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流感高發(fā)的季節(jié),身邊總會有誰誰又發(fā)燒了,先別急著上退熱藥、抗生素,試試中醫(yī)退熱的這些小辦法,簡單方便還便宜,效果可能比那些西藥還要好。
1.針灸
(1)針刺:主要的治療原則為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以督脈和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穴位為主進行治療,配合大椎、十二井穴或十宣、曲池、合谷。其主要的操作方法為大椎需要刺絡(luò)放血,十二井、十宣、曲池和委中需要點刺放血,其余的穴位可以用毫針的瀉法。
針刺時需要注意,熱在肺衛(wèi)需要淺刺,熱入營血則需要刺出血。
風熱者,加外關(guān)、魚際;肺熱者,加尺澤;熱在氣分,加內(nèi)庭;熱入營血,加血海、委中;神魂譫語者,加水溝、素髎、內(nèi)關(guān);伴有抽搐者加太沖、陰陵泉。
退熱:主穴取曲池、合谷、足三里,配穴取內(nèi)關(guān)、陽陵泉、三陰交。強刺激,不留針,每日2~3次。
解痙:主穴取人中、大椎,配穴取少商、委中。強刺激,不留針,每日2~3次。
(2)艾灸:主穴取大椎、曲池。若患者有明顯惡風或惡寒癥狀,需加風門穴;嚴重咳嗽者,需加肺俞穴;體質(zhì)虛弱者,加足三里穴。將艾條置于距施灸部位2~3cm處,每穴施灸10分鐘。局部皮膚在施灸時會發(fā)紅并有灼熱感,以不燙傷皮膚為度。每日灸1次。適用于外感風寒之發(fā)熱、倦怠無力、頭項強痛、肢節(jié)酸楚、惡風惡寒、鼻塞流涕、咳嗽、無汗、咽癢或咽痛、不思飲食等。
2.推拿按摩
用雙手拇指背節(jié)的地方交替推印堂至神庭穴,大約30次;用雙手拇指指腹分推攢竹至兩側(cè)太陽穴30遍;用拇指指腹按揉百會、迎香、水溝、安眠穴各30~50次;用大魚際按揉太陽穴30次,即向前向后各轉(zhuǎn)15次;以率谷為重點輕揉頭側(cè)面左右各30遍;按揉大椎穴50~100次;用力拿捏風池穴10次,以局部有強烈的酸脹感為宜;用掌根由上向下推擦夾脊穴20~30次,至背部發(fā)熱為止;拿肩井、風池、合谷、委中、太溪穴各10~20次;掐少商、十宣穴各10次。每日2次按摩,直至熱退身涼。
3.刮痧
主穴取大杼以清熱去痛,外關(guān)以清熱解表、祛火通絡(luò),復溜以補腎益陰利水,曲池以清熱和營、降逆和絡(luò);大椎以清熱解表。配穴:咳嗽、咳痰者,加刮肺俞;頭痛者,加刮印堂;聲音嘶啞者,加刮人迎。
全身刮痧:沿脊背兩側(cè)、頸部、胸部、肋間、肩臂、肘窩及腘窩等處輕輕刮動,刮至皮膚微紅發(fā)紫為止,每個地方刮5分鐘。發(fā)熱輕者,每日1次,發(fā)熱重者,每日2次。刮痧后最好飲一杯溫開水,以助發(fā)汗。
4.穴位貼敷
大椎穴、風門穴:生麻黃、薄荷、細辛、冰片研粉,用溫姜汁調(diào)成塊狀,外涂少量蜂蜜。貼敷于大椎穴及雙側(cè)風門穴。每日1次。可辛散發(fā)汗,用于退熱。
涌泉穴:將吳茱萸粉用加熱的醋調(diào),約2顆花生米大小,貼敷在雙腳心涌泉穴。睡前貼敷,第2天早上揭掉??梢鹣滦?,用于退熱。
5.飲食調(diào)養(yǎng)
多喝溫開水或淡鹽水。飲食應(yīng)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吃流質(zhì)和半流質(zhì)食物,早晨可以喝大米粥、小米粥、雜糧粥、豆?jié){、素餡包子等,配以青炒的小菜或泡菜,既能夠補充膳食纖維,又容易消化吸收,不會造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等現(xiàn)象。午餐和晚餐時,可以吃西紅柿雞蛋面。西紅柿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雞蛋含有大量的蛋白質(zhì),且有利于消化,促進患者的恢復,也可以吃花卷、饅頭,配炒青菜。
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膩的食品,以免引起消化功能紊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63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