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
一、感冒:
1、風(fēng)寒;荊防敗毒散。
2、風(fēng)熱;銀翹散、
3暑濕、新加香薷飲。
4、氣虛;參蘇飲。
5、陰虛;加減葳蕤湯。
6、陽虛、桂枝加附子湯。
7、血虛、蔥白七味飲。
二、咳嗽:
1、風(fēng)寒襲肺;三拗湯、止嗽散。
2、風(fēng)熱犯肺;桑菊飲。
3、風(fēng)燥傷肺;桑杏湯。
4、痰濕蘊肺;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
5、痰熱郁肺;清金化痰湯。
6、肝火犯肺;加減瀉白散,黛哈散。
7、肺陰虧耗;沙參麥冬湯。
三、哮證:
發(fā)作期:寒哮;射干麻黃湯。
久病陰盛陽虛;蘇子降氣湯。
熱哮;定喘湯。
久病傷陰;麥門冬湯。
緩解期 :
1、肺虛;玉屏風(fēng)散。
2、脾虛;六君子湯。
3、腎虛;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xì)馔琛?nbsp;
四、喘證:
1、風(fēng)寒襲肺;麻黃湯。
2、表寒里熱;麻杏石甘湯。
3、痰熱郁肺;桑白皮湯。
4、痰濁阻肺;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5、肺氣閉郁;五磨飲子。
虛喘:
1、肺虛;生脈散合補肺湯。
2、腎虛;金匱腎氣丸、參哈散。
五、肺癆:
1、肺陰虧損;月華丸。
2、陰虛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鱉甲散。
3、氣陰耗損;保真湯。
4、陰陽兩虛;補天大造丸。
六、肺脹:
1、痰濁壅肺;蘇子降氣湯、三子養(yǎng)親湯、六君子湯。
2、痰熱郁肺;越婢加半夏湯、桑白皮湯。
3、痰蒙神竅;滌痰湯安宮牛黃丸。
4、肺腎氣虛;平喘固本湯、補肺湯。
5、陽虛水泛;真武湯合五苓散。
七、痰飲:
1、脾陽虛弱;苓桂術(shù)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2、飲留腸胃;甘遂半湯或已椒藶黃丸。懸飲;
邪犯胸肺;
1、柴枳半夏湯。
2、飲停胸脅;十棗湯或控涎丹。
3、絡(luò)氣不和;香附旋復(fù)花。
4、陰虛內(nèi)熱:沙參麥冬湯、瀉白散。溢飲:小青龍湯。
支飲:
1、寒飲伏肺;小青龍湯。
2、脾腎陽虛;金匱腎氣丸、苓桂術(shù)甘湯。
八、自汗,盜汗:
1、肺衛(wèi)不固;玉屏風(fēng)散。
2、營衛(wèi)不和;桂枝湯。
3、陰虛火旺;當(dāng)歸六黃湯。
4、邪熱郁蒸;龍膽瀉肝湯。
九、血證:
鼻衄;
1、熱邪犯肺;桑菊飲。
2、胃熱熾盛;玉女煎。
3、肝火上炎;龍膽瀉肝湯。
4、氣血虧虛;歸脾湯。
齒衄;
1、胃火熾盛;清胃散合瀉心湯。
2、陰虛火旺;滋水清肝飲合茜根散。
咳血;
1、燥熱傷肺;桑杏湯;
2、肝火犯肺;瀉白散合袋哈散。
3、陰虛肺熱;百合固金丸
吐血;
1、胃熱壅盛;瀉心湯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龍膽瀉肝湯。
3、氣虛血溢;歸脾湯
便血;
1、腸道濕熱;地榆散或槐角丸。
2、脾胃虛寒;黃土湯。
尿血;
1、下焦熱盛;小薊飲子。
2、腎虛火旺;知柏地黃丸。
3、脾不統(tǒng)血;歸脾湯。
4、腎氣不固;無比山藥丸。
紫斑;
1、血熱妄行;犀角地黃湯,
2、陰虛火旺;茜根散。
3、氣不攝血;歸脾湯。
十、心悸:
1、心虛膽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2、心血不足;歸脾湯。
3、陰虛火旺;天王補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4、心陽不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5、水飲凌心;苓桂術(shù)甘湯。
6、心血瘀阻;桃仁紅花煎。
十一、胸痹:
1、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湯。
2、痰濁壅塞;括蔞薤白半夏湯。
3、陰寒凝滯;括蔞薤白白酒湯。
4、心腎陰虛;左歸飲 。
5、 氣陰兩虛;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營湯。
6、陽氣虛弱;參附湯合右歸飲。
十二、不寐:
實證;
1、肝郁化火;龍膽瀉肝湯。
2、痰熱內(nèi)擾;溫膽湯。
虛證;
1.陰虛火旺;黃連阿膠湯。
2.心脾兩虛;歸脾湯.
3.心膽氣虛;安神定志丸 。
十三、厥證:
1、氣厥;
實證;五磨飲子。
虛證;四味回陽飲。
2、血厥;
實證;通瘀煎。
虛證、急服獨參湯、人參養(yǎng)營湯。
3、痰厥;
導(dǎo)痰湯。實證急救;搐鼻散、繼用蘇合香丸或玉樞丹。
虛證急救;參附湯或生脈散。
十四、癲狂:
癲證;
1、痰氣郁結(jié);順氣導(dǎo)痰湯。
心脾兩虛;養(yǎng)心湯。
狂證;
1、痰火上擾;生鐵落飲。
2、火盛傷陰;二陰煎。
十五、癇證:
1、風(fēng)痰閉阻;定癇丸。
2、痰火內(nèi)盛;龍膽瀉肝湯。
3、心腎虧虛;大補元煎、六君子湯。
十六、胃痛:
1、寒邪客胃;良附丸。兼風(fēng)寒表證;香蘇散。
2、飲食停滯;保和丸。
3、肝氣犯胃;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熱;化肝煎。
5、瘀血停滯;失笑散合丹參飲。
6、胃陰虧虛;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
7、脾胃虛寒;黃芪建中湯。
十七、嘔吐:
實證;
1、外邪犯胃;藿香正氣散;
2、飲食停滯;保和丸。
3、痰飲內(nèi)阻 ;小半夏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
4、肝氣犯胃;半夏厚樸湯合左金丸。
虛證:
1、脾胃虛寒;理中丸。
2、胃陰不足;麥門冬湯。
十八、泄瀉:
1、寒濕;(風(fēng)寒)藿香正氣散。濕熱;(暑濕)葛根芩連湯。
2、食滯胃腸;保和丸。
3、肝氣乘脾;痛瀉要方。
4、脾胃虛弱;參苓白術(shù)散。
5、腎陽虛衰;四神丸。
十九 、痢疾:
1、濕熱??;芍藥湯。熱毒重用白頭翁湯。
2、疫毒?。话最^翁湯 。神昏痙厥用神犀丹或紫雪丹。
3、寒濕??;胃苓湯。
4、陰虛?。获v車丸。
5、虛寒??;桃花湯或真人養(yǎng)臟湯。
休息?。话l(fā)作時分型論治。
二十、便秘:
1、熱秘;麻子仁丸。
2、氣秘;六磨湯。
3、虛秘;(氣虛)黃芪湯。(血虛)尊生潤腸丸。
4、冷秘;濟(jì)川煎或半硫丸。
二十一、脅痛:
1、肝氣郁結(jié);柴胡疏肝散。
2、瘀血停滯;旋復(fù)花湯。
3、肝膽濕熱;龍膽瀉肝湯。
4、肝陰不足;一貫煎。
二十二、黃疸:
1、陽黃;熱重于濕;茵陳蒿湯。濕重于熱;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2、急黃;犀角散。
3、陰黃;茵陳術(shù)附湯。
二十三、積聚:
聚證;
1、肝氣郁滯;逍遙散。
2、食滯痰阻;六磨湯。
積證;
1、氣滯血阻;金鈴子散合失笑散。
2、瘀血內(nèi)結(jié);膈下逐瘀湯。
3、正虛邪結(jié);八珍湯合化積丸。
二十四、鼓脹:
1、氣滯濕阻;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湯。
2、寒濕困脾;實脾飲。
3、濕熱蘊結(jié);中滿分消丸合茵陳蒿湯。攻下逐水用舟車丸。大量出血;犀角地黃湯。熱入心包;安宮牛黃丸。
4、肝脾血瘀;調(diào)營飲。
5、脾腎陽虛;附子理中丸、五苓散、濟(jì)生腎氣丸。
6、肝腎陰虛;六味地黃丸或一貫煎合膈下逐瘀湯。
二十五、頭痛:
外感;
1、風(fēng)寒頭痛;川芎茶調(diào)散。寒犯厥陰;吳茱萸湯。
2、風(fēng)熱頭痛;芎芷石膏湯。
內(nèi)傷;
1、肝陽頭痛;天麻鉤藤飲。
2、腎虛頭痛;大補元煎。腎陽不足;右歸丸。
3、血虛頭痛;加味四物湯。
4、痰濁頭痛;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5、瘀血頭痛;通竅活血湯。
二十六、眩暈:
1、肝陽上亢;天麻鉤藤飲。
2、氣血虧虛;歸脾湯。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
3、腎精不足;左歸丸。
4、痰濁中阻;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5、肝火上炎;龍膽瀉肝湯。
6、瘀血阻竅;通竅活血湯。
二十七、中風(fēng):
1、中經(jīng)絡(luò);(風(fēng)邪入中);大秦艽湯。肝腎陰虛、風(fēng)陽上擾;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2、中臟腑;陽閉;羚羊角湯加服局方至寶丹。陰閉;滌痰湯加服蘇合香丸。 脫證;參附湯合生脈散。
3、后遺證;氣虛血滯;補陽還五湯。
肝陽上亢;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或天麻鉤藤飲。
語言不利;風(fēng)談阻絡(luò);解語丹。
腎陰虧虛;地黃飲子。
肝陽上亢;天麻鉤藤飲。
口眼歪斜;牽正散。
二十八、水腫:
陽水;
1、風(fēng)水;越婢加術(shù)湯。
2、濕毒浸淫;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3、水濕浸淫;五皮飲合胃苓湯。
4、濕熱壅盛;疏鑿飲子。
陰水;
1、脾陽虛衰;實脾飲。
2、腎氣衰微;濟(jì)生腎氣丸合真武湯。
陽損及陰;左歸飲加利水之品。
二十九、淋證;
1、熱淋;八正散。
2、石淋。石葦散。
3、氣淋、(虛證)補中益氣湯。(實證)沉香散。
4、血淋;(實證)小薊飲子合導(dǎo)赤散。(虛證)知柏地黃丸。
5、膏淋;(實證)程氏萆薢分清飲。(虛證)補中益氣湯合七味都?xì)馔?。勞淋;無比山藥丸
三十、腰痛 :
1、寒濕;干姜苓術(shù)湯。兼風(fēng)邪合用獨合寄生湯。
2、濕熱、四妙丸。
3、瘀血;身痛逐瘀湯。
4、腎虛;偏陽虛;右歸丸 偏陰虛;左歸丸。病久無明顯陰陽偏虛;青娥丸。
三十一、消渴:
1、上消;肺熱津傷;丹溪消渴方。肺胃熱積耗損氣陰;白虎加人參湯。
2、中消;胃熱熾盛;玉女煎。
3、下消;腎陰虧損;六味地黃丸。偏陽虛;金匱腎氣丸。
三十二、遺精:
1、君相火動、心腎不交、心火獨亢;黃連清心飲。火灼心陰;天王補心丹。水不濟(jì)火;三才封髓丹或
知柏地黃丸。
2、濕熱下注;程氏萆薢分清飲。
3、勞傷心脾、氣不攝精;妙香散。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
4、腎虛滑脫、精關(guān)不固;(偏陰虛)左歸丸合金鎖固金丸、水陸二仙丹。(偏陽虛)右歸丸。
三十三、痹證:
1、風(fēng)寒濕痹;
行痹;防風(fēng)湯、宣痹達(dá)經(jīng)湯。
痛痹;烏頭湯。
著痹;薏苡仁湯。風(fēng)寒濕不顯;蠲痹湯。
2、風(fēng)濕熱痹;白虎桂枝湯或宣痹湯。痰瘀痹阻關(guān)節(jié)強直屈伸不利;桃紅飲。痹證日久、肝腎陰虧;獨活寄生湯。心之氣陰受損;炙甘草湯。尪痹;補腎祛寒治尪湯。氣虛血虧;氣血并補榮筋湯。
三十四、痿證:
1、肺熱津傷;清燥救肺湯。
2、濕熱浸淫;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虧虛;參苓白術(shù)散。
4、肝腎虧損;虎潛丸。
三十五、內(nèi)傷發(fā)熱:
1、肝郁發(fā)熱;丹梔逍遙散。體素陰虛;滋水清肝飲。
2、瘀血發(fā)熱;血府逐瘀湯。
3、氣虛發(fā)熱;補中益氣湯。
4、血虛發(fā)熱;歸脾湯。
5、陰虛發(fā)熱;清骨散或知柏地黃丸。
三十六 、虛勞:
氣虛;
1、肺氣虛;補肺湯。
2、脾氣虛;加味四物湯。血虛;心血虛;養(yǎng)心湯。
2、肝血虛;四物湯。
陰虛;
1、肺陰虛;沙參麥冬湯。
2、心陰虛;天王補心丹。
3、脾胃陰虛;養(yǎng)胃湯。
4、肝陰虛;補肝湯。
5、腎陰虛;左歸丸。
陽虛;心陽虛;拯陽理勞湯。脾陽虛;附子理中丸。腎陽虛;右歸丸。
三十七、肺痿:
1、虛熱;麥門冬湯、清燥救肺湯。
2、虛寒;甘草干姜湯或生姜甘草湯。
三十八、肺癰:
1、初期;銀翹散。
2、成癰期;千金葦莖湯、如金解毒散。
3、潰膿期;加味桔梗湯。
4、恢復(fù)期;沙參清肺湯、桔梗杏仁煎。
三十九、郁證:
實證;1、肝氣郁結(jié);柴胡疏肝散。
2、氣郁化火;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
3、氣滯痰郁;半夏厚樸湯。
虛證;
1、憂郁傷神;甘麥大棗湯。
2、心脾兩虛;歸脾湯。
3、陰虛火旺;滋水清肝飲。
四十、呃逆:
實證;
1、胃中寒冷;丁香散。
2、胃火上逆;竹葉石膏湯。
3、氣機郁滯;五磨飲子。
虛證;脾胃陽虛;理中丸加吳茱萸、丁香。胃陰不足;益胃湯。
四十一、藿亂:
1、寒藿亂;(輕證)藿香正氣散合純陽正氣丸。
(重證)附子理中丸。
陰陽離訣;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湯。
2、熱藿亂;燃照湯或蠶矢湯。
3、干藿亂;玉樞丹。
四十二、腹痛:
1、寒邪內(nèi)阻;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
2、濕熱壅滯;大承氣湯。
3、中臟虛寒;小建中湯。
4、飲食積滯;輕用保和丸、重用枳實導(dǎo)滯丸。
5、氣滯血瘀;柴胡疏肝散。
四十三、痙證:
1、 邪壅經(jīng)絡(luò);羌活勝濕湯。
2、熱甚發(fā)痙;增液承氣湯。無府實證用白虎加人參湯。
3、陰血虧虛;大定風(fēng)珠合四物湯。
四十四、癭?。?/p>
1、氣郁痰阻;四海舒郁丸。
2、痰結(jié)血瘀;海藻玉壺湯。
3、肝火旺盛;梔子清肝湯合藻藥散。
4、心肝陰虛;天王補心丹。
四十五、瘧疾:
1、正瘧;柴胡截瘧飲或截瘧七寶飲。
2、溫瘧;白虎加桂枝湯。
3、寒瘧;柴胡桂枝干姜湯合截瘧七寶飲。
4、瘴瘧;清瘴湯。冷瘴;不換金正氣散。
5、勞瘧;何人飲。久病不愈;鱉甲煎丸。氣血虧虛;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
四十六、耳鳴、耳聾:
1、肝膽火盛;龍膽瀉肝湯。
2、痰火郁結(jié);溫膽湯。
3、風(fēng)熱上擾;銀翹散。
4、腎精虧虛;耳聾左慈丸。
5、腎精不足、肝郁內(nèi)熱;滋水清肝飲。
6、清氣不升;益氣聰明湯。
四十七、噎膈:
1、痰氣交阻;啟膈散。
2、津虧熱結(jié);五汁安中飲。
3、瘀血內(nèi)結(jié);通幽湯。
4、氣虛陽微;補氣運脾湯、右歸丸。
四十八、癃閉:
1、膀胱濕熱;八正散。
2、肺熱壅盛;清肺飲。
3、肝郁氣滯;沉香散。
4、尿路阻塞;抵擋丸。
5、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
6、腎陽虛衰;腎氣丸。
四十九、蟲證:
1、蛔蟲;痛??;烏梅丸。驅(qū)蟲;化蟲丸。
2、滌蟲;檳榔60--120克文火煎2小時清晨空腹頓服,4小時無大便加服芒硝10克或南瓜子60--120克去殼嚼服。
3、鉤蟲;黃病降礬丸。
氣血兩虛;八珍湯。驅(qū)蟲;榧子雷丸、檳榔、百部、鶴虱、貫眾。
4、蟯蟲;追蟲丸。
5、姜片蟲;檳榔50克合黑白丑粉。健脾用香砂六君子湯。水腫加車前子五加皮、澤瀉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7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