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用藥思路:
一肺虛咳喘用五味子治療咳喘兼補腎
,但是五味子外酸內(nèi)辛 所以用時必須敲碎
,使之酸能能收辛能開
,常配牛蒡子。

二虛人咳喘或者虛人失眠
,陽氣浮于上
,常配人參與代石,人參與代石配伍
,使補益之氣直通涌泉
,凡是咳喘之病,都是寵胃之氣上逆
,凡是失眠治病
,都因為虛陽上逆不能下交于腎,比用代石降胃氣降虛陽
,
三 用人參常配雞內(nèi)金 因為虛人脈絡(luò)常用淤血 雞內(nèi)金配人參 是人吃了人參不會產(chǎn)生悶氣
,可花人參之膩,又可活血化瘀
。(人參補而升 所以配代石使之降)凡咳喘病 不可盲目用人參
,必須配代石引下,氣歸于腎
。
四補陰常大劑量山藥 于肉 肺陰虛天冬 麥冬 沙參 陰虛常配元參代替之母 三伏天傷陰必用石膏 透熱用連翹 和茅根 是熱從皮膚散 熱從小便處用白芍和滑石 白芍 利尿補陰 滑石利尿滑濕氣不傷陰
。
五 三七活血通絡(luò)要要 又是止血要藥 凡是虛人老咳喘 肺必然氣逆和血逆,用三七效果好
。
咳喘兼腎虛者用配遠志
,遠志苦能補腎酸能化痰理肺 多生肺中津液
。
六氣血兩虧 與寒氣咳喘者 常用重山藥當歸 白芍 天冬 之類配干姜 桂枝五味子 細辛小青龍加補陰藥治療。
(小青龍湯喘者去麻黃 加杏仁 有外感加石膏 沒有外感加天冬 麥冬已解桂枝 干姜之熱)
七肺癆咳喘 天氣熱 肺中氣管松 咳喘好轉(zhuǎn) 天氣冷肺中氣管收縮 咳喘重 此病常腎也虛
治療必須宣通肺氣 麻黃配遠志加牛蒡子 再用細辛去寒配天冬 花粉 白芍補陰
。
八 凡是失眠 咳喘 都是因為胃氣不降肝氣不升 麥芽吵消食 生 用升肝氣 人生之氣化
原是左升右降 代石降胃 麥芽升肝氣 氣化順其自然
。
九伏氣化熱 串入陽明 不可亂用寒涼 是熱無出路 上之肺 咳喘 肺結(jié)核治療用石膏清熱
元參代之母清胃熱 三七 銀華解毒 蘆根連翹熱從皮膚處。
10凡是溫下焦之藥如附子 切不可用升提之藥升麻 柴胡之類 用之必火升上煩躁
,氣虛之人黃芪配升麻 柴胡 升提之力很大
11 卑解之藥 能縮小便 斷不能通小便
。不可盲用通利小便之藥,凡是水腫 淋病不可盲目使用
。
12大氣下陷 右部寸關(guān)脈必沉 肝部又熱 左關(guān)脈弦補氣黃芪配柴胡 清肝熱白芍配龍膽草
。
心陽虛 干姜配桂枝。
13桂枝一藥 氣升者與升藥則升 氣降者遇降藥責降
,能升能降
山藥 芡實不慎又能收斂下焦氣化
,龍骨 牡蠣 斂正氣不斂邪氣。
14凡是食后氣上沖 都是胃氣不降
,治療必須降胃氣用代石
,泄肝氣
,肝為將軍之官
,內(nèi)有相火,其性剛烈
,不可強制
,用藥用麥芽 茵陳 舒其肝氣不至于升提,順其肝木柔和
。
凡是肝郁胃氣不降者都用麥芽 茵陳升肝 代石 半夏 降胃氣
。凡是病遇胃氣不降者 往往不用柴胡,因為用柴胡 升提之力很大
,是胃氣不降
,用了恐怕下引之氣上逆。
張錫純用藥核心思維:
藥為治病者設(shè)
,醫(yī)者臨證
,雖貴在辨證準確、方藥合拍
,而藥物劑量之多少亦至關(guān)重要
。藥輕病重則藥不能勝病,藥重病輕則徒傷正氣
。張仲景用藥
,尤為精當,同是大黃
、厚樸
、枳實
,而劑量不同,方名為三
,治證亦異
。張錫純深諳其道,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謂“論用藥以勝病為主
,不拘分量之多少”
。其立方遣藥,或峻藥重用
,或峻藥輕用
;或平藥重用,或平藥輕用
;或重藥重用
,或重藥輕用;或輕藥重用
,或輕藥輕用
,總以藥病相當。筆者現(xiàn)就《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相關(guān)內(nèi)容將其用藥特點淺析如下
1 重藥重用
,重藥輕用
所謂重藥
,乃指藥質(zhì)沉重,如貝殼類
、金石類
,重藥多有鎮(zhèn)降作用。張錫純用重藥治病
,其劑量輕重有別
,恰到好處。如代赭石
,張錫純認為降逆以代赭石壓力最甚
,用治氣逆重癥,用量2~4兩(1兩=30 g
,下同)或更多
。如《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載其用代赭石4兩煎湯、1兩為末服之治腸結(jié)而效
。而治周姓婦
,年30許,妊娠劇吐便秘
,單用代赭石4兩
,以3兩煎湯、1兩為末服之
,嘔吐乃止
,大便亦暢
。代赭石為妊娠禁忌,但有故而亦無殞也
;用治癲狂之劇證
,亦常用至4兩;而治虛勞喘逆
、飲食減少之滋培湯
,生代赭石只用3錢(1錢=3 g,下同)
,醴泉飲生代赭石用4錢
,急救回陽湯生代赭石用4錢,因張錫純認為代赭石不但養(yǎng)氣
、降氣而不傷正
,且“赭石之壓力最勝者,可使人參補益之力
,下行直至涌泉
,而上焦之逆氣浮火,皆隨之順流而下”
,重藥輕用
,以為佐藥。張錫純清熱習用生石膏
。石膏味辛性寒
,不但治外感發(fā)熱,效比金丹
,而內(nèi)臟有熱,如鼻淵
、痔疾
、婦人熱入血室、外科瘡瘍等
,石膏亦能清之
。外感大熱,生石膏每用4~8兩
。如書中所載:趙某之子
,19歲,溫病熱厥
,予大劑人參白虎湯
,生石膏用至8兩;治一7歲孺子
,溫病高熱
,單用生石膏6兩
;
治奉天劉某之壯熱,生石膏日用1斤(1斤=480 g
,下同)
,共投8斤之多。然張錫純用石膏亦不孟浪
,加味越婢加半夏湯治外感勞嗽石膏只用3錢
;治鄰村周某,年20余
,溫病變證
,投白虎湯,生石膏只用5錢
,因其能把握病情
,善用石膏。張錫純認為
,龍骨
、牡蠣既能斂補又能開通,補虛而不斂邪
,治諸虛不復
,補藥之中加龍骨、牡蠣每能建功
。故制十全育真湯中用生龍骨
、生牡蠣各4錢,佐人參
、黃芪
、山藥以扶正氣;治婦女血崩之固沖湯則重用煅龍骨
、煅牡蠣各8錢以收斂固澀而救急
。如書中載:治一產(chǎn)后多汗,以生龍骨
、生牡蠣各8錢伍生山藥
、凈吳茱萸各1兩,生白芍藥4錢
,止汗固脫
;從龍湯治虛喘,生龍骨
、生牡蠣皆用1兩
;治16歲童,溫病高熱,心中怔忡
,精神恍惚
,用人參白虎湯加生龍骨、生牡蠣各1兩
。因病有輕重
,證有緩急,用藥劑量自當有別.
2 輕藥輕用
,輕藥重用
所謂輕藥
,系指藥物質(zhì)輕,如植物藥之花
、葉
,動物之殼衣多為輕藥,輕藥多能升散
。張錫純用輕藥之劑量
,或輕或重,總視病證而變
。如紅花重用能活血消瘀
,小劑則和血養(yǎng)血。張錫純治產(chǎn)后受風發(fā)搐
,制和血熄風湯
,重用當歸、黃芪
、阿膠以養(yǎng)血
,少佐紅花1錢以助補藥為功。如治一64歲老年中風
,平肝滋陰降逆方中紅花只1錢以化腦中瘀血
;治鼠疫之重癥,脈道阻滯
,形容慘淡
,神志模糊之解毒活血湯,紅花則用5錢
。薄荷葉辛涼發(fā)散,常用于外感風熱
。張錫純制清解湯
,治溫病初起,薄荷葉用4錢
,蟬蛻用3錢
;治表里同病之通變大柴胡湯,薄荷用3錢。而治其堂侄女口角生疔用大黃掃毒湯
,方中薄荷葉為1錢
;治外感熱病驚風之鎮(zhèn)風湯,薄荷葉用量亦為1錢
。前者薄荷葉量大是冀其得汗
,后者量小則旨在發(fā)散。茵陳具升發(fā)之性既能利濕退黃
,亦能升達肝胃
,張錫純用茵陳每取小劑,以防茵陳升發(fā)太過而害胃
。如治天津蘇媼之黃疸
,茵陳用量2錢;治天津李氏婦肝火頭疼
,生代赭石用1.5兩
,懷牛膝1兩而佐以茵陳1錢半。
張錫純認為“茵陳為青蒿之嫩者……與肝木同氣相求”
,用茵陳者
,因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果
,且中寄相火
,若但用藥平之鎮(zhèn)之,恒至起反動之力
。茵陳最能將順肝木之性
,且又善瀉肝熱,故張錫純治腦充血之證
,平肝鎮(zhèn)降藥中
,每每少佐茵陳,以使升降相因
,平衡有序
。以茵陳能順肝,張錫純治天津年66歲徐某之不寐
,心肝同治
,予養(yǎng)心安神藥對中更加茵陳1錢至1.5錢,使母子平安
;治族嫂勞瘵
,予資生湯方中加茵陳1.5錢,舒肝之郁也
。青黛性味咸寒
,能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清肝火
,常用量0.5錢至1錢
。若用量較大時每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部難受
,腹脹
,泄瀉。
張錫純臨證
,常用3錢
,如制安胃飲治惡阻,方中清半夏1兩
,赤石脂1兩
,青黛3錢;治天津王錫純婦之惡阻
,予益氣養(yǎng)陰
、健胃降逆方中,亦取青黛3錢
,意在胎前多肝熱
,藉青黛以清之涼之,使木火平斂
。蟬蛻能散風熱
,透疹、止痙
,張錫純制宣解湯治感冒久在太陽
,蟬蛻用3錢;而治奉天年28歲王某之子
,溫病白痧
,外感與真陰不足相兼,予生石膏
、知母等清熱
,天花粉、生地黃養(yǎng)陰
,黨參
、生山藥益氣,更用蟬蛻1錢
,是欲輕散而不欲太過之意
3 峻藥重用
,峻藥輕用
峻藥是藥性峻烈或有毒之品,乃虎狼之師
,祛邪傷正,只差毫厘,醫(yī)者用之
,固宜審慎
。張錫純駕馭峻藥,常以常人不敢而為之
。如硫黃
,性大熱有毒,一般醫(yī)者多不敢重用
,張錫純以為硫黃本無毒
,其毒即其熱力,其溫陽之功
,更勝肉桂
、附子,以治沉寒痼冷
,腎陽式微之重癥惡疾
,常建奇功。張錫純治一青年
,中寒嘔吐
,用生硫黃共4斤而病除;治鄰村張氏婦
,年20余
,胃寒嘔吐,硫黃日用量達0.67兩
,嘔吐乃止
。而治一50余歲婦寒飲證,硫黃僅用3分
;治一60余歲叟
,陽虛水腫,生硫黃只用2分
;治一13歲少年
,陽虛之證,生硫黃日用量為分許
。病情重輕不同
,體質(zhì)強弱相異,同一硫黃
,用量重輕相差懸殊
。
附子辛熱有毒,常用量為1~5錢
。張錫純治大病后陰陽不相維系
,制既濟湯陰陽雙補
,附子用量1錢,是以附子協(xié)同芍藥引浮越之陽下歸其宅
,以小劑量為功
。而用大劑附子8錢治一妊娠少婦中寒證,應(yīng)手而愈
。更有案載治余某妻陰寒證
,左邊少腹有塊,遍身冷汗
,不省人事
,附子用量4兩,藥后面熱如醉
,手足拘攣
,舌尖麻,而痼疾乃瘥
,此膽大心細
,中毒與祛病,把握不當則僨事矣
。大黃有將軍之稱
,攻下破結(jié),藥性峻猛
,雖為常用之藥
,而張錫純對大黃劑量之認識非同常人。張錫純論治癲狂之實證用大黃2兩
,疔毒更可以大劑治之
,案載用生大黃治瘡毒以10斤水煎飲之而愈。治吐血仿瀉心湯法
,用大黃細末合肉桂細末各6
、7分,開水送服
;制秘紅丹治吐血大黃亦用1錢
。同一味藥,用量相差多矣
。樸硝咸苦寒
,功能瀉下、清熱軟堅
。張錫純制赭遂攻結(jié)湯治宿食結(jié)于腸間
,用生赭石2兩,樸硝5錢
、干姜2錢
、甘遂末1.5錢
,以樸硝助甘遂通下;
制硝菔通結(jié)湯
,取單味樸硝4兩
,鮮萊菔子5斤同煎頓服,治氣血凝滯諸證
。案載其治奉天劉某之結(jié)證,樸硝6兩與鮮萊菔子同煮
,服之得通下而愈
。乳香、沒藥能行氣活血
,張錫純多用生品
,其用量大小各別,案載用加味補血湯治痿證
,乳香
、沒藥用量6錢;而定心湯
、氣淋湯用生乳香
、生沒藥各1錢;治表侄劉某之瘡瘍
、乳香沒藥亦用1錢
。張錫純降逆止嘔,習用自制生半夏
。如治奉天王姓婦妊娠惡阻
,用自制半夏2兩配生代赭石8兩,生懷山藥2.5兩
,2日而愈
。其他如案載用麻黃去節(jié)2兩,熟附子2兩2錢
,炙甘草2錢治臌脹無汗
;用蝎子末2兩治鄰莊馬姓壯年中風無汗;以鴉膽子50~60粒
,甚至日用100粒治熱痢等
,皆膽識過人之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4 平藥重用
,平藥輕用
所謂平藥是其味較淡,藥性平和之品
,多有補益調(diào)理之功
,乃王者之師
,醫(yī)者最為常用。平藥雖藥性平和無毒
,其用量大小亦有考究
。張錫純運用平和之藥,劑量大小之間
,頗有創(chuàng)意
。甘草,醫(yī)者用之最多
,張錫純平常用之
,多為1~2錢,而用治肺癰之清金華蓋飲
,甘草用量6錢
。以甘草既能清火解毒,又能培土生金
,故論有單用生甘草粉4兩煎水頓服以治肺癰
。白茅根性味甘寒,功能涼血止血
、清熱利尿
,常用干品量5錢~1兩,鮮者倍之
。張錫純常用茅根鮮品
,制白茅根湯治陽虛水腫,用量達1斤之多
,而制滋陰清胃湯治產(chǎn)后溫病
,白茅根僅用2錢,用量大小相差80倍
。補虛張錫純喜用生山藥
,常用量4錢~1兩,對虛甚者
,每用2~6兩
。然治一人年40余,滑瀉
,喘息迫促
,勢將欲脫,2日共用生山藥18兩
。茯苓甘淡
,能利水滲濕,健脾安神。雖藥性平和
,張錫純常用量多為2錢
。而案載有用茯苓4、5兩治愈產(chǎn)后熱病汗出不止
。山藥
、茯苓皆平和之藥,大劑能力挽狂瀾
,是平常藥非平常之用而為功也
。山茱萸能補肝腎,收斂固澀
,張錫純投補常用之
。且謂山茱萸得木氣最全,功雖收斂而只斂正氣不斂邪氣
,收斂之中更具開通條暢之性。
大劑山茱萸2~4兩用治脫證
,功效卓著
。張錫純謂“山萸肉救脫之力,十倍于參
、芪”
。張錫純雖喜用山茱萸,但把握有度
,如治一20余歲青年
,大氣下陷之證,方用生黃芪1兩
,柴胡
、升麻、山茱萸各2錢
。制加味理中湯治中焦虛寒
,山茱萸只用1錢,此為善用山茱萸者
。白芍藥養(yǎng)血斂陰
,柔肝緩急,張錫純常用劑量為2~3錢
,而重癥則逾兩
。如治鄰村周某溫病變證,用小劑白虎湯加生白芍藥1.5兩
;治一少年溫病后期
,怔忡,小便不利
,大便滑泄
,投芍藥甘草湯
,生白芍藥2兩,炙甘草1.5兩
。張錫純謂芍藥
、甘草合用,味近人參
,功近人參
。更有案載用生白芍藥6兩,阿膠2兩治陰虛小便不利
,水腫甚劇
,大便秘結(jié)而效。雞內(nèi)金性味甘平
,乃消食化積
、澀精止遺之品,且能活血通經(jīng)
。張錫純對婦女經(jīng)閉
,習以雞內(nèi)金通之。
關(guān)于雞內(nèi)金之用量
,大者用5錢
,如制雞月至茅根湯治水臌、氣臌
。更有用雞內(nèi)金1兩
,生酒曲5錢治龔某胃脘堵塞。小者只取2
、3分至1錢
,以助運化。張錫純治結(jié)胸證
,每以瓜蔞仁2~4兩替代陷胸湯
,謂瓜蔞力雖稍弱,重用則轉(zhuǎn)弱為強
。其他如用人參
、三七止血,重者用至1兩
,輕者2~3錢
;以大劑熟地黃治一室女溫病欲脫,1日之中單用熟地黃12兩而險疾竟愈
。張錫純使用平藥亦非一味用重
,如治八秩章氏老婦,氣如游絲,大氣下陷之重證
,方用生黃芪1.5錢
,知母8分,山茱萸1錢
,柴胡4分
,升麻3分,漸次平復
,是虛極不耐重藥峻補
,以防藥病相激相反而歧變。此皆平常之藥
,超常用之而建超常之功.
5 小結(jié)
張錫純
,是近代名醫(yī),溫病大家
。受現(xiàn)代醫(yī)學影響
,張錫純對疾病的認識和中藥的功效,藥物的配伍及用量都有很多創(chuàng)新
,如首開中西藥結(jié)合之先河
,創(chuàng)臟器療法等。張錫純一生所遇重病怪疾
、沉疴頑癥頗多,他不落俗套
,敢于探索求新
,為后人樹立了榜樣。疾病有常有變
,治法方藥亦有常當變
,張錫純理法方藥雖出神入化,但其大旨總是以勝病為主
,正如張錫純所云:“用藥之道
,貴因時、因地
、因人活潑斟酌
,以勝病為主,不必拘于成見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疚乃觯瑑H揭示了張錫純醫(yī)道之一斑
,為后學者探索求新之例范
。
文源:醫(yī)品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47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