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鄧老本文詳細論述了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機及治療方法,毫無保留的介紹了自己的兩張經驗方和加減法,有“家傳一張紙”之感。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辨證論治
作者/鄧鐵濤
慢性肝炎反復難愈,而且容易引起肝炎后肝硬化,早期肝硬化與前者的界限在臨床又往往難以截然區(qū)分,怎樣尋找一條更有效的根治途徑和方藥
,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
西醫(yī)對本病的認識是:肝炎病毒進入人體后即在肝細胞內復制
,繼而釋出病毒顆粒,在潛伏期和急性期引起病毒血癥
,并導致機體的一系列免疫反應。
甲型肝炎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細胞損傷
、炎癥和壞死,在恢復期常被機體免疫反應所清除
,無慢性經過或病毒攜帶狀態(tài)
。
乙型肝炎病毒則通過機體免疫反應而引起組織損傷,若免疫反應正常則表現(xiàn)為急性黃疸型肝炎
,恢復期中病毒被清除而獲得痊愈;若免疫低下則病情較輕微,形成慢性遷延性肝炎和病毒攜帶者
;若抑制性T細胞數(shù)量和質量缺陷
,自身抗體產生過多而致肝細胞不斷被破壞
,則表現(xiàn)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若免疫反應亢進
,HBsAb產生過早過多
,并與HBsAg形成抗體過剩的免疫復合物,導致局部過敏壞死反應
,則表現(xiàn)為急性或亞急性重癥肝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姍C體的免疫功能正常與否在發(fā)病過程中占有主導作用。
各型肝炎的基本肝臟病變特征為彌漫性肝細胞變性
、壞死
、再生
、炎癥細胞浸潤和間質增生
。急性肝炎時,肝細胞壞死呈局灶性
;慢遷肝炎病變與急性肝炎相似,但程度較輕
;慢活肝炎病變則較急性肝炎為重,可形成橋狀壞死
,并可發(fā)展為肝硬化
。
有人囿于西醫(yī)的病理認識
,辨證時多著眼于肝
,治療亦以調肝為主,或清肝熱
,或清肝利濕,或舒肝解郁
,或養(yǎng)肝陰
,總不離乎肝臟。
根據(jù)臟腑學說可知,祖國醫(yī)學所論之肝與西醫(yī)在解剖學上無異,如《醫(yī)學入門》所說:“肝之系者
,自膈下著右脅肋
,上貫膈入肺
,中與膈膜相連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但從生理上看,則大不相同
。西醫(yī)所論肝臟
,屬消化系統(tǒng)
,主要參與大代謝
,是人體中最大的營養(yǎng)加工廠
。而從中醫(yī)角度來看
,這種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除與肝(肝主疏泄而助脾之健運)有關之外
,更主要是屬于脾的功能(脾主運化)。
再從臨床上來看
,慢性肝炎患者大都表現(xiàn)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
、肢體困重
、惡心嘔吐、腹脹便溏等一系列脾虛不運之癥
,亦有脅痛、脅部不適
、頭暈失眠等肝郁的癥狀。因此
,本病病位不單在于肝
,更重要在于脾,從臟腑辨證而論
,應屬肝脾同病而以脾病為主之證
。
本病的病因病機:若患者濕熱邪氣外襲內蘊于脾胃與肝膽
,則發(fā)為急性肝炎
;若患者脾氣本虛,或邪郁日久傷脾氣
,或肝郁日久橫逆乘脾,或于治療急性肝炎的過程中寒涼清利太過傷及中陽
,均可導致脾氣虛虧
,而轉變?yōu)槁愿窝住?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此時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由邪實(濕與熱)轉化為脾虛(正虛)
,故此慢勝肝炎之本乃為脾虛
。
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
,由于脾虛不運
,可致濕濁內生,濕郁日久則可化熱
;或氣血運行失暢,而致瘀血內留
;或氣血生化之源不足,陽損及陰
,而致肝陰不足
;或脾虛及腎,而致脾腎兩虛
。
臨床上則可出現(xiàn)各種相應的兼夾證候,但脾氣虛這一基本證候
,始終作為共性而在絕大多數(shù)的慢性肝炎患者身上表現(xiàn)出來。
從論治的角度來看
,根據(jù)《難經·七十七難》:“見肝之病
,則知肝當傳之于脾
,故先實其脾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睆堉倬百澇纱苏f
,于《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篇》中說:“大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補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根據(jù)這一寶貴的理論
,治肝炎應注意“實脾”
,故提出健脾補氣
,扶土抑木以治療慢性肝炎的總原則。
筆者在“實脾”這一思想指導下
,積累了一些經驗
,擬一方名“慢肝六味飲”
,方藥配伍如下:黨參(或太子參)15~30g
,云茯苓15g
,白術12~15g,甘草5g
,川萆薢10g,黃皮樹葉15~30g
。
本方取四君子湯補脾氣健運脾陽以“實脾”,用黃皮樹葉以疏肝解毒行氣化濁,川萆薢入肝胃兩經升清而降濁。
本方適于單純脾氣虛型的慢性肝炎患者。臨床證候為面色淡白,少氣自汗,倦怠乏力,身重,食欲不振,脅部不適感,腹脹便溏
,舌淡嫩,或舌體胖有齒印
,苔白或兼濁,脈虛弱
。若患者同時有其他兼夾證候出現(xiàn)時
,則可根據(jù)辨證所得
,采取適當?shù)募嬷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在上方的基礎上加減用藥,其加減法為:脾虛較甚,并見氣短聲低,精神不振的,加黃芪15~25g。
兼濕濁上泛,并見脘悶,惡心嘔吐,舌苔厚濁,脈緩滑者,加法夏10g、砂仁3g以和胃降濁。
若濕濁中阻,以身肢困重,腹脹便溏明顯者,加苡仁15g、白蔻仁6g以通陽除濕。
兼肝氣郁結,并見脅痛較明顯,易急躁,頭暈
,頭痛
,脈兼弦者,加素馨花10g
、郁金10g以舒肝解郁
。
兼肝陰不足
,并見頭目眩暈
,失眠多夢,舌邊尖紅
,苔少,脈弦細弱稍數(shù)者
,加桑寄生30g(或桑葚15g)
,旱蓮草12g
,女貞子(或五味子)12g
,以太子參20g易黨參,去川萆薢
,以養(yǎng)肝陰。
兼腎陰虛
,并見面白唇紅
,頭暈
,睡眠不佳,口干咽燥
,腰膝酸痛,舌質紅嫩
,苔薄白或苔少
,脈細數(shù)而弱者,加首烏30g
,山萸肉12g,熟地20g
,桑寄生30g,旱蓮草12g
,以太子參18g易黨參
,淮山藥12g易白術
。
兼腎陽虛
,并見面色青白或晦黯
,精神不振
,腰腿酸痛
,四肢欠溫,脈兼遲或稍沉者
,加杜仲15g,巴戟12g
,肉桂2g(焗服)
,楮實子10g
,以溫補腎陽
。
兼血瘀阻絡,并見面色黛黑或唇色紫黯
,脅痛明顯,脅下癥塊(肝大
、質較硬易捫及)
,舌質紫黯,或有瘀點
,脈弦緩或澀者
,加丹參15g
,茜根12g
,桃仁10g,鱉蟲(又稱土鱉)10g
,以活血祛瘀。
兼濕郁化熱
,并見有口苦
,小便黃濁,或輕度黃染
,或低熱,舌嫩紅
,苔黃白厚濁
,脈虛數(shù)者,加金錢草25g
,田基黃(或雞骨草)25g
,土茵陳25g
,以太子參18g易黨參
,以清利濕熱。
上述治法
,總的原則不離健脾,組方的核心是四君子湯加川萆薢
、黃皮樹葉
。這是筆者通過長期的臨證
、科研
,摸索到脾虛是慢性肝炎的共性而確立的。隨證加減則按辨證論治之原則處理
。
至于慢性肝炎之肝臟腫大而稍硬者,按中醫(yī)理論應屬于癥塊(或稱積塊)
,多因氣滯血瘀內結所致,宜用祛瘀藥物治療
。
20世紀50年代參與慢性肝炎之研究
,該研究組不管臨床分型如何,在治療162例中
,治方均配有丹參、桃仁
、?蟲,或鱉甲
、龜板、牡蠣之類祛瘀及軟堅藥
。
但近十多年來筆者通過對脾胃學說及祛瘀療法的深入研究,認為血瘀的形成
,除氣滯
、熱迫之外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氣虛(心或肺或脾氣虛)
。
其機理是氣虛→推動無力→氣血運行遲滯→血瘀
。而慢性肝炎患者單有肝大,肝質尚柔軟或不易捫及
,且無其他血瘀表現(xiàn)時,脾氣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只有補氣健脾促使脾功能的恢復
,腫大的肝臟才會隨病情的好轉恢復正常
。此時不宜過早使用祛瘀藥物
,因祛瘀藥物多有傷氣、破氣作用
,若囿于肝腫大而過早使用反不利于治療。
只有當肝質較硬易于捫及
,或并見有面黯
、唇紫
、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
、脈澀等,揭示矛盾主要方面已轉為血瘀時
,才可加入祛瘀藥
。但“氣為血帥”
,此是仍需在補氣運脾的基礎上使用祛瘀藥
。
肝硬化,應屬中醫(yī)之“積聚”“癥瘕”范疇
,肝硬化腹水則屬“臌脹”之范疇。肝硬化的早期診斷
,西醫(yī)的診斷手段
、生化檢查以及B型超聲波、CT及X線等檢查值得借鑒
,給中醫(yī)藥的治療提供有利條件
。
當然
,論治離不開辨證
,辨證仍要靠中醫(yī)之四診。通過幾十年的摸索
,我發(fā)現(xiàn)舌底靜脈充盈曲張常與X線檢查之食道靜脈曲張相吻合,并對早期肝硬化逐步擬出一條有效方——軟肝煎
。
方藥為:太子參30g
,白術15g
,云苓15g
,川萆薢10g,楮實子12g
,菟絲子12g,鱉甲(先煎)30g
,土鱉蟲(研末沖服)3g
,丹參18g,甘草6g
。此方對肝炎所致之肝硬化及酒精中毒性肝硬化都有一定的效果
。此方健脾養(yǎng)肝腎為主,軟堅化瘀為輔
。
軟肝煎與慢肝六味飲乃姊妹方,均取義于“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之旨
。六味飲治慢性肝炎
,健脾為主配黃皮樹葉以疏肝解毒行氣化濁。早期肝硬化
,病久傷及肝腎,故以楮實
、菟絲子、鱉甲以養(yǎng)肝腎,病已及血分
,故用土鱉、丹參以祛瘀活血
。
此方辨證加減耐心久服
,一則以阻慢其硬化進程,再則冀其軟化
。治療效果與病之淺深成正比。
因此
,早期發(fā)現(xiàn)
、早期治療最為重要
。當然
,患者的精神因素對于此病影響甚大,精神負擔過重者雖淺尤深
,做病人的思想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心理治療
。此病治療必須徹底
,不能但見癥狀改善或肝功能正常便行停藥
。必須繼續(xù)服藥半年至一年以鞏固療效
。另外,堅持太極拳之類的柔軟運動
,注意飲食營養(yǎng)及節(jié)減房事是十分重要的。
肝炎所致之早期肝硬化
,轉氨酶高者
,加黃皮樹葉30g
;
酒精中毒所致之肝硬化
,加葛花10~15g;
肝陰不足
,舌紅苔少者加旱蓮草、女貞子各10g
,石斛15g
,更兼剝苔者加龜板30g
;
牙齦出血或皮下有出血點者加仙鶴草30g或紫珠草30g
;
有黃疸者
,加田基黃15~30g。
化驗檢查
,白蛋白低,或AG比值倒置
,西醫(yī)多采取滴注白蛋白治療
,直接補充白蛋白,似較先進
,但我認為直接給予
,不如間接使之內生為佳
。
除辨證論治能幫助內生之外
,我體會用鱉或龜約斤許加淮山30g、苡米15g燉服
,每周1次或10天1次,對白蛋白的提高有較好的作用
,注意不要食滯使可
。
肝硬化晚期出現(xiàn)腹水
,癥見腹脹大而四肢消瘦
,飲食不振,怠倦乏力
,面色蒼黃少華,甚或黧黑而無華
,舌胖嫩有齒印或舌邊有瘀斑瘀點
,脈虛細或澀。四肢消瘦
、飲食不振、怠倦乏力
,是一派脾虛之象
,而腹大青筋,舌有瘀斑瘀點
,或二便欠通則屬實證
。多數(shù)病例單靠補脾疏肝益腎
,無奈腹水何
。腹脹病人飲食減少
,更兼運化失職,越食少
,營養(yǎng)越不足
,腹越脹
,如此悲性循環(huán),實者愈實而虛者更虛
,治療原則必先攻逐,寓補于攻
,俟其腹水漸退
,然后再予攻補兼施,辨證論治
。
攻水之法,多源于仲景的十棗湯而各有擅用
,總不離甘遂
、芫花
、大戟
、黑白丑之類。我喜用甘草制甘遂
,其法為用等量之甘草煎濃汁浸泡已打碎之甘遂,共泡3天3夜
,去甘草汁
,將甘遂曬干為細末,每服1~2g
。
可先從1g開始,用腸溶膠囊裝吞
,于清晨用米粥送服
。服后1天之內瀉下數(shù)次至十數(shù)次
,甚者可瀉水幾千毫升
。翌日即用健脾益氣之劑
,或獨參湯補之
,但有些病人
,服參湯或補益之劑,又再瀉水
,這又寓攻于補了。過一二日服調補之劑便不再瀉
,可能過些時候腹水又起
,又再用甘遂攻之,攻后又加辨證論治
,有得愈者。
有人認為今天由于腹水機的應用
,可把腹水抽出脫水除鈉再把蛋白輸回病人
。故腹水的治療
,已可不必再用下法
。我則認為不然,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是因,腹水是果
,若只靠機械去除腹水
,病將不治。而中藥攻逐
,能夠治愈,必有其現(xiàn)在尚未知之的機理
,故腹水機與攻逐之劑未可同目而語也
。
我用甘草水浸甘遂,此方實從民間來
。廣州市原工人醫(yī)院治一肝硬化腹水之患者,無法治療
,勸其出院
,半年后主管醫(yī)生路遇病者
,健康如常人
,十分驚訝
。
問知乃服專治臌脹之老太婆的藥
,散水瀉水而愈
。我院張景述老師多方尋訪,從其就近之藥店得知其專買甘草與甘遂而得之
。當然,逐水不一定都能徹底治愈
,但能有愈者則其機理不止于去腹水那么簡單了
。
西藥利尿劑種類不少,速尿等利尿之作用甚強
,為什么對于肝硬化腹水患者取不到理想的效果呢
?我認為治腹水而只知利尿
,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因為利尿多傷陰
,一再損害肝腎之陰,容易引發(fā)肝昏迷或大出血
。土壅木郁
,攻逐運化,攻補兼施
,肝陰不傷,脾得健運
,腹水不再起
,則以健脾補肝腎,稍加活血之品
,可望帶病延年,少數(shù)或可治愈
。
攻逐之法
,會不會引起大出血
,根據(jù)近十多年來的文獻報道及個人之經驗
,不會引起大出血,因逐水減輕門靜脈高壓
。肝硬化腹水患者往往舌下靜脈曲張
,經瀉水以后,舌下靜脈曲張之程度往往減輕
,足以為證
。
中國中醫(yī)研究院西苑醫(yī)院
,亦曾研究治療肝硬化腹水
,我向他們請教,他們也主張攻逐法治腹水
,治療100多例
,未見因攻逐而大出血者。他們喜用黑白丑末調粥服以攻逐腹水
。當然
,攻逐治腹水只是比較常用之法,若體質過虛
,強用攻伐必死。
我曾治1例肝吸蟲性肝硬化腹水患者
,病已重危
,家人已為其準備后事
。診其面色蒼白無華
,氣逆痰多,說話有氣無力
,納呆,腹大如鼓
,靜脈怒張
,肝區(qū)疼痛夜甚,四肢消瘦
,足背微腫,唇淡舌嫩苔白厚
,脈細弱
。此脾虛不運,水濕停留所致
,人虛至此,不宜攻逐,治療以健脾為主
,兼予養(yǎng)肝驅蟲
。
處方:①方:高麗參9g
,陳皮1.5g(燉服)
,以健運脾陽;②方:太子參12g
,云苓9g
,白術12g
,首烏15g
,菟絲子12g,丹參12g
,楮實子9g,谷芽24g
,蕪荑9g
,雷丸12g,甘草5g
。兩方同日先后服
,第二天精神轉佳
,尿量增多,能起床少坐
。照此治則加減用藥,20劑后腹水消失
,能步行來診
。數(shù)月后能騎自行車從順德到廣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娊∵\脾胃以化濕亦是治肝腹水之一法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晒ゲ豢晒ピ谟诒孀C
。
肝硬化腹水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時,宜急用止血法
,可用白及粉、三七粉各3g頓服
,日4次
,或用云南白藥每日8g分服
。
若出血過猛
,采用西醫(yī)之三腔二囊管壓迫法
,或手術結扎胃底和食管曲張靜脈等處理為宜。
并發(fā)肝昏迷宜用安宮牛黃丸
,半粒開水溶化點舌;半粒灌服或鼻飼
,再隨證治之
。
本文摘自《碥石集(第四集)》,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作者/鄧鐵濤,轉載請注明出處。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醫(y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64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