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牧牛圖》
未牧第一
猙獰頭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轉(zhuǎn)遙。一片黑云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初調(diào)第二
我有芒繩募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diào)制,由得山童盡力遷。
受制第三
漸調(diào)漸伏息奔馳
,渡水穿云步步隨。手把芒繩無少緩
,牧童終日自忘疲。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轉(zhuǎn)頭
,癲狂心力漸調(diào)柔。山童未肯全相許
,猶把芒繩且系留。馴服第五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無礙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
山童穩(wěn)坐青松下,一曲升平樂有余
任運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
饑食渴飲隨時過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獨照第九
牛兒無處牧童閑
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guān)
雙泯第十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
未牧第一
猙獰頭角恣咆哮
一片黑云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注釋:
禪宗牧牛圖又名普明禪師牧牛圖
作者普明禪師不知何年代人
中國佛教禪宗自唐朝馬祖建叢林
佛遺教經(jīng)說“汝等比丘,已能住戒
《法華經(jīng)》把大菩薩的境界喻為大白牛
所以
初調(diào)第二
我有芒繩募鼻穿
從來劣性難調(diào)制
注釋:
這一圖是說開始發(fā)心修行志求解脫。古人說“修行無別修
牧童喻如發(fā)心志求解脫者
。黑牛喻如妄想習氣,在禪宗里面相當于內(nèi)心漆黑一團的凡夫境界。芒繩喻如修行者所用的方法,在現(xiàn)時禪宗的參究法中可喻為正念疑情,若在凈土宗可以喻為一句六字洪名,在密宗可喻為持咒觀想等,在數(shù)息法中喻為數(shù)息,在不凈觀中喻為觀身不凈。無非是以一念制萬念。參禪用功出門第一步,先把定方向不錯
,此方向者即是萬緣放下。一般人不知宗門下所說放下所指為何物,以喻明之:如人身心欲睡歇般放下的狀態(tài)是也。達摩祖師語錄中亦名息業(yè)養(yǎng)神。密宗行者中也有叫大休息法門。此是精神力量之源泉其次是提起正念,所謂正念者
一般人睡眠時亦能休歇少量妄想分別
,但不能大休大歇,以其仍然執(zhí)著無始以來妄想習氣而不自覺知故。而且,一般人不是以觀照之力作主休歇,而是在塵勞疲倦后不得已而休歇,醒來得到少量精神氣力之后又繼續(xù)造業(yè),終日在昏沉散亂中打滾。為什么修禪者能以禪定代替睡眠甚至以禪悅?cè)〈篱g飲食呢?原因就是禪定其實是一種深沉的休歇
,比睡入昏沉更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精神力量。然休歇一法所證亦有淺有深,佛經(jīng)中說,如三獸渡河同到彼岸(喻如三乘行者),但涉水有淺有深。因此,有大悟一悟永悟者,有小悟得而退失者,有三十年方打得成一片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受制第三
漸調(diào)漸伏息奔馳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注釋:
用功到此地步
從圖中可以看到黑牛的牛頭已經(jīng)變成白色的了
,如得慧風吹散五蘊浮云。也即是除去初層的眼翳。天邊現(xiàn)出明月,但仍然有白云遮蔽,光明沒有盡顯。到此境界已經(jīng)嘗到禪修的法喜,明白“我心如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寒山詩)的真實意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轉(zhuǎn)頭
山童未肯全相許
注釋:
工夫有了境界,要打成一片真難
馴服第五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注釋:
林下水邊長養(yǎng)圣胎
什么是生活即是禪?就是這樣外表毫不起眼
,平平常常。也不一定要隱居深山老林,市塵生活也沒能障礙得自己的修行無礙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
山童穩(wěn)坐青松下,一曲升平樂有余
注釋:
以前的是白天能做得主
任運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
饑食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注釋:
已經(jīng)調(diào)伏成為大白牛了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
月透白云云影白
注釋:
在虛空里面牧牛感覺如何呢
圖中不但看到明月了,還看到北斗星
獨照第九
牛兒無處牧童閑
拍手高歌明月下
注釋:
雖然能夠突出金剛眼睛全體露,但并非究竟解脫
雙泯第十
人牛不見杳無蹤
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注釋:
此大圓鏡智境界也
至此三千大千世界雖在目前,心無執(zhí)著
話得說回來
,修行到此是否就是終極呢?那肯定不是。佛祖示現(xiàn)涅槃只是善巧方便度諸眾生,經(jīng)云“無有涅槃佛,亦無佛涅槃”修行的路途雖然遙遠長久,但凡夫俗子發(fā)心修行
,行得一步算一步,不可貪求速成,須腳踏實地,積少成多。以無量劫來妄想習氣種子深厚非一朝一夕可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文源:修行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38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靜心要訣(道家精華)
下一篇: 長壽的神方 - 人體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