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蒙拯濟
。后漢張仲景
,又廣《湯液》為《傷寒雜病論》十數(shù)卷
,然后醫(yī)方大備
。”

尤其難得的是
,仲景將《內(nèi)經(jīng)》倡導的辯證邏輯的哲學理念,與復方的運用有機結合起來
,理辨陰陽,方從法立
,藥顯方義
,創(chuàng)立了理法方藥圓融的辨證論治體系,成為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展中上的里程碑
。
所以,我們今天學習《傷寒論》
,就要以理法方藥的鑰匙,開啟傷寒六經(jīng)辨證的門戶
,由博返約
,領會其代表方劑所表現(xiàn)的理法
,并以此為基礎
,擴大范圍
,才有可能將六經(jīng)
、三焦和臟腑的辨證融會貫通
。
1.理法方藥
中醫(yī)的理法方藥
,概括起來說
,就是理辨陰陽
,法應癥候
,方從法立
,藥顯方義
,是傳統(tǒng)醫(yī)學辨證論治全過程的反映
。分之為四
,合之為一
。
(1)理。理是真理
,是事物固有的內(nèi)在規(guī)律,是指符合客觀條件
、符合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所謂理辨陰陽,是判明病性
。陽癥因此而用陰藥,陰癥因此而用 陽藥
;里癥多用補瀉藥
,外癥多用發(fā)散藥
。使辨證施治的理
,與患者的病性
、病情與病位相符
。
(2)法
。法是選擇方法
。所謂法應癥候
。張仲景的傷寒方有八法
, 即“汗吐下和
,溫清消補”
。后來有張景岳補充而至完善的“攻和補散
,寒熱固因”八法
。兩個八法
,互為補充
,相互完善
。
(3)方
。所謂方從法立,這里指藥方
。如治表寒
,選擇汗法
,是用止汗的桂枝湯 還是發(fā)汗的麻黃湯
;選擇下法
,是用大承氣湯還是小承氣湯等。
(4)藥
。所謂藥顯方義
,要求選配符合方義與理法的藥。所謂醫(yī)不執(zhí)方
,合宜而用。如小青龍湯 (特別是其中的干姜
、細辛、五味子)
,可與異功散合,可與補中益氣湯合
。與地黃湯合
,則治腎氣
;與真武湯合
,則調(diào)胃陽等
。這些都宜靈活掌握
。
2.傷寒六經(jīng)辨證及其他
傷寒六經(jīng)辨證的總綱
,是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中見小陰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中見太陰
;少陽之上
,火氣主之
,中見厥陰
;太陰之上
,濕氣主之
,中見陽明; 少陰之上,熱氣主之
,中見太陽;厥陰之上
,風氣主之,中見少陽
。總的說來
,傷寒六經(jīng)辨證
,既有三陽經(jīng)的熱癥
,也有三陰經(jīng)的寒癥
。具體說來
,是太陽為開
,少 陽為樞
,陽明為闔
;太陰為開
,少陰為樞
,厥陰為闔
。
若分析其綱目
,則不難發(fā)現(xiàn)
,傷寒六經(jīng)辨證不僅從病位
、病性
、病勢等多個角度對傷寒病變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證候作了分類與辨識
,從而揭示出疾病過程中既不相同而又相互聯(lián)系的六個階段之間的關系
,并展現(xiàn)出六經(jīng)分陰陽
,陰陽又統(tǒng)攝表里
、寒熱
、虛實的八綱辨證思想。這為我們貫通三焦和臟腑辨證提供了幫助
。
三焦、六經(jīng)與臟腑都是人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中醫(yī)學的發(fā)展歷史上,凡傷寒家
,均以六經(jīng)立論,分手經(jīng)和足經(jīng)
,共為十二經(jīng),傷寒論家就貫通了十二經(jīng)
。溫病學是以三焦即衛(wèi)氣營血立論,雜病家則以臟腑立論
。
歷史上
,三家長期相互爭論
,互不服氣
。其實
,三家絕不可能分割
,一旦分割
,即不完整
,更不完善
。三焦在六經(jīng)之中
,臟腑在六經(jīng)以內(nèi)
;衛(wèi)氣營血運行于六經(jīng)之 中
,六經(jīng)亦濡養(yǎng)于衛(wèi)氣營血以內(nèi)
。所以臟腑與六經(jīng)
,無處不有衛(wèi)氣營血
,衛(wèi)氣營血運行的軌道
,也無處不是六經(jīng)臟腑。臟腑在三焦之中
,三焦亦在臟腑之內(nèi)
。經(jīng)絡在三焦之中
,衛(wèi)氣營血亦運行于經(jīng)絡之內(nèi)
。這就說明
,人生即華嚴世界
,相互交融
,相互印證
,此入于彼
,彼入于此
,一發(fā)系于全身
,全身系于一發(fā)
。一發(fā)是全身的局部表現(xiàn),全身是一發(fā)的整體組合
。個體由整體分割而成
,整體由個體組合而生。
所以
,歷史上,傷寒論家所說的傷寒從皮毛而入
,不侵犯三焦;溫病家說溫病從口鼻而入
,不犯經(jīng)脈;以及雜病家所謂“傷臟腑不傷衛(wèi)氣營血”等
,都是不全面的
。
具體而言
,溫病的上焦病
,相當于傷寒之太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溫病的中焦病,相當于傷寒之陽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溫病的衛(wèi)分病
,相當于傷寒之肌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粶夭≈疇I分血分病
,相當于傷寒之 里癥病
。衛(wèi)氣病淺
,氣分病重;營血病又比衛(wèi)氣病重
。這就構成了人體疾病的深淺輕重。如衛(wèi)氣為表
,營血為里;傷寒以三陽為表
,三陰為里:都概括的是人體疾病 的深淺輕重
。
因此
,人體疾病的分辨
,不外陰陽
、表里
、虛實
、寒熱
。三焦
、六經(jīng)
、臟腑均有虛實寒熱和表里陰陽
,故稱為八綱
。
八綱的錯綜變化
,產(chǎn) 生表里俱虛
,表里俱實,表里俱寒
,表里俱熱
,表虛里實,表虛里寒
,表虛里熱
,表實里虛,表實里寒
,表實里熱,表寒里虛
,表寒里實,表寒里熱
,表熱里虛
,表 熱里實
,表熱里寒等十六目
。
這十六目
,對應人體疾病的16種現(xiàn)象
,亦可以說是百千萬種疾病現(xiàn)象在理論上的歸類
。
所以
,不論疾病的千變?nèi)f化,不外八綱十六目
。
恰如《易。系辭》總結的:“一致而百慮
,殊途而同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依據(jù)這種思想,當我們從容分析傷寒113方時
,因此可以再分綱目
。
3.傷寒六經(jīng)代表方
3.1三陽病
(1)太陽經(jīng) 麻黃湯、桂枝湯
、大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附子湯
、桂枝加術湯
、五苓散等是其代表方
。
如凡心悸心累重用桂枝
;痰多或嘔吐者重用半夏
;口渴重者去半夏加花粉等
。而肺有寒邪
、胃有熱邪,可加生石膏
,成小青龍湯加石膏湯。
小青龍湯最妙在“姜辛味”
。細辛主開肺竅
、心竅,開皮毛
、肺絡
;五味主闔
,主收斂肺氣
,使清氣能下沉至丹田
;干姜溫運樞轉(zhuǎn)
,和細辛、五味
,相互協(xié)同,發(fā) 揮作用
,效果很好
。五苓散。此方本來治膀胱蓄水
,即有外感,有頭身痛
,病人想飲水而飲水即吐之水逆之證。其方以桂枝
、白術
、豬苓
、茯苓為主藥
。桂枝強心利 尿
,使真氣下行至膀胱
,從而蒸發(fā)水氣。在臨床上
,可擴大其用途與范圍。凡水瀉不止者
,五苓散一 服,則小便加多加長
,大便因此而固。凡腸內(nèi)停液
、停水者
,亦可用五苓散治
,效果很好
。五苓散與平胃散合
,則成胃苓散(湯)
。若有肝膽疾病
,兩脅滿而腹瀉
, 加小柴胡湯成柴苓湯。
有胃痛
、胃酸
、吐清水
、腹瀉的情況
,可與理中湯合
,成理苓湯
。有腎炎腰痛
、小便短少者
,也可用五苓散。若腎炎有水腫(瞼腫等)
,以五 苓散加麻黃效果也很好。這就說明
,傷寒方同樣可用于其他疾病。桂枝湯
,除治傷寒、中風外
,臨床上
,亦可用于風濕病
,尤其是部位在上肢者。若與“三痹飲” (自擬方:萆艸解30g
,防風15~20g,防己15~20g)合用
,效果特別好。桂枝加附湯
,可治自汗
、身痛、發(fā)熱
、惡寒者。桂枝加術湯,治關節(jié)之沉 重
、疼痛,也治周身的沉重與疼痛
。桂枝加葛根湯
,則可治風寒引起的頸項強痛
,出汗背痛
。若有汗
,加葛根去麻黃成葛根湯
。葛根湯治肩背痛
,風寒濕均可用
,合 “三痹飲”功效能增加一倍。
(2)少陽經(jīng) 凡治少陽經(jīng)病
,小柴胡湯是代表方。小柴胡湯為和解方
,既非汗吐下之法
,亦非溫清消補之劑
,而是和 解
,即遇不和不平者而使和使平之。其法是代表八法之一的和法
。本來治寒熱往來,如胸脅滿
、口苦
、耳聾等
,但臨床上
,可擴大此方治瘧疾
。凡先寒后熱
,燒熱時 間長
,具有定時
,溫度高者屬溫瘧。以小柴胡湯加白虎湯主之
。寒瘧用小柴胡湯加干姜
、桂枝
,效果很好
。
后代改方
,起和法作用的
,如逍遙散
,重調(diào)經(jīng)脈
;藿香正氣散
,主調(diào)腸胃
;參蘇飲調(diào)內(nèi)外傷來雜,治虛人感冒
、有腸胃病者。二陳湯
、溫膽湯、神術散
、平胃散等均屬和法。其他如六和湯
、烏梅丸
、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等都是和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勺鞅容^研究。
(3)陽明經(jīng) 陽明熱證
,分肺位熱與大腸熱。 肺位熱
,即傷寒經(jīng)所謂發(fā)熱不惡寒、大汗、脈洪大
、口渴口干等
,成四大癥
,屬典型的白虎湯證
,白虎湯主之
。凡高熱不退而體虛者
,用人參白虎湯主之。而中暑煩 渴脈虛者
,即可用竹葉石膏湯
。此方主藥是生石膏。故凡熱性病而體虛
,都可用加人參黃芪;濕重加山藥
、苡仁入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
。熱邪若傳大腸
,則發(fā)熱腹 瀉
,瀉下臭穢者屬熱證
,應用清熱解毒之法
。臨床上
,可選三黃解毒湯加葛根為基礎方
,升陽加升麻, 體虛加人參
。若瀉清水而無臭味,屬寒證
,用理中湯主之。臨床上有痞滿實堅
,不再是單純的白虎湯證
,則必使瀉下
,有三個瀉心湯可供選用
。其中調(diào)胃承氣湯最 緩。在臨床上
,只要兩三天不解便
,也可直接用大承氣湯
,只是份量要掌握好
。見神昏
、譫語
,有幻視幻聽,甚至發(fā)狂
,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等
,為陽明熱證發(fā)狂
, 可取大承氣湯與白虎湯合用
。輕者外有燒熱
,內(nèi)有便秘
,膈上心慌煩熱
,用涼膈散主之
。
太陽
、少陽、陽明三經(jīng)之病
,比較的代表性的,即是這些方劑
。傷寒三陽經(jīng)之病證
,概括進來是太陽經(jīng)惡寒發(fā)熱,少陽經(jīng)往來寒熱
,陽明經(jīng)只熱不惡寒。此外
,陰虛發(fā)熱,表現(xiàn)為午后至半夜嚴重
;陽虛發(fā)熱
,表現(xiàn)為半夜至午前嚴重
。氣虛發(fā)熱在白天
,血虛發(fā)熱在夜晚
。
3.2三陰經(jīng)
三陰經(jīng)致病
,基本上屬寒證
,亦有熱證
,但都是由陰經(jīng)引起而使陽經(jīng)致病
。
3.2.1太陰經(jīng)
凡腹脹
、嘔吐
、胃寒
、腹痛(臨床可缺一至二種現(xiàn)象),以理中湯主之
。凡有嘔吐、胃寒
、腹痛
,用附子理中湯統(tǒng)治
。若有腹
、小腹并胃痛者
,用理中湯加肉桂或附子理中湯加肉桂主之
。
3.2.2少陰經(jīng)
少陰病每每出現(xiàn)心衰的現(xiàn)象
。表現(xiàn)為脈細微
、精神疲乏、嗜睡
,也有四肢厥逆的情況
。若無吐瀉,則用四逆湯主之
。若有瀉,有腹部脹痛
,有吐
,此時用理中湯加姜桂附。
3.2.3厥陰經(jīng)
厥陰病是厥熱往來的的病證
。厥是手腳均冷
。凡厥熱往來
,就要注意觀察陽氣的盛衰消長
。凡冷時多
,則病情惡化
;若溫時久
,則病情開始好轉(zhuǎn)
。臨床上,凡熱 厥
,有唇干舌干,唇紅指甲紅等
,要大清大下,選白虎湯
、大承氣湯或三黃解毒湯為基礎方
;若寒厥
,有唇舌潤
,鼻孔潤等特征
,則應以四逆加人參湯對治
。
厥陰病的范圍很廣
,絕不止《傷寒論》所言
。烏梅丸調(diào)膽胃、心包
,主久痢,宜大膽用之
。若見縮陰等癥,則應以回陽救急湯主之。
綜上可見
,傷寒方既可分為虛實、表里
、寒熱六類
,亦可分為陰陽兩大類
。傷寒的方劑,于是可由陰陽統(tǒng)之
。
本文來自:趙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64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