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凌燕
痤瘡是皮膚科最常見的病種之一,又叫青春痘、面皰或粉刺、毛囊炎。除兒童外,約有80%~90%的成人患此病或曾經(jīng)患過痤瘡。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防治痤瘡呢?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皮膚科陳彤云教授,多年來診治了無數(shù)的痤瘡患者。她說:“痤瘡患者多以20~30歲的青年男女為主,中年婦女較少患此病。這多與體質(zhì)、遺傳有關?!?/p>
為什么會生痤瘡
痤瘡是發(fā)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發(fā)生的因素多種多樣,但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毛孔堵塞。毛孔堵塞以后,毛囊里面的油脂排不出來,越積越多就形成一個個小痘痘,青春痘就是這樣發(fā)生的。
痤瘡多見于青春期,好發(fā)于面部、前胸及后背部皮脂腺發(fā)達部位,常對稱分布;粉刺性痤瘡,初發(fā)者有白頭和黑頭粉刺兩種。其形成一般與內(nèi)分泌失調(diào)、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等相關。中醫(yī)學認為,過食肥甘厚味,脾胃濕熱內(nèi)蘊上蒸;肺經(jīng)蘊熱,外受風邪;或冷水清洗,使血熱蘊結,都會產(chǎn)生痤瘡。陳彤云說:“現(xiàn)在食物也豐富多樣,現(xiàn)代人在飲食上大多不太顧忌,攝入過多的油膩及辛辣食物,使痤瘡的發(fā)病率較上世紀80年代增長許多。”
陳彤云教授具有多年診療痤瘡的實踐經(jīng)驗,她說,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一定要有信心,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要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情。治療痤瘡不能一蹴而就,通常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在治療過程中,除了服藥、輔助外用藥外,還要注意調(diào)整飲食結構。痤瘡患者應主要以蔬菜、水果為主,少吃甜、辣、油膩食物。特別是羊肉,應盡量少吃或不吃。此外,用中醫(yī)藥治療痤瘡,療效也很明顯。
中醫(yī)藥治療痤瘡
陳彤云教授強調(diào),痤瘡不是口服哪一種藥物或者涂抹化妝品便能治愈的,一定要接受正規(guī)的皮膚病??漆t(yī)院或者皮膚科的治療,只要堅持治療一般都是可以根治的。
中藥療法:應分型論治,隨癥加減。紅色丘皰疹型痤瘡治宜清泄肺胃,方用生石膏30克,知母6克,地骨皮、桑白皮、金銀花、連翹各12克,黃芩、赤芍、山梔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6克;膿瘡性痤瘡治宜解毒散結,方用茵陳、白花蛇舌草、虎杖、蒲公英各15克,金銀花、夏枯草、赤芍、浙貝母、桃仁、元參、黃芪、紫花地丁、連翹各10克;月經(jīng)前痤瘡治宜調(diào)理沖任法,方用仙茅、仙靈脾、黃柏、益母草、當歸、牛膝各10克,金銀花、白花蛇舌草各12克;對聚集性痤瘡、愈后色素沉著或瘢痕者,治宜活血散瘀法,方用桃仁、紅花、赤芍、蒲公英、丹參、虎杖、蟬蛻各10克,煎湯口服或外洗。
針灸療法:常選大椎、脾俞、足三里、合谷、三陰交等,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天一次,7次為一療程。
耳針療法:以患者雙側耳部肺穴為主穴,配以神門、交感、內(nèi)分泌、皮質(zhì)下穴埋王不留行籽,外用膠布固定,每日按摩3次,每次約10分鐘。
飲食療法: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常飲綠豆湯有清肺熱、除濕毒之功。多食含富含纖維的食品,保持大便通暢,對防治痤瘡有良效;忌用含有激素成分的軟膏及霜劑,每日宜用溫熱水洗臉兩次,不要用堿性強的肥皂;忌用手指擠捏面部丘疹粉刺膿瘡,以防遺留疤痕;保證睡眠充足,調(diào)整消化系統(tǒng)功能,這些均有助于痤瘡的治愈。
根據(jù)經(jīng)驗,用清熱解毒涼血之法治療痤瘡效果很好。方用: 金銀花、黃芩、赤芍、丹皮,白芷、赤芍、桃仁、莪術各15g,黃連、桑白皮、白癬皮、蒼術、川芎、薄荷各12g,生地、紫花地丁各25g,刺蒺藜10g,茯苓20g。每天一劑,水煎服。10劑為1療程,一般用藥3-4療程。 服藥期間,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甜食及油膩之品,忌暴食暴飲,局部禁用手擠壓,禁用一切化妝品。同時局部外涂痤瘡軟膏,每天2-3次,一般用藥3-4周。
采納哦
維甲酸類抑制滯留的角化過度,防止新的阻塞和炎癥形成,減少皮脂分泌和粉刺形成,對結節(jié)和囊腫性皮損效果好。13-順維甲酸1~2mg/kg,分兩次服,連服2~3周,如需第二個療程應停藥8周后重復。停藥后皮損可繼續(xù)好轉(zhuǎn),但有皮膚干燥、唇炎、消化道癥狀、致畸形等。孕齡患者在服藥期間及停藥后半年內(nèi)應避孕。
氨苯砜(DDS)可能有抗炎作用,適用于囊腫性和結節(jié)損害,口服50mg,每日2次,連服1~2個月,應注意血液系統(tǒng)、肝損害副作用。鋅制劑 有抑制毛囊角化或炎癥作用,葡萄糖酸鋅70mg,每日3次,連服4周,或硫酸鋅0.2g,每日2~3次,連服4~12周,有胃腸道副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6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頸椎病也會變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