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火神”這個帖子是因為碰到下面這樣一個病人。
患者,男,55歲,2005年12月30日初診。
患者的西醫(yī)診斷明確——右肺中心型肺癌。但是,一般情況還相當好,癥狀只是不嚴重的咳嗽和吐過少量的血。他是一位搞內裝修的小包工頭兒,還在跟班趕工程。當然,重體力勞動他已經力不從心。外表完全不像病人,脈象和舌象也看不出明顯的寒熱虛實。西醫(yī)診斷他還不知道——醫(yī)生和家屬不愿意告訴他。這也是診斷明確了近一個月,為什么他還沒有休息。自然是正在治療,中西醫(yī)都用過。西醫(yī)也不是按癌瘤治的,找的中醫(yī)據說是一位名醫(yī)。只是服中藥3天自覺食欲大減,于是輾轉來找我。他帶著那位名醫(yī)開的一副藥。
這副藥很奇怪,附子是單包著的,劑量大約300克。其它可以認出的有干姜大約100克,桂枝30克左右等??傊浅髣┝康拇鬅嶂畡?。
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問消息靈通的朋友——代肖言。
他說:不止一家與中醫(yī)有關的論壇上出現(xiàn)一個“火神”帖子。其中提倡用上述大熱藥,而且常常用很大的量。此帖很受歡迎,差不多是點擊次數最多的。朋友轉來部分網上資料,我才知道原來如此。
舉這個例子不是說“火神”的做法完全不可取,而是提醒朋友們注意矯枉過正。特別是某大夫和網上朋友對他的溫陽法理論說明不夠,于是出現(xiàn)誤導。有的醫(yī)生會認為,超大劑量的溫陽之劑可以治百病——包括癌瘤,就像上面這個病人碰到的哪位名醫(yī)一樣。
我看過某大夫在廣西中醫(yī)學院做的報告。大體是一年中1萬多個方子,90%以上用干姜、附子,其中中藥種類40多種??傆行试?5%以上。還有兩三個療效很好的病例。
以上大體情況是否可信呢?
假如就醫(yī)的患者是有選擇的——絕大多數是典型的寒證,自然可信。但如此巧合似乎有些勉強。
至此,有的朋友會說你總是懷疑別人。其實并非如此。
因為,我早已在網上指出過,目前治療熱病最常見的偏差是過用清解、濫用皮質激素和抗菌素,因而常見陽虛、氣虛、陽虛水泛,熱病遷延不愈甚至死亡,也在網上發(fā)出過大約20個病例。
近10多年來,我?guī)缀趺刻炫龅竭@樣的病人,因而提倡重用溫補。上過網的帖子有:
“呼吁停止濫用皮質激素”和“呼吁停止濫用抗菌素和中藥清解制劑”,其中都附有相當多的病案。
我也偏愛桂枝、生姜、干姜和附子。
不過,我卻不敢說90%以上找我看病的患者都宜于溫陽,特別是用那樣大劑量的附子和干姜,尤其是附子量很大。
總之,有必要對溫補法的源流和理論問題作些說明,以便網友們更好地理解“火神”帖子,并恰當運用溫補法。
自覺有責任闡述溫補法,還因為這個派別源于河北。
真正的中醫(yī)學術派別,是從金元時代開始的。即河間學派和易水學派。他們的創(chuàng)始人都出生于今保定附近,而且基本上同時出現(xiàn)——劉河間略早。
有人稱這兩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為“金元四大家”。說劉河間是寒涼派;張元素是臟腑辯證派;張從正是攻下派;李東垣是補土派。這是不準確的。
準確的說法應該是:
河間派——重用寒涼。攻下不遠寒——張從正還是重用寒涼。
易水派——重用溫補。補中不遠甘溫——李東垣重用甘溫。
于是,到了明代(包括清初)以上兩派演變成溫補派和反溫補派。
李時珍、張景岳是旗幟鮮明的溫補派,徐大椿是旗幟鮮明的反溫補派。
寒涼派后來演變?yōu)闇夭W派,本文從略。
溫補派發(fā)展到頂點,代表人物是明代的趙獻可——代表作《醫(yī)貫》。
徐大椿特別反對他,專門寫有《醫(yī)貫砭》。言詞非常激烈。
李東垣的溫補重在參芪;張景岳則大量用熟地;到趙獻可才重用姜、桂、附。
這是溫補派演變的大體情況。
讀者會問:這樣有名的古代醫(yī)家各持一端,我們該聽誰的呢?
這個問題很難用幾句話說清。
我的看法是:徐大椿不愧學驗俱豐,名重一時。他大約3次奉詔晉京為皇家治病,著述很多,各科水平都相當高。就學理而言,趙獻可不如徐大椿,但他特別重用溫補也頗有可取。
試看當代普遍重用清解(抗菌素幾乎無不寒涼),卻出現(xiàn)了“火神”,本人也大體贊同重用溫補——為了補偏救弊??傊疅嶂嬷两袢允谴髥栴}。
最簡單的取設自然是看病時辨明寒熱。
不過,這回答不了為什么同是中醫(yī)卻有截然不同的兩派。
看來,不但中西醫(yī)要結合,中醫(yī)內部也要融會貫通。
到底怎樣看這個問題呢?拙見如下:
醫(yī)家的主張和當時常見的病種有關系。但是,河間、易水之爭不能用時代不同來解釋,因為張元素比劉完素大約只小10多歲。
所以,第一個原因是對經典的理解不同。
劉完素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代表作是《素問玄機原病式》。他主張“六氣皆從火化”。又說:“六經傳授,自淺至深,皆是熱證,非有陰寒之疾”。于是,他自然要用寒涼。
張元素的著作一本也沒有傳下來(《珍珠囊》不是完整的書)。有人點校的《醫(yī)學啟源》是偽書,我曾經專門辨?zhèn)?。張元素的九味羌活飲倒是辛溫之劑。王好古專門有《陰證略例》,可見是與不承認傷寒有陰證的河間派針鋒相對。
或問:這兩派得失如何呢?
我看都有偏頗,但是就傷寒而言,劉河間根本否認陰寒之證,偏頗更明顯。李東垣把大疫完全歸咎于內傷,也是門戶之見。但是,他創(chuàng)用甘溫除熱則是空前之舉,也是溫補學派的奠基人。
第二個原因,大約是補偏救弊。
河間之學傳到南方,最著名的傳人是朱丹溪。他的“相火論”是“火熱論”的演變。他尖銳批評《局方》重辛溫或辛燥,也是河間本色。在我看來,他的成就不太大,試看他的名方——二妙散、保和丸等,都不是重要方劑。
朱丹溪是主張“陽有余,陰不足”的,他主張養(yǎng)陰。
張景岳則相反,他主張“陽非有余,真陰不足”,可見河間易水之爭,至此仍然陣線分明。只是張氏最喜歡大量用熟地。
第三個原因,與時代有關。古時熱病為害最大,其中熱證最多。從傷寒到溫病,主要區(qū)別只有一點:傷寒家重在護陽氣,溫病家重在養(yǎng)陰液。特別是明末大疫流行在吳又可的家鄉(xiāng)。他看到的都是瘟疫,而且適于痛下、數下。中醫(yī)熱病學從此一變。不過,吳氏還不是重用辛涼解表,也沒有完成透熱轉氣、清營、滋陰、潤燥、開竅、涼血等法。這是清代的事。
趙獻可是明代人,直接繼承薛己的思想,上溯就是張景岳、李時珍、李東垣。
他倡言“命門之火”是人體之本。于是應該把他看作中醫(yī)史上第一個“火神”。重“命門之火”自然喜歡用桂附干姜。
他對五行六氣的看法是反傳統(tǒng)的,怎樣說的請讀者自己查。
那么,是否古代治熱病該重用桂、附呢?
顯然不是。
近代河北名醫(yī)張錫純先生,人稱張石膏。他最善于用白虎或人參白虎治熱病表里大熱,甚至經常單用石膏??梢娔菚r熱病仍以熱證最常見。
張先生也提出過,熱病是演變的。他年輕時也曾經喜歡用景岳之方。
不過,總的來說古代熱病規(guī)律基本一致。只是有時在某地以某熱病流行為主。
那時,治熱病還是兼采傷寒、溫病兩家之法為好。
近30年來,人類的疾病譜大變。過去很常見的嚴重熱病病種大都消失或很少見。常見的只有感冒了。
再加之,抗菌素供應十分充足(經濟考慮且不說),輸液手段普及。更加之,開發(fā)出可以靜脈用藥的中醫(yī)清解制劑——如雙黃連、清開靈等用得很濫。于是,表里大熱證也很少見,化燥傷陰幾乎不見。最常見的偏差就是過用抗菌素和中醫(yī)清解制劑造成的陽虛、氣虛和陽虛水泛等。濫用皮質激素后果更嚴重。
這就是為什么目前要提倡溫陽補氣來救偏。
如果問我:溫陽和清熱養(yǎng)陰到底哪方面更重要?
我的看法還是要重陽氣。生命的本質重在陽,沒有太陽就沒有生命。傷寒第一方就是以溫補為用。當然,具體病人要具體辨證。只是如上所說,目前最常見偏差是陽虛和氣虛。
那么是否附子、干姜該用超大劑量呢?
無論是按傳統(tǒng)用量,我的理解和經驗判斷,超大劑量是不必要的。我用附子很少超過30克,干姜很少超過10克。我喜歡用桂枝,也很少超過30克。
對附子須要專門說兩句。即此藥的規(guī)范問題。
市場上的附子,質量千差萬別。傳統(tǒng)的黑附片,應該是不太干,嘗起來有麻辣熱味。但常見質量不好的。仲景時代用附子一大枚算是大量。熟附子最多用三枚。今熟附片減輕了它的毒性,同時也降低了溫陽功用。這應該是為什么用很大的量也很少見中毒。故建議主管部門規(guī)范附子質量標準。
以上幾乎完全靠記憶寫出淺見,若已經有人說清楚了,則更好。倉促成文,難免不妥處,歡迎批評。
本人的有關病案,另文介紹。
安迪:由于我讀書和臨床不多,原來對趙洪鈞老師有些誤解,特別是在評論樓主海威先生以前發(fā)在本論壇的那一篇趙洪鈞老師評思考中醫(yī)的帖子時,出言不恭,讓大家見笑了。雖然沒有人批評我,但現(xiàn)在想來仍然慚愧。前一段時間看了馬堪溫和趙洪鈞老師合作編寫的《傷寒論新解》,才算是真正認識了趙老師。建議沒有看過趙洪鈞老師《傷寒論新解》的壇友有時間也看看,也許會少一些我這樣的錯誤和遺憾。
我是怎樣發(fā)現(xiàn)自己這個錯誤的呢,是看到了黃煌老師提及趙洪鈞老師的回帖后,引起了自己的警覺,就去圖書館借閱趙洪鈞老師的著作。讀了他和馬堪溫教授合著的《傷寒論新解》,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其實我很期望有壇友能及時指正我的,但是沒有。我覺得有些諍友會促進自己更快地進步。
本文來自:趙洪鈞
《傷寒論新解》確實解出了一些新東西,值得一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5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