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75年3月9日本校教師的一個七歲女孩
,平日身體一向強健
,五天前突然發(fā)高熱(40度)
,喘咳,血象檢查:白血球20000/mm3
,中性78%
。一醫(yī)院醫(yī)生診斷為支氣管肺炎
,作西醫(yī)常規(guī)處理,效果不很好
,家長央求我予以中醫(yī)治療。診之
,見發(fā)熱惡寒,鼻流清涕
,直喊頭痛,氣喘而咳
,無汗
,脈浮緊數(shù)
,脈摶110次/分,舌苔薄白
,斷為外感風寒,太陽為病表衛(wèi)不宣
,慮其化熱內(nèi)傳,擬解表發(fā)汗宣肺平喘
,處以
麻黃湯(生麻黃錢半,桂枝一錢
,杏仁二錢半,生甘草一錢)服后三小時
,滲然汗出,體溫下降,諸癥悉除
。

(二)1975年8月10日陳小茵
,三歲女孩,住離校20多里外之關(guān)元公社徐岙大隊
,四天來由于持續(xù)高熱,神昏嗜睡
,頸項強直等癥狀,送院治療,西醫(yī)認為有“乙腦”可疑
。因其家人拒絕抽驗脊髓液等檢查
,故未確診
。僅予以中西藥物對癥治療,但病狀自加
,特來邀診。當時病兒處于嗜睡狀態(tài)
,體溫高達41C°
,頭額極燙
,而兩足冰涼
,脈浮數(shù)130次/分,家人見其高溫不退
,整日以冷面巾敷額,大扇搧風
,以求降溫
,而
病兒卻毛孔悚立呈惡風寒狀
,查其苔白而滑,項部強直
,克氏片彼明顯,問之無汗
,并時有
噴射狀嘔吐。當時我以其項背強直
,發(fā)熱惡寒無汗
,脈浮數(shù)
,苔白滑為主證
,并顧及嘔吐等癥狀
,斷定應予葛根湯加半夏湯以求解肌發(fā)汗
,升津舒絡
,止嘔降逆,主用葛根三錢
,生麻黃錢半,桂枝一錢
,
白芍二錢,生草一錢
,大棗3個,生姜二錢
。并告其家人“外感表證高熱為機體抗病的征象,無須進行任何外力強求降溫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狈?小時
,汗出,體溫降至38C°
,口渴求飲
,嘔吐止
。再試以大扇搧風
,再也不見畏風寒之狀,而精神卻極度疲乏
,惡衣被,小便變黃
,大便未解
,脈象轉(zhuǎn)為洪大
,知病情已轉(zhuǎn)向陽明階段而“陽明無死證”
,乃知險期已過,即予以白虎加人參湯二劑
,后熱退身涼,諸癥消失
,無任何后遺證。
以上二例
,似乎明示
,外感熱病初期,表熱并非病態(tài)
,而為正氣抗病能力外現(xiàn)之征象,無須強求排除
。相反,若能因勢利導
,予以辛溫解表藥物,協(xié)助機體將病邪由汗腺排出
,則立即病去身安,而不致曠時持久
,徒傷正氣。
(三)1976年8月9日吳真
,男,三歲
。筆者外甥,發(fā)熱晨低晚高(37.3--38.2C°)半月不退
,永強區(qū)醫(yī)院診為麻疹后頭瘡引發(fā)的慢性敗血證(限于化驗條件未能確診)注射種種抗生素
,白血球反上升
,后用紅霉素
,苯甲異噁唑青霉素,口服羚羊角
,癥狀更趨惡化,因而委為不治
,囑即送市醫(yī)院治療
,其家人以當時時屆盛暑
,轉(zhuǎn)送不便
,因而央我以中藥試治
。當時證見:病兒精神萎靡
,表情淡漠
,面色淡白
,安靜嗜睡
,鼻流清涕
,喜衣被,不渴厭食
,小便清長,手足涼
,額有冷汗
,舌質(zhì)淡
,苔薄白
,脈沉細無力100次/分
,白血球19000/m3
,中性72%,血色素9克
,體溫37.4C°,針對以上癥狀
,我認為病由氣血虛少
,正氣不足
,加又外感風寒
,正弱邪強所致。當務之急為助陽解有
,因即予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六分
,附片二錢
,細辛六分)投之
,并停用一切西藥。服藥后五小時
,精神大有起色
,體溫即恢復正常
,手足亦稍溫,日內(nèi)排出臭軟便二次
,鼻水冷汗均消失。這正如陸淵雷先生所說的
,“少陰病
,在治療中
,手足溫
,下利為正氣恢復,抗病所生之代謝廢物積于腸間者因以排除顯為陰證回陽之機
。”(《傷寒論今釋》P374--P375)知表證已解
,正氣將復
,連投三劑附子湯,第四天復診時已能自行下床嬉戲
,大便體溫均轉(zhuǎn)正常
,惟稍怕冷易疲勞
,臉色仍白,
脈細沉,舌塵較前稍紅
,血檢為白血球16600/m3
,中性76%,繼予附子湯七劑后則證情日趨進步
,漸致復常。此證在我診后的第十一天血檢才達正常
,白血球9800/m3,中性42%
,嗜酸性白細胞也出現(xiàn)了
。
由此例
,我進一步體會到仲景少陰病篇諸方的意義。少陰病
,“脈微細,惡寒(依諸家注釋補)
,但欲寐”
,顯然為機體機能衰竭現(xiàn)象。由人參扶正
,附子回陽就為當前急務
,只要正盛陽回
,病邪即非自退亦可由重轉(zhuǎn)輕,化險為夷
,摒除舍此,一切均為舍本逐治法
,無效少效也就在所必然了。
(四)1975年8月4日王彩嬌
,女,40歲
,狀元漁業(yè)大隊家屬
。十二天前因納涼受寒,頭痛發(fā)熱寒慄
,服西藥三天無效,改服某中醫(yī)所予之銀翹散二劑
,癥情反而加劇,后又服祛暑解表藥亦無效
。乃邀我診視,癥見脈弦
,苔白
,寒熱往來
,體溫38.5
,口苦目眩
,頭劇痛
,咽燥疼
,胸悶
,脅脹,小便短燙
,大便四日未解,面色發(fā)黃
,無汗,鼻塞流涕
,干咳無痰
,全身痠痛
,納差,口渴喜飲
,飲入不適,惡心欲吐
,失眠等
,三陽合病
,癥狀雜亂
。我先從調(diào)理少陽入手
,予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服二劑,諸癥顯緩
,食欲亦好轉(zhuǎn),但咳嗽痰多
,痰稀色白
,微有惡寒發(fā)熱脈浮苔潤
,乃改予小青龍湯二劑
,以解表化飲,服后熱退咳止
,諸悉除。
此例癥狀復雜
,一時頗為使人迷惑,然當時顯為小柴胡證為劇
,故先予小柴胡湯,致主證解而他證亦迎刃而解
,只留余僅一些輕微表證與飲而已
,故繼予小青龍湯二劑能克奏全功
。
(五)吳半山
、30歲
、男
,永強化學工藝廠工人。外感后三天來頭痛惡寒無汗
,口渴煩躁,小便黃咽部紅腫痛,脈浮數(shù)
,苔微黃,體溫38.7C°此為外感風寒,表證未解,寒邪化熱已向里傳
。又大青龍湯發(fā)汗解表
,清熱除煩
,一劑熱退身安
。此例極似第4例,此始因失治內(nèi)傳
,由大青龍湯一劑而安。彼則始而失治,繼為誤治--西藥不顧病體
,單純透表于先
,繼而畏麻桂而取寒涼阻拒了機體抗病能力于后,于是諸癥蜂起以致纏綿日久
,徒傷正氣
。
(六)1975年9月10日阿波妻
,40歲,狀元漁業(yè)隊家屬
。三天前,膽囊炎發(fā)作
,脘腹部劇痛
,嘔吐劇烈
,滴水難以下咽
,水入即吐
。經(jīng)注射杜冷丁
,以求暫時止痛,邀余往診
。其脈洪弦,苔黃膩
,寒熱往來
,口苦
,胸脅苦滿
,右側(cè)更甚
,膽區(qū)及心下脹痛拒按,大便秘結(jié)三日未解
,證屬少陽陽明合病,以大柴胡湯外解少陽
,內(nèi)瀉熱結(jié)為治
,家人恐服中藥不能下咽
,我囑之放心服下
,服后并未見嘔吐,而十分鐘后
,腹痛截然而止。
此例似在說明一點
,服藥而吐是藥證不服
,機體對不適于已之藥物的一種抗拒作用,惟所見不多
,有待先輩指教。
(七)1975年3月6日陳銀朋
,男,43歲
,狀元漁業(yè)隊,肝病后患高血壓證
,血壓持續(xù)波動在200/100mmHg左右,二年來經(jīng)服種種中西降壓藥物
,未能根治
,及延我診治
,見其全脈沉細,舌質(zhì)淡
,苔白,頸項強胸脅苦滿
,右脅下壓痛明顯,右腹直肌強急壓痛
,氣上沖胸,臍周時時悸動
,便溏一日三四次
,小便不利
。證屬水飲阻于少陽部位
,處以柴胡桂姜湯。病者以方中有桂枝
、干姜等辛熱藥物,不敢冒然服用
。因謂之曰:“中醫(yī)是依證論治,不是墨守成規(guī)
,西醫(yī)診為高血壓的,僅為癥狀的一部分
,而不是癥狀的全體。高血壓是某種原因作用的結(jié)果
,而不是病因
。誠觀歷來降血壓諸藥物未能控制住血壓
,就可知其大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我認為
,病由水飲滯留少陽而成
,因而開導少陽逐除水飲為所必行
,而疏導少陽逐除水飲卻捨柴胡姜桂湯而莫為
,放膽服之
,決無它礙
。”因此連服十劑而諸癥大減
,血壓降至正常,年來多次測定均在145/75mmHg左右
。
此例顯然說明
,中醫(yī)治病不應當為西醫(yī)診斷而定的病名所束縛
,也不應為常規(guī)成見所左右
,而應按證用藥秉證論治,否則高血壓病服姜桂等辛熱發(fā)揚之藥物是難以理解的
,更何談能治愈病證。
(八)1975年7月4日姜小昆
,4歲
,男孩
,狀元漁業(yè)隊漁民之子
,幾月來拉膿血便,西醫(yī)診斷為慢性菌痢
,屢治無效,后轉(zhuǎn)中醫(yī)治療給服白頭翁湯等苦寒之劑
,病情加劇,轉(zhuǎn)來我處診治
。診其脈沉細90次/分
,舌淡
,苔薄白
,腹部柔軟無力
,心下痞堅,不渴
,小便色清,大便一日8
,9次
,量少形細
,粘液狀
,偶夾便血,無腹痛啼哭表現(xiàn)
,證屬中陽不足,脾胃虛寒
,予以理中湯加味(黨參三錢
,炮姜炭二錢,白術(shù)三錢
,炙甘草一錢,地榆炭一錢
,荊芥炭一錢)二劑痊愈
。
下痢服白頭翁湯
,似為治痢常例
,但臨床中往往常例不足為例
,此例似可為例
(九)1974年10月5日楊國銘
,男
,30歲狀元四大隊社員
,患病半年,西醫(yī)診斷為低血壓兼慢性腸炎
,屢治無效,后經(jīng)友人介紹來診
,見其人瘦削黯黃
,語聲低啞
,
神疲無力
,心下痞滿
,有明顯振水音
,頭眩,小便不利
,大便溏薄,一日數(shù)次
,口不渴
,惡寒
,多唾液
,嗜睡
,白天常見眼瞼下垂
,大有昏昏欲睡狀,脈象二尺二關(guān)均沉遲
,舌淡苔白
,血壓60/30mmHg,證屬太陰病
,中陽不足,脾胃虛寒
,理應溫運中焦
,補氣健脾
,予以附子理中湯
,服后大效,深知病證相符
,除囑其邊服該湯30劑外,并囑其購備艾條每日自行熏灸中脘
,左陽池一次,每穴各灸十分鐘
,隨后諸證即行消失,血壓亦恢復正常
,只是在勞動之后還容易產(chǎn)生疲勞,因而囑其再照上方繼服一段時間
,以求根本改善體質(zhì)
。
(十)1974年11月5日陳長清
,男
,33歲
。溫州東風化工廠職工為筆者同學
,七年前患肝炎后,大便長期溏薄,早晨五點鐘時
,即便意急迫,難以忍耐
,量多
,便后人感極度疲困
,從而體重日見減輕
,口腔終年糜爛破碎
,小便時黃
,中醫(yī)都誤斷為濕熱,接連予以清熱利濕之藥
,結(jié)果越服越差,終而對治療喪失信心
。一日偶然相遇
,話及病情
,央為診治
。其脈濡軟
,舌苔淡黃厚膩
,舌尖紅有潰瘍面,噯氣
,心下痞,按之有抵抗
,微感不適
,且腸鳴而無惡心嘔吐
,證屬少陽病類變胃虛痞結(jié)
,中氣升降失常所致
,因投以甘草瀉心湯三劑
,而服后未效,我以為方證相符必須耐心服幾劑方能奏效
,遂勸其堅信勿輟,及服至十余劑才開始見效
。后連服二月
,諸癥消失一年后見其面色紅潤
,精力充沛,體重增加與前相比
,似換一人
,當時我的處方為:甘草三錢,半夏三錢
,黃芩一錢
,干姜一錢
,紅參錢半,大棗三個
,黃連三分。前十劑用紅參
,后易紅參為黨參三錢。
上二例使我感到:1
、中醫(yī)可以改善體質(zhì)的
,而體質(zhì)的改善往往是祛病的根源
。2、治病易
,改善體質(zhì)難,治病數(shù)劑即可奏功
,改善體質(zhì)非長期堅持服藥,難以收效
。
(十一)1975年9月17日王松勤,男
,30歲,狀元四大隊社員
,腰疼數(shù)月,數(shù)治無效
,后來我處診治。診其脈見全濡
,左寸更為沉微,問之有否失眠
,遺精,頭暈等癥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唧@愕之余
,連連點頭
,腹診見左右腹直肌攣急,按之不弛
,臍上跳動亢進,癥屬心陽虛損
,精關(guān)不固
,而致腎虛腰疼,先予以桂枝加龍牡湯加腎氣丸三劑
,后繼服20余劑,諸證悉除
,特別是其失眠一癥,纏綿數(shù)年難以治愈
,患者為經(jīng)深為苦惱
。這次亦得到了一起解決,實屬意外
。至今已將近一年了
,一切都歸正常
。
(十二)繆賢發(fā)妻50歲狀元狀四大隊,患慢性腎盂腎炎多年
,經(jīng)常急性發(fā)作,年來發(fā)作更勤
,身體越來越差
,服中西藥多劑無效
。后我診視其脈二尺浮大
,沉切微細
,舌淡苔白厚膩
,根部更甚,腹部右腹直肌攣急壓疼
,頭眩目花,腰疼背疼
,難能久立
。時值初秋卻特別怕冷
,全身肌肉經(jīng)常筋惕肉動,臍周更為厲害
,小便頻數(shù)量少
,尿檢正常
,納差,便時溏
,證屬腎陽虛衰,水氣內(nèi)停
,極須溫腎散寒,健脾利水為治
,即處以大劑真武湯(茯苓五錢
,白芍三錢
,白術(shù)三錢
,生姜三錢
,炮附子二錢)三劑,諸癥消失
。
(十三)1974年5月6日林美珠,女23歲
,本校教師
,近周來常覺臉上發(fā)湯二耳火熱
,自覺煩躁
,體溫血壓均正常
,西醫(yī)無法確認
,我診視之
,其脈洪
,二寸更為有力
,舌質(zhì)紅,苔薄黃
,心下痞
,按之濡
,深按覺不適,平時便秘
,近幾月來常出算血,經(jīng)期每月提前4至5天,量多色紅
,斷為邪火內(nèi)熾
,迫血妄行,須降熱瀉火
,使血行歸于寧靜,予以瀉心湯(生大黃二錢
,川連一錢,黃芩三錢)服后諸癥悉退
,繼予涼血養(yǎng)血之劑,以善其后
。
(十四)泮美林
,10歲
,女,狀元漁業(yè)小學學生
。幾月來經(jīng)常腹痛
,時發(fā)纏綿難愈
,最近來痛次增日達好幾次,并常哎酸
,納減
,尪羸日甚
,有醫(yī)者診為患蛔,而經(jīng)多次驅(qū)蟲亦未見效
。后我診視見其脈伏苔白,腹診時又見其腹皮薄
,按之凹凸不平
,并有微痛
,大便時溏時秘
,腹占漉漉有聲
,且復手足冰冷
,認為患者中陽衰弱陰寒內(nèi)盛,必須溫中補虛
,降逆止痛,因予以大建中湯(蜀椒一錢半
,干姜一錢
,黨參三錢,膠飴五錢烊沖)三劑服后嘔酸腹痛都止
,食欲好轉(zhuǎn)
,奇怪的是腹診時所見之凹凸不平現(xiàn)象亦隨之不見了
,一年來一切都感正常。
上幾例
,我的體會是腹診應是中醫(yī)診斷中不可缺之一環(huán)。仲景在他的著述中
,處處明確地提及腹證與腹診,后世醫(yī)家對此卻多略而不述
,忽而不行
。轉(zhuǎn)是日本漢方家自德川時代起對此就極為重視
,至今臨床上并有所發(fā)展,我認為我們?nèi)舨扇∪毡緷h方家的見解
,在對中醫(yī)診斷處方上不會無所裨益。
(十五)1976年8月5日陳加聰50歲男狀元漁業(yè)隊
,三天前的一個夜晚于納涼時突起寒怵,繼之嘔吐,頭眩
,體溫正常
,醫(yī)生一時不能確認給對癥治療無效
,乃邀我診治
,按脈濡
,苔白膩,不思飲
,心下微痞,證屬厥陰病
,胃中虛寒,肝氣上逆
,應溫中補虛
,降逆止嘔,予以大劑吳茱萸湯
,一劑而愈。
(十六)1976年4月9日王小敏3歲麻疹期中日夜啼哭不能眠已一周住永強區(qū)醫(yī)院治療
,西醫(yī)經(jīng)注射鹽酸氯丙嗪
,經(jīng)注射后沉睡24小時
,醒后仍復啼哭不休
,如此者又連續(xù)二日夜不眠與哭喊,其家人惶急之余
,無計可施,乃延我診視
,只見病兒神情相當疲乏,加又煩躁不安
,哭聲沙啞,皮膚上留有麻疹后特異色素沉著
,有糠狀落屑,口奇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