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超塵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明末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江蘇常熟趙開美(1563年-1624年)據(jù)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小字本《傷寒論》翻刻,逼真原貌,謂之宋版《傷寒論》,所據(jù)底本旋即亡佚,今稱之宋本《傷寒論》即明趙開美本也。業(yè)內(nèi)人士皆將趙開美本稱為宋本,本文沿用成例,亦稱趙開美本稱為宋本。宋本原刻今存五部,于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上海圖書館、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中國醫(yī)科大學、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各藏一部,皆為國寶。
日本楓山秘府紅葉山房亦藏宋版《傷寒論》一部,經(jīng)筆者詳考,紅葉山房藏本系據(jù)趙開美初刻本翻刻,??辈萋?,訛字較多,時有墨釘,闕少后序,與我國所藏趙開美原刻本絕非同一版次刻本。日本安政三年(1856年)堀川濟以紅葉山房本為底本翻刻,通稱安政本《傷寒論》,是江戶時期(1603年-1868年)所有翻刻宋版《傷寒論》最佳本。安政本不但改正紅葉山房本大量訛字,墨釘補以文字,而且對宋本個別訛字亦予勘正。宋本卷七《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第十四》第392條:“傷寒陰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花一作月多年)”。句中“月多”是訛字。字書有“月多”字,義為致密或肉肥美,均與此條文義無關。安政本剜改為“眵”字,極是。宋本卷五《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子目》第261條:“傷寒身黃發(fā)熱,梔子蘗皮湯主之。第四十三?!薄疤Y”(nìe年)字形訛(按:子目誤而正文不誤年),當作“蘗”,安政本改為“蘗”字。安政本以理校法校此兩字。日本安政本刊行后很快傳入我國,對我國傷寒學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影響。
簡言之,清末大藏書家徐坊(1864年-1916年),字梧生,又字矩庵,他曾讀過安政本。徐矩庵藏書之富,與江蘇常熟鐵琴銅劍樓瞿鏞(1794年-1840年)、山東聊城楊以增海源閣齊驅并駕。徐坊在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本卷首寫有題記:“《傷寒論》世無善本,余所藏治平官刻大字影寫本而外,唯此趙清常本耳。亡友宗室伯兮祭酒曾懸重金購此本不可得,僅得日本安政丙辰覆刻本(近蜀中又有刻本亦從日本本出)。今夏從廠賈魏子敏得此本,完好無缺。惜伯兮不及見矣。坊記。時戊申(1908年)中秋日戊辰?!庇謱懙溃骸氨彼稳斯倏探?jīng)注皆大字,單疏皆小字,所以別尊卑也。治平官本《傷寒論》乃大字,經(jīng)也;《千金方》、《外臺秘要》皆小字,疏也。林億諸人深于醫(yī)矣!南宋以后,烏足知此?矩庵又記。”
清末楊守敬精讀此書并有批注,批注本藏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
章太炎精研此書?!墩绿兹返诎思秱搯握摫绢}辭》盛贊安政本,并對宋本成書歷史及趙開美本如何傳入日本而演化為安政本以及安政本的重要意義皆有考證。章太炎精通《傷寒論》文獻發(fā)展史、明晰《傷寒論》方劑之應用,考其所讀《傷寒論》單論本,乃日本安政本。
1923年惲鐵樵影印安政本,刪丹波元堅序及堀川濟跋,抹掉字旁日文反點符號,封面題以“影印傷寒論趙開美刻本”,此為惲鐵樵偽造之趙本,實安政本也。
1931年上海中醫(yī)書局按照安政本原貌影印。1955年4月重慶人民出版社《新輯宋本傷寒論》、1959年上??萍汲霭嫔纭秱撟g釋》,所據(jù)底本皆為惲鐵樵本,實亦安政本也。
我國現(xiàn)存宋本《傷寒論》屬于國寶級中醫(yī)文獻,在原刻宋本《傷寒論》影印前,唯安政本保存宋本大體面貌。日本森立之(1807年-1885年)《經(jīng)籍訪古志》云:“《傷寒論》十卷,明趙開美校刻本。楓山秘府藏。每半板十行,行十九字,高五寸九分,幅四寸三分。此本為《仲景全書》中所收,曰翻刻宋板。每卷首題漢仲景述,晉王叔和撰次,宋林億校正,明趙開美??蹋蛄召谛?。其字畫端正,頗存宋板體貌,蓋《傷寒論》莫善于此本,然流傳絕少,僅見秘府所貯。”森立之未曾寓目宋板原刻,對翻刻本已盛贊若此。
簡略回顧安政本這段流傳歷史,可以看出安政本在《傷寒論》版本史上的重要價值和它對推動《傷寒論》學術發(fā)展的重要影響?!秱摗钒姹驹戳髋c演變非常復雜,六朝階段版本傳承演變尤為紛繁,各家解說不盡相同。章太炎先生基本觀點是:《張仲景方》十五卷包括《傷寒雜病論》,梁阮孝緒《辨?zhèn)肥沓鲎浴稄堉倬胺健?,通稱“梁本”,梁本分兩途流傳,一為《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稱孫思邈本,一為隋本。太炎云:“孫氏所據(jù)為梁本,繼沖所獻、億等所校者為隋本,故一不避隋諱,一避隋諱也。”荊南國末主高繼沖將隋本進獻北宋朝廷,校正醫(yī)書局取為底本校正之,成為定本,明代趙開美摹刻,清修四庫時已不可見。趙本“入日本楓山秘府,安政三年,丹波元堅又重摹之,由是復行于中土”。章太炎終其一生未見趙開美原刻本,所讀白文本《傷寒論》為安政本,予以極高評價:“此《傷寒論》十卷,獨完好與梁《七錄》無異,則天之未絕民命也,雖有拱璧以先駟馬,未能珍于此也!”又云:“信乎,稽古之士,宜得善本而讀之也!”
仲景《傷寒論》所據(jù)底本為《湯液經(jīng)法》?!稖航?jīng)法》32卷,著錄于《漢書·藝文志》。北宋校正醫(yī)書局校定之《傷寒論》十卷上承梁本《辨?zhèn)肥?,下啟趙開美本,校正醫(yī)書局校定之《傷寒論》在結構上對隋本作了較大改動,如增加子目、遷動方劑、刪除重復、確定三百九十七法等等,已非《辨?zhèn)放f貌。我國今存五部趙開美原刻本分初刻本與修刻本兩種,初刻本偶有訛字,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中國醫(yī)科大學本為修刻本,修刻本優(yōu)于初刻本。臺灣本原藏北平圖書館,1941年轉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著名版本目錄學家王重民教授在美國拍攝為縮微膠卷,北京國家圖書館現(xiàn)藏宋本《傷寒論》為縮微膠卷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于1965年送歸臺灣,卷首有徐矩庵1908年所寫墨筆題記,卷中及卷終有趙開美“東海仙蠹室藏”朱章,為趙開美手持之工作本,文獻信息富于中國醫(yī)科大學本。
日本安政本《傷寒論》對??薄秱摗泛脱芯俊秱摗肺墨I史具有重要意義。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是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家,古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東漢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公元219年,張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護,《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旅行。當時,書籍的傳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傳開來十分艱難。不久,原書亡失。
時光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現(xiàn)了。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y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xù)續(xù)的奇書,興奮難耐。利用太醫(y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并最終找全了關于傷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秱摗分?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y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茍無叔和,焉有此書”。
王叔和與張仲景的淵源頗深,不但為他整理了醫(yī)書,還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關于張仲景的文字記載。王叔和在《脈經(jīng)》序里說:“夫醫(yī)藥為用,性命所系。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之后,該書逐漸在民間流傳,并受到醫(yī)家推崇。南北朝名醫(y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笨梢韵胂瘢@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讓人認識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醫(yī)圣的崇高地位。
張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傷寒雜病論》煥發(fā)青春的一個朝代。宋仁宗時,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一部分內(nèi)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后來,名醫(y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于世,《金匱要略》共計25篇,載方262首。至此,《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場了。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訂和發(fā)行,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訂本。除重復的藥方外,兩本書共載藥方269個,使用藥物214味,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這兩本書與《黃帝內(nèi)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并稱為“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四部經(jīng)典,張仲景一人就占了兩部(另有一種說法,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為《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雜病論》、《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傷寒論太陽病原文及其解釋如下:
原文節(jié)選: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詞解:
1、惡風:當風則惡,無風稍緩,即惡寒之輕者。
2、脈緩:與緊脈相對舉,言脈象松弛、寬緩,而非如平人脈來自至、從容和緩之緩脈。
3、中風:傷于風的意思,與猝然昏倒、口眼歪斜之中風病不同。
解釋:
顧名思義,太陽中風,乃風邪侵襲太陽之病證。然風之與寒,每相兼而至,難于斷然割裂。故本證病因咎之風寒,而以風邪為主。風寒犯表,營衛(wèi)失調,衛(wèi)氣與邪氣相爭于表,故發(fā)熱而脈??;肌表失卻衛(wèi)氣之溫煦,故惡風寒;衛(wèi)陽失于固攝,營陰走泄于外,故自汗出。脈浮緩者,乃風性疏泄、營陰失守之故也。
傷寒論的作者: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家。正史無傳,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經(jīng)后人考證,約生于東漢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寫作的《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jīng)后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nèi)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nèi)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
《傷寒論》是中醫(y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jīng)典,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
《傷寒論》,古代漢族醫(yī)學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guī)律的專著。全書10卷,東漢張仲景撰于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 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jīng)后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nèi)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nèi)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
傷寒在中國古代是對熱性病的通稱,并不是某一疾病的專門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誘因當作病原,所謂“人之傷放寒者則為熱病”意思是說,凡人受了風冷,就會患發(fā)熱的病,認為一切發(fā)熱的病,都是因受冷發(fā)生的,所以通稱“傷寒”,因此“傷寒”二字,包括多種流行性熱病。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的傷寒也正是該義,與現(xiàn)代的傷寒癥無關。
《傷寒論》
全書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應用藥物82種.
第一卷為“辨脈法”和“平脈法”兩篇,主要論述傷寒及雜病的脈、證與預后.
第二卷為“傷寒例”、“辨痓濕暍脈證”、“太陽病脈證并治上”,主要總論六經(jīng)發(fā)生、發(fā)展、治療、預后的一般規(guī)律、痓濕暍的證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論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jīng)病的脈、證、治療與預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論述霍亂、陰陽易、勞復的證治及傷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經(jīng)形證
六經(jīng)形證,是《傷寒論》全書的綱領,它是把證候分類而定出來的,后世認為這是不廢的法則,張仲景觀察到熱性病雖然錯綜復雜,但歸納起來,可分為六個類型,同時又運用《素問》的精神分析了陽熱、表實和陰寒、里虛。即“三陽證”與“三陰證”。
《傷寒論》原書曾經(jīng)西晉王叔和整理編次;但在五代十國時期已經(jīng)處于一線單傳存亡繼絕的危機狀態(tài)。此書在北宋國家書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間(1056-1063)北宋校正醫(yī)書局成立,選高繼沖進獻本為底本,由孫奇、林億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詔命國子監(jiān)雕版刊行,名為定本《傷寒論》,結束了從漢末至宋凡八百余年傳本歧出、條文錯亂的局面。
金皇統(tǒng)四年即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刊行,有詳注,逐漸取代白文本《傷寒論》,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傷寒論》除少數(shù)藏書家偶有其書外,社會上已無該書。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江蘇常熟藏書家趙開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傷寒論》十卷,請優(yōu)秀刻工將此書收刻于《仲景全書》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丟失,現(xiàn)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趙開美本。趙開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稱趙開美本為宋本傷寒論。趙開美本今存五部?!秱摗吩趪庖嘤袕V泛影響。
除此之外,其他還有《唐本傷寒論》(唐孫思邈)、《宋本傷寒論》(宋高繼沖)、《金本注解傷寒論》(金成無已)、《宋本傷寒論》(明趙開美)、《康治本傷寒論》(日本)、《康平本傷寒論》(日本)、《桂林本傷寒論》、《敦煌本傷寒論》(殘卷)等版本。
《傷寒論》突出成就之一是確立了六經(jīng)辨證體系。運用四診八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藥規(guī)律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傷寒六經(jīng)病各立主證治法,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太陽中風”用桂枝湯;陽明經(jīng)證用白虎湯;陽明腑證用承氣湯;少陽病用小柴胡湯……歸納總結了不同的病程階段和癥候類型的證治經(jīng)驗,論析主次分明,條理清晰,能有機地將理、法、方、藥加以融會,示人以證治要領。
《傷寒論》另一突出成就是對中醫(yī)方劑學的重大貢獻。本書記載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組方原則,介紹了傷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將八法具體運用到方劑之中,介紹了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白虎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等代表名方。書中記載的的方劑,大多療效可靠,切合臨床實際,一千多年來經(jīng)歷代醫(yī)家的反復應用,屢試有效。由于張仲景所博采或個人擬制的方劑,精于選藥,講究配伍,主治明確,效驗卓著,后世譽之為“眾方之祖”,尊之為“經(jīng)方”。
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y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集漢代以前醫(yī)學之大成,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jīng)驗,系統(tǒng)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在中醫(yī)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前啟后的作用,對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傷寒論》一書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y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guī)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被后世醫(yī)家奉為經(jīng)典。
作者
張仲景,東漢后期醫(yī)學家。生于150年正月十八日,于219年溘然
張仲景
長逝,享年69歲。他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于家庭條件的特殊,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后,對扁鵲產(chǎn)生了敬佩之情。也為他后來成為一代名醫(yī)奠定了基礎。
他從小嗜好醫(y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碑斔畾q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yī)學的書。他的同鄉(xiāng)何颙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jīng)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yī)”。后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yī),被人稱為“醫(yī)中之圣,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yī)藥專業(yè),善于“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yī)。經(jīng)過多年的刻苦鉆研和臨床實踐,成為中國醫(yī)學史上一位杰出的醫(yī)學家。何颙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贊嘆說:“仲景之術,精于伯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39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身心俱在廬山中——李燦東《身在中醫(yī)》···
下一篇: 家庭衛(wèi)生:過度消毒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