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剛 山西省洪洞縣中醫(yī)醫(yī)院
中醫(yī)理論認為,腎主水,司開闔,膀胱貯藏尿液,故夜間尿多尿頻多責之于腎與膀胱,實為陽氣虛衰所致。素體陽虛或年高久病致腎陽不足,封藏失職,膀胱失約,攝納無權;或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或脾陽虛衰不能充養(yǎng)腎陽致脾腎兩虛,下元溫攝不固,均會導致夜尿增多。筆者采用灸法治療,收效滿意。
以脾腎雙補、溫陽固澀為治療原則,穴取關元、氣海、神闕。施術時令患者取舒適體位,仰臥于治療床上,充分暴露穴位處。術者右手如持筆寫字狀,使艾條與局部皮膚成45°角,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以局部溫熱、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施溫和灸,順序是關元、氣海、神闕,由下向上,依次每穴15分鐘。每日一次,15次一個療程。注意神闕穴施灸結束后,一定要用手掌心按捂10余分鐘,防止受涼。
關元、氣海、神闕均是人體要穴。關元位于臍下3寸處,系三陰與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F代研究證實,按揉或震顫刺激關元穴后,可通過調節(jié)內分泌達到治療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的目的。氣海位于臍下1.5寸,屬任脈。凡虛脫、形體羸瘦、疲憊乏力等氣虛病證均可治療。神闕位于臍窩正中,又名臍中,屬任脈。經常艾灸這3個穴位,不但可有效地防治中老年夜尿頻多,對腹痛腸鳴、水腫、泄痢脫肛、中風脫證等,亦有獨特療效;同時可使人精神飽滿、體力充沛、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
1、神闕穴
主治:滋陰補腎、強身健體。調理陰陽。改善面色蒼白、消除色斑、黑眼圈等。
2、大椎
定位:第七頸椎棘突下。
主治:清熱解毒、行氣消斑。可用于治療頸椎、暗瘡、濕疹、感冒、消除頭皮屑、 單純皰疹等多種皮膚疾患。
3、命門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補腎強身,調理陰陽??芍委熝ニ釕?,夜尿頻多等。
4、中脘
定位:臍上4寸
主治:強健脾胃,補益氣血。可消除面色萎黃,皮膚粗糙,皺紋增多等,并可榮澤毛發(fā)及治療上眼瞼下垂等癥。
5、氣海
定位:臍下1.5寸
主治:平衡陰陽,調理氣血,可消除面上黃氣及眼袋,治療上瞼下垂,消除面部皺紋,改善粗糙皮膚,對于單純性肥胖有效。
6、關元
定位:臍下3寸
主治:補虛強身,調理氣血??上嫔习櫦y,改善皮膚粗糙,消除面上黃氣和色斑,可消除肥胖,眼瞼下垂,眼袋等。
雷火灸灸法秘傳應灸七十證
中風 中風者:卒然中倒,人事無知,口眼?斜是也。方書有中經、中絡、中臟、中腑之分。醫(yī)之乏效者,必須用灸?;蛭唇洴熤握?,急灸無妨。當其初中之時,先灸百會,或灸尺澤。如口噤者,灸風池。左癱右瘓者,灸風市。如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環(huán)跳穴可也。百會穴(從鼻直上入發(fā)際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處。《醫(yī)宗金鑒》云:直上耳尖頂陷中是也。)尺澤穴(肘中動脈處,即肘彎內橫紋當中,屈肘紋見,《金鑒》云:屈肘橫紋筋骨罅中。)風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處。)客主人(兩耳前骨工宛中間,開口即穴處。)環(huán)跳穴(在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環(huán)跳穴處。)風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內。)
尸厥《金鑒》云:尸厥者:類中風之稱也。謂其形厥而氣不厥,口鼻無氣,狀類死尸,而脈自動也。延醫(yī)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內庭,又灸行間,不可誤也。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許毛中《金鑒》云:外側聚毛中。)內庭穴(足大指內,次指本節(jié)前歧骨外間陷中。)行間(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
偏風偏風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為癱,血虛也。右者為瘓,氣虛也。左癱右瘓者,氣血兩虛也??傄讼染陌贂?,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攣難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髃。兩手攣痛,臂細無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環(huán)跳。按穴灸之,自然卻病。百會穴(見中風。)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即虎口,兩叉骨縫中。)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銳骨端,按之肉起。)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肩髃(肩端兩骨間。)曲池(屈手按胸,肘彎橫紋尖盡處)環(huán)跳(見中風。)
眩暈 眩,目花也。暈,頭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無痰不眩,一曰無火不暈,一曰木動生風,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虛木搖是也。醫(yī)者莫分,藥多罔效,灸神庭穴,自獲安全。若未中機,再灸肝俞必驗。神庭(從鼻上直入發(fā)際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肝俞(八節(jié)下,各開二寸。)
痿癥經曰:肺熱葉焦發(fā)為痿躄,痿躄者,足軟而不能步也。其癥有五,不可不明。蓋痿躄屬肺,脈痿屬心,筋痿屬肝,肉痿屬脾,骨痿屬腎也。總當先灸足三里,甚則灸三陰。灸法得宜,較湯散為勝也。足三里(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到處,股外旁也。膝蓋骨下三寸,在?骨外廉兩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鑒》作大筋肉。)三陰(足內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痹癥痹者,即俗稱為風氣也,癥由風寒濕之氣雜合為病。益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氣痹痛,灸環(huán)跳,兼灸脾俞、腎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舉,灸尺澤。兩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風市。按圖而灸,庶乎肢體自若耳。 環(huán)跳(見中風。)脾俞(十脊骨下,各開二寸。)腎俞(十三脊下,各開二寸,亦有一寸半?!督痂b》云:與臍平。)腰俞(尾尻骨節(jié)上窔間。)尺澤、風市(皆見中風。)
勞傷 五勞者,煩冗勞心,謀慮勞肝,過思勞脾,過憂勞肺,色欲勞損。七傷者,久視傷血,久行傷筋,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久立傷骨,房勞思慮傷心腎也。至于骨蒸勞熱,藥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膽俞。久嗽勞熱者,灸肺俞。久虛不食者,灸上脘。真氣虛弱者,灸氣海。男子血損者,灸天樞。女子陰虛,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虛損勞瘵,及至形神大憊,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則無救矣。大椎(三節(jié)頸項下,第一脊骨上間。)膽俞(第九脊下,各開二寸?!督痂b》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從寸半之說。)肺俞(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督痂b》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上脘(臍上五寸。)氣海(臍下一寸五分。) 天樞(臍兩旁,各開二寸許陷中。) 足三里(見痿癥。)膏肓(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金鑒》云:正坐曲脊,從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按其中一間空處,是其穴也。)
咳嗽先賢論咳嗽,以有聲為咳,有痰為嗽,有聲有痰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風寒,延久多成于虛損。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氣促咳逆,覺從左升,易于動怒者,灸肝俞??人砸娧?,灸肺俞,或灸行間。吐膿者,灸期門。日久成勞者,灸膏肓弗誤。 身柱(大椎穴下三節(jié)骨下間,按其窔中。) 足三里(見痿癥。)肝俞(見眩暈。)肺俞(見勞傷。)行間(見尸厥。)期門(兩乳下,第二肋骨端。)膏肓(見勞傷。)
喘癥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氣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腎不納氣而喘者。統(tǒng)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則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臥者,須灸靈臺。行動遂喘急者,須灸氣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猶拔刺耳。天突(結喉下二寸陷中。)中脘(臍上四寸。) 肺俞(見勞傷。) 靈臺(六節(jié)骨下窔中。)氣海(見勞傷。)
血癥 書謂:吐血成升斗者屬胃血也,其余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癥,總當先灸膽俞。血痰灸其上脘??┭碇杏新?,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癥,實火為多,不宜輒灸;灸患之血癥,虛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膽俞、上脘(并見勞傷。)天突(見喘癥。) 膏肓(見勞傷。)
汗癥汗有自盜之分,不可以不知也。蓋自汗為陽虛,不因勞動而自出也。盜汗為陰虛,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澤,可以奏勛。設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澤(見中風。)膈俞(七脊下,各開二寸,正坐取之。)
肺痿久嗽肺虛,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猶枝葉之萎落也。時吐涎沫,聲音不揚,或嗽血絲,形容枯槁。斯癥屬虛者多,非肺癰屬實之可比。當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肺俞、膏肓(皆見勞傷。)
肺癰久咳不已,胸中隱隱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膿,是為肺癰。癰者,壅也。良由風寒內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臟而成。法當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幾有效。 天突(見喘癥。)
驚悸怔忡 《正傳》曰: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寧,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其作也無時。醫(yī)家雖有辨別,總灸上脘穴為宜。 上脘(見勞傷。)
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慮過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雖異,皆當灸百會一穴而記憶自強矣。 百會(見中風。)
陽痿 陽痿者,陽物痿軟而不舉也。年老之人,則常有之。若少壯之人,是為真火衰憊,法當灸其氣海。 氣海(見勞傷。)
陰痿陽物收縮,卵陰入腹,皆為陰癥也。法宜先灸氣海,再灸大椎。 氣海(見勞傷。)大椎(見尸厥。)
臌脹倪氏論臌,有氣、血、蟲、水、單是也,論脹,有寒、熱、虛、實、濕、食、瘀、積、肝、腎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脹若何?余謂:臌脹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氣海。至若脹及兩脅者,灸于期門。脹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脹至兩腿者,灸足三里。脹至兩足者,灸行間可也。 上脘(見勞傷。)中脘(見喘癥。)下脘(臍上二寸。) 氣海(見勞傷。)期門(見喘癥。)胃俞(十一節(jié)下,各開二寸。) 足三里(見痿癥。) 行間(見尸厥。)
腫滿先圣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蓋脾主水谷,虛而失運,水谷停留,故成腫滿也。后賢分而為四:一曰水腫,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氣腫,皮厚色蒼,按之即起也;一曰風腫,走注腫疼,皮膚麻木也;一曰瘀腫,腫而紅亮,有血縷痕也。以上諸腫,宜灸內庭。如罔驗者,行間、大敦皆可灸之。 內庭、行間、大敦(三穴皆見尸厥。)
癥瘕癥有七,蚊、蛇、鱉、虱、肉、米,發(fā)也。瘕有八,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其實癥者,征也,有塊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總之不外乎氣血交滯。倘因氣滯而成者,灸氣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樞可耳。氣海、天樞(并見勞傷。)
痃癖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條扛起,現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隱僻于膂脊腸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下脘(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癥。)
疝氣疝有七,寒、水、氣、血、筋、狐、?是也。時俗統(tǒng)稱為小腸氣。張子和謂疝氣雖有七種,總不離乎肝病也。七疝之癥,先宜灸氣海,繼宜灸中極,或灸三陰。若陰囊偏腫者,灸大敦有效。 氣海(見勞傷。)中極(臍下四寸。)三陰(見痿癥。)大敦(見尸厥。)
伏梁伏梁者,心積也,起于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當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癥。)
奔豚奔豚者,腎積也,發(fā)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先灸氣海,兼灸中極為是。 氣海(見勞傷。)中極(見疝氣。)
腳氣腳氣者,兩腳浮腫而重,濕腳氣也。不紅不腫而痛,干腳氣也。不拘干濕,皆宜灸風市灸。倘或紅腫,行步艱難,灸大敦穴可愈。 風市(見中風。) 大敦(見尸厥。)
腹鳴 腹鳴者,腹中鳴響也。其因痰飲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腸鳴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上脘(見勞傷。)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癥。)
噎膈噎膈之因有五:有氣滯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積者。雖分五種,總屬七情之變。凡藥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為要。 天突、中脘(見喘癥。) 足三里(見痿癥。)
反胃 反胃者,飲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陽虛,運行失職,不能熟腐水谷,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法當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則灸足三里。 中脘(見喘癥。) 下脘(見臌脹。)膈俞(見汗癥。)脾俞(見痹癥。) 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癥。)
霍亂霍亂癥,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瀉,謂之濕霍亂也。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謂之干霍亂也。急灸期門可愈。期門(見臌脹。)
頭痛 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并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百會(見中風。)神庭(見眩暈。)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即虎口兩骨縫中。)膽俞(見勞傷。)命門(十四節(jié)骨下窔中。)
心腹痛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并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沖心痛,灸天樞。 上脘(見勞傷。) 行間(見尸厥。) 膈俞(見汗癥。)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天樞(見勞傷。) 關元(臍下三寸。)
背痛太陽之脈行身之背,忽被風濕所侵,則背膂強痛,宜灸身柱則瘳。身柱(見咳嗽。)
脅痛脅痛在左,肝經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臨泣可愈。 臨泣(從兩目中直上,入發(fā)際五分陷中。)
腰痛腰痛有四,當分灸之。如因房勞過度,則腎虛,灸腎俞穴。偶然欲跌則閃挫,灸氣海穴。負重損傷,不能轉側,灸環(huán)跳穴。濕氣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連腹而引痛者,灸命門穴則安。腎俞(見痹癥。) 氣海(見勞傷。) 環(huán)跳(見中風。)腰俞(見痹癥。)命門(見頭痛。)
耳聾耳鳴 《繩墨》曰:腎氣充盛則耳聰,腎氣虛敗則耳聾,腎氣不足則耳鳴,腎氣結熱則耳聾。經謂耳為腎竅,腎虛耳聾宜灸腎俞,耳鳴宜灸風池。初患者先灸百會為是。腎俞(見痹癥。) 風池、百會(并見中風。)
目疾眼科治目有五輪之分:兩眥屬心,曰血輪;烏珠屬肝,曰風輪;兩胞屬脾,曰肉輪;白精屬肺,曰氣輪;瞳神屬腎,曰水輪。其實肝開竅于目,總病實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會、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內障起翳者,當灸臨注。目KT?KT?而不了者,必須灸腎俞也。 百會(見中風。)上星(從發(fā)際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神庭(見頭痛。) 臨泣(見脅痛。) 腎俞(見痹癥。)
咽喉咽乃飲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區(qū),不容纖邪所容,否則遂成喉癥矣。咽喉疼痛者,當灸內庭。喉瘡、喉風者,當灸天突為亟。內庭(見尸厥。) 天突(見喘癥。)
齒痛齒乃骨之余,腎主病也。然則因陽明火熾而痛者,有因風、因蟲而痛者,亦有因虛而痛者,方藥莫能奏捷,必當用灸。倘頰腫牙痛灸風池,紅腫牙痛灸手三里,齒齲須灸內庭也。風池(見中風。)手三里(見偏風。) 內庭(見尸厥。)
鼻血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竅在鼻,肝臟藏血,二經有火內熾則血沸騰,乘肺竅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壯。合谷穴(見偏風。)
腦漏膽移熱于腦,腦漏黃濁之水,由鼻而出,甚則腥穢。亦有鼻塞不聞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上星(見目病。)
脫頦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巴也。有因氣虛而脫者,有因呵欠而脫者,皆可灸風池穴。 風池(見中風。)
遺精書謂有夢精出為夢遺,無夢自遺為精滑。大凡夢遺者,由于相火之強。精滑者,由于心腎之損。擬方當分虛實,灸法統(tǒng)宜于關元、中極及之陰交。設未瘥者,再灸腎俞可耳。 關元(見心腹痛。) 中極(見疝氣。)三陰交(見痿癥。) 腎俞(見痹癥。)
濁癥丹溪曰:濁癥之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虛??傊I虛之質,下焦空豁則濕熱阻于精竅,而成赤白濁也。當灸關元,兼灸行間自痊。 關元(見心腹痛。) 行間(見尸厥。)
淋痛滴瀝澀痛謂之淋,急滿不通謂之閉。五淋之別,雖有氣、砂、血、膏、勞之異,然皆腎虛而膀胱生熱也。若小便赤澀,灸其下脘。小便痛瀝,灸其關元。五淋之癥,皆宜灸其中極。 下脘(見臌脹。) 關元(見心腹痛。) 中極(見疝氣。)
溺血經謂胞移熱于膀胱則溺血,是癥未有不本于熱者。當灸關元數忙。 關元(見心腹痛。)
遺溺遺溺者,由于中氣虛衰,不能攝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氣未固多有之。總當灸其三陰。若小便頻數者灸大敦,小兒遺尿者灸氣海。 三陰(見痿癥。) 大敦(見尸厥。) 氣海(見勞傷。)
便血便血之癥,有腸風,有臟毒。如下鮮血,大便燥結,名曰腸風。血色黯濁,大便溏瀉,名曰臟毒。臟毒者灸腎俞,腸風者灸會陽。 腎俞(見痹癥。)會陽(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尻骨節(jié)上兩旁,各開寸半亦可。)
脫肛肺與大腸相為表里,故肺熱則肛藏,肺虛則肛脫?;蛞蚰c風痔漏,或因久痢久瀉,或因產婦用力太早,或因小兒叫啼傷氣。總須上灸百會,下灸會陽。 百會(見中風。)會陽(見便血。)
痔瘡古人論痔,有牝、牡、蟲、血之分。其實皆大腸積熱所致。當灸會陽幾壯,庶冀而安。 會陽(見便血。)
泄瀉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脾虛則食少便頻,腎虛則五更作瀉,濕寒則便溏溺白,濕熱則下利腸垢,食瀉則吞酸噯腐。在醫(yī)家當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樞,其次會陽之穴。 天樞(見勞傷。) 會陽(見便血。)
痢疾古人以赤痢為濕熱,傷于血分;白痢為濕寒,傷于氣分。凡初患赤白痢積者,法當灸其天樞,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腎兩傷者,當灸脾俞,兼之會陽也。 天樞(見勞傷。) 中脘(見喘癥。) 脾俞(見痹癥。) 會陽(見便血。)
傷寒傷寒者,由冬令傷于寒邪,法當辛散。其誤治也,變?yōu)榻Y胸,宜灸期門。若婦人經水適來,邪熱入于血室,晝則明了,夜則譫語,亦灸期門之穴。若飲水過多腹脹者,灸其中脘。余熱解不盡者,當灸曲池可也。期門(見咳嗽。) 中脘(見喘癥。)曲池(見偏風。)
熱病經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當用辛涼之劑。設未效者,當灸上脘。若煩悶者,須灸行間。 上脘(見勞傷。) 行間(見尸厥。)
瘧疾瘧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時發(fā)為瘧疾。秋風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爭,寒熱成矣。連日發(fā)者則淺,隔日發(fā)者則深,隔兩日發(fā)者則更深矣。諸般瘧疾,法當先灸大椎。痰盛之體,灸其尺澤。日久不已,灸其內庭。按穴灸之,則瘧自遁。 大椎(見勞傷。) 尺澤(見中風。) 內庭(見尸厥。)
黃疸黃疸有五,曰陽黃、陰黃、酒疸、谷疸及女勞疸。其病本皆不離乎濕也。應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膽俞、脾俞是也。 上脘(見勞傷。) 肝俞(見眩暈。) 膽俞(見勞傷。) 脾俞(見痹癥。)
癲病經謂重陰者癲,癲則多喜,若癡若呆,或笑或泣,緣于所謀不遂而致也。當灸身柱一穴。 身柱(見咳嗽。)
癇癥 癇癥者,忽倒無知,神昏牙閉,角弓反張,抽搐流涎。古人分為五癇,有馬鳴、羊嘶、牛吼、犬吠、豬啼等語,究屬痰涎蓄于經絡也。灸家不須細別,當其初發(fā)之時,先灸百會,兼灸上脘。每發(fā)每灸,日漸自瘥。 百會(見中風。) 上脘(見勞傷。)
癩病癩病,癘風也,俗稱為大麻風。良由濕勝則生風,風勝則生蟲,所以皮膚脫落,肌肉浮紫,滿軀作癢,狀若蟲行。宜灸曲池可愈。 曲池(見偏風。
疹病肌發(fā)紅點,有若蚊咬者為熱疹,細粒透顯者為風疹,不透出者為隱疹。隱疹宜灸曲池,風疹、熱疹宜乎合谷、環(huán)跳。 曲池(見偏風。)合谷(見偏風。) 環(huán)跳(見中風。)
痰疾痰屬濕,津液所化也。流則為津,行則為液,聚則為痰,上則為涎。其實百病兼痰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上脘(見勞傷。)
飲食胃司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運行不息。設脾胃衰弱,則失消納之權。若飲食不思,灸其上脘。飲食少減,灸其中脘。飲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樞。食不下、欲干嘔者,宜灸膽俞穴也。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癥。) 下脘(見臌脹。) 天樞(見勞傷。) 膽俞(見勞傷。)
調經 月經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謂云不調。女子經水不調者,當灸氣海,兼灸中極。婦人月水枯閉者,當灸腰俞可愈。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腰俞(見痹癥。)
血崩血崩之癥,良由肝脾兩傷。蓋肝不能藏,脾不能統(tǒng),所以經血忽崩。宜灸氣海、大敦二穴。 氣海(見勞傷。) 大敦(見尸厥。)
帶下古人治帶,有五色之論,而分五臟之療。又以赤屬血、白屬氣之說。其實帶下之病,本在乎帶脈,以帶脈橫于腰間,如束帶然,故名也。法當灸關元數壯。 關元(見心腹痛。)
種子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沖任也。若三因之邪傷其沖任之脈,則有月經不調、漏崩帶下?;蛞蛩扪e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熱,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當灸中極為要。 中極(見疝氣。)
胎漏懷胎數月,而經水偶下者,謂之胎漏也。由于勞力損傷,或由沖脈有熱,或由氣怒傷肝,皆能致之也。宜灸關元自止。 關元(見心腹痛。)
產后 產后之疴,莫能盡述,應灸之癥,姑略詳之。惡露不行,宜灸中極。惡露不止,宜灸氣海,或灸關元。關元、中極只離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準,災害并至矣。 中極(見疝氣。) 氣海(見勞傷。) 關元(見心腹痛。)
胞衣不下胞衣停滯者,或因氣力疲敗,或因惡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諸藥罔效者,當灸中極立下。 中極(見疝氣。)
驚風驚風者,有急慢之分焉。急驚者,忽然搐搦,身體壯熱,面紅唇赤,牙閉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驚者,緩緩搐搦,身體溫和,面色淡黃,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澤。若閉目、搖頭、額汗、昏睡、面青、肢厥、頻吐清水,此慢脾風,不可救也。 身柱(見咳嗽。) 曲池(見偏風。)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尺澤(見中風。)
疳勞小兒疳勞之癥,面黃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熱。皆因肥甘無節(jié),停滯中州,傳化遲滯,腸胃內傷,則生積熱,熱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下脘、胃俞(并見臌脹。) 以上七十癥,按穴灸之,自無差忒。若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疬串、無名腫毒,皆于患處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前列腺尿頻的緩解方法:1、建議先留取前列腺液做細菌培養(yǎng),如果培養(yǎng)出致病菌,考慮為前列腺炎,可根據藥敏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可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2、如上述培養(yǎng)無問題,則可行前列腺B超檢查,如伴有前列腺增生癥,則需在醫(yī)生指導下口服非那雄胺片,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同時觀察尿頻是否有所改善。3、對于尿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但無明顯排尿困難,排尿費力的患者在咨詢下醫(yī)生后可口服酒石酸托特羅丁片,根據尿頻癥狀調整服藥頻次?!?/p>
問題分析:
老年人出現尿頻沒有尿道感染那多是需要考慮膀胱自主神經失調導致的,所以是需要考慮結合神闕穴位進行艾灸治療可以收斂固腎治療的
意見建議:
也可以考慮中藥如縮泉丸進行補脾腎收斂固澀治療的,結合針灸營養(yǎng)神經等治療多是可以改善的,和神經失調是有關系的,屬于功能性問題的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降低,就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癥狀,這些癥狀會從方方面面的影響生活,帶來不便。
而其中最重要的當屬睡眠了,有很多老人發(fā)現,每當自己睡覺的時候,總會有 一陣一陣的“尿意” ,簡單來說,就是晚上睡覺尿多,很多老人因此懷疑自己是否得了尿路系統(tǒng)疾病,情緒和心情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老人晚上睡覺尿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根據老人的 年齡,疾病風險,神經素質 綜合考慮,可能和以下4種原因有關。
第一個原因:睡眠障礙導致情緒焦慮
對于老人來說,因為神經系統(tǒng)老化衰弱,睡眠障礙的情況非常常見。例如 夜里反復醒,早醒 一類的癥狀等。
而長期的失眠,會導致人的情緒變得緊張焦慮, 長期浸淫在負面情緒下,身體水液循環(huán)加快 ,排尿的次數也會增加。
第二個原因:老人腎功能下降
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器官壽命也會下降。作為泌尿系統(tǒng)的主導,老人 腎臟的濃縮,稀釋效率也會降低 ,儲存尿液的時間延遲,夜晚尿量也更容易增多。
第三個原因:前列腺增生隱患
對于老年男性而言,細胞線粒體末端因為年齡較大,消耗增多,增生的情況更容易出現。而 前列腺增生就是病癥的一種 。典型癥狀就是尿頻,尿急等。
如果老人不慎患有前列腺增生,夜晚尿多也是癥狀的一種體現。
第四個原因:其他疾病影響
除了前列腺增生這一常見疾病外,還有例如 神經源性膀胱炎,尿道綜合征,泌尿系統(tǒng)炎癥 等疾病,都會有夜間尿頻尿急的典型癥狀表現,出現類似的疾病情況,還請及時前往醫(yī)院檢查治療。
由此可見,老年人晚上睡覺時尿多,也是有一定實際原因存在的,其中大部分是因為衰老所造成的影響,一部分是因為疾病所導致,如果老人長期存在夜尿頻繁的現象,前往醫(yī)院進行適當的檢查,針對治療某些可能存在的疾病會更合適。
而對于因為衰老所導致的夜尿增加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樣有辦法進行緩解。
老人如何緩解頻繁夜尿的情況,不妨嘗試做3件事
①適當按摩腎區(qū)
針對 年紀較大 , 腎氣不足的老人。
上文有提到,因為年齡增長,腎臟功能下降,會導致夜尿增多。
因此,想要緩解此類情況,不妨對腎臟進行適當的按摩 ,促進腎臟毛細血液循環(huán) ,繼而起到減少夜尿的效果。
而根據中醫(yī)的穴位位置,腎經的密集區(qū)域在 尾椎骨到側腹的中點 ,每天睡前適當揉搓按摩, 直到感覺到暖意再入睡 ,能夠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如果有條件的話,尋求專業(yè)的中醫(yī)針灸師,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②控制夜晚的飲水量
從吃完晚飯以后,老人的飲水量可以適當控制,避免過多飲水導致腎臟負擔加重,引起頻繁夜尿的癥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晚飯后飲水量減少,但是 每天的總體飲水仍然不建議低于1800ml, 適當 改變喝水的時間,只要不在睡前大量飲水即可 。
③轉移睡前注意力
長期的焦慮不安,加之神經系統(tǒng)老化,也是導致老人情緒不穩(wěn)定,睡眠質量受到影響的原因之一。
想要避免此類情況,不妨在睡前就提前調整心情,比如 看看書,轉移注意力,或者在床上靜坐十分鐘,排空雜念 ,都是穩(wěn)定情緒,提高睡眠質量的方法。
睡眠是人類重要的休息時段,尤其對于老人來說,非常重要。只有作息規(guī)律,睡眠時間充足,才能更好地維持身體內分泌以及神經運作系統(tǒng),降低疾病的風險,還望謹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43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熱解毒穿心蓮
下一篇: 枸杞全身是寶