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種中老年人在上了年紀之后都會出現(xiàn)手麻或腳麻的情況,很多人都以為這是正常的衰老現(xiàn)象
,只要多加休息就可以自動消失。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
,手腳麻木的情況不但沒有好轉
,反而越來越嚴重
,本來只有一個手指頭麻
,到最后變成了整個手麻
。
過度勞累有可能會導致手腳麻木
,但是這屬于生理性麻木,只要多加休息麻木感就能自動消失
,但是如果長期出現(xiàn)手腳麻木,很有可能是氣血淤堵所致
。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專治手麻、腳麻的方子
,這個方子來自張仲景的《金匱要略》
,用過都說好
。

《金匱要略》里面是這樣寫的“血痹,陰陽俱微
,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
,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猛ㄋ椎脑拋砝斫饩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血液流通不暢
,陽氣和陰氣都很虛弱
,就好像被風麻痹了一樣
,這個時候可以用黃芪桂枝五物湯來主治
。
這個方子的藥材有黃芪
、桂枝
、
白芍 、生姜、紅棗
。黃芪9g
、白芍9g
、桂枝9g
、生姜18g、大棗干10g
,分成7份,每天早上飯后喝一劑即可
,等著7劑藥都喝完
,你會發(fā)現(xiàn)手腳麻木的癥狀明顯好了很多
。身邊有很多朋友
,都試過這個方子。
這個方子的原理是什么呢
?
黃芪是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藥材,很多人都喜歡用黃芪泡水或煲湯喝
。黃芪的主要作用就是補氣、健脾和生陽
,經(jīng)常被用于改善因為氣虛導致各種病癥
,而手麻
、腳麻多半都是因為氣血不暢
,黃芪剛好可以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效果
。桂枝指的就是桂樹上那一撮嫩綠的樹枝
,有很好的生發(fā)作用,同時還能溫經(jīng)通絡
、助陽化氣
,在中醫(yī)里面經(jīng)常被用來治療關節(jié)不利
、屈伸不利等不適
。
白芍的主要作用是疏肝理氣、養(yǎng)血調經(jīng)
、活血活絡、疏通筋骨
,我們常常在
柴胡散以及逍遙丸里面看到它的存在,對于情緒急躁
、肝氣郁結的人來說
,白芍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疏散作用
。生姜大家都知道
,有溫中散寒的功效
,在這個方子里面主要起一個助推的作用
,幫助溫暖我們的經(jīng)脈,促進氣血的流通
。紅棗也有很好的養(yǎng)心補血的效果。
方子雖然簡單
,但是配伍得當,大有千軍萬馬之聲勢
。不過中醫(yī)治病講究因人而異
,每個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
,每個人的病情也是不一樣的,大家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在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下用藥,不要盲目服用
。
基本處方:黃芪50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栆6枚,路路通15g,桃仁15g,雞血藤15g,川芎15g。加減:頭暈、乏力、心悸、間斷麻木,手指屈伸不利,脈微等氣虛較重者加人參 、白術
、重用黃芪
。
肢端發(fā)涼、蒼白掣強 、持續(xù)麻木,此為陽虛陰盛
,加附子、肉桂
。肢端枯燥
,勞累后麻木加重者宜加當歸
、熟地
。
有抑郁不舒,氣壅胸脅而致脅肋脹痛者可去黃芪加香附、柴胡、枳殼。如麻木持久伴肢端紫暗而有刺痛,手指活動不利,淺感覺消失,肢體掐之不痛,日輕夜重,此為瘀血或死血,加丹參、紅花、赤芍。麻木日久,脈滑者,加陳皮、半夏、云苓、蒼術。加引經(jīng)藥:上肢麻木、手指拘急加桑枝、姜黃。下肢麻木加牛膝以活血通絡。蟻行感加全蟲,僵蠶。最常見的證候是氣虛,血滯
、氣血雙虛
,外挾風寒、以及風濕
,寒濕等。氣不得血散而無統(tǒng)
,血不得氣凝而不留,氣虛則陽氣不運
,血虛則不能營養(yǎng)四末
;
加之風寒濕痰侵入經(jīng)絡
,阻滯氣血運行
,均可產生麻木癥,至于能引起麻木的疾病及誘因有末梢神經(jīng)炎
、貧血、高血壓病
,腦動脈硬化、閉經(jīng)
、慢性腎炎
,酒精中毒
、糖尿病等
,其中以末稍神經(jīng)炎為最多見
。
1
、治療不安腿綜合癥,
見雙腿酸脹麻木
,夜間和靜止尤甚,似有蟻行
,不知將腿放置何處,痛苦異常
。
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加木瓜
、伸筋草
、桃仁
、防風、威靈仙
。2、治療小舞蹈病
,
癥狀表現(xiàn)為舞蹈樣不自主動作,伴見肌張力降低,肌力減退
,和注意力分散,面白體虛
,原方加雞血藤
、蟬蛻
、珍珠母
。
3、治療風寒痰瘀阻絡所致的面神經(jīng)炎
,
見口眼歪斜,口角流涎
,面部自覺涼麻怕風,得溫則減
,舌淡苔薄白潤
,脈浮緩無力
,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細辛
、皂角刺、白芥子
、僵蠶、全蝎
、蜈蚣
。
4
、治療末梢神經(jīng)炎和產后指掌麻脹
,
表現(xiàn)為肢體麻木欠溫,持物無力
,肌肉隱痛,間有針刺樣痛
,夜間加重,納差怕冷
,乏力懶言
,面白,舌淡脈細
,為氣虛血滯
,筋脈失養(yǎng)
,原方加雞血藤
、姜黃
、當歸、木瓜
、牛膝
。
5
、治療頸椎病
,原方加葛根
、羌活
、雞血藤、丹參
、桑枝、威靈仙
、穿山甲、全蝎
。
6
、治療神經(jīng)麻痹,
如腓神經(jīng)麻痹
,見下肢發(fā)涼,關節(jié)運動不靈活
,舌淡,苔薄白
,脈沉遲
,原方加附子
、雞血藤
、當歸。
7
、橈神經(jīng)麻痹
,見
右上肢軟弱無力,手腕下垂
,不能背曲,握力消失
,痛覺減輕
,原方加雞血藤、丹參
、當歸
、川芎、姜黃
、熟地。
8
、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
。
見下肢從臀部至足趾
,掣痛刺痛
,晝輕夜重
,遇寒冷勞累反復發(fā)作
,舌淡苔薄白脈沉細,以原方加獨活
、桑寄生、仙靈脾
、雞血藤、牛膝
、川烏
、乳香
、沒藥
、威靈仙
、防風
、當歸等散寒濕
,通經(jīng)脈
。
9
、黃芪桂枝五物湯還可用于治療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
神經(jīng)性頭痛
、肢體幻覺痛、腓腸肌痙攣
、眼肌麻痹、萎證(格林巴氏綜合征)
。
10、雷諾氏綜合癥
。
該病臨床表現(xiàn)為遇冷(冷水,冷空氣)兩手突然蒼白
,冰冷
,麻木
,僵直
,繼則膚色轉紫,癢痛
,一段時間后得溫恢復正常。肢端為十二經(jīng)脈陰陽銜接處
,陽不布則血不行,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則有此見癥
,往往伴有平素畏寒肢冷
、頭暈
、心悸
、乏力,舌淡胖
,舌底瘀斑
,脈細澀。病機屬氣虛血瘀
,或氣虛寒凝致瘀;治療益氣通脈或溫經(jīng)回陽
,活血化瘀;原方加當歸
、地龍
、紅花
、細辛
、姜黃、全蝎
、蜈蚣、雞血藤
。陽虛寒凝重者加仙靈脾
、麻黃
;
11
、治療閉塞性脈管炎和動脈硬化
,
表現(xiàn)為下肢酸脹乏力
、疼痛,走路加重
,伴見肢體不溫,膚色稍紫
,或見足背潰瘍,屬氣虛寒凝
,血瘀阻絡
,原方加當歸
、牛膝
、地龍、桃仁
、乳香
、沒藥、丹參益氣活血通絡
;
12、治療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
如右髂股靜脈血栓形成,見小腿不能屈伸
,腫脹沒指
,觸之不溫
,陣痛逐漸加重
,畏風怕冷,舌淡紫胖大
,有齒痕,舌下脈絡瘀黯
,脈沉緩而澀,原方加細辛
、木瓜、苡仁
、防己、炙草
、牛膝
、丹參
、水蛭
;
13
、治療糖尿病肢端壞疽
,
足踝關節(jié)皮膚呈暗褐色,皮溫降低
,足背動脈搏動微弱,舌黯
,苔薄白脈細
,原方加桃仁、紅花
、乳香、沒藥
、川芎
、牛膝益氣合營行血
;
14
、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癥,
半身不遂
,肢體麻木,口眼歪斜
,苔白脈緩,屬“因虛致瘀”
,原方加地龍
、桃仁
、紅花
。黃芪桂枝五物湯亦常用于微血管循環(huán)障礙疾病。
15
、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用溫經(jīng)散寒、
祛風通絡之品可治療老年類風濕關節(jié)炎
、強直性脊柱炎、肩周炎
、腱鞘炎
、筋膜炎
、陽痿等
。
16、黃芪桂枝五物湯加雞血藤
、
伸筋草、當歸
、紅花可治療硬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上肢前臂皮膚麻木發(fā)硬,呈褐色蠟樣光澤
,手指僵硬,皮膚活動受限
,舌淡
,苔薄白
,脈沉細)
。
17、治療慢性蕁麻疹
,
顏面及手背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風疹塊,色暗紅
,伴神疲乏力,苔薄黃略干
,脈弦數(shù)
,每年入冬天氣變冷即出現(xiàn)
,屬表虛不固
,營血虧虛,風寒入侵所致
,黃芪桂枝五物湯加生地、丹皮
、赤芍、黃芩
、蟬蛻。
18
、營衛(wèi)不和,
風邪外束所致產后癮疹
,疹色淡紅
,伴見納呆
,便溏
,小便清長
,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原方加地膚子、舌床子
、防風
、當歸
。
19
、濕疹,
分布于頭皮
、腋下
,疹流黃水
,結痂
,全身瘙癢
,皮膚干燥
,伴口苦,舌紫暗
,苔厚微黃
,脈沉弱
,為營衛(wèi)虛而濕邪外侵
,原方可選加地膚子、當歸
、威靈仙、丹參
、木瓜、白鮮皮
、蒼白術
、防風、柴胡
、丹皮、蟬衣等加味。
20
、上呼吸道感染等氣虛外感證,
見胸悶鼻塞
、流清涕
、畏寒
、倦怠
、苔白潤
、脈細緩
,為氣虛風寒犯肺,原方加桔梗
、杏仁、白芷
、薄荷、栝樓皮
。
21
、頭痛,
持續(xù)半年不愈
,因當風入睡而起,遇冷加重
,得溫痛減
,伴手足麻木、疲乏無力
、氣短懶言
、精神不振,舌淡瘀斑苔薄白
,脈弱,為營衛(wèi)虛弱
,氣血痹阻,治以加桃仁
、紅花
、川芎、當歸
。
22
、黃芪桂枝五物湯亦用于治療多汗癥
。
23
、自汗:
患者
,女
,28歲,2001年11月30日初診
。自述產后1個月來,時自汗出
,汗出遍身
,活動后尤甚,伴有惡風
,疲倦乏力
,納差。診見:遍身肌膚濕潤
,身涼
,神倦懶言,聲音低怯
,舌淡紅
,苔薄白,脈緩弱
。證屬衛(wèi)陽不固
,營衛(wèi)失調,治宜益衛(wèi)和營
,固表止汗
。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處方:黃芪30g
,桂枝
、煅龍牡各12g,白芍
、浮小麥
、麻黃根各15g,白術10g
,防風9g
,甘草6g,生姜3片
,大棗5枚
,服上方7劑后,證情大減
,守前法,繼服十余劑
,自汗止,諸癥消失
。
24
、雷諾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患者
,女,33歲
,農民,2002年3月20日初診
,患者產后1個月時
,從冰柜中取魚肉冰凍之物
,雙手受寒
,當時即感雙手麻木
、疼痛
,皮色變青紫,后經(jīng)取暖
,雙手又變潮紅瘙癢,約1個多小時方轉為正常
。此后雙手每接觸冰冷之物
,即發(fā)如前
。經(jīng)市醫(yī)院診為“雷諾氏病”
,予谷維素
、維生素
、煙酸等藥物治療
,病情無明顯改善
。診見:雙手涼、皮膚干裂
,舌質淡暗、苔薄白
,脈沉細
。證屬氣血虛弱
,寒凝血脈
,肌膚失養(yǎng)。治宜調補氣血
,溫經(jīng)散寒通脈。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處方:黃芪
、雞血藤各30g
,白芍15g
,當歸
、桑枝
、川芎、桂枝各12g
,細辛3g,生姜3片
,大棗5枚
。二診服上方7劑后
,諸癥略減
,前方加附子6g
,并增加黃芪用量至50g
,服至21劑后,雙手遇冷僅感輕微脹麻
,皮膚略變
,繼予上方15劑,諸癥悉除
,隨訪半年未再復發(fā)。
25
、胃脘痛:
患者
,42歲
,2002年8月20日初診
,自訴胃脘部隱痛,反復發(fā)作2年余
,食生冷物及受涼易發(fā)。1前年
,曾做上消化道鋇透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服過中西藥物治療無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