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精血漸衰,臟腑功能減弱。津液虧乏,大腸失濡,傳化無力致發(fā)便秘,屬“津枯便秘”之列。筆者采用炒萊菔子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獲得滿意效果。
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炒萊菔子有“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等功用。另外,炒萊菔子含有豐富的油脂,油脂本身就有養(yǎng)陰益氣、潤腸通便之功能,因而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有良效。(怡勇)
……
(二)萊菔子的作用
萊菔子擅長消食化積、除脹行滯,尤以消面積食滯為特長。凡食積氣滯而見噯腐吞酸,甚至腹脹疼痛者尤為適宜。常配伍山楂、神曲、半夏、陳皮等同用。小兒便秘,用炒萊菔子研極細末,每次取5—9克,加白糖適量沖泡后飲用,較小的嬰幼兒可減量拌奶粉或稀飯食用,發(fā)揮潤下通便的作用,易為小兒接受。
萊菔子味辛能行能散,降氣化痰,對肺氣不降之咳喘尤為適宜,常與白芥子、紫蘇子等配伍。
萊菔子可消除“誤服補劑”所出現(xiàn)的一些不良反應(yīng)。中醫(yī)認為,人參不能和萊菔子一起服用。人參補氣易壅滯,萊菔子順氣易化氣,所以藥力容易抵消或發(fā)生不良反應(yīng)。
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萊菔子有降壓及抗炎作用,對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及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抑做法用。還可用于治療骨質(zhì)增生、濕疹、小兒疳積、子宮功能性出血等病。
抗菌作用。
萊菔子含抗菌物質(zhì),其有效成分為萊菔素,在1毫克/毫升濃度對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即有顯著抑制作用,具可影響各種植物種子發(fā)芽。后又從萊菔子中分離出一種油,稱為“Sulforaphen”,l%濃度可對抗鏈球菌,化膿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生長。有人認為此兩者可能是同一物質(zhì)。
抗真菌作用。
萊菔子水浸劑(1:3)在試管內(nèi)對同心性毛癬菌等六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對胃腸運動的作用。
實驗表明:萊菔子生品,和經(jīng)炒、炙的炮制品能使離體兔腸的收縮幅度增高,但對離體兔腸的緊張性無明顯影響;三種制品均能對抗腎上腺素對腸管的抑制作用.萊菔子生品能使豚鼠胃肌條緊張性降低,炒萊菔子和炙萊菔子則使其緊張性先升高后降低.三種制品均能使胃肌條的收縮幅度增高;使胃幽門部環(huán)行肌緊張性和收縮幅度增高.炒萊菔子對小鼠小腸有明顯的推進作用;三種制劑對小鼠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
降壓作用。
萊菔子水-醇提取液給貓和犬靜脈注射,有非常明顯的降壓作用;浸膏給兔灌胃和腎型高血壓大鼠灌胃,亦有顯著的降壓作用.有報告認為,萊菔子的降壓作用與交感神經(jīng)無關(guān),大量阿托品或切斷兩側(cè)迷走神經(jīng)不能阻斷萊菔子的降壓作用,其降壓機制與M-膽堿反應(yīng)關(guān)系不大;普魯卡因可減弱萊菔子的降壓幅度,提示血管內(nèi)感受器可能與萊菔子的藥理作用有關(guān).實驗證明:萊菔子對腸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并增加狗肢體血流量,說明其有擴張血管作用;椎動脈給藥對兔、貓有降壓作用.因此可以認為該藥除對血管的直接擴張作用而引起降壓外,并能部分地通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揮其降壓作用.亦有實驗表明: 萊菔子注射液對兔急性缺氧性肺動脈高壓和體動脈壓有明顯降低作用;增大萊菔子劑量,可使其降肺、體動脈壓強度加大,與酚妥拉明相比,萊菔子能明顯延長降壓時間。
鑒別應(yīng)用。
萊菔子和白芥子,兩者均善于消痰以冶痰喘咳嗽。然前者性質(zhì)和緩,專走臟腑,重在調(diào)肺,胃、大腸之氣機,以除脹滿,消食積,寒痰熱痰均可用之;后者辛溫燥烈,主走經(jīng)絡(luò),利氣機豁痰結(jié),善長治皮里膜外之痰,且只宜寒痰喘咳,熱痰當忌之。
其它作用。
變種Raphanus sativum L.var major 的提取物,長期飼喂大鼠,能干擾甲狀腺素的合成[注射 I131后,甲狀腺中碘酪胺(Iodotyvamine)的含量低于對照組]。
(三)萊菔子的性味歸經(jīng)
【性味】 辛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辛。"
②《綱目》:"辛甘,平,無毒。"
③《玉楸藥解》:"辛,熱。"
④《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生用味微辛,性子;炒用性溫。"
【歸經(jīng)】 入肺、胃經(jīng)。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jīng)。"
②《藥品化義》:"入脾、胃二經(jīng)。"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jīng)。"
萊菔子配伍應(yīng)用
配白芥子。白芥子辛溫,入肺散寒,利氣豁痰,溫通經(jīng)絡(luò),散結(jié)消腫。主治寒痰壅滯之胸脅痛,咳嗽氣逆痰多及痰核,陰疽,關(guān)節(jié)酸痛等癥;萊菔子甘平,消導(dǎo)食積,祛痰降氣。治痰食互滯之癥。兩藥合用,,溫肺豁痰,化積消痰,降氣平喘,治老人氣實,肺寒痰食互滯之癥。
配蘇子。蘇子下氣開郁之力優(yōu)于萊菔子,偏利胸膈。萊菔子消痰破積之力優(yōu)于蘇子,偏消腹脹。二藥合用,消降兼施,有降氣平喘消食之效,治胸腹脹悶,痰喘食積,舌苔厚膩滿布者。
配半夏。半夏性味辛苦溫,為脾胃二經(jīng)主藥,辛開苦降為其長,功能燥濕化痰,和胃消痞,降逆上嘔;萊菔子性味辛開平,亦入脾胃經(jīng),降氣除脹為其功,二藥合用,消食化痰,降氣消痞,寬腹利腸,治食積脹滿效佳。
方劑制劑
清金丸(《醫(yī)學(xué)集成》):蘿h子淘凈、蒸熟,曬研,姜汁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以口津咽下,日三服。主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發(fā)者。
三子養(yǎng)親湯(《韓氏醫(yī)通》):紫蘇子、白芥子、蘿卜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過。主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
治積年上氣咳嗽,多痰喘促,唾膿血方:萊菔子一合,研,煎湯,食上服之。(《食醫(yī)心鏡》)
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蘿卜子。主治:一切食積。
治氣脹氣臌方(《朱氏集驗醫(yī)方》):萊菔子,研,以水濾汁,浸縮砂一兩,一夜,炒于,又浸又炒,凡七次,為末。每米飲服一錢。
萊菔子附方
治積年上氣咳嗽,多痰喘促,唾膿血:萊菔子一合,研,煎湯,食上服之。(《食醫(yī)心鏡》)
治百日咳:白蘿卜種子,焙燥,研細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許,一日數(shù)回。(《江西中醫(yī)藥》(12):1963)
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發(fā)者:蘿卜子淘凈,蒸熟,曬研,姜汁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以口津咽下,日三服。(傅滋《醫(yī)學(xué)集成》清金丸)
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卜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大過。(《韓氏醫(yī)通》三子養(yǎng)親湯)
治一切食積:山查六兩,神曲二兩,半夏,茯苓各三兩,陳皮、連翹、蘿卜子各一兩。上為末,炊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治氣脹氣臌:萊菔子,研,以水濾汁,浸縮砂一兩,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為末。每米飲服一錢。(《朱氏集驗醫(yī)方》)
治痢疾有積,后重不通:萊菔子五錢,白芍藥三錢,大黃一錢,木香五分。水煎服。(《方脈正宗》)
治風秘氣秘:蘿卜子(炒)一合,擂水,和皂莢末二錢服。(《壽域神方》)
治中風口噤:蘿卜子、牙皂莢各二錢。以水煎服,取吐。(朱震亨)
治風頭痛及偏頭痛:萊菔子半兩,生姜汁半合。上相和研極細,絞取汁,入麝香少許,滴鼻中搐入,偏頭痛隨左右用之。(《普濟方》)
治小兒盤腸氣痛:蘿卜子炒黃,研末。乳香湯服半錢。(《仁齋直指訪》)
治牙疼:蘿卜子二七粒,去赤皮,細研。以人乳和,左邊牙痛,即于右鼻中點少許,如右邊牙疼,即于左鼻中點之。(《圣惠方》)
治跌打損傷,瘀血脹痛:萊菔子二兩,生研爛,熱酒調(diào)敷。(《方脈正宗》)
治脾氣虛,心腹脹滿,胸膈不利,少思飲食:蘿卜子五兩(炒令熟,搗細羅取末一兩,余者有油,別爛研如膏),沉香一分,白術(shù)一分,草豆蔻一分(去皮)。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前蘿卜子末,及別入白 砂糖一錢半,同研令勻。每服一錢,細嚼后以米飲下。其蘿卜子膏別入草豆蔻末一分,白砂糖三分,拌令勻,每取半棗大,亦細嚼,米飲下,并不計時候服。(《圣 惠方》)
治小兒傷食腹脹:蘿卜子(炒)、蓬莪術(shù)各一兩,胡椒半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黃米大,不拘時候,蘿卜湯下,每服十五至二十丸。(《百一選方》褐圓子)
治小兒腹脹:蘿卜子(炒)、紫蘇梗、干葛(葛根)、陳皮各等分,入甘草少許,煎服。食少加白術(shù)。(《萬氏家抄方》)
治小兒腹脹如鼓,氣急滿悶:蘿卜子半兩(用巴豆肉一分,拍破,同炒黑色,去巴豆不用,止用蘿卜子),木香一分。上為細末,用蒸餅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橘皮湯下,食后,日三服。(《葉氏錄驗方》賺氣丸)
治習慣性便秘:萊菔子、當歸各20g,加6倍量水,煎熬2h,共煮兩次,取濾汁加蜂蜜200g,煮沸,每日服200ml。
治痰嗽:苦杏仁(去皮、尖)、蘿卜子各半兩。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治咳嗽痰喘:萊菔子9g,白果9g,熟地黃18g,陳皮6g,苦杏仁9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yīng)用》萊菔白果湯)
(21)治消渴后變成水氣,令作小便出:蘿卜子三兩(炒令黃),紫蘇子二兩(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桑根白皮湯調(diào)下二錢,日三四服。(《圣惠方》)
(22)治干腳氣、心腹妨悶,腳膝疼痛:蘿卜子一兩〔微炒),羌活一兩。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圣惠方》)
(23)點翳:蘿卜子一粒,研細去殼,以燈草(燈心草)蘸唾津調(diào)點翳上。(《瘍醫(yī)大全》)
(24)治小兒口瘡:萊菔子、白芥子、地膚子各10g。共研細末,將食醋煮沸,待溫,和藥末調(diào)成膏狀,涂紗布上,貼患兒兩足涌泉穴,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萊菔子的副作用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4.5—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不良反應(yīng):
萊菔子毒性較小。但萊菔素靜注100mg,可引起小鼠死亡。前人認為人參不宜與萊菔子同用,恐其消減人參補虛之功,但服人參而引起脘腹脹滿時,服萊菔子則能使之緩解。實驗研究表明,人參與萊菔子同服,對人參提高小鼠抗疲勞、耐缺氧及抗應(yīng)激等功效亦未見影響
【和合宣忌】
氣虛者慎服。
“虛弱者服之,氣喘難布息。”(《本草從新》)
使用禁忌
萊菔子服用安全,臨床未見中毒的案例報道。
萊菔子可降氣行滯消食,能耗氣傷正。凡正氣虛損、氣虛下陷、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
萊菔子祛痰作用較好,但只宜用于痰濕盛或寒痰內(nèi)停者,不可用于感冒痰多咳嗽、肺炎痰多色黃等有明顯感染癥狀者。用于治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屬脾虛痰濕型或肺寒痰喘型效果較好。
萊菔子的做法大全
萊菔子粥
原料:萊菔子10克,粳米10克。
做法:先將粳米洗凈,用水浸泡1小時。再將萊菔子放入鍋中炒熟。鍋中加入適量水,放入粳米與萊菔子共煮粥。
藥膳功效:本粥健胃消食,化痰下氣,適用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哮喘者服用。
萊菔子粳米粥
材料:炒萊菔子10g,粳米50g。
做法:萊菔子水洗過濾、加水煮20分鐘,取汁100ml,加入粳米,再加水350ml,煮為稀粥,每日二次,溫熱服食。
養(yǎng)生功效:下氣化痰,健脾消食,適用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哮喘,咳嗽痰多兼消化不良者服食。脾虛便溏者不宜。
萊菔子湯:萊菔子10克,將其放入砂鍋中,水煎30分鐘,取汁,一日分2次溫服。主治飲食過量、多痰氣喘等癥。
萊菔飲:萊菔子15克,白芍藥9克,大黃3克,木香1.5克,將諸藥放入砂鍋中,加水煎煮30分鐘,取汁,每日1劑,分2次溫服。主治食積。
萊菔子皂莢飲:萊菔子、芽皂莢各20克,水煎30分鐘,取汁即可。主治中風口噤。
萊菔炒豆芽:萊菔子10克,豆芽菜250克,蔥花、姜末各S 克,醬油、料酒各6毫升,食鹽、味精各2克,炒制。佐餐食用。
萊菔燉豬肚:萊菔子15克、豬肚200克,蔥段、姜片各6克,食鹽、味精各2克,醬油、料酒各6毫升,花椒、大料、桂皮各3 克,燉至豬肚熟爛即可。佐餐食用。
萊菔橄欖茶:萊菔子10克,鮮橄欖10克,將兩味放入杯中,以適量沸水沖泡,加蓋悶20分鐘左右即可飲用。
上一頁全文完(共 22003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39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老人莫濫用胃舒平
下一篇: 中藥別用沸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