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學中醫(yī)的時候,從基礎課程入手,是一條比較靠譜的路。問題是,當我們已經開始學習之后會發(fā)現,中醫(yī)學博大精深。每一門課程里,都有幾百個知識點。這么復雜,學起來難不說,學完了也容易忘。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把這些知識點,串在一起?讓學習能輕松一點呢?
有的。如果說中醫(yī)學的知識,像一粒粒寶貴的珍珠,那么,診斷里的斷法,或者說辨證,就是能把這些珍珠給串起來的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
斷法,要做的是,根據望聞問切得到的信息,對患者的情況作出判斷。
其中,最重要的判斷有兩點:
一是病位在哪?就是說,到底是哪生病了?
二是病性是什么。就是要回答,這是一個虛的病,還是一個實的???如果是虛的話,到底是氣虛還是血虛?陰虛還是陽虛?如果是實的話,到底是風還是寒?是食積還是有痰?
而這兩點,斷病位和斷病性,實際上,就是可以串聯起整個中醫(yī)學知識體系的最重要的兩條主線。
1、斷病位
中醫(yī)講病位,核心是在講五臟。面對臨床上千奇百怪的各種病癥,中醫(yī)通常會把他們的病位,都歸結到五臟里的某一個,或某幾個臟上。比如說,有些小朋友,反反復復感冒,往往是肺臟和脾臟有問題;而長期大便不成型的朋友,一般來說是脾和腎都不太好。為什么中醫(yī)會這么想?為什么全要追究到五臟?因為在一個中醫(yī)的眼里,五臟是負責我們生命活動,最關鍵的五個核心器官。
有多關鍵呀?我們不妨簡單的看一下這五個臟。
首先是心。我們的生命,離不開精神來指導方向;一個人要是沒了精神,你想想,他就不會思考,沒有感情,就變成植物了。而神在哪?神就藏在我們的心里。所以,心是一個人的靈魂所在,你說重要不重要。
接下來,人生活在天地之間,隨時需要和天地交換物質,交換信息。我們每天呼吸,都是在從天那里獲得清氣,再把人體的濁氣排到天里面去,這就離不開肺臟了。另外,我們每天還需要吃飯、喝水,這些飲食物,都是大地所藏的精華。而我們把這些精華吃到肚子里,再把那些糟粕給排出來,就需要運化,需要脾胃。
我們發(fā)現,有了上面的心、肺、脾胃之后,神就可以安放下來,同時可以和天地之氣相互溝通,這日子就能過起來了。不過,生活中,總難免出現一些狀況,今天吃多了,明天生氣了,后天給累壞了。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容易導致一個共同的結果,就是氣血的運行,不那么通暢了。
那怎么辦?這時候就需要肝臟出手,來疏解壓力,疏通氣血。最后,任何物種要延續(xù),都離不開繁衍生育。這個關乎千秋萬代的重任,就落在腎臟的身上了。所以說,有了這五臟,我們的生命就可以生長壯大,生生不息了。五臟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實際上,中醫(yī)對五臟的關注,會一直延伸到后面的診法、斷法、中藥、方劑,以及中醫(yī)的內外婦兒各科,一個個具體的疾病里。
也就是說,五臟的概念,貫穿了整個中醫(yī)學的各個階段。對學中醫(yī)來說,五臟,或者說病位,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而斷法要教給我們的,就是怎么來判斷五臟到底有沒有問題,是肝的問題更嚴重,還是脾的問題更明顯?
下面,我們就以脾臟為例,看一看中醫(yī)是怎么來判斷五臟病位的。
我們知道,脾臟主持的功能,叫做運化。運,運送,運輸。一口食物,我們從咽下去那一刻起,到最后排出體外,大概要走七八米的距離。這個長途運輸的工作,主要是靠脾氣負責完成的。這么遠的路,中間哪一段出了問題,人都會覺得不舒服。
時間關系,我們今天重點講兩個部位,一個是胃,一個是大腸。如果飲食物在胃這個地方堵住了,人會有什么感覺呢?
很常見的一種感覺就是,覺得心口下面有東西堵著,很硬,下不去。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可以試試,用手指在堵著那個地方按一按,你真的可能會發(fā)現,在那有一個像乒乓球大小的硬塊。你一按,患者就會告訴你難受。這個表現就叫做拒按,拒絕被按壓,說明里面真的有邪氣,在那堵著呢。
接下來,胃里的地方被占滿了,你猜這個人的食欲會怎么樣?一般都不會太好,壓根就不想吃東西了。中醫(yī)管這種食欲不振的狀態(tài),叫做納呆。納,就是收納,就是進來,就是吃東西。納呆,一提起吃東西這件事,就坐那發(fā)呆,是不是特別生動?
如果現在堵的位置不在胃,而是大腸,又會有什么表現呢?一下就能想到,便秘嘛,對不對。飲食物經過脾的運化,里面的精華物質,都化成了氣血;而剩下的糟粕呢,會在大腸里聚集,最后排出去。這個運送糟粕的工作,有點像纖夫拉纖,讓船在運河里航行。纖夫,今天大家都不太熟啊,但有個歌《纖夫的愛》:“妹妹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就是那個樣子。
你要知道,這個船要想順利的開走,需要一些條件。比如,這些纖夫得有勁吧,如果都是走一步路,就晃三晃,這活就別干了。另外,這些纖夫得團結吧,如果是你往前拉,他往后拽,還有人往旁邊使勁,這船肯定也走不了啊。
還有,這些纖夫走在河岸兩邊的小路上,那條小路得能走吧;如果說剛下完雨,小路上泥濘不堪,纖夫在上面,走一步就滑一個跟頭,這船肯定也沒法開啊。有人說,這故事聽著挺有意思,可是這一會兒纖夫不團結,一會兒又是小路泥濘不堪,這都說明什么呀?
別著急,咱們先賣個關子,先留個印象,一會兒講病性的時候,再一個個說。
2、斷病性
當我們判斷出,病位在五臟里的哪一個臟,治療就有了一個基本的方向。但是,我們知道,治療只有方向還不夠,還需要具體的策略。要制定具體的策略,就要對敵我雙方的形勢,有一個準確的判斷。這個敵我形勢,在看病的過程中,就是所謂的正邪關系。
正氣和邪氣,是中醫(yī)認識疾病時,會用到的一對最核心的概念。我們常說的,一個人氣虛呀、陽虛呀,說的都是正氣;說一個人濕氣大,上火了,說的就都是邪氣。我們用斷法,來判斷疾病性質的時候,關鍵就是看正氣和邪氣,哪一方的問題更大。如果是正氣虛的話,具體是哪一種正氣虛的最明顯?如果是邪氣盛的話,又是哪一種邪氣的問題最突出?我們接下來就看一看,中醫(yī)說的正氣,都有哪幾種呢?
一般來說,中醫(yī)講的正氣,最重要的有四種:分別是氣血陰陽。那么,對應的正氣不足,也就有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這四種。當然,這四種虛之間,可以有交叉。也就是說,兩三種虛,可以同時出現。比如氣血兩虛,陽氣虛,陰血虛,陰陽兩虛,或者最嚴重的,氣血陰陽都虛。那對于這些虛象,我們怎么才能作出判斷呢?
同樣舉個例子,比如一旦氣虛了,人的活動會全方位受到影響:人會覺得疲乏無力,干點什么都覺得累。話也懶得說,路也懶得走,飯也懶得吃,動一動就出一身汗,一天到晚光想躺著。如果這時候看看他的脈,會發(fā)現連脈都懶得跳,一點力氣都沒有。這就是典型的氣虛表現。
接下來,這種氣虛的問題,在出現時,一般是側重在某個具體臟腑的。最常見的,比如脾臟。如果一個人,他出現了一系列氣虛的癥狀,疲乏,容易勞累,還出虛汗;同時,他在脾胃方面的問題也比較明顯,比如剛才咱們講到的,肚子脹,大便不成形,那么這個人身上的問題,很可能就是因為脾氣虛引起的。記不記得剛才咱們講便秘的時候,說到一種情況,這些纖夫身上沒勁,走路都走不動,就沒法把船給拉走了。
實際上,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脾氣虛。而我們一旦做出這樣的診斷,后面的治療思路和方法,也就基本可以確定下來了。像這種脾氣虛,就應該健脾補氣。對應的方子,比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就可以視情況來選擇了。
好,這是說正氣虛。如果不是正氣虛的問題,而是邪氣亢盛的原因,又該怎么判斷呢?那就需要,先對邪氣的性質做一些區(qū)分了。最常見的邪氣,大體有這樣幾種:寒邪、熱邪,風邪、濕邪,氣滯、血瘀,痰濁、食積。有點暈是吧?別著急,簡化一下,8個字把他們記住:寒熱風濕,氣血痰食。
這8種邪氣,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來龍去脈。這部分內容,本來屬于中醫(yī)對病理的認識。而我們現在要學斷法,你會發(fā)現,這兩部分內容,就會很自然的串起來了。我們還是舉一個邪氣的例子來看啊。
比如濕邪。濕邪是今天在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邪氣。之所以常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普遍大幅提高了。換到30年、50年前,吃點肉都不容易,喝冷飲、吹空調,就更奢侈了。哪有機會生這么多濕邪呀?話說回來,這濕邪到底是什么呀?中醫(yī)說的濕邪,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水濕,一種是油膩。從這兩類的名字,我們可以大體了解到,他們的性質和來源。
水濕邪氣,我們大體就可以理解成水。只不過,細分的話,水和濕還有一點小區(qū)別。那就是,我們說水的時候,通常它是液體,看得見摸得著,可以流動;說濕的時候,更像是霧,是氣體,看得見,卻摸不著。不過,說到底,他們的性質還是一樣的,都是水。
水濕邪氣能出現,背后常見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喝下去的水太多了,一個是陽氣虛弱,化不動水。像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說法,每天要喝八杯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都是常見的喝水過量的原因。我自己在臨床上,就經常遇到一些飲水愛好者。一看脈,那水汪汪的一片。按郭德綱的說法:“喝了一下午茶,肺葉子都飄起來了?!?/p>
這是說水。還有另一大類濕邪,是從油膩中來的,今天這樣的朋友就更多了。想想我們餐桌上各種美食,油膩的比如東坡肘子,甜膩的比如奶油巧克力,還有各種酒啊,奶制品,都是濕邪的重要來源。
我在臨床上遇到過一位大公司的高管,這位老兄號稱酒量無敵,每天在外面各種應酬,慢慢就覺得脾胃不行了,心臟也不太行了。一摸他的脈,左手一大片濕邪,右手還有一大片,這脈上簡直就是兩壇酒啊。再看舌頭,舌苔又白又厚,看起來粘乎乎的,有一種沾手的感覺。這就說到了,濕邪,該怎么判斷。
濕邪有很多特點,我們今天重點先講一條,就是粘膩。我們做完運動,出了一身汗,你會覺得粘乎乎的,這就是水濕帶來的粘膩感。臨床上,這種粘膩的感覺,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一個就是剛剛說到的,舌苔。我們看一個人的舌頭,上面都有一層薄薄的,白色的舌苔。如果這層舌苔,看上去的感覺,怎么說呢。你吃過燒茄子嗎?吃完之后,盤子上滿是油膩,想想看,那種又粘又滑的感覺,如果是出現在舌苔上,那個舌苔就叫膩苔,表示有濕邪了。
另外一個容易讓人感到粘膩的地方,是大便。人的感覺往往是,不爽快,粘在馬桶上沖不下去。但凡身上這兩個地方,出現這種粘膩的感覺,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個人身上有濕邪。
還記不記得,咱們剛才講,那些纖夫拉著纖繩,走在泥濘的小路上,一步一個跟頭,根本走不動。為什么呀?路太滑了。閉上眼睛想想,這種路滑的狀態(tài),和剛剛說到的粘膩,是不是有點像呀?對呀,它們都是水濕引起來的,都是那種滑膩膩、黏糊糊的感覺。臨床上經常會遇到一些便秘的患者,每次上廁所都是一種煎熬,疼啊、費勁、流血啊,半天排不出來。然后總覺得自己火大,經常吃各種通便藥,結果呢,越吃大便排起來越費勁。這是因為,越清熱陽氣越少,濕邪也就更重了。
以上,我們把中醫(yī)學的兩條線索,病位和病性,帶著大家簡單的梳理了一下。這只是一個開端,此后涉及的內容還有很多,需要你繼續(xù)深入學習呢。
作者 王蓄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3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三大篇:最全面的幫你掌握中醫(yī)問診
下一篇: 為什么桂枝湯是“眾方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