋失養(yǎng)了。脈微;怕冷;筋發(fā)生攣急反應(yīng),腳伸不直了,這些證都指向津液虛,這就已經(jīng)是明顯陷入陰證的指證了。這時“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陰證不能發(fā)汗攻表,因為在人體津液不夠的時候,人體的自然模式是先保里,先保內(nèi)臟,這時候還用桂枝攻表以耗散津液,自然是誤治了。誤治的結(jié)果當然是造成津液更虛了,于是“得之便厥”,“厥”的意思是四肢冰冷,氣血已經(jīng)不能夠往四肢走了,這是比較嚴重的陰證了。同時還有“咽中干,煩躁”,這兩個像是熱證,為什么比較嚴重的陰證還會出現(xiàn)熱證呢?還是要說到人體的自保模式,當津血不夠的時候,人體就要亢奮起來,以加快津血的運行和生成,于是產(chǎn)生這種上火的反應(yīng),我們稱之為“虛火”,也就是津虛而有火。咽喉是全身陰經(jīng)的交匯點,所謂諸陰之匯,是需要大量津液滋養(yǎng)的,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就會“咽中干”。還會“煩躁”,我們稱之為虛煩。虛煩也可理解為大腦通過情志反應(yīng)在調(diào)集津液。同時還會發(fā)生“吐逆”,因為胃部的津血供應(yīng)不夠了,消化能力弱了,胃不受納了。這時候要“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陽就是津液。我們以前說過,表里同病是要先表后里的,這里也有惡寒表證,為什么只用溫里的藥呢?這又牽系到另一個法則:三陽病是先表后里,三陰病是先里后表的。這里表證并不嚴重,所以治里就可以了,里陽溫津液復,表證人體自己就解決了。后世醫(yī)家碰到這種“咽中干、煩躁”的虛火虛煩的反應(yīng),處理方法一般都是滋陰清熱去煩,用藥通常是生地麥冬梔子芩連輩。這是不推求人體原理不辨陰陽的結(jié)果。如果是陰證的虛火,仲景的處理方法先要用干姜和甘草,來增加胃的生化能力,因為津液是不能用滋陰藥直接補的,而是要靠脾胃運化來吸收生成,這個原理前面已經(jīng)解釋過了。所謂甘溫除熱說的就是這個。有個前提,要在陰證或胃弱的情況下才可用此法。實熱證當然要下熱以存津。脈細數(shù)或虛大的陰虛陽亢證則要用滋陰之法,也就是用麥冬生地了。這種陽氣不虛反亢的陰虛證,實質(zhì)是脾胃不缺生化能力,甚至還有熱,所以可以滋陰以制陽。
“若厥愈足溫者”,意思服了甘草干姜湯后四肢不冰冷了,腳溫熱了,這時腳卻還不能伸直,說明筋還是缺少滋養(yǎng)。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說過,《傷寒》的治療法則是從陽引陰的,用藥物讓陽氣先生成,然后通過陽氣的運行帶動脾胃的運化來生成津液生成陰??墒?,陽可以即有,陰卻不能速生,為了加快陰的形成,“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芍藥是負責陰成形的,甘草是直接補充脾胃津液的。為什么要用炙甘草呢?因為《傷寒》補陰始終不離脾胃,不逾越人體的自然生成機能。甘草干姜湯在前,芍藥甘草湯后,于是“其腳即伸”了。這個順序是不能錯的。中軸脾胃永遠是治病的前提和關(guān)鍵,就像車輪的車軸,汽車的發(fā)動機,后世之所以濫用滋陰寒涼藥就是忽略了中軸脾胃的作用。
在誤攻表傷了津液之后,也有可能發(fā)生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若胃氣不和,譫語者”。這種情況是陽明證。陽明證一般是里熱證,也就是是腸胃中實。為什么會這樣呢?前提還是津液虛了,人體要亢奮起來,一來是促進津液生成,二來是要靠這種亢奮將津液送到大腦和五臟,以保證重要部位的供應(yīng)。這時候腸胃中若有積滯,這些積滯也要消耗津液來傳化,里外都爭奪津液,于是津液不夠分配了。譫語反應(yīng)說明大腦用亢奮在爭奪氣血;腸胃的熱結(jié)反應(yīng)說明腸胃用亢奮在爭奪氣血。這就是陽明里熱證了。
陽明里熱證之所以還在陽證范疇,沒有因為津液虛轉(zhuǎn)為陰證,本質(zhì)上不是津液不夠的問題,而是津液分配不來的問題。這也是陽明里熱證和陰證的區(qū)別,也是陽明里熱證的發(fā)病機理。這就意味著只要將腸胃的積滯下了,津液就夠分配了,人體也就協(xié)調(diào)過來了,病也就好了。
您好!
延胡索是最常用的。
具體根據(jù)病位不同可以有不同配方:
如:止腹痛的芍藥甘草湯,中就是白芍藥和甘草組合;
止熱性痛經(jīng)的有失笑散,生蒲黃和五靈脂;
止寒性痛經(jīng)的有乳香、沒藥;
止痛良方金鈴子散,金鈴子和延胡索組成;
止風濕痹痛的有蛇類、羌獨活、烏藥等隨病癥不同而用藥不同;
止疝痛的有蜘蛛。
止頭痛的就多了去了,分經(jīng)論治,太陽頭痛用羌活、蔓荊子,陽明頭痛用白芷、川芎;少陽頭痛用細辛、柴胡;厥陰頭痛用吳茱萸、蒿本。
好多啊,希望能滿足您的需求。
可關(guān)注一些移動醫(yī)療APP(健康520),一鍵解決健康問題!
一、芍藥甘草湯源流
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系仲景為傷寒誤汗亡陽,陽復后腳攣急而設(shè)。白芍益陰和營,炙甘草補中緩急,故其具有柔肝舒筋、緩急止痛之效。其運用范圍甚廣,僅《傷寒論》中就有24首方使用了這一配伍,使用率達21%。仲景及歷代醫(yī)家十分重視此方的化載運用,國內(nèi)外同仁研究該藥方成果甚豐。
仲景用本方加附子,名芍藥甘草附子湯,治外感風寒、發(fā)汗不解、陰陽俱虛反惡寒者;加黃芪、大棗,名黃芪湯,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筆者認為,四逆散亦是在本方的基礎(chǔ)上加柴胡、枳實而成。蓋芍藥甘草湯治汗后津傷之攣急,四逆散治四肢厥逆、腹中痛,二者同出一轍,僅輕重有別矣。
后世運用此方多有發(fā)揮,如加黃芩,名黃芩芍藥湯,治熱痢里急后重、腹痛便膿血;加白術(shù),名白術(shù)芍藥湯,治脾濕水瀉、身重困乏。《素問病機保命集》載本方加當歸、黃連、檳榔片、木香,名芍藥散,治下利膿血、里急后重。芍藥、甘草這一組合在《傳信適用方》中,名中岳湯,治濕氣腳腫、全身疼痛;在《朱氏集驗方》中,名去杖湯,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歲時廣記》用白芍、甘草,按5 1之量,治腳氣腫痛;《單方驗方調(diào)查資料選編》用赤芍、生甘草,按(5 10) 1之量,治急性乳腺炎……推廣運用不一而足。
二、芍藥甘草湯治痛經(jīng)驗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芍藥甘草湯主要有松弛骨骼肌、解痙鎮(zhèn)痛、抗?jié)兊茸饔?,適用范圍十分廣泛。筆者總結(jié)前賢之經(jīng)驗,將本方用于急慢性痛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和老年病,效果甚佳。
①急慢性痛證
吾師鄭家本擅長用此方治急性病癥。如治三叉神經(jīng)痛患者王某,用白芍60g,甘草10g,加刺蒺藜、白芷、葛根、地龍、全蝎,8劑而愈;治膽石癥患者楊某,白芍90g,甘草10g,加酒大黃、虎杖、雞內(nèi)金等,10劑排除1cm大小結(jié)石數(shù)枚;治膽道蛔蟲癥患者陳某,白芍60g,甘草10g,加烏梅、炒川楝、酒大黃等,1劑腹痛大減,3劑排蛔蟲30多條;又治腎絞痛患者段某,白芍60g,甘草10g,加木通、延胡索等,服藥2小時痛減,數(shù)劑而愈。特別是家本先生自創(chuàng)之“昆海排石湯”治療尿路結(jié)石,以本方加昆布、海藻、桃仁、紅花等,治泌尿系結(jié)石數(shù)百例,排石率達85%。
治療頭面部疼痛,特別是血管神經(jīng)性疼痛,以赤白芍各30g,甘草6g為主,配白芷、川芎、葛根、全蝎、蜈蚣、蜂房等,效果十分理想。
治青春期痛經(jīng),特別是中學生學習緊張導致的痛經(jīng),以赤白芍各30g,炙甘草10g,加失笑散、郁金等,一般使用3 4個月經(jīng)周期便愈。
②消化系統(tǒng)疾病
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多虛實夾雜,且病程日久,治療宜攻補兼施、寒熱并用、升降勿過,即“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筆者常以赤白芍各30g,甘草6g為主,治消化道潰瘍及其炎癥,隨寒熱虛實之不同而加減變化。寒癥去赤芍,加桂枝、良附丸之類;熱證加虎杖、白花蛇舌草、柴胡之類;虛癥去赤芍,用炙甘草加四君子湯;實證加酒大黃、枳實、檳榔片等。對慢性潰瘍病,以赤白芍各100g,白及120g,共為極細末,每次5g,飯前1小時服,日服3次,效果甚為滿意。
慢性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多見便秘、腹瀉交替出現(xiàn),病程長,一般治療效果不佳,特別是濫用抗生素后,菌群失調(diào)所致慢性腸炎。
筆者曾治一中學生,近兩年大便不成形,一日數(shù)次,大便常規(guī)及細菌培養(yǎng)均為陰性。追問病史,患者曾在2年前大劑量使用抗生素治療闌尾炎,爾后每服用抗生素則腹瀉加重,診為菌群失調(diào)。擬赤白芍各30g,生甘草6g,陳皮10g,白術(shù)、藿香各12g,6劑而愈。對慢性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亦可用芍藥甘草湯為主加健脾燥濕理氣之品治之。
③老年病
據(jù)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且性味平和的特點,可將其廣泛用于治療多種老年病,特別是血管平滑肌痙攣,導致的組織缺血缺氧所致的癥狀,治療多事半功倍,得心應(yīng)手。如冠心病,重用赤芍30 60g,炙甘草6 10g,加丹參、琥珀等;骨質(zhì)增生,用赤白芍各30g,炙甘草6g,加葛根、丹參、水蛭、骨碎補等;前列腺增生,用赤芍30g,生甘草6g,加琥珀、車前子、水蛭、桃仁等。
對于老年性習慣性便秘,不少患者用果導片、黃連上清丸之類,以圖一時之快,然猶如以油救火,便秘日重。筆者以白芍30 40g,生甘草10g,加四妙勇安湯治之,多在服藥2 3劑時順利解便,且無便后燥結(jié)之慮。此方對陰虛、氣滯、食阻之便秘,亦應(yīng)手取效。
有文獻報道,以芍藥甘草湯治療不安腿綜合征臨床效果好,為首選方。筆者受此啟發(fā),對老年肌肉顫動、脹痛、酸軟麻木之癥亦多以芍藥甘草湯治之,療效顯著。
三、結(jié)語
仲景所創(chuàng)芍藥甘草湯這一基本方,深受后世醫(yī)家喜愛,且逍遙散、柴胡疏肝散、達原飲、防風通圣散、膠艾湯、八珍湯等數(shù)十首名方中都含有這一基本方。
該方臨床運用范圍十分廣泛,凡骨骼肌痙攣、肌痛、神經(jīng)痛及因平滑肌痙攣引起的內(nèi)臟疼痛等均可使用。經(jīng)長期臨床證實,其緩急止痛的效果十分令人滿意,用之得當,常有立竿見影之功。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張仲景的方,也叫經(jīng)方。組方很是精煉,每個藥都經(jīng)得起推敲。有很多的小方也很妙,比如下面這個芍藥甘草湯。雖然只有2味藥,但用途很是廣泛。我們來看看傷寒論原文:
13、芍藥甘草湯 2味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30、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jīng)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nèi)結(jié)。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辨發(fā)汗后病脈證并治第十七:13、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與四逆湯。
這些條文當中有好幾個方,這里只討論芍藥甘草湯。我用此方主要是小孩子和老年人的腳抽筋,腳外傷很好用。有的全是身的皮外傷,尤其是腫痛的那種,量大一點,收效很快。我們看這幾點就可抓住主證: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 芍藥甘草可以補充人的津液,芍藥又可以緩急止痛;加上芍藥可以把靜脈中的血往回拉,這樣就可以讓毛細靜脈末端的瘀積消散,也可以讓人的腳筋松弛。人年紀大了腳的筋脈失去濡養(yǎng),就會行動不便,芍藥甘草湯就可以濡養(yǎng)人的筋脈,重新恢復活力。因此,芍藥甘草湯又被人稱為是“去杖湯”。芍藥的用量可以數(shù)倍于甘草。也了解到,甘草可以用炙甘草也可以用生甘草。生甘草更易生津,但也容易導致眼瞼浮腫。如果腳痛是寒涼加重,或者患者的體質(zhì)偏寒,可以加炮附子。我曾經(jīng)治療一個老年人的小腿疼痛的患者,西醫(yī)的診斷是,腰間盤突出癥,壓迫了坐骨神經(jīng)痛,患者小腿疼痛難忍,尤其是夜間,經(jīng)常痛到無法入睡,理療15天,絲毫無效。就差手術(shù)了。我就用了此方,開了3劑,一劑就大效。你看看黃煌老師的醫(yī)案:
黃煌老師芍藥甘草湯醫(yī)案:2010年4月,因為肝硬化反復嘔血、貧血來門診。我根據(jù)她消瘦、大便干結(jié)、下肢經(jīng)常攣急的特點,給予芍藥甘草湯水煎,每日一劑。服用四月以后復診,病情穩(wěn)定,嘔血未出現(xiàn),貧血好轉(zhuǎn)。當她走進診室的時候,我差點沒有認出她來。她臉色紅潤,豐滿的臉龐上洋溢著喜悅,與一年半前相比判若兩人。她,71歲,是個典型的農(nóng)村婦女。
?
芍藥甘草湯是臨床上非常常用的一個方劑,具有滋陰養(yǎng)血,柔肝止痛等功效??梢杂糜诮蛞翰蛔?,陰血不足等引起的筋脈失養(yǎng)、筋脈拘攣等癥。其中白芍酸寒,具有滋陰養(yǎng)血、柔肝的功效;甘草甘溫,益氣溫中,緩急止痛。臨床藥理表明,芍藥甘草湯有很好的解痙作用,可以有效緩解腓腸肌痙攣以及胃腸平滑肌痙攣等,可以治療胃痛、腹痛、痛經(jīng)等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9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不可忽視的干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